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倭寇猖獗,是不是備倭兵被調到京師引起的?

2020-12-25 鮮花暢談歷史

明朝倭患一直是王朝的頑疾,與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備倭兵北調沒有多大的關係。

倭寇對中原政權的沿海騷擾古來有之,其實從宋朝開始就有倭寇的存在,到了大明朝倭寇愈演愈烈,成為帝國的頑疾。

倭寇的存在與明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政治有極大的關係,倭寇本是日本島國一些流浪浪人無處謀生,出海為盜,四處打劫謀生的小規模海盜組織。

不要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大部分海盜是中國人。

倭寇騷擾大明沿海地區,與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有莫大的關係。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的洪武、朱棣的永樂時期,倭寇規模都不大,那些小規模海盜算是純正的日本浪人,他們要麼在海上打劫商船,要麼登陸上岸,搶家劫舍。

明朝的軍事組織是實行衛所制,一個地區一個或者多個衛所,這些官兵都是職業軍人,國家供養,這就給衛所的當官的提供了吃空餉和盤剝士兵。

明朝的土地問題到了中期逐漸凸顯出來,土地兼併嚴重,失地的農民日益增加,很大一部分的農民成為了流民。流民也要吃飯,也要生存。內地的流民可以佔山為王,沿海的流民只能下海為盜,他們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就直接加入了倭寇,甚至有些中國人還成為了倭寇的首領。

比如嘉靖年間的汪直倭寇集團,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安徽人,他不但成為了當時雄霸海上的巨寇,甚至還可以直接與明朝政府進行談判,商議貿易、軍事、走私等方面的問題,完成成了海外之國。

前面說了明朝的衛所制在中期發生了逐漸的瓦解和腐敗,軍中有很大部分士兵由於餉不養家,家裡土地又兼併嚴重,很多衛所士兵直接逃跑加入了倭寇集團,成為了倭寇的中堅力量。

搞清楚了明朝倭寇的基本組成,那麼「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地區的備倭兵北調保衛北京,是否是造成沿海地區倭寇猖獗的主要原因呢?顯然不是的!

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了活路,「他們」包括80%的中國沿海加入倭寇的流民。土木堡之變後,沿海的備倭兵有一部分被調北上,還是有相當大的軍事力量在當地的衛所存在,這些力量足以保證沿海地區不被入侵。

倭寇上岸的目的不是為了政權,而是為了生存資源。他們的軍事手段與一般的軍隊有很大的區別,不做一城一池的爭奪,完全是沒有任何戰略目的和政治述求,哪裡好搶劫就去哪裡,哪裡明軍守備薄弱就去哪裡,再加上很多明朝當地人加入,熟悉地形,了解明軍情況,所以倭寇對明軍來說非常的頭疼。

倭患對於明朝來說是頑疾,從建國起到滅國後都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明朝的政策是主要原因,土地兼併,衛所瓦解,禁海鎖國都是造成倭患的主要因素,其實,這些因素也是明朝最後滅亡的禍根。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倭寇海盜日益猖獗,是因為備倭兵被調到京師了嗎
    導讀:倭寇海盜猖獗和土木堡之變後備倭兵抽調參加京師保衛戰沒有太大關係。倭寇的形成從元朝時期隨著元朝徵伐日本就開始了,和當時明朝靖海政策有一定關係。倭寇的猖獗成因複雜,和日本國內以及明朝政策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但是一場土木堡之戰,讓明朝軍隊的臉面徹底丟盡。這場仗讓明軍將領損失過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京師禁衛軍也一敗塗地。在這場恥辱之戰中,大明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其實跟明朝的軍事制度有直接和深遠的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軍制上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制度規定,以防產生不穩因素。
  • 倭寇猖獗:俞大猷奉命東南平倭
    倭寇猖獗:俞大猷奉命東南平倭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俞大猷提升都指揮僉事。元末起,至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活動十分猖撅。倭寇源自日本南朝。十四紀末葉,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徵服了南朝,統一了日本。南朝一批失敗後的武士,流亡海島。他們勾結一批商人和破產農民,流竄到中國沿海,名義上是做生意,實則走私和擄掠,無惡不作。至明中後期,倭禍嚴重,江浙首當其衝,受害最烈。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既然要摳字眼,就有必要弄清楚倭寇是什麼意思。倭:古代對日作戰時稱日本為倭(百度漢語)。寇: 凡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左傳·文公七年》。連在一起,來入侵的日本人就叫倭寇。最初的倭寇,在14世紀初,源於日本國內的南北分裂,日本一些失敗者,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搞武裝走私和搶劫。
  • 商人才是最厲害的物種——八卦倭寇之汪直
    圖片來源於網絡充滿爭議的生前身後事汪直是一個充滿有爭議的人物,明朝正史上說他勾結倭寇,沿海居民深受其苦,而民間記載和野史故事中把他形容為一個俠盜,鄉裡之間有什麼不公平的事還經常找他來評理。而他的名字也有爭議,他自稱王直,但是後來有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他為了不連累家族才改名為汪直,並且有史料指出他曾說過,恥於和釀成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大宦官汪直同名,所以改名為王直,我認為後者是可信的,因為他的家鄉徽州那個地方十戶九汪,有90%的概率他姓汪,故本文採用汪直來稱呼。
  • 朱祁鎮與朱祁鈺,土木堡之變後的人生交錯
    也許是天災,更有可能是人禍,總之,在土木堡之變這場離奇的事件後,朱祁鈺和他的兄長朱祁鎮的人生之路,開始變得曲折、模糊起來。兵敗被俘,臨危即位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少年天子,主少國疑,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倭寇如果說倭寇厲害的話,明朝軍隊不能與之對抗,好像又不符合現實,因為在100多年前,朱棣手下劉江在望海堝之戰中一次消滅倭寇2000多人,嚇的倭寇100多年不敢冒犯明朝沿海地區。為何100年後,劇情反轉這麼快?那麼我們從這100年的時間中分析一下明軍與倭寇勢力的變化,來看看到底是倭寇厲害了,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明軍方面明朝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有著200多萬的常備軍,鑑於明朝北方邊境長期的不穩定性,這麼多的常備軍確實也應該。
  • 軍隊連倭寇都不打過?明朝的禁海政策,怎麼成了倭寇的溫床?
    公元1555年,也就是嘉靖三十四年,中央對東南沿海的倭寇進行了派兵鎮壓。正月二十四日,一股倭寇勢力入侵湖州當地的一個小鎮子,當地政府立即組織軍隊進行抓捕,關於此次交戰的結果,史料有著非常清晰的記載。當時的明軍僅僅抓到了四個倭寇,卻損失了三千人,這個數字雖然有誇大之嫌,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此次鎮壓倭寇行動的艱難。
  • 明朝海軍那麼強,為什麼沒有與倭寇大戰?真實情況與大家想的不同
    這種情況在元末時期變得猖獗,一方面因為日本局勢變得微妙起來,開始出現南北分裂,即將步入「戰國」時期,許多的落魄武士、商人或者浪人開始為生活騷擾沿海地區,其中當然也包括一些「官方」悄悄支持的行動;另一方面就是元軍和各地的起義軍展開大戰,各方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陸地戰場,對於沿海那些雞鳴狗盜的事並不在意,間接助長了其囂張氣焰。
  • 危害明朝江浙沿海數十年的倭寇,不止是日本武士和浪人,還有他們
    在南北分裂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封建主,為了另謀出路便組織大量武士、商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不正當的武裝走私和燒殺搶掠的海盜活動,這些就是倭寇駭人的行為。 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迅速,對外貿易十分發達,自然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猖狂。有一些被利益紅了眼的海商大賈為了截取利益,對朝廷的海禁命令視而不見,和番舶夷商互相售賣貨物,他們成群結黨,規模也不斷壯大,最後竟然形成了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擁有了自己不正當的武器。更有的甚至亡命於海外,勾結倭寇,沿海劫掠,這些喪心病狂的行為使得倭患愈演愈烈,使得當時的沿海經濟十分混亂。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明朝在這一戰的損失之慘重遠遠不止是這二十萬軍隊,加上之前的陽和衛之戰、鷂兒嶺之戰兩場慘敗,軍隊傷亡約三十萬人。全部裝備火器,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 有人據此認為,明朝開始因此由盛轉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實際上,土木堡之變雖然損失慘重,但由于于謙力挽狂瀾,及時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因此明朝的政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動蕩,國力也很快得到恢復。在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之後,瓦剌撤軍,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還不到半年,明朝境內受到的破壞也比較有限。
  • 六七十名倭寇,在江浙皖橫行三個月?擊敗了四千明軍,目的是什麼
    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一點,這一批倭寇絕對不是一般倭寇。他們有高超的戰鬥能力,戰術運用也別具一格,所以能夠創造這種戰爭奇蹟。倭寇人少,但是戰鬥力令人髮指。這一批倭寇顯然跟之前遇到的不一樣,因為他們沒有長期在沿海地區作戰。過去倭寇在沿海地區搶掠一番後,立刻會駕船離開,十分難對付。時賊勢蔓延,江浙無不蹂躪。
  • 他是明朝民族英雄,使沿海免受倭寇侵擾,這個紀念館你一定要來
    從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進去直走就是戚繼光紀念館,紀念館的前身是明備倭都司府,明朝後期,倭患大作,整個東部沿海一帶都受日本人的侵擾,戚繼光在東部沿海抗倭一線十餘年,創建戚家軍、發明鴛鴦陣、掃除倭寇,威震海疆,是明朝時期的抗倭英雄。紀念館裡有很多史料介紹,再現了戚繼光和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歷史畫面。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這批人其實在元末明初就已經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朝鮮沿海,只不過當時的元朝無暇顧及這些「倭寇」,所以直接關閉港口,不與這些海盜通商。這也給明代的「海禁」留下了經驗和教訓。「倭寇」內部成員裡不僅有日本武士、還有一些海盜商人以及破產農民。後來由於「倭寇」「浪人」的加入,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甚至能夠直接登陸明朝內地,燒殺擄掠,殘害了大量百姓。
  • 土木堡之役影響有多大?于謙做了什麼,救了明朝卻使明朝由強轉弱
    唯有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役戰敗,而正是這場土木堡之役成了明朝皇帝徵戰沙場的分水嶺,從此以後明朝再沒有哪個皇帝可以在光明正大地御駕親徵。偷偷摸摸地去戰場的皇帝倒是有一個,他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悄悄溜出京城,跑到應天,率軍擊敗蒙古,取得應天大捷。
  • 178 王直,明朝倭寇中的另類英雄
    當時日本已經漸漸進入戰國時代的空前亂局,王直也招募一些日本武士、浪人惡少和農民,重整旗鼓,又回到中國東方海域出沒,南北沿海五省無一不遭其荼毒。倭寇於是越發猖獗。王直精明一世,卻大意在同鄉情分上而受騙被捕,兩年後被處決。
  •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 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之亂,真的只是日本人造成的嗎?當然不是,倭寇的主角其實是明朝人,日本人在裡面只算是打下手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海禁和倭亂之間的關係了。因為大量浙閩地區的沿海商人,無法合法地與外國貿易往來賺錢,所以不少當地商人走上了倭寇之路。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大明朝當時唯一的選擇嗎
    皇帝御駕親徵去打狼,結果狼沒打著,皇帝反被狼叼走了,土木堡事變就這麼無釐頭,卻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了大明帝國。 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人強留喝羊奶,紫禁城皇位虛席,留給留守京城的官員們一個難題:要不要換個人做皇帝?換誰做皇帝?
  • 明代倭寇之亂的原因與日本戰國的聯繫?
    明朝的倭寇之亂其實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也就是內部和外部二方面組成的。內部和當時的明代政治局勢有很大關係,當時已經到了明代中期,社會矛盾開始逐步暴露出來,官場也比較腐敗,再加上當時的海禁政策,對沿海地區的百姓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