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和下西洋一直都是大明朝的熱門話題,這兩件事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是他們卻都和海洋相關。大明帝國的水師在當時獨步天下,而倭寇們也頻頻騷擾大明沿海,為何兩三百年裡大明的海軍沒有和倭寇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鋒呢?
倭寇的歷史和大明海軍的歷史
實際上倭寇為禍在大明建國之前就有了,準確的說從元朝遠徵東瀛,被「神風」擊潰之後就陸陸續續出現了,早先只是一種民族報復,到元朝的沿海燒殺搶劫,撈了好處又噁心了元朝統治者。
這種情況在元末時期變得猖獗,一方面因為日本局勢變得微妙起來,開始出現南北分裂,即將步入「戰國」時期,許多的落魄武士、商人或者浪人開始為生活騷擾沿海地區,其中當然也包括一些「官方」悄悄支持的行動;另一方面就是元軍和各地的起義軍展開大戰,各方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陸地戰場,對於沿海那些雞鳴狗盜的事並不在意,間接助長了其囂張氣焰。
這一時期一件很重要的事對抵擋倭寇影響很大,那就是朱元璋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建立起了一支大明水師,當明朝基本安定之後遂與日本展開聯繫,希望雙方共同剿滅倭寇,當然當時的日本方面不是稱這些人為倭寇。雖然與一個處在戰亂的國家建立穩定的聯繫是困難的,但是藉助於大明的水師作戰,這一時期沿海的倭寇整體上表現出「快」的特點,也就是他們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某個地方實施搶奪,然後快速逃跑,對於大明國這樣的帝國來說,僅相當於某地出現了一夥神出鬼沒的強盜,整體上不構成威脅,只是嚴重破壞了治安。
當足利幕府統一了日本之後,他也想消除南朝餘孽,於是主動聯合大明一起消滅倭寇,恢復海上貿易。這一時期雙方聯合打擊下,這些行海盜之舉的倭寇受到重大打擊。當幕府將軍死後,他的繼承人卻放棄了打擊倭寇的政策,各地的大名開始爭奪和明朝進行官方貿易的大權,加上各種利益的爭奪,日本再次陷入混亂,並且一些沒有貿易權的大名開始暗地裡支持海盜行為,好從中獲利。
鑑於大明的水師強大,倭寇侵犯雖然數量增多,但仍限於海盜的範疇。永樂十七年,大明遼東總兵率軍進行了著名的望海堝之戰,一舉殲滅數千倭寇,此役倭寇實力大傷,長時間裡無法組織起較大規模的行動。
就這樣持續到嘉靖時期(公元1521年起),此時距離大明建國已經150年了,當年大明水師下西洋主要集中在開國後40年~80年,換句話說此時的大明水師已經不是原來的水師了。
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與南洋進行了密切的海上貿易,財富積累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日本的戰國時期仍沒有結束,而且越來越混亂,倭寇又開始猖獗起來。
正所謂禍不單行,葡萄牙海軍出現了,發起了入侵行動,大明遂實施了禁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困死入侵者。這個時候東南沿海那些與南洋有貿易的人就不樂意了,因為禁海對他們的利益傷害最大。
整件事情最後演變成了一系列的官、商與海盜勾結。福建地區那些因為禁海失去生活來源的人,與來自日本的浪人等結勾結,既搞走私也進行搶劫,這些國人和倭寇一起組成團體,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倭寇」大部分是沿海地區的居民,他們更像是利用真正的倭寇進行作戰和掩護。
為了自我保護,這些「倭寇」團體與官員建立了利益往來,以至於大明軍隊的許多清剿行動都被提前洩密。這種局面只會讓更多為了生存的當地居民也加入到海盜的團隊之中。這一時期所謂的倭寇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海盜行為,他們已經不僅在海上行動,而且在陸地上建立了基地,這就是為什麼戚繼光等抗倭將領主要進行陸戰,而非用海軍禦敵,況且此時的大明海軍已經衰落了。
倭寇禍亂的根源
倭寇之亂,前期主要是日本的國內局勢混亂引起,這種外部的騷擾因為大明本身海軍建設完善,因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不能算是具有實質上的威脅,只是一種嚴重的騷亂。
真正威脅到國家的是嘉靖年間開始的第二海盜高峰期,這一時期原本呈現蓬勃發展的海上貿易,因為大明的禁海運動變得撲朔迷離,這也是大明的海權思想沒落的表現。也正是這種禁海自保的思想下,發生了內外勾結這種嚴重動搖國家根基的事,以至於這些官員甚至逼死了朝廷派遣提督福建軍務的朱紈,這種事情顯然已經是犯上作亂了,事件持續惡化演變成與朝廷分庭抗禮也不是不可能。
倭寇的影響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明朝之後雖然倭寇為患表面上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在前車之鑑的情況下,清王朝自雍正帝時期也選擇了閉關鎖國,雖然防範的重點已經發生了變化。
行海盜之實的倭寇雖然明朝後已經消失了,但是統一起來的日本卻始終沒有忘記那種直接掠奪財富的快感,他們只不過是變成了一個更大的倭寇集團罷了,行動更有協調性,更具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