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2021-01-09 羅漸升說史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

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但教科書裡並沒有介紹這麼詳細,戚繼光殺了幾個日本倭寇,幾個「漢奸"。那麼實際情況如何?

倭寇,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既然要摳字眼,就有必要弄清楚倭寇是什麼意思。

倭:古代對日作戰時稱日本為倭(百度漢語)。寇: 凡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左傳·文公七年》。連在一起,來入侵的日本人就叫倭寇。

最初的倭寇,在14世紀初,源於日本國內的南北分裂,日本一些失敗者,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搞武裝走私和搶劫。明朝初年,朱元璋為抵禦這些外來者的入侵,從遼東到廣東,整個海岸線都加強了防禦措施。

比如,明洪武三十一年,這也是朱元璋執政的最後一年,在山東煙臺山,設置狼煙墩臺,用來瞭望通信,以達到預防倭寇的目的。

倭寇,是怎麼形成禍患的?

明朝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日本的貿易往來,都是以官方為主體,僅限於」朝貢「模式,你進貢給我一頭長頸鹿,我給你一擔茶葉捎回去,基本上停留在互送「土特產」的級別。

到了嘉靖時期,發生了」爭貢之役「。嘉靖二年(1523),日本國內勢力,各自割據,爭相與明朝進行貿易,各股勢力博弈不均,引起打殺。明朝官員認為」倭患起於市舶「,於是關閉了主管海外貿易的市舶司,實行海禁。

海禁的效果,卻事與願違,倭寇大肆侵擾中國的沿海。明朝嘉靖年間,倭患成為了最為嚴重的時期。這時候,倭寇的性質有了新的變化,變成資本經濟發展的產物,具備了掠奪和強迫貿易的特徵。

因為海禁,明朝關閉了官方貿易通道,當時又禁止外國與民間自由貿易。日本的船舶在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與中國沿海的一些豪紳奸商合作。其中有的奸商搞黑吃黑,侵吞貨物,日本人趁機搶劫,也有奸商與日本勾結,在沿海地區肆虐,導致一片混亂。

嘉靖十二年曾下令:」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自後沿海軍民私與賊市,其鄰舍不舉者連坐「。所謂違禁大船,已經有了中國海盜的性質。日本倭寇與中國海盜勾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漢奸」,日本倭寇才能深入中國內陸。

《明世宗實錄》記載: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結果海禁越嚴,賊人越多。最終形成《嘉靖東南平倭通錄》總結的局面:「江南海驚,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

在明朝的「倭寇」人員名單中,日本倭寇和中國「漢奸」的比例是:3:7。

戚繼光都做了些什麼?

「南倭北虜」問題困擾了明朝的始終。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遷都北京,成為戍邊皇帝,幾次北徵,換來了幾十年北部邊境的安寧。東部沿海,並未實行完全的海禁政策,積極出海與國外貿易,典型代表比如鄭和下西洋,倭寇問題並不突出。

但到嘉靖年間,期間歷經了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朝政腐敗,並未變革求新,遏制了經濟發展,國力下降,危及到大明江山。在這個背景下,戚繼光與其他同時期的將領,參與了平定倭寇鬥爭。

戚繼光消滅的倭寇中,有代表性的中國海盜頭子,有汪直、許棟等人。嘉靖二十四年(1563),在福建平海一戰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斬級二千二百」,戚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

文\羅漸升 圖\源自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明史》《明世宗實錄》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讚、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甘於奉獻精忠報國,抗擊倭寇,留下經典詩篇
    我想倭寇一詞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倭寇主要是指在我國沿海地區以日本為首的海盜集團,他們主要以漁民的形式偷盜我國的自然資源和人民財產,倭寇也是最早出現於我國宋朝時期,並在明代達到了偷盜的高潮。近幾百年來我國沿海海患從未中斷,那麼倭寇到底是一些什麼人呢?
  • 王直: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成就戚繼光民族英雄之人
    殊不知,明朝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經常遭受倭寇侵擾,這時期也是中國海盜爆發時期。在這無秩序的海上,王直瞬速成為倭寇中的佼佼者,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那麼王直在海上勢力如何?他與戚繼光沒有任何碰面的機會,為何有成就了戚繼光民族英雄的美名?
  • 他是明朝民族英雄,使沿海免受倭寇侵擾,這個紀念館你一定要來
    那就是剛進門處蓬萊水城的【登州古船博物館】和【戚繼光紀念館】,一個介紹的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海史,一個介紹的是明中後期,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部沿海的抗倭事跡。這篇我們先介紹戚繼光紀念館,登州古船博物館會放在另一篇說。
  • 百將英雄榜 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百將英雄榜,一百單八將; 一首定場詩,說說戚繼光: 十載斬倭十五萬,畢生功勳平東洋。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 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單單靠自己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戚繼光創立鴛鴦陣,讓手持武士刀的倭寇毫無招架之力!
    日本武士刀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相互攻伐。在中國歷史上他們稱為倭寇,此時建國130多年的大明王朝武備已經有所鬆懈。長期沉溺在和平生活中的明朝沿海官兵面對突然殺來的日本武士完全不知所措,借著開局的勝利,日本倭寇在我國東部沿海橫行一時。然而沒過多久一位明朝大將帶著他創立的新戰法前來應戰,1561年4月,兩萬餘名倭寇集結完畢,向浙江進發,他們的目標是台州。得到消息的明朝大將戚繼光立刻率兵前去迎敵,當戚繼光趕到寧海時,已經有上千名倭寇登錄。
  • 「威鎮海門」的戚繼光
    600多年前的一天,倭寇在夜幕掩護下登陸崇武,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倭寇退去,留下屍橫遍野,一片狼藉,整個崇武,只剩下10戶人家。痛定思痛,當局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決定修建崇武城,以加強海防。城牆全用白色花崗條石砌築,抽漳州十縣壯丁1304名戍此防倭,形成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又從安徽等省調來千戶、百戶、鎮撫等十幾名官員並隨帶家眷入籍定居。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其實就算戚繼光的人馬都趕來了,也只不過才6000多人,連倭寇的先頭部隊的一半都夠不到,實力懸殊還是看得到的。戚繼光的意思,那就是先讓仙遊的軍民拖住倭寇,只要城池不破,那麼戚家軍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趕來支援。
  • 明朝武功最高的將軍,一人一劍單挑少林寺,還打得倭寇潰不成軍
    而傅友德喜歡出奇制勝,到了明朝中期,沿海倭寇橫行,當時的很多日本浪人偽裝成海盜在東南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到了嘉靖年間,倭寇之患已經達到頂峰,為此朝廷讓胡宗憲鎮守東南,剿滅倭寇,其中也出現了兩個名將,一個叫戚繼光,一個叫俞大猷。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特別是與戚繼光二人一起度過了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歲月。文官譚綸,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個縮影。但是和宋朝不同的是,宋朝不僅要有歷練,自己也要有實力。所以,他是經過程序挑選出來的儒將。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舉人,歷官至南京禮部侍郎,僅為六品官。雖然「正業」不是很理想,但他的「副業」卻讓他聲名狼藉。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很多人都覺得「倭寇」不就是來自日本的海上盜賊的統稱嗎?其實並不盡然!這批人其實在元末明初就已經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朝鮮沿海,只不過當時的元朝無暇顧及這些「倭寇」,所以直接關閉港口,不與這些海盜通商。這也給明代的「海禁」留下了經驗和教訓。「倭寇」內部成員裡不僅有日本武士、還有一些海盜商人以及破產農民。後來由於「倭寇」「浪人」的加入,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甚至能夠直接登陸明朝內地,燒殺擄掠,殘害了大量百姓。
  •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戰術揮手即來,倭寇被打得團團轉狼狽而逃
    公元1563年十月,戚繼光已經與倭寇大戰了6年有餘,頻頻失敗的倭寇並不甘心,再次聚集了2.7萬餘人,乘坐百餘艘船隻,陸續在福清、興化等地登陸。收到消息後戚繼光,立即指揮軍民與倭寇在水陸交戰12次,斬殺倭寇3000餘人。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戚繼光領命之後,先帶著軍隊前往橫嶼,但是當時橫嶼地市低洼,四處溢水,路面多有積水,十分阻礙通行。於是戚繼光便下令,讓士兵們人手一堆稻草,便走便把稻草扔進水坑之後,填坑而行。後來大破橫嶼的倭寇,斬首超2000餘人,軍中士氣大漲。
  • 平定倭寇,除了戚繼光還有兩個不為人知的功臣,其中一人是大才子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為患。倭寇的問題可以追溯至明初,朱元璋橫掃天下,張士誠、方國珍等敗逃的手下,流竄於海上,與蒙元逃兵、日本浪人組成了倭寇組合。外來人、本地人、還有以前的貴族,秉持著遊擊戰,對於沿海地區騷擾不斷,還不是小股作戰,三五幾萬人沒事來打秋風,不得已只能禁海,堅壁清野。
  • 殺了無數倭寇的戚繼光,卻害怕老婆王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部分,先分析一下戚繼光的戰鬥力。戚繼光出身武將世家,自幼苦練家傳武藝。戚繼光還投身科場,考中了武舉功名。明朝的武科舉,考試項目有馬弓、步弓、 槍、 刀、 劍、 戟、拳搏、 擊刺等格鬥類科目。戚繼光能考中武舉,足以證明他的武功十分了得。《明史.戚繼光傳》有一條史料,也可以證明戚繼光格鬥技能出類拔萃。原文是這這樣的:「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
  • 馬未都:我有一把「戚家刀」,是戚繼光從日本偷學來的!
    ,還真不好辨別,其實這並不是偶然,它的誕生跟日本刀有著分不開的淵源,因為這是戚繼光從日本偷學來的。 明朝末年,沿海倭亂,戚繼光身為將領,自然挺身而出,奮力抗敵,一開始明朝的士兵打不過倭寇,因為明朝時期不注重訓練士兵,導致倭寇設下埋伏後總是能輕易擊潰明軍,縱使戚繼光調兵遣將能力超群
  • 方友德:戚繼光橫嶼平倭第一捷
    我問當地的大人小孩:「你們知道戚繼光嗎?一位群眾說:「誰不知道戚繼光!他在我們橫嶼打倭寇,取得一次大勝利!」一位小同學馬上接口吟道:「戚繼光,響噹噹,殺倭寇,保家鄉。」「月光光,照泥塘,戚公爺,出奇將,打得倭鬼無處藏。」另一個接著念:「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 神出鬼沒的倭寇,是困擾大明多年的頑疾,戚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
    早在元朝,就有流離失所的日本武士三五成群地結成聯盟,劫掠中國沿海的百姓。元末天災人禍不斷,有許多衣食無著的難民,搖身一變就成了倭寇。大明建立後,朱元璋父子先後多次徵剿北元,保證了北方地區的安定。提起抗倭名將,很多人都會想起威風凜凜的戚大將軍。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無論是從作戰方式還是操練方法來看,都具備了近代化軍隊的雛形。戚繼光允文允武,是晚明少有的忠心許國的猛將。明朝自始自終都奉行軍戶制度,官兵們大多是幾代乃至於十幾代的交情。嘉靖二十三年,尚未弱冠的戚繼光繼承了父祖傳承下來的爵位,成了登州衛指揮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