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末年:堪稱軍中支柱的衛所制度廢弛,全國財政入不敷出

2020-12-14 騰訊網

明朝後期,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連年遭到大旱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民食不果腹。又受鼠疫等疫病影響,死人無數。更是屢受後金政權的攻襲,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明政府左支右絀,狼狽不堪,可謂劫難重重。

然而,究其原因,衛所制度遭受破壞直至崩潰,軍隊戰略直線下降。連年徵戰入不敷出,軍餉苛稅過大,財政無法支撐。更何況朝堂上君臣不和,文官武將互相攻陷,亂政頻發,明朝向覆亡的深淵無法止歇地滑落。

一、衛所制度破壞嚴重,軍力疲弱

明朝初期實行衛所制度,士兵和家屬入軍籍,謂之軍戶。士兵在朝廷分配的公田裡耕作,每月領到的糧食足夠一家人生活所需。

朱元璋曾驕傲地表示,不花財政一分錢供養,大明軍隊完全自給自足,當時衛所制度的施行,在明朝戰勝元軍、全國一統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逐步增多,情況越來越壞,直致軍隊失控。

首先,叛軍制度致使邊境空虛。明朝實行各衛所軍隊輪番赴京編入京城操練的班軍制度,因士兵對於被驅役不堪忍受,在被徵調入京途中經常逃跑。兵員不足導致後來的叛軍入京後不許返回原地。致使原地衛所人員空虛。

其次,"公私"戰役引發兵變。皇親國戚役使軍士現象日趨嚴重,軍官役使士卒幹私活的現象也極為普遍,致使軍士苦不堪言,兵變時有發生,逃亡人數不斷增加,軍官用老弱病殘來充數冒名,軍隊戰力一降再降。

其三,南北調操使得逃兵大量出現。明衛所士兵不能在本地參軍,而是實行南北方人互相對調。這種制度使軍士死亡和逃跑現象時有發生。明朝統治者卻因為思想上固守祖制而不去改變,軍丁逃亡範圍逐步擴大,數量大增,導致軍伍多數空虛

其四,宦官典兵敗壞軍紀。明英宗宦官王振權傾朝野,弄權亂政致使軍紀嚴重敗壞,直到發生土木堡之變,京師精銳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明武宗的劉瑾更進一步,其一張紙條就可隨意任用中下級軍官,致使軍隊買官賣官現象不可遏制。軍隊因不堪忍受宦官或將官恣意凌欺而暴起殺人的現象比比皆是,軍隊紀律嚴重渙散。

這一系列因素,致使軍戶田地被將官豪強兼併掠奪過重,糧餉入不敷出,軍戶逃亡者日重,妻離子散走死逃亡的人間慘劇幾乎是不斷循環上演。軍官甚至是挪用軍餉買官進爵,邊軍生活狀況越發困頓。

明代的衛所制,兵是核心,田是根本。衛所中大量軍田、無償士兵,都成為那些高官貴族的發財之道。然而,一旦田地被佔用,糧食不夠家庭食用,以及役作日漸繁苛、稅差過重,軍心、軍紀散盡。加之朝廷和軍中行賄索賄之風盛行,廣大軍士忍無可忍,就會奮起抗爭,致使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直到全面崩潰。

二、軍餉和政府支出過重,財政入不敷出

明朝政府規定,王公貴族以及官僚階層受賞賜的田地免除全部稅糧和差役,致使全國大多良田沃土只生地租,不產稅收。

首先,稅收制度遭到破壞。免稅土地的受賜和受益範圍被毫無節制地擴大,逐漸形成一個龐大免稅特權階層。甚至還出現藩王受封,朝廷卻沒有田地可撥付,竟然使出匪夷所思的"無田之租"的招數,要求各地農民分攤銀租。

徵稅的失控直接導致發展社會生產的公平競爭機制被打破,有錢的人不繳稅,繳稅的人沒有錢;有地的人不繳稅,繳稅的人沒有地。這樣的稅制設計顯然不合邏輯。

其次,增加新稅種致使農民負擔日重。為了維持朝政正常運轉,明朝又祭出加徵賦稅的狠招。

1618年遼東發生戰事,為籌措軍餉,開始在每畝田上加徵田賦9釐,這就是"遼餉",以後就成為常賦年年徵收。

崇禎年間為鎮壓農民起義,開徵剿餉,在舊額田賦基礎上,每畝加糧 6合,以每石折銀8錢的比率徵收,得銀200萬兩。

崇禎年間練邊兵需要餉銀,於是在天下田土中每畝加賦銀1分,共增賦730萬兩,這就叫"練餉"。

遼餉、剿餉、練餉並稱三餉。加派三餉是明朝中央政府轉嫁財政危機到小民頭頂的剜肉醫瘡政策。三餉之外,還有加餉、助餉、新餉、均輸、丁銀、差餉、雜項等五花八門的稅收名目。

由於連年外面對後金作戰,內部還要鎮壓農民起義,內外兩條線上的作戰使明廷財力消耗殆盡,財政陷入災難性危機。朝廷實在無力為前線開餉,皇帝開始耍無賴欠餉

朝廷長期欠餉,加上軍官貪扣,士兵饑寒交迫,譁變反抗、劫掠擾民、甚至掉轉槍口加入義軍的現象絡繹不絕。

其三,政府支出過致使財政不堪重負。明朝的財政危機不斷加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雖然官俸微薄,但國家俸祿支出並不少。

主要是宗藩過於龐大,明末整個皇室人員近70萬人,奢靡的生活消耗,成為明後期財政一大負擔,致使"乞丐財政"雪上加霜。另外,官吏多過以往任何朝代。明朝實行兩京制,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機構,各有一批官員,官員各項俸糧每年也需數千萬。

更糟糕的是,不計後果的"國家搜刮"帶動了各級官吏層層"搭車",結果都壓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只能流亡外地,全國 1/8的人口加入了流民大軍,這是明末起義軍的主要來源,他們紛紛扯旗造反。

鎮壓農民叛亂就要增加軍費,增加軍費就要加重盤剝和搜刮,加重盤剝和搜刮農民就要造反,如此惡性循環之下,其結果是王府缺祿米,衛所缺月糧,各邊缺軍餉,各省缺廩俸,明朝政府財政徹底潰爛。

三、重文抑武,軍政混亂

明中期以後,社會基本穩定,開始實行崇文黜武的政策,提升文官地位,使軍政官員相互掣肘。由於文官大多來自科舉,所以明代文官選升十分重視資格。甲榜進士可以仕至六部,乙榜舉人能夠官至知府。在進士中,又以翰林最受尊崇。

只要身居翰林,就可以遇人不屈膝,行禮不彎腰。相反,武官權勢一落千丈,各級武官均受到比自己地位低等的文臣壓制,地位極為卑微。

首先,武將權力極度削弱。明中期總兵官的權力受到極大牽制降低,依次受制於經略、巡撫、總督。不僅喪失對地方官吏的賞罰之權,而且在軍事上的具體工作,如出師日期等用兵事宜,總兵也必須請令才行,毫無決定權,不再有領兵任將的風度。而且總督、巡撫、經略經常越俎代庖,親自擔當主將,總兵逐漸淪為輔佐之職。

明中期將領雖然掌管三軍之令,但軍隊調遣以及糾察的權力卻歸於總督與巡撫。武將馳騁疆場,軍功卻由總督和巡撫奏報,大多歸於自己的派遣與督察;而戰場一旦失利,其罪責全由武將承擔,嚴重打擊將領禦敵報國的積極性

其次,武將地位直線下降。明中期後,總兵、副總兵職位,不再通過戰功獲得,而是襲蔭。為繼承祖蔭,武官不得不巴結討好兵部文官,經常自貶身份,卑躬屈膝。大將、副將上呈兵部官員的手本,多自稱"門下小的";守備、把總以下武官常給兵部書辦人員送禮,在禮帖中自稱"沐恩晚生",大失習武之人尊嚴。

明中期大帥一類的武將,在求見品級與其相差懸殊的文臣時,也必須身穿戎服,左手握刀,右置弓矢,入堂跪拜。在上給文臣的門狀中自稱 "小的",告退之後,還要向文臣的奴僕寒喧攀敘,甚至送禮施惠。

相反,知府、知縣等文官與總兵相見,不僅不必彎腰行禮,而且拜帖僅用"侍生"(明清兩代後輩在前輩面前謙稱),公文則用"移會"。貢生、監生、生員與總兵這樣的高等級武官往來,用"侍教生"代替"晚生"名帖。

其三,明代武學漸入困境。明代只在京城設有軍事學府,其他地方均沒有設置武學。應武科鄉試的武生來源,多是一些學業粗疏、財大氣粗的紈絝子弟,或是原來有軍籍但學業無成的兵士,改為學習軍事理論和弓馬技術,中試者為武舉,不中者依然是平民,長期的黜武積習消彌了不少有志之人,他們根本不願意參加武試,紛紛改為研經學文。

其四,文武互換產生亂象。明朝後期有"文人尚武"與"武將好文"的風氣。"文人尚武"與"武將好文"本無可厚非,但明朝錯誤的文武導向,使得"文人尚武"和"武將好文"成為一種見異之遷、改行求仕的不敬業之舉。

"文人尚武"、"武將好文",文武關係再度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末"文人尚武"、"武將好文"的風氣,由此帶來的弊端極為可怕,尚武的文人多是"腐儒",他們喜歡紙上談兵,其實並不知兵。文臣帶兵出戰多為敗績。

武將好文,原因多是明中後期不重視武功,武將認為從武沒有前途,紛紛棄武從文,想改任文官,使仕途順暢。

明代一直保持著"文武換授"之制,文臣武將之間,可以互用。武將好文雖提高了武將的文化品質,但武將一旦以工詩作賦為風尚,勢必荒廢對兵家要義的研究,消彌衛國禦敵的意識,降低帶兵打仗的能力。

文人尚武,武將好文,大都是高談闊論的譁眾取寵之舉,實為不敬業的表現,導致了全社會慕求"虛名"的壞風氣。

由於沒有真才實學,在外敵入侵的重大關頭,文官武將全都難當大任,尤其是大批武將陶醉於詩酒風月,便沒有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豪情壯志,變成了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的一群人,由此帶來的惡果是明末武備廢弛,最終葬送了明代江山。

小結

大明王朝的末年,堪稱軍中支柱的衛所制度廢弛,全國財政入不敷出,使得國家維持極為艱難,再加上外族日益侵略,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只能揭竿而起,使得本就步履維艱的朝廷更是紛亂不堪。

再加上朝政策的混亂,宦官的專權,文官行武事,武將不當權,致使軍隊戰鬥力極度弱化,國防徹底衰敗。劫難重重的大明王朝最終一敗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二敗於清政府的八旗鐵蹄,國運斷絕。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夷待訪錄》;

相關焦點

  • 雲研討|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③:廢弛的衛所與明代軍制演變
    本文系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慧明博士發表的主題報告《明代衛所制的功能缺失、廢弛和軍制演變》的文字稿。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慧明博士做了題為《明代衛所制的功能缺失、廢弛和軍制演變》的報告。他認為在目前的明代軍事史研究,衛所制的廢弛被普遍當成研究明代中後期軍事制度演變的背景知識,反而對廢弛本身缺乏一個整體的認識。
  • 探析明朝衛所制度,明王朝如何建立完善的大明軍隊?
    衛所制度的來源衛所制度在明王朝時期非常重要,並且也是比較獨特的一種軍事組織管理制度,行政組織管理制度,它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便是軍戶世襲制度,其來源主要是借鑑唐朝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戍法,漢代的屯田制度還有就是軍戶世襲制。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3.衛所在王朝前期的進步意義明朝的軍隊,很快在北方也建立了大量針對蒙古的衛所,對於民族成分複雜的中國北部,衛所還有強大的治安的功效,關鍵地域五千名兇猛的士兵和他們的家眷組成的墾荒軍團,大大的加強了明朝早期對北方基層的控制力,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 興于禁軍存于禁軍的宋朝,興於衛所亡於衛所的明朝
    宋朝和明朝是繼唐朝之後的兩個漢人建立的王朝,這兩個王朝在軍事制度上,卻走向了兩個極端。財大氣粗的宋朝,堅持以募兵制,供養龐大的禁軍、廂軍隊伍,並且優待將官,但卻不給他們權力。明代衛所制,世襲軍戶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基本是沿襲隋唐的府兵制度,其大部分政策沿用府兵制,供養軍隊的糧草等均由軍戶屯田所得,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曾驕傲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明朝君主權力高度集中的衍生物:廠衛制度
    (註:圖一,《繡春刀》劇照)廠衛制度的由來其實我們在談論影視劇的時候很少會用廠衛制度這個詞語,更多的是直接用東廠和錦衣衛這樣的詞彙,其實這就是廠衛制度的兩大部門所以這個"衛"的來源是明朝基本的軍事制度——衛所制。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一,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那大明不僅解決了努爾哈赤的後金繼續在東北關外做大並威脅大明王朝國家安全的問題,還順帶重新對白山黑水的女真各部加強了控制,女真各部也重新對大明宣誓效忠,這樣大明就可以在國內別的地區有戰事時,效法西漢、東漢從邊疆徵調忠於自己的少數民族部隊去打仗的舊例,去從效忠自己的女真各部徵調部隊,為自己平定其他民族的叛亂效力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趙孝雲‖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趙孝雲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奪取全國政權之後,軍事上在全國實行衛所制度衛所設置的原則是「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120人為一個百戶所」。明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區建立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時,為加強對西南的鎮戍,在邊緣地帶、險要地區設置衛所,駐守重兵,一般每衛設置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趙孝雲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奪取全國政權之後,軍事上在全國實行衛所制度。衛所設置的原則是「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120人為一個百戶所」。明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區建立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時,為加強對西南的鎮戍,在邊緣地帶、險要地區設置衛所,駐守重兵,一般每衛設置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
  • 大明王朝的國號不是隨便取的,竟然是與這個宗教有關
    歷史上的王朝總有一個代名詞,就是它們的國號。上至春秋戰國,下至滿族人的清朝。每一個國號都代表了那一個時代的記憶。西漢王朝更是奠定了我漢家子弟的名字。那麼作為歷史認同感最強的王朝——大明王朝,它的國號又是怎麼來的呢?各位看官一看便知。
  • 明朝的兵役制度發展史
    於是大明朝廷參考了元朝的軍戶制度,由兵部調查了當時所有軍戶的詳細來歷,調補衛所的具體年月,以及在營丁口之數,詳細造冊,就這樣形成了最早的軍戶制度。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就是從各個衛所的從軍軍戶中抽調來組成的,他們糧餉裝備充足,訓練也很多,作為大明的機動部隊,拱衛首都的安全。
  • 大明王朝:奇特的開局,正常的滅亡
    大明王朝統治中國長達二百七十餘年。在講述大明王朝的歷史正劇《江山風雨情》中有這樣一段開幕詞: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流淌過,許許多多朝代。每個朝代的開始與結束,都是歷史最震撼的時刻。該劇以「震撼」二字,一體概括大明王朝以及其他各封建王朝的開始與結束。可謂是恰當的!
  • 大明最後的錦衣衛:流亡異國他鄉,最終被緬甸設伏包圍戰死殉國
    1644年(農曆甲申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清軍入住中原大地,曾經無限繁華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作為大明最出名的機構——錦衣衛也像一夜之間人間蒸發了一樣,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消失得無影無蹤。 崇禎在位之初,雖然曾經大力削減甚至撤銷過錦衣衛、東、西廠這些特務機構,但為了鞏固皇權需要,最終錦衣衛還是得以起復使用。
  • 《湘西印記》(總第15期)|湘西地區的衛所制度
    在之前的節目中說道,明朝中央對湘西治理,在總結歷代王朝特別是唐宋以來實行羈縻制度基礎上,開始實行土司制度。明王朝在對待湘西治理政策上,不僅繼承元代土司制度,使其發展更完備,還實行衛所制度來管理湘西地區。明代衛所設置是中央王朝治理湘西重大政治舉措,對明代乃至後世湘西地區政治秩序化建構及社會歷史產生重要影響。
  • 比起強勢的嘉靖,「平庸」的隆慶可能更適合大明王朝
    撰文:宗城《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在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的結尾中,嘉靖皇帝對裕王說:「朕御極四十五年,從來是一人獨治。你太弱,沒這個本事。」這個裕王,就是歷史上的隆慶皇帝——明穆宗朱載垕。
  • 大明王朝錦衣衛,衛道有功自封神!首發
    朱元璋特封為,錦衣衛部隊!錦衣衛,在大明王朝之中!發揮潛能,巨大成為了皇城裡面的核心主力!錦衣衛部隊裡面的首領,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湖神俠!風雲爭霸天下,時期的雙雄!成為了,大明王朝時代的國師!他在南田優美獨特風景區,老家的時候!就和風雲爭霸時期中,雙雄之間就關係比較親密的!因為,他就是他們的師伯!後來,就是屬於大明王朝時期!
  • 戰時上前線,閒時去耕田,耕戰結合的「衛所」制度拖垮明軍戰鬥力
    衛所制度的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朱元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衛所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將全國,控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而這種以衛所為基本單位的軍事制度,大有此前隋唐時期盛行的府兵制度。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大明錦衣衛,歷史上真實的「陸大人」
    去年一部《錦衣之下》,讓二刷三刷之後,對錦衣衛這個大明朝的特務機構也是非常感興趣。飛魚服實在太帥了,在大明朝,除了皇帝的龍袍,飛魚服應該是最拉風的公務員制服,所代表的的身份和地位也是讓朝臣敬而遠之的,沒錯,「敬而遠之」,朝臣可不想和錦衣衛過度熟悉,親密接觸,因為那代表他們某些不好的地方被發現了。會被請到昭獄「喝茶」,離死不遠了。
  • 小冰河時期塑造出大明王朝
    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撰寫的《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就從氣候變遷的角度切入,解析東亞大陸蒙古帝國的分支大元,以及由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朱姓王朝兩個朝代的國運和政策,是如何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後來,軍中得到消息知道是也先所施「誘敵深入」之計,而王振去不顧這些,當他看到也先北撤時,仍然要堅持北進,直到前軍吃了敗仗時,才不得不倉皇撤退。撤退中,太監王振依然沒有忘記擺譜自己的八面威風,他打算讓英宗從自己的家鄉蔚州「駕幸其第」,以顯示自己在朝綱獨攬大權,呼風喚雨的神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