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代時期文化傳統的延續,觀文人與武士的地位爭奪

2020-12-14 子延說史

01前言

唐乾符二年以後,由於中央權威的式微及軍事強人的擴權,政府的正常運作被嚴重幹擾。絕大多數收藏在長安的檔案與書籍在動亂中遭到毀壞,經驗老到的官員也在由唐入梁的政權移換中喪命,以至於到了十世紀前期,關於唐代傳統的可信資料嚴重短缺,進一步導致禮儀與政治運作經常違背了傳統的規範。

尤有甚者,君王對於文職管理的關注有限,及藩鎮的跋扈,使得重建一個有效率的官僚政府成為極其困難之事。但是,儘管身處如此艱困的環境中,部分文臣仍日試著維護儒家傳統與唐代的政治慣例。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在宰相李愚的建議下,明宗要求各級政府依照唐代的律令規定,恢復固有的職掌。

02唐室首次出現系統性恢復唐代制度的設想

限兩月內鈔錄及粉壁書寫須畢。這是唐室中衰後,首次出現系統性恢復唐代制度的設想。通過將每個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執掌書寫於官廳的牆上,朝廷希望每位官員熟悉執行其職務的正確程序與內容。但是,詔令頒布的兩年後,明宗辭世,後唐政治陷入動蕩不安,此一改革也就難有成效。一些朝廷儀式與行政程序依然違背傳統,在明宗朝之後不斷引發官員的譴責。在後唐滅亡後,恢復舊制度的嘗試仍間歇性地出現。例如,後晉天福五年,一度廢除翰林學士院,遵循《唐六典》的記載,將其職權移轉回中書舍人之手。

依照朝廷詔令所言,此一改變的動機是:「今運屬興王,事從師古,俾仍舊貫,以耀前規。」借恢復中書舍人原有職權的機會,朝廷想要宣示遵循古制的意向。與維持文治傳統密切相關的是歷史記錄的保存。每當朝代轉換之時,保存前代的記錄不僅是政府的例行工作,也是任何時代文人的重要任務。當朱溫建立後梁,新建立的政府即著手編纂唐代歷史,以及有關本朝的記錄。朱溫過世後,他最倚重的心腹敬翔接到命令,要他撰寫一部完整記錄朱溫如何擴張勢力,至其最終取唐而代之的編年史。

由於唐政府收藏的書籍與檔案多數已亡佚,後梁朝廷嘗試從民間取得資料。即使軍事危機一直延續,後梁政府修史的努力也並沒有受到影響。當末帝龍德元年二月,梁軍正與李存勖的部隊沿著黃河激戰,梁廷依舊發布敕命,鼓勵官員、士人上呈有關其祖先的傳記至史館,以協助編纂有唐一代的歷史。類似的修史努力,在其後的政權也持續進行。官修的唐代歷史最終在後晉開運二年完成。在修撰前代歷史的同時,本朝的歷史則以皇帝為主體,將其在位期間的重要事件,以編年的方式整理成《實錄》而保存下來。

03官學教育步履蹣跚,私人教育持續發展

另一個與文治傳統延續密切相關的事項是學校教育。在唐代,由於教育百姓被認為是政府的重要責任,除了在京城設置太學等官學外,各地州縣曾廣泛置學,並以國子監統籌教育事務。當中央權威在世紀晚期逐漸式微時,官學系統隨之失去功能。直至天成三年,後唐朝廷指派宰臣兼掌管國子監事務,國子監的功能才被重新恢復。後唐在都城重新建起三間官學,招收二百位學生。與唐代的學生數額相比,只恢復了一小部分,但已是重要的開始。

可惜的是,這些恢復官學的努力僅是曇花一現,沒有任何記錄可以證明官學在後晉與後漢仍在運作。不過,儘管重建官學的成效相當有限,國子監執行的另一項工作卻有效地促進了世紀儒家教育的發展。長慶三年,遵循宰相馮道及李愚提議,國子監開始雕版印製九經,並計劃將之販售給百姓。天福八年,九經中的五部印刷出版;至廣順三年,整項計劃完成。

九經印製的工作跨越了二十二個年頭及四個不同的朝代,體現了五代時期文官無視朝代更迭頻繁,仍持續為維繫文教做出貢獻。儒家經典刊印,使學生更易於獲取書籍,幫助儒家學術向更為廣泛的讀者群傳布。因此,儘管官學教育在五代步履蹣跚,私人教育仍得以持續發展。對於研習儒學的士子,科舉考試為他們提供獲得政治權力與社會地位的途徑。

依循唐代的傳統,世紀前半葉的王朝每年舉辦考試,進用文官。即便在通過考試以前,參與科考的士子也受到官員們的敬重。例如,在後唐同光年間,中進士的桑維翰就是得到張全義的幫助。張全義是武人出身的高官,當時受封為齊王,擔任河南尹,桑維翰的父親桑拱則在其轄下擔任客將。當張全義得知桑維翰將應舉時,感到很高興。

儘管自己是武人出身,張全義對將要應舉的桑維翰給予特別禮遇,特別以客禮相見,並大力推薦,而使其得以中舉。某些節度使不具備張全義的權勢,無法直接幫助考生中舉,但提供大量錢財,資助這些考生進京參與考試。五代時期科舉考生的特殊地位也反映在他們的莽撞行為方面。每當考試結果公布時,考官往往封閉貢院大門,禁止人員出入,以防落第者抗議。考生膽敢公開抗議,原因在於政府不僅敬重他們,也容忍他們的失序行為。即便在後漢時期,執政官員多對文人存有惡感,但考生的抗議仍受到容忍。乾祐二年,曾有一位考生在貢院門外大聲喧鬧,激怒了宰相蘇逢吉。

04科舉的熱情唐代滅亡後重新燃起

蘇逢吉下令逮捕此人,將其送至侍衛親軍馬步司,要求都指揮使史弘肇加以杖責、黥面。不過,史弘肇之子史德琉提醒他:「書生無禮,有府縣、御史臺,非軍務治也。公卿如此,蓋欲彰大人之過。」此番說辭促使這位考生被立即釋放。當時朝廷以嚴厲手段維持京城的秩序,犯罪者皆送至侍衛軍司以軍法審理,往往慘遭殺戮。但是,科舉考生的特殊身份卻使史弘肇不敢任意以軍法加以懲治,一如過去,抗議的考生得以全身而退。

由於參加考試可以帶來特權與地位,對懷抱求取權勢野心的人而言,研讀儒經仍是通往官職與權力的重要途徑。北宋太宗時代中進士的許驤出身於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許唐在五代時至京城經商,見到科舉考生時,忍不住讚嘆:「生子當令如此!」遂決定耗費巨資,培養兒子從事舉業。這則故事反映了社會上富人對於科舉考生的欽羨。也因如此,參與科舉的熱情,雖在唐代滅亡後短暫受挫,卻很快重新燃起。

晚唐政治的動蕩一度使得文士遠離仕宦,考生的人數銳減。後梁開平四年,一位官員表示,他憂心考生的缺乏可能會讓科舉制度無以為繼。不過,考生數量很快在後唐時代回升。到了後漢乾祐二年,一位官員甚至抱怨參加省試的考生數量過於龐大,主張要求地方官員更加嚴格地篩選應舉的士子,藉以終結武人統治。

參考文獻:

《實錄》《新唐書》《舊唐書》

相關焦點

  • 觀唐代時期文臣的地位與形象,究王朝的興衰對文臣有何影響
    01前言唐代後半期的普遍叛亂不僅破壞了社會與政治秩序,也危及文人精英固有的特權與地位;使他們逐漸了解到02文人與武官共事,感到不適多數武人權貴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文人精英有極大的差異。此一事例顯示,文人即便與武官們共事,也感到很不舒服,更不用說當他們的下屬了。另外,對於新崛起的武人統帥而言,文人精英的社會地位與聲望是他們最為缺乏的,因而熱切期盼與文人建立各種關係。對建立這些關係聯結的渴望,反映在陝州節度使王珙與文官王祝的互動上。
  • 唐代政治動蕩時期,儒家文化與官僚傳統怎樣在浪潮中繼續維持?
    在一個缺乏強有力中央權威的時代,朝廷主要考量的是政權的延續,軍事力量與財政支持因而至關重要。文人既然無法掌控這兩個領域,其政治影響力自然嚴重減弱。後唐末帝李從珂曾在清泰二年責備他的高級官僚無法提供任何有價值的建議。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的常服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唐代的常服儘管有了冕服、朝服、公服這名目繁多的一系列服式,但在日常起居中,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願意穿一些隨便舒適的服裝,這就產生了平日裡經常穿著的燕服
  • 中國茶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這讓茶在平時生活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提到中國傳統飲品,最為人熟知的除了中國酒之外,就當屬茶葉了。在清朝的時候,茶葉甚至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成為了中國的名片之一,這足以看出茶在我國歷史上的強大影響力。傳說從西周時期開始,周公姬旦便意識到了茶的價值,不過在秦漢時期,茶葉一般被當做藥材來使用,直到魏晉時期,茶葉才逐漸變成了一種飲品,並逐漸流行開來。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他結合中國傳統的儒家心性理論,提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柳田聖山校注《楞伽師資記》,《禪の語錄2·初期の禪史1》,築摩書房,一九八五年版),把心與佛統一起來,肯定人追求自性圓滿的解脫價值,又提出「覺心」、「觀心」、「守心」以達「安心」的實踐,使傳統佛教繁難的修持轉化為個人心性修養功夫。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其中,「侍」是用以指稱武士常見的詞,它始自日本平安時代,泛指日本武士,包括幾百年來眾多階層的軍事人物。然軍事人物的角色變化之複雜已遠遠超出「侍」所表達的泛泛之意:中世時期步兵勇猛的生活方式,和近世時期和平年代於江戶的武士相對穩定的生活相比,幾乎無任何相似之處。因為在歷時較長的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武士階層來效力,他們的軍事才能也由此削弱。
  • 日本武士的社會地位如何?權力雖最大,但地位只能排老3
    而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日本也不例外,社會分工基本遵循「士、農、工、商」的模式,圍繞天皇服務的貴族構建「公家」駕馭農工商以及兵(包括武士)。直到12世紀前後的保元之亂,那時日本執行二元的院府體制,由退位天皇稱上皇執掌的院府和天皇直轄的「公家」共同治理日本,但一山難容二虎,時任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就誰為主的問題大打出手了。
  • 豆瓣評分7.9,美國軍官到日本當武士,傳統文化的毀滅與堅守
    經過數年的打磨,這個「美國人來到明治時期日本」的電影創意,在主創團隊的齊心合力之下,最終演變成為了《最後的武士》劇本。 菊與刀的藝術演繹 在日本傳統文化中,櫻花最美的時候不在盛開之時,而是凋謝那一剎那。
  •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為何能「裝下」中國傳統文化?
    小小一把扇子,從最初用來納涼乘風,到後來標榜身份地位,再到文人墨客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或以扇子為題吟詠起興,扇子在古人的生活中實在是具有實用、禮儀、審美等多種功能。發展至今扇子不僅可以稱之為實用佳物,還是一種文化符號。古代的文人君子喜愛扇子,或是用之乘涼,或是把玩欣賞,抑或是在文學作品中寄予扇子種種品格操守或精神內涵。
  • 美+多樣化=地位:戰國時期就有的梳篦文化,為何直到唐朝才「流行」
    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女子把梳篦插在頭上當頭飾。只是當時女子多披髮,髮髻不那麼繁盛,插梳沒有普及開來。到魏晉時期,女子開始盤髮髻,在唐代名畫中,就有侍女為女主人綰髮梳頭的模樣。如此一來,插梳之風自魏晉就開始流行,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
  • 中國文化以「文人」為核心,為什麼日本學習中國後多產「武士」?
    日本的文化主體是輸入的中國文化和經由中國輸入的、帶有中國味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選擇地將其「日本化」。來源於中國、印度文化而產生的是「文」,而日本文化下卻產生的「武」? 中國文化以「仁愛」為核心,日本文化多以「忠」為核心。
  •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香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很早就有了香草祭祀、闢邪的傳統和記載。如果說香的最終形態是「無」,而這「無」就在香爐的「有」中,成為中國傳統陰陽理念的形象化展示。人們已無法知道西漢未央宮究竟是什麼味道,卻能看到仙山層疊的「博山爐」;人們也難以探究明代故宮裡用的什麼香,卻不禁讚嘆留下來的「宣德爐」。 作為香文化的載體,香爐是繞不過去的重要物件,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標配」。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於是,異國的舞服隨著歌舞百戲一起湧入唐代首都長安,先是影響中國中原的舞服。繼而以迅疾的速度在日常服飾中流行開來。唐代舞服所反映的不同地城文化色彩的交融特徵,在唐代宮廷樂舞和敦煌壁畫、龍門唐窟石雕以及一系列墓室 文物中都有體現。唐代宮廷樂舞《九部樂》《十部樂》是中外舞服交融的典型代表。
  • 唐代文人:碰什麼愛情,搞事業才是正途!西歐騎士:沒有愛,毋寧死
    唐代文人愛情觀中的"舍與得"基於當時相對開放的環境,唐代文人對自由戀愛十分的嚮往唐朝時期的愛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定位的設置非常的有意思,通常情況下,男主人公一般都是進士出身,用今天的話來說作為女主人公的娼門女子,是處於封建社會中的一群比較特殊的女性,受到當時開放的民風的影響,她們會比一般的女子更能有機會的接觸到異性,基於對現實的考慮,她們自然而然就成了,文人書生們追求理想愛情的橋梁。所以,在傳統觀念中的"才子佳人式"的配對就變成了"才子和娼妓"的配對。
  •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20世紀中國美術論辯是從對傳統的批判開始的,同時也是從對傳統的重新認識開始的。傳統是什麼?是文脈,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存在。對傳統的認識,也是對自我歷史文化的認識。1840年後,我們進入了沉重的歷史反思,面對西方的「現代學術」,我國的學人也開始討論自身傳統文化的優劣與利弊。
  • 中國傳統文化,國畫藝術,人物畫的線條等其他
    本文乃作者江郎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畫家雨韻生動珍愛筆卷情趣的結合,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大特色:講究太裳的紋褶。人體美應是繪畫藝術的最重要的題材,大量的遠古時期的出上陶器、泥塑以及巖畫中都有相當數懸的人體藝術品,仙到I繪斷藝術的自覺時期卻消失了,不僅僅四肢、軀幹被纏類在衣紋褶皺裡,五官表情也逐漸輕描淡寫j,與西力表現人體美的作品相比,只能自愧弗如。
  • 為何中國刀劍的製作工藝,唐代達了頂峰,卻被日本不斷的延續呢?
    很多喜歡冷兵器的朋友都認為日本刀是世界名刀,可中國刀劍卻並沒有那麼高的地位。這並不是一種現代才有的說法。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就曾寫詩讚揚日本刀——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 綠帽子:男性的恥辱,既是中國的文化特徵也體現女性的附庸地位
    "綠頭巾"在唐代開始帶有貶義的原因 1,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 其一,這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當時,曾發生過販賣妻女來求食物的人,這個人被人們稱為"娼夫",而這個娼夫就是用綠頭巾裹頭的,人們都很看不起他。
  • 自恨羅衣掩詩句:唐代女性文人生存報告
    在唐代,女子雖然不能參加科舉取士,但與其他時代相較,唐代的最大特點就是尤為注重對女性才華的培養,由此出現了諸多富有代表性的女性文人群體。01 稱量天下文士:城樓上的上官婉兒唐代初期,政治制度和宮廷風氣主要延續自北朝。 北朝和南朝相比,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差別。
  • 文人畫與時代覺醒:靈光滿大千,半在小樓裡
    「在唐代之前,繪畫的題材來源不是由畫家決定的,多由宮廷貴族委託。《歷代名畫記》裡記載的最重要的那些畫家,雖然身份地位也很高,有些甚至是官員,但他們的繪畫題材都不是自己設計出來的,多出自歷史故事、文學題材等,帶有道德教化的意義。文人畫家之所以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選擇創作題材的時候,可以不受約束,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想畫成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從王維開始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