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將英雄榜,一百單八將;
一首定場詩,說說馬文淵:
投誠新主興漢室,光武中興天下安。
馬革裹屍英雄氣,伏波將軍馬文淵。
提到馬文淵,可能偶爾一聽起,似乎會有些陌生 。但熟悉東漢歷史的人一定知道他是誰?
如果一提到那句令人盪氣迴腸有英雄之氣的勵志成語「馬革裹屍」的話,大家可能就會知道他是誰了。
這就是東漢名將馬援,字文淵,因為官封至「伏波將軍」,所以又被稱作「馬伏波」。
我最早了解馬援,是在評書《東漢演義》當中。我是一個歷史迷,也是一個評書迷。特別願意將正史和虛實野史結合來讀,感覺特別有意思。
包括對於名將的了解,都是從這些評書中了解,然後查閱正史,對於歷史真實的他們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先從興趣開始,再到深入研究,這個過程還是挺有意思。
而在諸多評書當中,提供最多名將資源的,就是我特別喜歡的這四部書,《三國演義》、《東漢演義》、《隋唐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
而馬援正是從我喜歡的《東漢演義》走出來的,也是讓我真正開始知道「馬革裹屍」的出處。
《東漢演義》是寫光武帝劉秀與他的雲臺二十將推翻王莽的」新」朝,重振漢室,實現光武中興的故事。這部書裡的名將眾多,包括馬武、馮異、姚期、岑彭等。
我個人認為,在東漢名將當中,馬援應首排第一。就從他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來看,就足以位列魁首。
據說馬援是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後裔,本姓馬服氏,後簡化單姓馬,而他的後代當中也有一位名將,那就是三國中蜀漢名將馬超。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馬援歸順了光武帝劉秀,並助他一統天下,東徵西討,並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東漢統一之後,六十多歲的馬援依然東徵西討,他西破隴羌,南徵交趾,北擊烏桓,可以說一生都在徵戰中度過。 史書曾評價他:「謀如湧泉,勢如轉軌;兵動有功,師進輒克」。
他曾經兩度平叛嶺南,佔領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曾率大小樓船兩千多艘,戰士兩萬多人,斬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嶺南。最難能可貴的,第二次平定嶺南時,他已經是62歲的年紀,依然老驥伏櫪,寶刀不老,掛帥出徵,用自己的行為兌現自己的那句壯志凌雲的英雄之語,「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而這句話也流傳後世,成為許多報效國家英雄們心頭的座佑銘。宋代抗金名將詞人辛棄疾曾在《滿江紅》寫道:「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代性休重說「。
明代抗清名將張家玉也視他為榜樣,在《軍中夜感》中寫道:「裹屍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
歷史上對於馬援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他身邊的副將呂種曾贊他是:「馬將軍誠神人也!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稱他:「馬援,倜儻之士也「
唐代詩豪劉禹錫在《經伏波神祠》中寫道:
「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鬥,蠻溪霧雨愁。
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
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
可見,馬援是多少後世之人心中所敬仰和效仿的英雄榜樣,其事跡炳彪千秋,影響深遠。而他也是我心中能夠排進百將英雄樣的名將之一。
這正是:東徵西討助漢庭,蕩平北虜定嶺南。
誰道英雄尚飯否?老當益壯數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