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患一直是王朝的頑疾,與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備倭兵北調沒有多大的關係。
倭寇對中原政權的沿海騷擾古來有之,其實從宋朝開始就有倭寇的存在,到了大明朝倭寇愈演愈烈,成為帝國的頑疾。
倭寇的存在與明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政治有極大的關係,倭寇本是日本島國一些流浪浪人無處謀生,出海為盜,四處打劫謀生的小規模海盜組織。
不要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大部分海盜是中國人。
倭寇騷擾大明沿海地區,與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有莫大的關係。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的洪武、朱棣的永樂時期,倭寇規模都不大,那些小規模海盜算是純正的日本浪人,他們要麼在海上打劫商船,要麼登陸上岸,搶家劫舍。
明朝的軍事組織是實行衛所制,一個地區一個或者多個衛所,這些官兵都是職業軍人,國家供養,這就給衛所的當官的提供了吃空餉和盤剝士兵。
明朝的土地問題到了中期逐漸凸顯出來,土地兼併嚴重,失地的農民日益增加,很大一部分的農民成為了流民。流民也要吃飯,也要生存。內地的流民可以佔山為王,沿海的流民只能下海為盜,他們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就直接加入了倭寇,甚至有些中國人還成為了倭寇的首領。
比如嘉靖年間的汪直倭寇集團,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安徽人,他不但成為了當時雄霸海上的巨寇,甚至還可以直接與明朝政府進行談判,商議貿易、軍事、走私等方面的問題,完成成了海外之國。
前面說了明朝的衛所制在中期發生了逐漸的瓦解和腐敗,軍中有很大部分士兵由於餉不養家,家裡土地又兼併嚴重,很多衛所士兵直接逃跑加入了倭寇集團,成為了倭寇的中堅力量。
搞清楚了明朝倭寇的基本組成,那麼「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地區的備倭兵北調保衛北京,是否是造成沿海地區倭寇猖獗的主要原因呢?顯然不是的!
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了活路,「他們」包括80%的中國沿海加入倭寇的流民。土木堡之變後,沿海的備倭兵有一部分被調北上,還是有相當大的軍事力量在當地的衛所存在,這些力量足以保證沿海地區不被入侵。
倭寇上岸的目的不是為了政權,而是為了生存資源。他們的軍事手段與一般的軍隊有很大的區別,不做一城一池的爭奪,完全是沒有任何戰略目的和政治述求,哪裡好搶劫就去哪裡,哪裡明軍守備薄弱就去哪裡,再加上很多明朝當地人加入,熟悉地形,了解明軍情況,所以倭寇對明軍來說非常的頭疼。
倭患對於明朝來說是頑疾,從建國起到滅國後都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明朝的政策是主要原因,土地兼併,衛所瓦解,禁海鎖國都是造成倭患的主要因素,其實,這些因素也是明朝最後滅亡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