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
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但教科書裡並沒有介紹這麼詳細,戚繼光殺了幾個日本倭寇,幾個「漢奸"。那麼實際情況如何?
倭寇,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既然要摳字眼,就有必要弄清楚倭寇是什麼意思。
倭:古代對日作戰時稱日本為倭(百度漢語)。寇: 凡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左傳·文公七年》。連在一起,來入侵的日本人就叫倭寇。
最初的倭寇,在14世紀初,源於日本國內的南北分裂,日本一些失敗者,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搞武裝走私和搶劫。明朝初年,朱元璋為抵禦這些外來者的入侵,從遼東到廣東,整個海岸線都加強了防禦措施。
比如,明洪武三十一年,這也是朱元璋執政的最後一年,在山東煙臺山,設置狼煙墩臺,用來瞭望通信,以達到預防倭寇的目的。
倭寇,是怎麼形成禍患的?
明朝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日本的貿易往來,都是以官方為主體,僅限於」朝貢「模式,你進貢給我一頭長頸鹿,我給你一擔茶葉捎回去,基本上停留在互送「土特產」的級別。
到了嘉靖時期,發生了」爭貢之役「。嘉靖二年(1523),日本國內勢力,各自割據,爭相與明朝進行貿易,各股勢力博弈不均,引起打殺。明朝官員認為」倭患起於市舶「,於是關閉了主管海外貿易的市舶司,實行海禁。
海禁的效果,卻事與願違,倭寇大肆侵擾中國的沿海。明朝嘉靖年間,倭患成為了最為嚴重的時期。這時候,倭寇的性質有了新的變化,變成資本經濟發展的產物,具備了掠奪和強迫貿易的特徵。
因為海禁,明朝關閉了官方貿易通道,當時又禁止外國與民間自由貿易。日本的船舶在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與中國沿海的一些豪紳奸商合作。其中有的奸商搞黑吃黑,侵吞貨物,日本人趁機搶劫,也有奸商與日本勾結,在沿海地區肆虐,導致一片混亂。
嘉靖十二年曾下令:」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自後沿海軍民私與賊市,其鄰舍不舉者連坐「。所謂違禁大船,已經有了中國海盜的性質。日本倭寇與中國海盜勾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漢奸」,日本倭寇才能深入中國內陸。
《明世宗實錄》記載: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結果海禁越嚴,賊人越多。最終形成《嘉靖東南平倭通錄》總結的局面:「江南海驚,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
在明朝的「倭寇」人員名單中,日本倭寇和中國「漢奸」的比例是:3:7。
戚繼光都做了些什麼?
「南倭北虜」問題困擾了明朝的始終。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遷都北京,成為戍邊皇帝,幾次北徵,換來了幾十年北部邊境的安寧。東部沿海,並未實行完全的海禁政策,積極出海與國外貿易,典型代表比如鄭和下西洋,倭寇問題並不突出。
但到嘉靖年間,期間歷經了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朝政腐敗,並未變革求新,遏制了經濟發展,國力下降,危及到大明江山。在這個背景下,戚繼光與其他同時期的將領,參與了平定倭寇鬥爭。
戚繼光消滅的倭寇中,有代表性的中國海盜頭子,有汪直、許棟等人。嘉靖二十四年(1563),在福建平海一戰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斬級二千二百」,戚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
文\羅漸升 圖\源自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明史》《明世宗實錄》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讚、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