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諺語道「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由於古代戰爭中士兵往往就是炮灰存在,士兵這個職業還一度成為懲罰罪犯的刑罰手段「充軍」,因而士兵長期處於社會的底層。
而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日本也不例外,社會分工基本遵循「士、農、工、商」的模式,圍繞天皇服務的貴族構建「公家」駕馭農工商以及兵(包括武士)。
直到12世紀前後的保元之亂,那時日本執行二元的院府體制,由退位天皇稱上皇執掌的院府和天皇直轄的「公家」共同治理日本,但一山難容二虎,時任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就誰為主的問題大打出手了。
結局是後白河天皇依靠平清盛、源義朝領導的武士集團完勝了崇德上皇,但由於這場內戰打的太猛,期間武士集團藉機瘋狂擴張,當戰爭結束時後白河天皇雖贏得了戰爭,但失去對武士的絕對控制。
1179年由於無法滿足平清盛的獅子大張口,後白河天皇被直接軟禁了,與此同時以藤原氏為首的「公家」集團遭到了平清盛毀滅性的打擊。
再後來就是各路武士集團開始圍繞權力進行無休止的角逐,直到源賴朝於1192年就任徵夷大將軍,於鎌倉設立幕府,日本正式進入「公家」和「幕府」的二元政治。
日本武士進入黃金時期,武士在權力上不再只是大頭兵,作為統治機構的幕府上下均是由武士出任,間接的讓武士階級跨入了日本的統治階層,原本象徵貴族的「士」也能代指武士了。
與此同時為了在社會地位上抬高武士,將武士從被鄙視的平民群裡挑出來,日本戰國末期的豐臣秀吉大力推廣《繳刀令》,強調只有武士和貴族可以佩刀,與此同時給予武士原本貴族才擁有的「取姓」權限。
如此一來武士獲得了和貴族平起平坐的權力,且因自鎌倉幕府建立之後,歷任幕府將軍依靠手中兵權一直壓著天皇和貴族,並在天皇「公家」體系之上建立了幕府將軍、大名、旗本、徒士的社會垂直統治結構。
很長一段時間裡,武士階級的權力是全日本第一的,但是因幕府體系始終是尊天皇為主子,並沒有將其取而代之的舉動,因而在社會地位上天皇依舊壓幕府將軍一截。
與此同時作為日本曾經的實權階級,跟天皇命運相連的貴族們在幕府尊天皇的政策中也沾了光,既然幕府承認天皇體系高自己一等,那貴族在社會地位上依舊是高武士低天皇的存在。
這不德川幕府歷代將軍都要娶五攝家(日本5大傳統大貴族)的女兒為正室,至於娶到皇室女子那可謂是能光宗耀祖的顯擺事。因而全文總結下來就是日本武士的社會地位如何?權力雖最大,但地位只能排老3。
配圖來源網絡,沒發現版權申明,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
參看資料:河內祥輔.保元の亂平治の亂:吉川弘文館,2002年
略論日本武士的興衰 伊俊鵬 -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