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代時期文臣的地位與形象,究王朝的興衰對文臣有何影響

2020-12-14 雲興說史

01前言

唐代後半期的普遍叛亂不僅破壞了社會與政治秩序,也危及文人精英固有的特權與地位;使他們逐漸了解到,文學才能與儒家素養對於當下混亂的治理毫無作用。一些文人精英意識到要想恢復他們的政治影響力,需要從軍事下手。

如同知名文臣司空圖所言,「將儒」是復興儒道的首要方法,也就是說,儒者想要撥亂反正,必先控制和統率軍隊。然而,文臣在九世紀後半期嘗試統兵的結果是徹底慘敗。至此,文人再也沒有方法能夠阻止武人憑藉武力,影響歷史的走向。

02文人與武官共事,感到不適

多數武人權貴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文人精英有極大的差異。由於擁有不同的價值觀、習慣與嗜好,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雙方的差別也很容易呈現出來。一個有趣的互動,發生在朱溫與一位高階文官薛昭緯之間。朱溫曾與薛昭緯談到鷹隼,薛昭緯盛讚此鳥之強健。朱溫很滿意他的回答,猜想薛昭緯一定也喜愛飼鷹,因而贈予他一隻。薛昭緯非常珍惜朱溫的禮物,告訴他的手下:「令公所賜,直須愛惜,可以紙裹,安韝袋中。」想將鷹隼包裹收藏,正顯示薛昭緯對於飼養鷹隼毫無概念。為了畋獵而飼養鷹隼,對武人來說是稀鬆平常之事,文臣卻很少這麼做。薛昭緯對於鷹隼的認識看來是從書本得知,他也許知道鷹隼的特色,卻不知道該如何照料它們。

從文人的角度來看,武人的某些習性令人生厭,甚至無法忍受。例如,出身盜匪的武將王建在九世紀八十年代晚期曾與宰相韋昭度聯手,共同討伐抗命的節度使陳敬瑄。但是,王建與韋昭度的文人僚屬很快就發生了齟齬;由於王建與他的士兵都剃掉自己的頭髮,臉部和手腕上滿布刺青,文人們認為他們近似鬼怪而不像人類。

此一事例顯示,文人即便與武官們共事,也感到很不舒服,更不用說當他們的下屬了。另外,對於新崛起的武人統帥而言,文人精英的社會地位與聲望是他們最為缺乏的,因而熱切期盼與文人建立各種關係。對建立這些關係聯結的渴望,反映在陝州節度使王珙與文官王祝的互動上。

王祝出身於知名世族,於唐昭宗光化元年奉詔進京,途經陝州,王珙很慷慨地款待他,並以同姓為由,希望與王祝建立親屬關係。不過,王祝看不起王珙的武人身份,因此冷淡以對。為了說服王祝接受他的建議,王珙在家中舉行盛宴,在席間向王祝行禮,說道:「某雖武夫,叨忝旄鉞。今日多幸,獲遇軒蓋經過。苟不棄末宗,願居子侄之列,即榮幸也。」王珙極盡謙卑地強調,自己雖為武人,但已擔任節度使,希望王祝能考慮視自己為「子侄」輩。但是,王珙的謙卑言辭卻換來王祝堅定的拒絕。王珙對此倍感憤怒,要求王祝即刻離開陝州,接著派出手下的士兵在半路上屠殺了王祝與他的所有家人。

朝廷得知王祝被殺,卻無力查辦。王珙試圖與一位名臣建立擬血緣的關係,反映出武人對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王祝的拒斥顯示,他不願武人借結拜之名而利用自己的郡望美名,致使整個宗族蒙羞。王珙殘殺王祝,正說明武人不顧一切地想獲得文人的認可,一旦不遂所願,便殘酷地對待那些觸怒自己的人。不願意屈居武人之下的文臣,唯一的脫逃辦法是徹底退出政治的舞臺。

九世紀後半葉,由於唐廷已被跋扈的武人節度使完全掌控,許多朝臣自行從現職中脫身,並設法遠離京城。為了改變此種趨勢,朱溫在天祐二年強迫唐廷發布詔令,要求各地節度使立即將居住在其境內的朝臣遣送至京城。但是,有些人仍舊拒絕前往,朝廷在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將他們從官員名冊中除名。因此,在十世紀的前半葉,武人對於政治的高度掌控,確實讓部分文人不再追求仕宦生涯。

03武人節度使粗暴對待他們的幕僚

但對於仍有政治野心的文人來說,投身軍旅提供了另一條通向權力的途徑。例如,沒能通過科舉考試的謝瞳,後來成為朱溫麾下的一名武官。另一個例子是焦繼勳,他在決定放棄文藝的學習,轉投軍旅時說:「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取萬戶侯,豈能孜孜事筆硯哉?」顯然是以東漢班超「投筆從戎」為典範,以從軍作為求取功名之途。

由此可見,唐末以來的戰亂,致使出任武官被視為求取權力、聲望及財富的捷徑。然而,或許是因為長久存在於文人與武人間的隔閡,實際上並沒有太多擁有文藝背景的人求取武職。對於許多拒絕放棄固有身份和地位的文人來說,擔任節度使的文職幕僚,提供了一條更好的途徑去獲取政治影響力。這些文職幕僚為節度使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包括文書寫作、外交談判、財政管理,有時候還插手軍事謀略。

文職幕僚的多樣任務明顯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與武人的關係。這些文人經常伴隨其武人上司往返於各個戰場,或為了外交任務長途跋涉。他們不僅放棄了原本穩定且舒適的生活,甚至將生命暴露於敵軍的威脅之下。在這個時期,各種軍事衝突與外交談判變得普遍且頻繁,參與其事者的風險也益發增高,以致在戰鬥或執行外交任務中喪生,是這類文士經常遭遇的結局。

尤有甚者,他們好鬥成性的上司也很不容易討好。許多武人節度使粗暴地對待他們的幕僚,往往因為小小的冒犯而進行嚴厲懲罰,甚至是處死他們。文人幕僚甚至會淪為他們上司失敗政策的替罪羔羊。舉例來說,當華州節度使韓建在天復元年因戰敗向朱溫投降時,朱溫指控他脅迫唐昭宗的罪過。韓建為求自保,便回答說:「某不識字,凡朝廷章奏、鄰道書檄,皆巨川為之。」將自己的過失全推到從事李巨川的身上,致使朱溫處死李巨川,卻赦免了韓建。與一般文官相比,節度使幕僚的一個特色是參與軍務。為了迎合上司的需求,擔任節度使幕僚的文人往往積極介入軍事事務,並嫻熟於軍事策略及戰鬥技巧,這些事務都是他們的前輩設法逃避的。通過這樣的軍事參與,這些十世紀的文人幕僚較為接近唐代前期文武合一的理想。

儘管如此,時空環境的差異仍很明顯。有別於世紀曾統率大軍的文臣,十世紀的文人鮮少真正在戰場上擔任軍隊的統帥,他們對軍事力量的掌控也不能長期延續。少數能參軍事事務的文人幕僚,所扮演的角色多半局限於提供建議,這反映了唐代滅亡以後,職業軍人繼續把持、壟斷武力的事實。只要他們的軍閥上司成功建立了新的中央政權,這些文人幕僚的回報就會非常可觀。十世紀前期的政治變遷,經常採取一個類似的模式:一位節度使推翻前中央政府,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接著將自己的節度使府幕僚置於新政府中的最高層。

04文臣的地位不受某一王朝的興衰影響

後梁的敬翔、後晉的桑維翰、後漢的蘇馮吉等人的仕宦生涯皆是如此,他們以節度使的心腹幕僚,成為掌控朝政的重臣,並憑藉其權力取得龐大財富。不過,這些朝廷要員的實質影響力,使他們不可避免地捲入政治鬥爭,致使其政治生涯經常伴隨所建立的王朝一同終結。相對地,大多數朝廷文官的命運,依循一個完全相反的模式。

十世紀的皇帝們不僅需要熟悉禮儀的文臣,也需要援引世族子弟或具有全國性聲望的文人,將其政權合法化為正統王朝。這些文臣精英扮演象徵性的角色,為新王朝提供一種合法性的外貌。他們與統治者的關係往往若即若離,而缺乏實際的影響力,許多文臣只擁有官銜,領取俸祿,而無實際的職掌與權力。此種與政治權力的疏離,卻有助於這些文臣的地位不受某一王朝的興衰影響,而能歷仕多朝。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文人武人有何區別?究唐代權力的平衡如何預防衝突的發生
    在一位文臣質疑太公是否有資格與孔子享受相同的祭祀儀式後,德宗下令群臣討論武廟的祭儀,武臣與文臣為此截然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反之,文臣則爭辯說:太公之學僅能在短時間內得到人們的認可,不像孔子的教導乃永恆之真理,因此他不值得擁有與孔子同樣尊崇的地位。文臣的主張隱而不宣地將軍事專業貶低為一個較低層次的知識範疇。他們駁斥將領們的主張,辯稱文武之道不應全然分離,且理想的軍隊應該來自農民,並接受文臣的管理和指揮。
  • 論唐代時期文化傳統的延續,觀文人與武士的地位爭奪
    但是,儘管身處如此艱困的環境中,部分文臣仍日試著維護儒家傳統與唐代的政治慣例。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在宰相李愚的建議下,明宗要求各級政府依照唐代的律令規定,恢復固有的職掌。當朱溫建立後梁,新建立的政府即著手編纂唐代歷史,以及有關本朝的記錄。朱溫過世後,他最倚重的心腹敬翔接到命令,要他撰寫一部完整記錄朱溫如何擴張勢力,至其最終取唐而代之的編年史。由於唐政府收藏的書籍與檔案多數已亡佚,後梁朝廷嘗試從民間取得資料。即使軍事危機一直延續,後梁政府修史的努力也並沒有受到影響。
  • 唐代政治動蕩時期,儒家文化與官僚傳統怎樣在浪潮中繼續維持?
    一位文官既不能撰寫文書,又不肯處理財政事務,面對宦官張承業嚴厲質疑他有何才能時,盧程只能流淚道歉,等於承認自己一無所能。不過,儘管無法做出實質性貢獻,盧程仍具有追求高階職位的野心。他經常在其同僚或下屬面前表現得極為高傲,浮誇地炫耀自己的家世,以求升遷。
  • 《俠隱》與《丹青》,是武將與文臣,是《街舞3》的「核興舞器」
    這兩組舞不僅僅是剛柔並濟,四兩撥千斤這麼簡單,而是仿佛建立了一個虛幻的王朝,《俠隱》就是這個王朝中的武將,而《丹青》則是這個王朝中的文臣。武將《俠隱》音樂響起,六人隊伍組成了一個彈琴的陣勢,素手鳴琴,坐鎮四方,戰鼓擂沙河,將士赴沙場,滄凜磅礴之感油然而生。
  • 讀《資治通鑑》27-戰國文臣排行榜
    和戰國君王排行榜一樣,我們今天來給戰國文臣排排位次。無論那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都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明君和能臣相輔相成,明君從諫如流、胸懷寬廣、目光遠大;能臣奇計百出、決勝千裡、忠心耿耿。你不知道是君王成就了文臣,還是文臣成就了君王。總之,他們一起創造了歷史!
  •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
  • 清朝「巴圖魯」這一稱號不止是武將專屬,文臣、外國人也可以獲得
    《元史》中有很多「八都兒」、「拔都兒」、「把都兒」、「八都魯」之記載,應該都是「巴圖魯」一詞的不同音譯寫法。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松花江流域之間,就已經開始按某功績及特點賜給名號。滿洲開創基業之時,為酬獎有功文臣武將,繼承先世遺風,使用賜號這一特殊的獎賞形式。在蒙語中大部分作為人名,也經常作為賜號出現在官方文件中。
  • 明朝萬曆皇帝有多可愛,說一說他與文臣30年之久的拉鋸戰
    有為明朝帶來了哪些危機?萬曆皇帝在位期間,明朝也是能人輩出,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李如松等等,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這樣說的話,明朝在萬曆皇帝手中還能有一絲轉機的希望,但事情就在張居正死後開始走向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 曹魏文臣武將層出不窮,為何難阻頹勢,最終還是被司馬懿奪權?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的這段歷史時期當中,從魏蜀吳三國的整體實力來說,曹魏是最強的,其次是東吳,最末尾的是蜀漢墊底。三國的前期,我們從演義當中看到的,大都是蜀漢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光鮮的,以至於那些重要人物離開之後,感覺三國故事的吸引力瞬間將至冰點。曹操生前為人多疑善變,漢室的整個權力都被穩固操控在他的手中。
  • 論安重誨為何對「武人」懷有認同,而鮮少對文臣表露敬意?
    由於後唐政權在建立官僚系統時,主要目標在於任命世家大族子弟藉以展現唐代傳統的重建,以至於任用官員的標準主要建基於家世與聲望,而非才能或經驗。如此一來,李存勖朝廷的多位高層文官對於行政管理都沒有太深的理解,甚至還被資深的宦官指責,說他們缺乏有關唐代歷史或宮廷禮儀的知識。
  • 如果你穿越到三國,可以任意選擇三個文臣、三個武將,你會選誰來...
    三國裡面的文臣武將很多都很喜歡,如果只讓選三個,文臣我第一個選荀彧、第二個選諸葛亮,第三個選荀攸;武將首選周瑜、關羽、馬超。可能跟很多人的選擇有所不同,下面逐個分析。
  • 看三國正史回答:雙方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能否吊打蜀漢?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蜀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大軍師,武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這八個人或者算無遺策,或者戰無不勝,以至於曹魏雖有諸曹夏侯五子良將,卻經常被蜀漢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最近評論區有一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根據正史記載,如果讓曹魏和蜀漢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漢的。
  • 北宋文臣快樂嗎?大宋終結者趙佶統治下,誰都不快樂
    在相聲「八扇屏」中曾說「想當初,大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灌穴浮球之智。司馬溫公,倒有破甕救兒之謀。漢孔融,四歲就懂讓梨謙遜之禮。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13郎得了一個歷史第一這位十三郎說的就是王寀,是北宋一位著名文人。
  • 宮廷內鬥是否決定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是否有著直接的關聯呢?
    中國歷史的規律,一個王朝初建時朝氣蓬勃,領導人精明強幹,大小官員廉潔奉公,一心為國;越往後越腐敗,領導人昏聵無能不說,還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大小官員上下蒙蔽,相互傾軋,驕奢淫逸,視百姓為草芥,這個時候的統治集團除了無能二字外還要再加上無恥二字。元帝時期西漢已經衰落了,要不然也不會有昭君出塞這樣的事情。
  • 武人沒落,究文人如何去發揮政治影響力,提倡儒學與文藝的價值
    是少數被真宗認為確實具備軍事能力的高階文臣,因而在鹹平五年被委派為並代經略使,負責河東地區的邊防。真宗在對契丹備戰時,指派了幾位文臣前去駐守戰略要地。例如,接替錢若水職位的人是雷有終,他曾在鹹平三年率兵成功地平定四川地區的叛亂。參知政事王欽若被派遣至大名,主持這座重要城市的防禦工作。然而,真宗依然對這些文人精英的軍事能力心存懷疑。
  • 在五百年前,同學們的祖先是文臣武將,奮豆的祖先卻是山頂洞人!
    同學們很聽話,大家都把家傳之寶帶來教室了,星太奇家的祖傳寶物是一支毛筆,他得意洋洋地介紹,這支毛筆有五百年的歷史了,他家祖上用此筆判案寫文,看來星太奇的祖上是一位有身份地位的大官,那這支毛筆很有來歷。小桂子家祖傳之寶是一把霸王刀,在五百年前,小桂子的祖上用此刀為國家建功立業,殺敵保衛祖國和家鄉。
  • 大明王朝末年:堪稱軍中支柱的衛所制度廢弛,全國財政入不敷出
    連年遭到大旱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民食不果腹。又受鼠疫等疫病影響,死人無數。更是屢受後金政權的攻襲,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明政府左支右絀,狼狽不堪,可謂劫難重重。 然而,究其原因,衛所制度遭受破壞直至崩潰,軍隊戰略直線下降。連年徵戰入不敷出,軍餉苛稅過大,財政無法支撐。
  •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 東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徵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東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 馬超的「驃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那麼,問題來了,馬超的「驃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呢?一陳壽在《三國志·馬超傳》中記載:章武元年,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侯。到了公元222年,馬超患了重病,於同年十二月病逝。由此,對於馬超來說,在蜀漢建立之後官至「驃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