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上前線,閒時去耕田,耕戰結合的「衛所」制度拖垮明軍戰鬥力

2020-12-18 騰訊網

衛所制度的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朱元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衛所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將全國,控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而這種以衛所為基本單位的軍事制度,大有此前隋唐時期盛行的府兵制度。

當然筆者所說的二者相似僅僅是在管理方面,但是在行軍作戰以及軍隊布置上,則有著明顯的不同。

眾所周知,唐朝前期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度下的行軍作戰,何為行軍呢?就是王朝在爆發對外戰爭之時,就會臨時任命作戰將領,也就是行軍大總管。

戰爭結束之後,統帥和士兵分離,統帥回歸中央,士兵回歸府兵,二者暫不聯繫。在作戰方式上,明朝的衛所制度還是和府兵制有著明顯差距的。

最突出的特徵就是,明朝的衛所軍隊是以駐紮地方的形式完成軍事任務的,也就是說,即便某個地方沒有戰事的話,其也要履行日常的軍事防禦任務。

朱元璋時期這種制度,是具有明顯的軍事專制主義色彩的,這正因為王朝建立之初內外局勢不穩定造成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的衛所制度也同樣如同府兵制度那樣,暴露出了極大的短板。

就拿賜予的軍田來說,隨著衛所軍隊拖家帶口前往防區,這一駐紮就是幾十年,沒有時間限制,久而久之每個軍人家庭就形成了一個大家族,特別是在邊疆地區。

由於土地數量有限,軍人及其家屬數量的增加,使得他們不得不開始拓荒耕地,一時間軍事職能走向衰落,讓位於農耕職能。

如此一來,衛所制度下的軍人就長期疏於軍隊訓練,戰鬥力明顯下降,即便英宗率軍出徵,相信結果也是可以預知的。

《明史》載:"至於明之末季,衛所軍士者,雖一諸生皆可役使之。然積輕積弱,重以隱佔,且虛冒諸弊,以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一地,而明遂亡矣。"

明朝軍隊管理系統腐敗現象盛行

如前文所講,隨著邊疆地區衛所軍隊人口的增加,這就使得原來一個個軍事基礎區,在一時間成為了農耕區。

但我們要知道該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可不是隨著農業的發展而變化,一些地理位置突出的地方,必須要有重兵把守,而且還是要訓練有素的騎兵、步兵聯合駐守,不然怎麼可能會抵擋住蒙元騎兵部隊的進攻呢。

《明實錄》載:"雖浸不初若,而原額軍尚有三十萬八千有奇。而迄今承平既久,武備廢弛,在營操練只不過五六萬人而已。雖戶部支糧則有,兵部調遣則無。"

可是有一個問題我們沒有弄明白,為何衛所軍隊開始不斷開墾荒地,逐漸走向了屯田化,而失去了軍事戰鬥力呢?

這其中人口數量的增加已經超過原來授田的承受範圍,因此不得不開墾荒地維持生計的表現算是一個原因,但是我們還可以從朱元璋以後,明朝軍隊系統的腐敗和剝削現象逐漸加重來進行分析。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對衛所軍隊的政策還是非常優撫的,特別是免除他們的賦稅徵收。

可是隨著明朝官僚體系的擴大,特別是宗室力量的加強,使得土地兼併現象愈發嚴重,與此同時軍隊方面也開始頻頻以軍費緊張為由,不斷向衛所軍隊徵收賦稅。

這就使得承受軍事職能的軍人們,在養家餬口之時還要繳納賦稅,使得他們的經濟壓力不斷加大。

而後軍隊雖然名義上不增加賦稅,但是卻以軍餉有限為由,一次次剋扣衛所軍隊的軍餉,中飽私囊現象頗為嚴重。

如此以來,軍隊的腐敗直接造就了衛所軍隊軍事職能的弱化,因為他們歸期不定,只好就把當地作為自己的家,為了生存只好去耕田重地,由此,軍隊戰鬥力的下降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軍與瓦剌軍隊兵力對比差距大

其實早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軍事慘劇爆發之前,明軍和瓦剌軍就已經展開了多次交鋒,並且多次以失敗而告終。

比如陽和之戰、鷂兒嶺之戰等,其中在陽和之戰中,雖然算不上是兩軍主力對陣,但是明軍在著名將領石亨等人的領導下,遺憾敗北。

而鷂兒嶺之戰,實際上是雙方主力軍的一次正面對抗,此次明軍四萬多人全軍覆沒。而到了土木堡之變時,我們再來看一下雙方軍隊的實力對比。歷史上所說的英宗親率五十萬大軍出徵,其實並不準確。

《明史》載:"瓦剌兵大至,吳克忠、吳克勤戰沒,朱勇、薛綬等救之,乃至鷂兒嶺遇伏,全軍亦盡覆。辛酉,軍次土木,被圍。壬戌,師乃潰,死者數十萬。"

現在也有學者指出了這一問題,並且根據考證,認為當時英宗發動的軍隊大致都是駐守京畿地區的官軍,數量當在25萬左右,說50萬略顯誇張。

即便這25萬大軍,也是在經過增援之後才達到的,確切說英宗出徵之時的明軍數量大致在15萬左右,但不會超過20萬。

這與瓦剌方面動不動就數十萬大軍出動的局面形成強烈對比,再加上英宗率軍長途跋涉,缺乏必要的行軍整頓,這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和集中力快速下降。

特別是士氣的低落,並沒有因為皇帝的親徵而改變,日後在瓦剌大軍面前必然戰敗,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關焦點

  • 明軍數量龐大,為何戰鬥力卻那麼差
    鼎盛時期的明軍足足有二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數量最為龐大的軍隊。不過,雖然明軍的戰果輝煌、數量龐大,但實際上明軍的戰鬥力很差,否則也不至於讓倭寇肆虐東南。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明軍數量龐大,為何戰鬥力卻那麼差?其實,明軍戰鬥力低下很大程度上和明朝實行的坑爹軍制「都司衛所制」有關。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一.元末衛所制度的合理性1.衛所制度出現的政治環境元末在我國歷史的至亂時期排行榜上,都是排的上號的,大規模的混戰嚴重的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大量的死亡造成了很多無主土地的產生,一般的軍閥完全沒有餘錢去供養規模龐大的軍隊,
  •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舉國震驚的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軍主力在長城外全軍覆沒,也先牧馬北京城下,幸得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 土木堡之變後,精銳盡喪的明軍戰鬥力究竟如何,隨著一大幫勳戚的陣亡,軍隊戰鬥力是否隨之下跌,本文從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五個多月的沙窩之戰來入手分析。
  • 雲研討|軍事體制與王朝運行③:廢弛的衛所與明代軍制演變
    隨著國家軍事制度的調整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衛所制的問題逐漸叢生。顧誠《隱匿的疆土:衛所制度與明帝國》(二)軍事功能逐步喪失和替代制度的產生衛所制首要的功能是編制管理軍隊以執行軍事任務,其廢弛的最大問題就是戰鬥力的下降,這是由以下數種因素造成的。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那麼我們從這100年的時間中分析一下明軍與倭寇勢力的變化,來看看到底是倭寇厲害了,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明軍方面明朝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有著200多萬的常備軍,鑑於明朝北方邊境長期的不穩定性,這麼多的常備軍確實也應該。
  • 探析明朝衛所制度,明王朝如何建立完善的大明軍隊?
    衛所是明代統軍機構的重要組織形式,為了維持衛所制度的發展,還有其他的措施,像是世襲制度。這是衛所制度的主要保障制度。此外,明初的屯田制度對於明初經濟的恢復也有一定的作用,明代初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經過多年的戰亂,遭到嚴重的破壞,屯田制度的確立,對於耕地的開墾,有很大的作用,有效緩解了耕需矛盾。
  • 明朝的兵役制度發展史
    於是大明朝廷參考了元朝的軍戶制度,由兵部調查了當時所有軍戶的詳細來歷,調補衛所的具體年月,以及在營丁口之數,詳細造冊,就這樣形成了最早的軍戶制度。洪武、永樂兩朝的大規模對北方用兵,讓軍隊得到了鍛鍊的機會,讓明軍還能夠保持戰鬥力。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就是從各個衛所的從軍軍戶中抽調來組成的,他們糧餉裝備充足,訓練也很多,作為大明的機動部隊,拱衛首都的安全。
  • 興于禁軍存于禁軍的宋朝,興於衛所亡於衛所的明朝
    而窮小子出身的朱元璋,本著是糟粕都要撿起來的農民特性,完美地結合唐宋最垃圾的軍事制度,建立了世兵制度為核心的衛所制度,同時延續宋朝對武官的打壓,並且給文武官員最低的待遇,讓他們有了最好的貪汙的理由。明代衛所制,世襲軍戶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基本是沿襲隋唐的府兵制度,其大部分政策沿用府兵制,供養軍隊的糧草等均由軍戶屯田所得,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曾驕傲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明朝在這一戰的損失之慘重遠遠不止是這二十萬軍隊,加上之前的陽和衛之戰、鷂兒嶺之戰兩場慘敗,軍隊傷亡約三十萬人。全部裝備火器,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戰爭結束後,于謙主持大局,開始軍制改革,重建軍隊,明軍的戰鬥力很快恢復。
  • 「耕育」中體現的耕食育化思想是中國特色的「食育」文化
    「耕育」中的「耕」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 「育」是傳承和保育,以及德智體美勞育和育人。育化包括孕育、教育、保育、培育等。耕食指耕田而食,是有田有食的安居樂業生活,表示所有食物和文化都來自於自然、農耕和土地。
  • 在農村,704的拖拉機一天能耕多少畝田?耕田時注意些什麼?
    在5年前,自己承包了一百多畝水田,為了方便自己耕種,就買了一臺東方紅704輪式的旋耕機,那個時候除了補貼自己花了58000多,承包了三年,自己只種一季,其它的時候就出租幫別人耕田,我就說說自己的經歷的。
  • 成也制度敗也制度,八旗兵號稱滿萬不可敵,為何最後淪為雞肋?
    「薩爾滸」一役,滅明軍數萬,自身卻不過死傷數百,從此明軍稱其為「滿萬不可敵」,更是成為明朝噩夢,也是明朝覆滅的罪魁禍首,可見「八旗兵」是在戰場上殺出了威風的。但滿人入關以後,其戰鬥力一起不如一日,從康熙「平三藩」到收復臺灣,再到乾隆平定大小金川,紛紛以漢人「綠營兵」為主力,其傳統的「八旗兵」卻成為了「雞肋」,這是因為什麼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孝雲 ‖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初的衛所兵制是怎麼衰敗墮落的?
    大明朝的衛所兵制是明太祖朱元璋一手創立的,這種軍隊模式是在繼承北魏、隋唐時期府兵制的基礎上制定的,這種軍隊制度一方面消除了其他朝代軍隊中的後勤壓力,做到了自己自足,另一方面,降低了財政壓力。但是由於政治的腐化,這一制度也隨之衰敗了。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趙孝雲‖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土司制度中的衛所設置 趙孝雲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奪取全國政權之後,軍事上在全國實行衛所制度衛所設置的原則是「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120人為一個百戶所」。明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區建立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時,為加強對西南的鎮戍,在邊緣地帶、險要地區設置衛所,駐守重兵,一般每衛設置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
  •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和後金軍各有多少兵力?幾則史料可以看出
    通常認為,薩爾滸明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是全國精銳,只要發揮正常,戰勝剛崛起的後金應該問題不大。就算明軍最終失敗,只要能讓後金遭到較大損失,以後金的體量無法承受,也能使努爾哈赤傷筋動骨,延緩崛起的勢頭。薩爾滸之戰是個複雜的過程,明朝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從兵力上看,這其實是一場兵力相當的戰役。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了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建立了明朝獨有的軍事制度—衛所制,這種制度是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的。 衛所中的衛、所是軍事單位,圍繞衛所,築城屯軍駐兵,這種城稱為衛城、所城或者堡。
  • 薩爾滸改變中國命運之戰:明軍精銳一戰全滅
    所率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南方官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朝鮮軍13000人,部隊合計2.3萬人。西路為山海關總兵杜松,《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松榆林人守陝西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敵人畏之呼為杜太師而不名。杜松與蒙古交戰大小百餘戰無一敗績,由一個普通士兵升至寧夏守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