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將英雄榜,一百單八將;
一首定場詩,說說戚繼光:
十載斬倭十五萬,畢生功勳平東洋。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像
初秋,臨海。
我沿著298級臺階,一步一步登上了有「江南長城」之稱的臨海長城,站在那杆隨風飛揚的「戚」字大旗下,我仿佛穿越歷史時空,眼前浮現著戚家軍力斬倭寇的沙場徵戰中的場景,耳邊迴蕩著是戰鼓聲震與金戈撞擊之聲交雜的震撼人心的聲音,感受到的是辛棄疾詞裡的那種「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鐵血壯烈。
臨海長城
尋著臨海長城足跡,我深深感受到戚繼光詩裡所抒懷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愛國情懷,拾級而上來追溯他徵戰一生耀眼的傳奇戰績。
在中國古代名將史上,有許多人被稱作常勝將軍。
這其中兩個人的戰績,可以說是當仁不讓。他們也是歷史上唯一分別以兩個姓氏命名的軍隊,一個是嶽飛的「嶽家軍」,一個就是「戚繼光」的戚家軍。這兩支軍隊的輝煌戰績,足以彪炳史冊。
戚字軍旗
越了解戚繼光, 就越對他充滿更多的敬尊和欽佩,這真的是一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
相傳戚繼光出生時天有異象,稱之為:「日華五色,大父因以命焉」,這當然是為了給英雄加上一份傳奇的色彩。
戚繼光自小喜歡玩打仗的遊戲,可以說從小就展示出色的軍事才華。他也在父親的支持下,走向了自己所選擇的道路。十八歲時,被正式任命為登州衛所的高級教官。
俗話說從小看大,他在小小年紀就,寫下了一首詩:「小築漸高忱,憂時舊有盟。呼將來揖客,揮麈坐談兵。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事實上,未來他的發展之路,正如詩中所說,暗合了他的一生 ,用盡畢生之力,來維護華夏民族的海波寧靜。
他曾在山東巡邊三年,想效仿「伏波將軍」馬援那種馬革裹屍還的精神,並寫下一首志向高遠的詩句:「岐路驅馳報主情,江邊花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在28歲時,由於山東駐邊有功,戚繼光被調任浙江,從此開始抒寫了他一生傳奇的不敗戰績。
1561年4月,倭寇大舉進犯浙江沿海。此時的戚繼光剛剛調任台州任金嚴參將,而台州屬於他的防區。他帶著自己組建的戚家軍,奔赴寧海迎敵。首戰即告捷,戚繼光在岑海一戰中大敗倭,並以一桿長槍,打出名聲。
就在我到過的臨海城,這裡發生一場軍事史上的巷戰,叫「花街之戰」。
當時倭寇分兵兩路,進攻浙江。戚繼光率軍回援寧海追擊倭寇,僅以一千五百將士 ,斃敵一千餘人,並斬首四百餘人,而自己的軍隊僅傷亡三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在《戚少保年譜耆編》一書曾對此戰有很高人評價:「亟須滅賤,而後會食。開創中國巷戰史上的奇蹟「。
台州府牆
而後,在上峰嶺之戰,他更是以一千對敵三千,斬首三百,而戚家軍不過損傷三人而已。
在整個台州大戰之中,戚繼光以三千迎敵兩萬倭寇,十餘天內五戰五捷,斃敵近三千多人,打得倭寇是潰不成軍。
他在任浙江期間,一戰寧海,二戰雁門嶺,三戰新河,四戰花街,五戰上峰嶺,總計大小近十三場勝利,以不足傷亡十餘人的代價,殺敵近五千五百多人,可以說是橫掃千軍如卷席。
據說戚繼光的威猛,讓倭寇十分害怕,稱他為「戚老虎」,又稱「戚虎「。
台州府城牆
台州之戰後,他又南下福建追擊倭寇。在福建橫嶼之戰,以傷十三人之代價,僅用三個時辰,斬首二千六百人,據統計三千多倭寇軍隊,僅活下九十多人。
在這場海戰之中,他顯示出自己不凡的軍事才華,親自研發火炮,後來被稱作「虎蹲炮」,又被稱作「戚將軍炮「。
在《明史》一書稱之:一切戰艦、火器,,精求而置之。」
而後,在福建牛田一戰,戚家軍以六千之人,一夜連克倭寇三十裡大營,營盤近六十座,而無一損傷。
在林敦一戰,戚家軍斃敵四千,斬首近二千二百多人,而戚家軍僅陣亡九十人。這場大戰,讓他有些難過,這是他近十數戰以來,傷亡最大的一次,可見他是多麼的「愛兵如子」,這也是戚家軍常勝不敗的根本原因。
雄鎮東南
平海衛之戰,他再次大敗近一萬多倭寇。曾與俞大猷,戚繼光齊名的明朝三大名將之一
的譚綸曾在上表朝廷,讚賞戚繼光說:「鞠躬盡瘁,用兵如神,豈止當今虎臣,實為振古之名將「。
在仙遊保衛戰,以傷亡不過二十四人,殺死上千人。最後一戰,戚繼光與俞大猷聯手跨海做戰,一舉掃平南澳島,徹底消滅了一勾結倭寇的吳平之敵。
在他徵倭寇的第十一年,完全消滅來犯之敵,結束了近百年東南沿海倭寇之亂。
江南長城
說戚繼光為常勝將軍,絕對名副其實,這在《戚少保年譜耆編》中就能找到答案,書中說:「三十年行間,先生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遭一動。」他一生在浙、閩、粵,歷經十餘年間,大小百餘戰,平定倭寇之亂。
據史料記載,戚家軍還有一首最早的軍歌,叫做《凱歌》: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牛鬥。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炎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覓個封侯。「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軍歌了。
台州府牆
戚繼光不僅在軍事方面頗有帥才,更兼有奇能,明長城,便是他留給後世之人傑出的貢獻。
他駐守臨海八年,為防倭寇侵犯,修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座巍峨的江南長城。不僅如此,他還將這樣的長城帶到了北方。明長城真正大規模修築長城,就是從戚繼光修築台州府城開始,大部分是由戚繼光為模板修建而成的。尤其從山海關到北京這一段長城。
他一生不敗的戰績, 不僅僅留給了東南沿海,在北方也留下了輝煌戰績。
掃平倭患後,他被調回北方與蒙古部大戰,首戰便以八千子弟兵,大敗三萬蒙古精銳騎兵,威震華夏。
而後,在萬曆年間,再次以八千戚家軍全殲五萬蒙古鐵騎。他在薊州鎮守十六年,邊境守衛猶如磐石。《明神宗實錄》中說他:「血戰殲倭,勳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
《明史 戚繼光傳》則稱他:「戚繼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歷史學家蔡東藩曾作詩讚他:「偏師制勝仗兵韜,小丑麼么寧許逃。若使名豪能代出,亞東何自起風濤?」
宋有嶽武穆,滅金朱仙鎮;明有戚老虎,斬倭臨海城。
我一直覺得嶽飛與戚繼光,有著特別相似的地方。戚繼光與嶽飛一樣, 在治軍上同樣軍紀嚴明,所以有了戚家軍,有了嶽家軍。一個是「老虎發威」,一個是「山難撼動」。
同樣他們都武功高強,並同樣通詩文,善書法。與嶽飛一樣,戚繼光也是文採斐然。一生創作近250首詩,詩中盡現豪邁瀟灑的氣度。
所作其詩 ,也算是明詩中的精品力作。
戚繼光與嶽飛一樣同事有自己的著作,嶽飛有《武穆遺書》和《嶽家拳法》,而他寫就了《紀效新要》《練兵紀實》等軍事著作,還編著了一本《辛酉刀法》,這就是天下聞名的戚家刀法。
紀效新書
不同時代,同樣英雄。
一樣的愛國情懷,一樣的志向沖天;
一樣的文韜武略,一樣的百戰不敗;
一樣的至死無悔,一樣的青史名垂。
這正是:南蕩倭寇海波平,北拒外虜築長城。沙場百戰無一敗,千裡驅馳任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