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2020-12-24 騰訊網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文團隊阿喀琉斯,無授權禁轉

嘉靖時期明朝北部的韃靼開始愈發的囂張,由於明朝屢次拒絕韃靼朝貢的請求,韃靼為了逼迫明朝承認朝貢關係,由此了開始長達30年的進攻襲擾,由於明軍的戰鬥能力大不如前,在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倍感無力。

不過此時此刻明朝南方倭患終於得到平定,為支援北方,一批南方的文物官員被迅速調任到了北方,其中就包括一代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於1568年5月調任到烽火連天的明帝國北方戰場時,不過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並沒有被南方抗倭的巨大勝利所衝昏頭腦 立即對戰場進行了調研。

明朝一代名將領戚繼光

經調研北方的韃靼軍隊和南方的倭寇有著本質的不同,戚繼光發現最大區別在於進攻的人數,倭寇的集結能力並不強,在進攻時最大規模不過數萬人,而韃靼要是進攻動輒數十萬人以上。

其二是環境的區別,明朝的北方風沙較大,如果明朝軍隊處於逆風處的話,火器則會失去作用。

其三是倭寇和韃靼的作戰方式完全不同,倭寇非常喜歡和明軍進行白刃戰,而韃靼則喜歡使用騎兵進行騎射,打完就走,機動範圍非常強,並且來無影去無蹤,難以預測進攻的方向。

▲倭寇和韃靼,面對兩種不同的對手對戚繼光多少是一種考驗

這些本質上的不同,讓戚繼光在南方抗倭的經驗完全無法用於北方的戰場,這讓這位老將皺起了眉頭,不過在經過一個月的調查和計劃以後,戚繼光就立馬準備了一套完整的抗韃戰略。

首先是重鑄整個邊境地區的防禦系統,戚繼光花數月時間在山海關到石塘嶺裡一帶修建了多達上千座的「空心敵臺」,而敵臺這種新型的防禦工事也是在長城上首次出現。

▲現存的長城敵臺的及其刨解圖,敵臺在古代防禦工事上是一個極大的創新

根據古籍記載這種敵臺高約三四丈,與臺階和城牆相連在一起,並突出城牆之外四五尺有餘,並且這種敵臺是中空的它可以隱藏士兵和和儲存武器,四面設有射擊孔,敵臺裡的士兵可以直接用火器和用弓箭射擊,敵臺的上方則設有架炮的垛口,由此可見攻擊的手段多種多樣。

這些敵臺設置在邊境地區的重點地帶,每隔50步或200步就有一座,進行作戰時敵臺可相互交叉進行支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火力封鎖網,由於戚繼光建造的敵臺數量龐大並且可以相互支援,在明帝國邊境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有力的遏制了韃靼騎兵的進攻。

但是即使這樣可不行,戚繼光可不是願意當縮頭烏龜的人,除了修建防禦系統之外,他還創新和鍛鍊了明軍的野戰能力,在這樣的攻守兼備思想上戚繼光首創新型的車營、騎營、步營。

所謂的車營主要裝備重車和輕車,重車可用於突破進攻,是長轅、雙輪的偏廂車,重約600斤,並裝備了兩門佛朗機機炮,一營有128輛車。

而輕車的機動性則比較強,適合在崎嶇的道路上進攻,一營有216輛車,共有2596名士兵。在排成方隊進攻時每一面則有56輛車,而附帶的輜重營則有240輛車,每輛車可運載12石5鬥的糧食。

而戚繼光對騎兵營則把基本組織劃分為隊,每隊由12人組成,騎營大量的裝備了火器,除了普通的火槍,有趣的是騎營還有專供騎兵使用的60門虎蹲炮,而一營在滿編時可達到2699人。

而步兵營則分為火器手和殺手隊組成,火器手隊共11人,除一名炊事兵以外,全部裝備鳥統,殺手隊則裝備長冷兵器以及盾牌來配合火器手隊作戰。

戚繼光的初衷是利用三個營的作戰進行配合,並注重火器和鴛鴦陣的使用,比如當車營和騎兵營聯合作戰時,戚繼光會命令戰車相互聯結形成一條防禦陣線,騎兵營的一部分的士兵下馬和車營士兵一起輪流發射火器,1-2波次的攻擊由車營的鳥銃射擊,第3-4次的由騎營的鳥銃攻擊,發射完後迅速發射火箭,再由弗朗機手齊射填補火力空缺,在戚繼光設計的整個攻擊射程序當中武器的釋放是不會停歇的,即使敵我雙方進行肉搏,明軍依然可以利用鴛鴦陣進行作戰,敵人若敗退後則會立即命令騎兵利用高機動性進行追擊。

影視劇當中的戚繼光

當然這些設想是美好的,實際作戰操練時,若有一個環節出現錯誤.將會釀成嚴重的後果,比如有一些士兵為了不讓車輛亂動,竟然用釘子將其固定在地上,結果被敵人運來的柴草所燒毀,整個陣型大亂,損失慘重。

不過在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在大部分作戰中是可以保障這些攻擊順利實現的,比如戚繼光曾主動命令三營三次出關對韃靼發動進攻,大敗朵顏首領董狐狸,並活捉了他的弟弟,迫使其投降,不過奇怪的是,在戚繼光鎮守邊境地區卻沒有發生過多的大仗,實際上留給三營部隊表現的機會並不多。

總的來說在戚繼光鎮守薊鎮的16年之中,由於修建了完整的防禦體系和讓明軍擁有足以和敵軍一戰的野戰能力,故而扭轉了明軍在邊境地區只能被動挨打的局勢,使韃靼在他鎮守期間沒有貿然發動大規模進攻,並在此期間韃靼右翼領袖俺大還同明朝打成了議和協議,不過可惜的是。由於在萬曆十年張居正的倒臺,失去後臺的戚繼光被朝廷調往了北方,並在三年後遭到罷免,這位立功無數的老將回鄉後鬱鬱而終。參考資料:明帝國邊防史

大家有什麼有趣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相關焦點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他是明朝民族英雄,使沿海免受倭寇侵擾,這個紀念館你一定要來
    從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進去直走就是戚繼光紀念館,紀念館的前身是明備倭都司府,明朝後期,倭患大作,整個東部沿海一帶都受日本人的侵擾,戚繼光在東部沿海抗倭一線十餘年,創建戚家軍、發明鴛鴦陣、掃除倭寇,威震海疆,是明朝時期的抗倭英雄。紀念館裡有很多史料介紹,再現了戚繼光和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歷史畫面。
  • 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可正是因為明朝地域廣泛,所以真正鎮守沿海地區的士兵反而不多。為什麼呢?因為敵人大多數都是從陸地上進攻而來,擁有強大水師的軍隊,在當時還不存在。為此沿海地區本來是不需要怎麼布防的。當時倭寇一共集結了2.7萬人,其中先頭部隊就有1.5萬人之多。
  •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戰術揮手即來,倭寇被打得團團轉狼狽而逃
    而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曾任官都指揮,對這個兒子抱有極高期望,從小給他講述如何行軍打仗,如何為人處世。所以戚繼光從小為人正直,喜歡軍事遊戲,他風流倜儻,個性獨特,而且特別喜愛讀書,通曉史籍,而這些都成為了戚繼光建功立業的基礎。此次倭寇包圍仙遊,已經環繞城牆立營築壘,戚繼光自知兵力稀少,想要破敵幾乎不可能,於是制定了以仙遊城為核心牽制敵人,等到大軍到來,再謀剿滅的策略。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 殺了無數倭寇的戚繼光,卻害怕老婆王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部分,先分析一下戚繼光的戰鬥力。戚繼光出身武將世家,自幼苦練家傳武藝。戚繼光還投身科場,考中了武舉功名。明朝的武科舉,考試項目有馬弓、步弓、 槍、 刀、 劍、 戟、拳搏、 擊刺等格鬥類科目。戚繼光能考中武舉,足以證明他的武功十分了得。《明史.戚繼光傳》有一條史料,也可以證明戚繼光格鬥技能出類拔萃。原文是這這樣的:「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眾所周知,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
  •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甘於奉獻精忠報國,抗擊倭寇,留下經典詩篇
    我想倭寇一詞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倭寇主要是指在我國沿海地區以日本為首的海盜集團,他們主要以漁民的形式偷盜我國的自然資源和人民財產,倭寇也是最早出現於我國宋朝時期,並在明代達到了偷盜的高潮。近幾百年來我國沿海海患從未中斷,那麼倭寇到底是一些什麼人呢?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戚繼光領命之後,先帶著軍隊前往橫嶼,但是當時橫嶼地市低洼,四處溢水,路面多有積水,十分阻礙通行。於是戚繼光便下令,讓士兵們人手一堆稻草,便走便把稻草扔進水坑之後,填坑而行。後來大破橫嶼的倭寇,斬首超2000餘人,軍中士氣大漲。
  • 戚繼光創立鴛鴦陣,讓手持武士刀的倭寇毫無招架之力!
    在中國歷史上他們稱為倭寇,此時建國130多年的大明王朝武備已經有所鬆懈。長期沉溺在和平生活中的明朝沿海官兵面對突然殺來的日本武士完全不知所措,借著開局的勝利,日本倭寇在我國東部沿海橫行一時。然而沒過多久一位明朝大將帶著他創立的新戰法前來應戰,1561年4月,兩萬餘名倭寇集結完畢,向浙江進發,他們的目標是台州。得到消息的明朝大將戚繼光立刻率兵前去迎敵,當戚繼光趕到寧海時,已經有上千名倭寇登錄。
  • 同是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功勳卓著,為何名氣卻沒有戚繼光大?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將,因為抗擊倭寇在大眾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實歷史上與他一樣厲害的還有另外一個將軍,他就是俞大猷[yóu]。 編輯|敘古論今 俞大猷出生於明朝中期福建泉州,與戚繼光處於同一個時代。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明史》誰沒事兒願意去做強盜呢?還不是被世道給逼的麼?汪直是安徽人,本來是個守法的好公民,不偷不搶,搞一些正常的海外貿易。這在當時來看,汪直這樣的人就算是地方上的能人了。畢竟明朝一直盛行禁海令,沒點本事的人不會去搞海外貿易,一旦賠了連哭的地方都沒有。
  • 戚家軍所使用的鴛鴦陣,到底有多厲害,竟然能讓倭寇望風而逃
    戚家軍所使用的鴛鴦陣,到底有多厲害,竟然能讓倭寇望風而逃公元一五六一年,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在台州之戰中一個月連戰九場,而戰果卻是戚家軍陣亡九人為代價,累計斬首、生擒倭寇近五千四百多人,在當時那個時代,曾經出現過十幾個倭寇追著幾千明軍追殺的場面
  • 178 王直,明朝倭寇中的另類英雄
    東亞歷史第178篇:中國亂世循環之明朝那些事兒。 王直,出生於今天安徽歙縣,個性豪邁任俠,年輕時便投奔盤踞在寧波雙嶼島的徽州同鄉許棟的部下,許棟乃是當地最大的走私集團。當時日本走私船到了寧波,與中國商人交易,而中國商人與權貴勾結,仗勢刁難,往往銀貨交割不清不楚。
  • 4000義烏兵打造成16世紀亞洲最強軍隊戚家軍,橫掃倭寇
    戚繼光對武器進行改進戚繼光潛心鑽研日本在葡萄牙工藝基礎上製造的火繩槍,經他推動明朝火銃到萬曆朝鮮戰爭中某些性能已經反超日軍,才有了宣祖實錄記載的倭丸只到百餘步,中原之丸可至200步,同時鋒利的倭刀也引起了他的關注,在《紀效新書卷短器長用解決》評價日本刀,讓我兵短器難街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段
  • 神出鬼沒的倭寇,是困擾大明多年的頑疾,戚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
    相比較北元軍隊,總是隨機出場的倭寇讓大明朝廷傷透了腦筋。在正面戰場上,驍勇善戰的明軍自然不怕與流寇無異的倭奴。但大明疆土廣闊,海岸線更是非常的長。大明若是在每一處海岸線都設防,朝廷財政必然崩潰。從大明立國伊始,倭寇就如狗皮膏藥一樣死死地纏著這個新興帝國。從地方志及各種文獻上,我們不難得知,從洪武朝開始的一百多年裡,倭寇多次侵邊擄掠。
  • 戚繼光晚年有多悽慘?原因是什麼?
    接下來的三年多時間裡,貧病交加的戚繼光,竟一度連看病抓藥的錢都拿不出,直到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1月17日),隨著「雞三號,將星隕矣」,突然發病過世,享年五十九歲。而在他人生最後的歲月裡,明王朝對他的態度,更是刻薄到底。萬曆十五年九月時,忍夠了明朝國防廢弛的河南道御史傅光宅,疾呼重新啟用戚繼光。
  • 他是明朝最牛的海盜,靠一支殘軍打敗西班牙海軍,在海外建國稱帝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保護了沿海人民的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他帶領的「戚家軍」在海邊一站,倭寇聞風喪膽,在北方疆域一走
  • 戚家軍戰損比有多逆天,曾經斬殺倭寇兩千餘人,戚家軍無一人戰死
    如果把我國的武將排行看成是高考,戰損比(敵我雙方失去戰鬥力單位的比值)看成是分數,那麼戚繼光的水平,不是被哪個大學錄取的問題,而是直接去哪個大學去當博導。先看一下戚繼光代表作之一的台州大捷:十三戰十三勝,戚家軍陣亡20人,殲滅倭寇5500多人,創造出1∶275的戰損比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