盛世的終結者:唐代節度使

2020-12-07 往事推送

中華帝國歷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發展,從秦漢至南北朝可以說是第一循環。在這個階段,地方區劃的層級經歷了從郡縣二級制發展為州郡縣三級制,可惜在此後南北分裂、地方割據的亂世中,這套體系最終崩壞。

從最高統治者的角度看,三級制不能持久穩固,最大的原因在於:州一級統轄區域過大、權力集中,一旦州長官把軍事、民政和財政權掌握在手裡,必然會造成對最高權力(皇權)的直接挑戰。

基於深刻的歷史教訓,隋代的統治者就乾脆取消了三級制,恢復為郡(州)縣二級制。這也拉開了統一帝國地方區劃發展的第二個循環發展歷程。

唐代疆域圖

唐初基本沿襲了隋代的方法,一直採用二級制。但隨著統轄疆域的擴大、統治深度的加強,幾百個州(郡)級政區,對於中央朝廷來說,直接管理的難度也是極大,無論如何也需要在統縣政區上再增設一級機構進行管理。

從貞觀十道發展為開元十五道,可以看出,增設高層政區是無法迴避的現實。但嚴格來說,唐前期的「道」只是監察區,並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行政區。從監察區走向正式行政區,這一步唐代統治者走得非常謹慎猶豫,也是考慮到歷史上的種種覆轍。

除了以地方民政事務為主的州縣政區外,唐帝國在邊疆還存在另外一套軍事區劃體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節度使制度。唐代前期國勢強盛,帝國版圖足夠遼闊,東至遼東西越蔥嶺,南抵交趾北達瀚海。

但俗話說「大有大的難處」,要維持這樣一條漫長邊境線的安全,唐政權不得不派重兵鎮守邊疆。玄宗初期,邊疆穩固、戰事不多,但此時邊兵竟然高達60萬人之多,佔整個帝國軍事力量的絕大多數,隱隱已成內輕外重之勢。

開元節度使分布圖

起初,唐統治者沿襲北朝以來的邊疆鎮守制度,在軍事重要地區設置總管,後來改為都督,管轄邊境幾個州的軍事。高宗永徽年間以後,邊事日重,為了加強防務能力,開始給邊境諸州的都督「帶使持節」(節是權力的象徵,由中央政府授予),以增加邊疆官員的權威。這樣持節的都督被稱作節度使。

鼎盛的玄宗天寶年間,在帝國的邊疆地區,一共形成了九個節度和一個經略使(與節度使類似,重要性略低於節度使):

平盧節度使,駐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防禦契丹和奚;

範陽節度使,駐幽州(今北京市),防禦契丹、奚和突厥;

河東節度使,駐太原府(今山西太原),防禦突厥、契丹和奚;

朔方節度使,駐靈州(今寧夏吳忠),防禦突厥;

隴右節度使,駐鄯州(今青海樂都),防禦吐蕃;

河西節度使,駐涼州(今甘肅武威),防禦吐蕃、突厥;

劍南節度使,駐成都(今四川成都),防禦吐蕃;

北庭節度使,駐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防禦突厥、黠戛斯和突騎施;

安西節度使,駐龜茲(今新疆庫車),防禦突厥和吐蕃;

嶺南經略使,駐廣州(今廣東廣州市),管轄嶺南道各處。

開元天寶年間,各節度使權力進一步加重,除軍事外,又兼當地的支度使(財政)、營田使(農業)、採訪處置使(監察),已經將民政、財政和監察、用人等權力集於一身;又因為邊區聯防的需要,以及得到皇帝寵信等原因,有時候一人可以兼任幾個節度使的職務,比如起兵叛亂時,安祿山一人就兼任範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可謂是半壁江山繫於一將。

安祿山一度兼任三鎮節度使

內外失衡的權力配置,最終導致了盛世局面的轟然倒塌。漁陽顰鼓動地來,藩將節度使的叛亂,動搖了大唐一統帝國的基礎。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原本處於外圍邊疆地區的節度使制度,紛紛被引入腹地,在全國普遍設置方鎮(節度使統轄的區域稱作方鎮,由於很多節度使由藩將出任,所以又有「藩鎮」之稱),任命了一大批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節度使。短短時間內,全國範圍內就出現了四十多個方鎮。

安史之亂雖然得到平息,但此後作為監察區的「道」和作為軍管區的「方鎮」,實際上合而為一,成為了州縣之上的一級特殊行政區。這種局面在唐後期延續了百餘年,五代十國時期的不少政權也是由節度使/方鎮直接轉化而來。直到北宋政權建立,才再次對地方行政區劃做出了實質性的改革。

元和年間藩鎮圖

相關焦點

  • 唐代的刺史究竟有何權力?何以成為中央與節度使博弈的焦點?
    即如我們熟悉的唐代大詩人中,張九齡、岑參、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都做過這個官職。唐太宗認為,刺史「堪養百姓」,「治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也」。中央集權的體制基石,在於郡縣制,刺史作為一州之長,作用當然極為重要。也正由於此,若對唐代刺史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理解唐代政治大有裨益。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節度使作為官名,在漢魏時代即有之,東漢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諸軍節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軍伐蜀,由司馬昭指授節度。 節度使做為正式官職從唐代開始。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三站在臺開幕
    12月8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和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共同主辦的「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三站在臺灣中原大學開幕,臺灣各界人士代表80餘人出席。展覽精選了近50幅出土於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等唐代高等級墓葬中的「國寶級」壁畫,從宮殿建築、服飾藝術、時尚運動、交流交往等多方面呈現出唐代的藝術與文化風貌。
  • 唐代軍隊供給制度的變革
    唐代前期,隨著府兵制的破壞,原有的軍隊供給系統失去了效力;而玄宗時期募兵制的興起,唐廷就必然要承擔更大的軍費開支。為了適應新的制度,軍隊的後勤保障、供給制度必然也進行變革。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巳」府兵服役「番期內無論是單番或並番,封建國家不予補助,只有身糧或私糧由官府照收存數發給,官奴婢則發給公糧」,「身糧即私糧,府兵每番自備麥飯九鬥,米二鬥,交納之後,由官府發給糧券,到役兌換」,當然也有學者持有異議,認為:唐代團結兵「舊給身糧醬菜」,而官健則給家口糧,府兵服役及番還給身糧。
  •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二站開幕
    央廣網西安11月19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今天(19日)從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獲悉,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等共同主辦的「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二站日前在臺灣中興大學開幕。
  • 唐王朝十大節度使中,哪位節度使擁兵最多,戰鬥力最強?
    而古代的士兵又一般是終身從軍,兄弟父子世代軍旅,節度使做為他們的直接長官,對他們有生殺、賞罰等權利,士兵們經過幾代培養,成為節度使的死忠,「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這就使得藩鎮節度使們有了只忠於自己的部隊。
  • 唐朝的行軍總管、都督、節度使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唐代都督職權較輕,雖加使持節之號,但並不真正賜節,且從貞觀元年(627年)開始,內地的都督府便大多被裁撤了。景雲二年(711年)時,唐睿宗曾想要在全國(除京畿、都畿外)設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但也並未真正施行。
  • 開元盛世都是泡沫
    01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不受約束。安祿山是唐玄宗非常器重的心腹大將,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手裡的權力其實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軍權,直接可以威脅到皇權。為什麼唐玄宗要做這樣的安排呢?
  • 唐朝因藩鎮割據而亡,那你知道天寶十節度使是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隨著均田制的崩潰,募兵制也取代了府兵制,此時,大唐王朝需要一個能夠統轄邊境軍政大權的官職,節度使制度應運而生。唐睿宗景雲二年開始設置節度使,加以旌節,全權處理轄區內的軍政事務,唐玄宗即位之後,前前後後設立了十個節度使(九個節度使外加一個經略使),史稱「天寶十節度使」。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這是個節度使都有哪些節度使呢?
  • 建立五代後唐的沙陀,唐代三百年從西突厥別部發展到山西代北集團
    由於遊牧民族自身幾乎沒有歷史記錄,沙陀又不是什麼重要勢力,其初期記載模糊,包括在唐代,只是在沙陀人與中原政權有交集的時候才會留下記錄。但誰也沒想到,這個當年弱小的西域遊牧民族部落,竟然成為晚唐左右天下局勢的勢力之一,並在唐亡後獨佔了一代歷史。
  • 西夏前身定難軍:節度使歸降也未被消滅的藩鎮
    是年,李元昊的祖輩拓跋思恭成為定難軍節度使,兩年後被賜李姓。定難軍作為西夏的前身,在唐末五代亂世中野蠻生長,逐步壯大。到宋太宗時期,即使朝廷已感覺到其離心的傾向,即使定難軍的掌門人,節度使李繼捧自願納土歸降,定難軍仍然在李繼遷手中頑強地捲土重來,最終在李繼遷之孫元昊手中成就皇圖霸業。
  • 利用刺史來瓦解節度使,究竟是唐朝皇帝瘋了,還是一劑良方?
    隨著節度使、觀察使的興起,都督逐漸被取代。起初,節度使不過是軍事機構,觀察使也僅是監察機構。但沒過多久,觀察使由節度使兼領成了慣例,軍事權與監察權再度合二為一。爾後,藩鎮勢力進一步擴大,開始管控所屬州縣的行政事務,包括司法、人事、戶籍、俸祿等各方面。
  • 因為這個昏君,把強大的唐代帶向衰落
    從長安的金戈鐵馬,到玄武門之變的腥風血雨,到貞觀盛世的開明盛況,開元盛世的歌舞昇平……從唐初的雄渾、瀟灑,到中唐的繁榮、莊嚴,直至唐末的悲慘、腐濁,大唐歷經了幾百年的歲月。眾所周知,唐朝的凋零從安史之亂開始,這盛世在安史之亂時達到了最高峰,然後猶如彗星墜落,一路下滑直至滅亡。
  • 唐代軍隊雖少,卻戰績輝煌,多角度分析唐軍強大戰力成因
    大唐王朝也正是在這種開放性的「斯巴達式」魔鬼軍事訓練中成長起來的,一支橫掃亞歐大陸的訓練有素的農民軍隊鑄造起了大唐的強大繁榮的盛世。上到首都神策軍的明光鎧甲和唐式橫刀,下至藩鎮節度使訓練的軍隊士兵,大唐朝廷始終保持一視同仁,「首都」有什麼,「邊疆」也照樣全套操作,後勤給養保障一條龍服務。
  • 觀唐代時期文臣的地位與形象,究王朝的興衰對文臣有何影響
    01前言唐代後半期的普遍叛亂不僅破壞了社會與政治秩序,也危及文人精英固有的特權與地位;使他們逐漸了解到對於許多拒絕放棄固有身份和地位的文人來說,擔任節度使的文職幕僚,提供了一條更好的途徑去獲取政治影響力。這些文職幕僚為節度使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包括文書寫作、外交談判、財政管理,有時候還插手軍事謀略。文職幕僚的多樣任務明顯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與武人的關係。這些文人經常伴隨其武人上司往返於各個戰場,或為了外交任務長途跋涉。
  • 究唐代權力的平衡如何預防衝突的發生
    例如,武官出身的節度使通常會以對待下屬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文人幕僚。一旦幕僚犯錯,就會毫不猶豫地要求朝廷處死或流放他們。但是,如果一位擔任節度使的文官也用同樣嚴厲的方式對待他的幕僚,文臣同僚則會批判他。文人也認為某些領域或議題是他們所獨佔的,不允許武人插手。李晟與一位文人幕僚間的對話,闡明了這個信念。無論官員的品級為何,文人認為唯有他們才擁有勸諫皇帝的資格。
  • 【歷史文化】羅開玉 ‖ 成都武侯祠紀事——遷建南郊成唐代勝景
    【歷史文化】羅開玉 ‖ 成都武侯祠紀事——遷建南郊成唐代勝景 2020-06-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神探狄仁傑》第一個案件,編劇就在唐代官職上犯了三個錯誤
    唐代前期,在地方行政區劃上,實行州、縣二級制。州的長官是刺史,主管州的行政事務。而在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在州之上,還設有都督府,主管數個州的軍政事務。而對於下屬各州的行政事務,都督是無權幹預的。都督府的治所,也就是都督府的官署,其設置方式與州治所的設置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