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制度的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朱元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衛所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將全國,控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而這種以衛所為基本單位的軍事制度,大有此前隋唐時期盛行的府兵制度。
當然筆者所說的二者相似僅僅是在管理方面,但是在行軍作戰以及軍隊布置上,則有著明顯的不同。
眾所周知,唐朝前期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度下的行軍作戰,何為行軍呢?就是王朝在爆發對外戰爭之時,就會臨時任命作戰將領,也就是行軍大總管。
戰爭結束之後,統帥和士兵分離,統帥回歸中央,士兵回歸府兵,二者暫不聯繫。在作戰方式上,明朝的衛所制度還是和府兵制有著明顯差距的。
最突出的特徵就是,明朝的衛所軍隊是以駐紮地方的形式完成軍事任務的,也就是說,即便某個地方沒有戰事的話,其也要履行日常的軍事防禦任務。
朱元璋時期這種制度,是具有明顯的軍事專制主義色彩的,這正因為王朝建立之初內外局勢不穩定造成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的衛所制度也同樣如同府兵制度那樣,暴露出了極大的短板。
就拿賜予的軍田來說,隨著衛所軍隊拖家帶口前往防區,這一駐紮就是幾十年,沒有時間限制,久而久之每個軍人家庭就形成了一個大家族,特別是在邊疆地區。
由於土地數量有限,軍人及其家屬數量的增加,使得他們不得不開始拓荒耕地,一時間軍事職能走向衰落,讓位於農耕職能。
如此一來,衛所制度下的軍人就長期疏於軍隊訓練,戰鬥力明顯下降,即便英宗率軍出徵,相信結果也是可以預知的。
《明史》載:"至於明之末季,衛所軍士者,雖一諸生皆可役使之。然積輕積弱,重以隱佔,且虛冒諸弊,以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一地,而明遂亡矣。"
明朝軍隊管理系統腐敗現象盛行
如前文所講,隨著邊疆地區衛所軍隊人口的增加,這就使得原來一個個軍事基礎區,在一時間成為了農耕區。
但我們要知道該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可不是隨著農業的發展而變化,一些地理位置突出的地方,必須要有重兵把守,而且還是要訓練有素的騎兵、步兵聯合駐守,不然怎麼可能會抵擋住蒙元騎兵部隊的進攻呢。
《明實錄》載:"雖浸不初若,而原額軍尚有三十萬八千有奇。而迄今承平既久,武備廢弛,在營操練只不過五六萬人而已。雖戶部支糧則有,兵部調遣則無。"
可是有一個問題我們沒有弄明白,為何衛所軍隊開始不斷開墾荒地,逐漸走向了屯田化,而失去了軍事戰鬥力呢?
這其中人口數量的增加已經超過原來授田的承受範圍,因此不得不開墾荒地維持生計的表現算是一個原因,但是我們還可以從朱元璋以後,明朝軍隊系統的腐敗和剝削現象逐漸加重來進行分析。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對衛所軍隊的政策還是非常優撫的,特別是免除他們的賦稅徵收。
可是隨著明朝官僚體系的擴大,特別是宗室力量的加強,使得土地兼併現象愈發嚴重,與此同時軍隊方面也開始頻頻以軍費緊張為由,不斷向衛所軍隊徵收賦稅。
這就使得承受軍事職能的軍人們,在養家餬口之時還要繳納賦稅,使得他們的經濟壓力不斷加大。
而後軍隊雖然名義上不增加賦稅,但是卻以軍餉有限為由,一次次剋扣衛所軍隊的軍餉,中飽私囊現象頗為嚴重。
如此以來,軍隊的腐敗直接造就了衛所軍隊軍事職能的弱化,因為他們歸期不定,只好就把當地作為自己的家,為了生存只好去耕田重地,由此,軍隊戰鬥力的下降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軍與瓦剌軍隊兵力對比差距大
其實早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軍事慘劇爆發之前,明軍和瓦剌軍就已經展開了多次交鋒,並且多次以失敗而告終。
比如陽和之戰、鷂兒嶺之戰等,其中在陽和之戰中,雖然算不上是兩軍主力對陣,但是明軍在著名將領石亨等人的領導下,遺憾敗北。
而鷂兒嶺之戰,實際上是雙方主力軍的一次正面對抗,此次明軍四萬多人全軍覆沒。而到了土木堡之變時,我們再來看一下雙方軍隊的實力對比。歷史上所說的英宗親率五十萬大軍出徵,其實並不準確。
《明史》載:"瓦剌兵大至,吳克忠、吳克勤戰沒,朱勇、薛綬等救之,乃至鷂兒嶺遇伏,全軍亦盡覆。辛酉,軍次土木,被圍。壬戌,師乃潰,死者數十萬。"
現在也有學者指出了這一問題,並且根據考證,認為當時英宗發動的軍隊大致都是駐守京畿地區的官軍,數量當在25萬左右,說50萬略顯誇張。
即便這25萬大軍,也是在經過增援之後才達到的,確切說英宗出徵之時的明軍數量大致在15萬左右,但不會超過20萬。
這與瓦剌方面動不動就數十萬大軍出動的局面形成強烈對比,再加上英宗率軍長途跋涉,缺乏必要的行軍整頓,這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和集中力快速下降。
特別是士氣的低落,並沒有因為皇帝的親徵而改變,日後在瓦剌大軍面前必然戰敗,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