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靚曾經這樣評價馬援:南徵交趾,西破芫戎。於誰之德,伏波之功。老當益壯,心存匪躬。天長地久,人仰英風。
馬援是東漢開國初年的著名軍事家,也是東漢復國的功臣之一,因此在東漢初年頗受人尊重。他出生在一個罪臣之家,他的祖上曾經參與過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亂,從而獲罪,好在距馬援出生時時隔已久,漸漸被人淡忘。
在王莽篡奪西漢權力建立新朝之後,馬援最開始也是在新朝朝廷中擔任官職,在新朝末年他意識到王莽的氣數已盡,便投靠隴右軍閥隗囂,深得器重。後來他又支持漢光武帝劉秀,憑藉著一身本領為劉秀重新建立漢朝立下了大功。成就大業之後,雖然他已經處於花甲之年,但仍然親上戰場,為漢光武帝徵服天下,鞏固統治。因此,這樣的馬援頗得皇帝和百姓們的尊重,他那種老當益壯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罪臣後代,經歷特殊
根據歷史記載,馬援確實出生在一個罪臣之家,他的祖先曾經在漢武帝時期參與巫蠱之亂,在漢武帝決定懲罰那些參與此事的人之後,馬援的祖先非常害怕,便決定鋌而走險與其他人一起合夥謀殺漢武帝。奈何被發現,從而被誅殺。好在留有後人存在,馬援的父親還曾經在朝廷中擔任過官職,在這樣家族中出生的馬援自小便明白自己的處境,養成了敏感的性格。
他年少便胸懷天下,他的兄弟都覺得很驚訝,想要認真教導他詩書,但是馬援卻不願意按部就班的學習,一心想要離開家鄉去邊境一帶放牧。他的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因為兄長去世而耽誤了一年,在那期間他恭敬的為兄長守孝,大家都稱讚他。
後來,他在家鄉擔任官府的一個小吏,有一次奉上司的命令押送犯人。馬援知道,如果犯人一被送到,必然難逃一死,便決定放他一馬,自己則孤身一人往人逃亡北方放牧。值得感慨的是,這馬援實在是一位放牧的好手,他的牛羊越來越多,甚至還有許多人慕名前來依附於他,聽他指揮。儘管如此,馬援仍然不甘心一輩子就這樣,在最後他將他所有的財產都分配給了兄弟和朋友們,自己穿著簡單的衣服,過著清貧的日子。
追隨隗囂,拒絕誘惑
新朝末年,正值王莽統治後期,或許王莽是一位成功的丞相,但是他卻不是一位合格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天下發生大亂。王莽的弟弟當時在朝廷廷中擔任將軍,為了鞏固兄長的統治便在天下招攬人才。在經過短暫的接觸之後,他就將馬援推薦給了王莽,因此馬援被授予新城大尹一職。
新朝滅亡,漢光武帝劉秀正式建立東漢王朝,馬援當時並沒有選擇立即追隨漢光武帝,而是留在西州輔佐隴右割據勢力隗囂,這隗囂也是十分看重馬援這位人才,將他任命為綏德將軍,每次關於軍隊方面的問題總是與他商量。
在這一年,馬援的同鄉公孫術在成都一帶登基為帝,因為是同鄉的緣故所以隗囂就派馬援前去試探虛實。沒想到,本來有著良好的關係,但這公孫術卻假裝與他不熟,跟隨馬原的手下都受到了他的優待,並且留了下來,只有馬援一人選擇回到隴右。
輔佐光武,屢立戰功
回到隴右的馬援便決定追隨漢光武帝,在建武九年,馬援被封為太中大夫,主要負責帶領軍隊守衛長安。在這時,漢朝邊界的少數民族羌族趁著漢朝內亂入侵關內,因此隴西境內多處受到羌人的禍害。已經年老的馬援主動向皇帝請求親上戰場,在他的帶領下,軍隊先是斷絕了羌人的水源,後來又控制了草地,從而使羌人陷入無水可飲的困境之中,就這樣,馬援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出人意料的是,馬援並沒有選擇立即班師回朝,而是繼續留在隴右恢復當地的社會秩序。
朱勃十分佩服馬援那種已然年老,但仍敢於為國家獻身的精神,曾經這樣評價他: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觸冒害氣,僵死軍事,名滅爵絕,國土不傳。
與其他開國大將不同,馬援大半生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在他的一生中始終堅持為國效力,甚至在最後還戰死沙場,他那種馬革裹屍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除此之外,哪怕他在朝堂中身居高位,但是依然沒有舉薦任何親人,一生堂堂正正,因此被譽為一代良將。
參考資料:
《東觀漢記·馬援傳》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