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2020-12-22 騰訊網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親徵,計劃從大同北上,欲與瓦剌大軍決戰。途中接到密報,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隨即返回,中途遭到瓦剌騎兵多次襲擾,恭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所部先後被殲滅。剩餘明軍退入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被瓦剌軍隊包圍,明軍大敗,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的御林軍也死傷殆盡,被瓦剌俘虜。

明朝在這一戰的損失之慘重遠遠不止是這二十萬軍隊,加上之前的陽和衛之戰、鷂兒嶺之戰兩場慘敗,軍隊傷亡約三十萬人。全部裝備火器,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此外還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泰寧侯陳瀛巨鹿侯、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等勳貴武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等五十多名隨軍文官戰死,大明朝廷為之一空。

有人據此認為,明朝開始因此由盛轉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實際上,土木堡之變雖然損失慘重,但由于于謙力挽狂瀾,及時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因此明朝的政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動蕩,國力也很快得到恢復。在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之後,瓦剌撤軍,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還不到半年,明朝境內受到的破壞也比較有限。戰爭結束後,于謙主持大局,開始軍制改革,重建軍隊,明軍的戰鬥力很快恢復。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此時距離土木堡之變過去16年,南方的大藤峽瑤族土司叛亂,朝廷很快出兵平定。成化三年(1467年),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董山叛亂,明憲宗命左都御史李秉提督軍務,武靖伯趙輔為靖虜將軍總兵官,率兵徵討建州女真部。明軍分左右哨五道各萬人從撫順關出塞,連續徵戰一月,攻至建州,大獲全勝。建州衛的首領李滿住父子,建州左衛的首領董山等人均被明軍斬殺。

成化六年(1470年),明軍在河套擊敗韃靼。成化七年(1471年),懷遠諸堡之戰,明軍擊敗韃靼。成化九年(1473年),明軍擊韃靼紅鹽池之戰,成功收復河套,蒙古人渡河遠遁二十年。成化十五年(1479年),因為建州女真叛服無常,憲宗命太監汪直監督軍務,撫寧侯朱永為靖虜將軍總兵官討建州女真,並再次命朝鮮國王一起出兵夾擊。 兩個月後,朱永等人上章奏捷:「建州賊巢在萬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險狹。臣等分為五路,出撫順關,半月抵其境。賊據險迎敵,官軍四面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 朱永論功進封保國公,此後百年,明朝再無一人因為戰功得封公爵,包括大名鼎鼎的戚繼光、李成梁、李如松。

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軍主動襲擊韃靼,取得威寧海大捷。韃靼首領小王子的妻子滿都魯戰死,小王子敗逃。成化十八年(1482年),明軍擊敗韃靼,取得延綏之戰勝利。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朝擊敗越南,送佔城國流亡王子古來回佔城復王位。

從這些戰役的結果可見,明軍的戰鬥力不但沒有下降,反而超過了土木堡之變前,明軍屢戰屢勝,明朝不但收復了之前丟失的河套地區,版圖也持續擴張。成化一朝,明朝的軍事政策都是向外擴張的,直到弘治皇帝朱佑樘改變了對外策略,明朝才停止了擴張的腳步。明朝軍事的衰落源自於衛所兵制的破壞,這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絕不是某個戰役能決定的。

相關焦點

  •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舉國震驚的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軍主力在長城外全軍覆沒,也先牧馬北京城下,幸得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 土木堡之變後,精銳盡喪的明軍戰鬥力究竟如何,隨著一大幫勳戚的陣亡,軍隊戰鬥力是否隨之下跌,本文從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五個多月的沙窩之戰來入手分析。
  • 土木堡之變前,可以說,明軍是整個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之一
    雖然這是明中期的長度,但考慮到同時代13世紀之後整個東方的格鬥騎矛普遍長度較12世紀及之前的長騎矛有所減短,很可能明初騎兵騎矛也類似這個形制。這種長度的騎矛很可能是主流,而《武藝圖譜通志》則提到了另一種4-5米長的騎矛的存在。
  • 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倭寇猖獗,是不是備倭兵被調到京師引起的?
    明朝倭患一直是王朝的頑疾,與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備倭兵北調沒有多大的關係。倭寇對中原政權的沿海騷擾古來有之,其實從宋朝開始就有倭寇的存在,到了大明朝倭寇愈演愈烈,成為帝國的頑疾。比如嘉靖年間的汪直倭寇集團,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安徽人,他不但成為了當時雄霸海上的巨寇,甚至還可以直接與明朝政府進行談判,商議貿易、軍事、走私等方面的問題,完成成了海外之國。
  • 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但是一場土木堡之戰,讓明朝軍隊的臉面徹底丟盡。這場仗讓明軍將領損失過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京師禁衛軍也一敗塗地。在這場恥辱之戰中,大明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其實跟明朝的軍事制度有直接和深遠的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軍制上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制度規定,以防產生不穩因素。
  • 土木堡之戰,大明五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慘烈到什麼地步?
    土木之變,明朝五十萬大軍被瓦剌騎兵屠殺殆盡,一百多名朝廷文武大員被殺,皇帝明英宗被俘,真真叫做兵敗如山倒!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天有異象,全國各地發生各種災難災相。夏季六月,北京城突然颳起一股大的邪乎的狂風,接著雷電暴起,風雨大作,明朝皇宮謹身殿被雷電擊中,引起大火,很快蔓延到奉天殿和華蓋殿,大殿的大門都被燒毀。
  • 明軍數量龐大,為何戰鬥力卻那麼差
    文/寂寞的紅酒明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明朝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很厲害。大明王朝曾橫掃漠北,降越南敗荷蘭,軍事力量是非常強盛的。鼎盛時期的明軍足足有二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數量最為龐大的軍隊。
  • 強大的瓦刺曾經俘虜明英宗,為何之後卻迅速衰落了?發生了什麼?
    在土木堡之變中強大的瓦刺人不僅擊潰了明英宗率領的二十萬大軍,令三分之一的明軍精銳被報銷掉,此外明軍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損失慘重,最重要的是堂堂大明天子竟然還成為敵人的俘虜。可以說當時的明朝面臨著建國以來最大的危險,這些蒙古人的後裔極有可能再次復闢元朝。
  • 戰時上前線,閒時去耕田,耕戰結合的「衛所」制度拖垮明軍戰鬥力
    眾所周知,唐朝前期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度下的行軍作戰,何為行軍呢?就是王朝在爆發對外戰爭之時,就會臨時任命作戰將領,也就是行軍大總管。 戰爭結束之後,統帥和士兵分離,統帥回歸中央,士兵回歸府兵,二者暫不聯繫。在作戰方式上,明朝的衛所制度還是和府兵制有著明顯差距的。
  • 土木堡之變擊敗20萬明軍,也先差點滅了大明朝
    這個時候是明朝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帶領20萬大軍北上親徵,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死傷殆盡,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給抓了。明朝皇帝被抓,這還是頭一遭的事情。為此明朝差點因此退縮到江南地區,好在于謙頂住了所有壓力,成為了朝中的頂梁柱。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倭寇如果說倭寇厲害的話,明朝軍隊不能與之對抗,好像又不符合現實,因為在100多年前,朱棣手下劉江在望海堝之戰中一次消滅倭寇2000多人,嚇的倭寇100多年不敢冒犯明朝沿海地區。那麼我們從這100年的時間中分析一下明軍與倭寇勢力的變化,來看看到底是倭寇厲害了,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明軍方面明朝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有著200多萬的常備軍,鑑於明朝北方邊境長期的不穩定性,這麼多的常備軍確實也應該。
  • 土木堡之役影響有多大?于謙做了什麼,救了明朝卻使明朝由強轉弱
    唯有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役戰敗,而正是這場土木堡之役成了明朝皇帝徵戰沙場的分水嶺,從此以後明朝再沒有哪個皇帝可以在光明正大地御駕親徵。偷偷摸摸地去戰場的皇帝倒是有一個,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悄悄溜出京城,跑到應天,率軍擊敗蒙古,取得應天大捷。
  • 大明朝離不開的「番兵」是怎樣的存在?
    作為被坊間譽為「最有骨氣的朝代」,明朝除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和不賠款這幾點讓眾多歷史愛好者膜拜外,其武功建樹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 明朝前5位皇帝打造的盛世,結果被第6位皇帝敗光,而且差點亡國
    明朝是歷史上少有的連續出5位明君的王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邊以酷刑打壓貪官汙吏,一邊又對百姓很好,在位期間國力發展很迅速,史稱「洪武之治」;在朱元璋之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雖然朱允炆在位僅四年,但仍然稱得上是一代明君,締造了「建文新政」;靖難之役後,明太宗朱棣繼位,朱棣雄才大略,
  • 這場戰爭,讓明朝軍隊的顏面蕩然無存,連皇帝都覺得是奇恥大辱
    我們知道,元蒙統治就是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的,在此之前,中原漢人深受蒙古人奴役。在1449年,明英宗曾被北方民族俘虜。在這場名為「土木堡事變」的歷史事件中,明朝天子淪為蒙古人的階下囚,受盡屈辱。雖然,幾年後英宗被放還,但由此引發的「南宮復闢」又給明朝政局造成了不小影響。
  • 明代長城縱橫萬裡,九大沿邊軍事重鎮,起到了多大作用?
    在朱元璋統治時期,明軍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北伐,稱為「肅清沙漠」。通過這8次大戰,明軍基本殲滅了北元軍主力,並收復了近塞區域。但蒙古騎兵的勢力並未就此徹底被消滅,其對沿邊的軍事威脅依然存在。因此明朝不得不在邊境保持強大的軍力,以向蒙古殘餘施加軍事壓力。
  • 被嚴重低估的明朝君主,平荊襄、收河套、剿女真!打外仗比朱棣還生猛
    土木堡之變 而且對於明憲宗來說,這位明英宗,實在是坑兒子的一把好手:第一次坑兒子是當年奪門之變,當時的奪門之變等於是爹把兒子的皇位搶走了
  • 朱祁鎮與朱祁鈺,土木堡之變後的人生交錯
    明十三陵如今作為著名景點,已是家喻戶曉,它之所以被稱為明十三陵,就是因為這裡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而明朝自開國以來,共有過十六位皇帝,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三位,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朱允炆,以及一位大眾不太認識的景泰帝,朱祁鈺。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19幅圖看完明朝版圖演變,看看明朝皇帝組成的「創業團隊」
    明成祖朱棣從整個中國歷史來看,明朝雖然不算是最為強盛的朝代,但明朝天子鎮守國門,從未投降外族。直自明亡的最後一刻,崇禎皇帝仍書下「任賊分裂吾屍,誤傷百姓一人」,生於帝王之家是崇禎帝的不幸,但道義之舉可謂佳話。關於明朝巔峰的領土大小,有人說比清朝大,有人認為與北宋相當,其實明朝作為歷史上唯一由南向北統一的王朝,其創業足夠精彩,下面我們來看看整個明朝的「創業史」。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於是在明朝幾百年歷史之中,大大小小的明蒙戰爭不下190次。兵力早期達到百萬,佔據明朝兵力近半。後來日益的邊境消極守邊,導致邊患加重鎮戍制度,給予邊鎮將領,足夠的統治力,也有些擁兵自重的現象,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大明的基本盤。要說開始動搖,就要從土木堡戰爭。土木堡之變——宣府鎮遭遇重創明英宗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徵,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