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功臣馬援,一心一意報效國家,終得馬革裹屍

2020-12-12 嘆古長歌

陳元靚曾經這樣評價馬援:南徵交趾,西破芫戎。於誰之德,伏波之功。老當益壯,心存匪躬。天長地久,人仰英風。

馬援東漢開國初年的著名軍事家,也是東漢復國的功臣之一,因此在東漢初年頗受人尊重。他出生在一個罪臣之家,他的祖上曾經參與過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亂,從而獲罪,好在距馬援出生時時隔已久,漸漸被人淡忘。

王莽篡奪西漢權力建立新朝之後,馬援最開始也是在新朝朝廷中擔任官職,在新朝末年他意識到王莽的氣數已盡,便投靠隴右軍閥隗囂,深得器重。後來他又支持漢光武帝劉秀,憑藉著一身本領為劉秀重新建立漢朝立下了大功。成就大業之後,雖然他已經處於花甲之年,但仍然親上戰場,為漢光武帝徵服天下,鞏固統治。因此,這樣的馬援頗得皇帝和百姓們的尊重,他那種老當益壯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罪臣後代,經歷特殊

根據歷史記載,馬援確實出生在一個罪臣之家,他的祖先曾經在漢武帝時期參與巫蠱之亂,在漢武帝決定懲罰那些參與此事的人之後,馬援的祖先非常害怕,便決定鋌而走險與其他人一起合夥謀殺漢武帝。奈何被發現,從而被誅殺。好在留有後人存在,馬援的父親還曾經在朝廷中擔任過官職,在這樣家族中出生的馬援自小便明白自己的處境,養成了敏感的性格。

他年少便胸懷天下,他的兄弟都覺得很驚訝,想要認真教導他詩書,但是馬援卻不願意按部就班的學習,一心想要離開家鄉去邊境一帶放牧。他的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因為兄長去世而耽誤了一年,在那期間他恭敬的為兄長守孝,大家都稱讚他。

後來,他在家鄉擔任官府的一個小吏,有一次奉上司的命令押送犯人。馬援知道,如果犯人一被送到,必然難逃一死,便決定放他一馬,自己則孤身一人往人逃亡北方放牧。值得感慨的是,這馬援實在是一位放牧的好手,他的牛羊越來越多,甚至還有許多人慕名前來依附於他,聽他指揮。儘管如此,馬援仍然不甘心一輩子就這樣,在最後他將他所有的財產都分配給了兄弟和朋友們,自己穿著簡單的衣服,過著清貧的日子。

追隨隗囂,拒絕誘惑

新朝末年,正值王莽統治後期,或許王莽是一位成功的丞相,但是他卻不是一位合格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天下發生大亂。王莽的弟弟當時在朝廷廷中擔任將軍,為了鞏固兄長的統治便在天下招攬人才。在經過短暫的接觸之後,他就將馬援推薦給了王莽,因此馬援被授予新城大尹一職。

新朝滅亡漢光武帝劉秀正式建立東漢王朝,馬援當時並沒有選擇立即追隨漢光武帝,而是留在西州輔佐隴右割據勢力隗囂,這隗囂也是十分看重馬援這位人才,將他任命為綏德將軍,每次關於軍隊方面的問題總是與他商量。

在這一年,馬援的同鄉公孫術在成都一帶登基為帝,因為是同鄉的緣故所以隗囂就派馬援前去試探虛實。沒想到,本來有著良好的關係,但這公孫術卻假裝與他不熟,跟隨馬原的手下都受到了他的優待,並且留了下來,只有馬援一人選擇回到隴右。

輔佐光武,屢立戰功

回到隴右的馬援便決定追隨漢光武帝,在建武九年,馬援被封為太中大夫,主要負責帶領軍隊守衛長安。在這時,漢朝邊界的少數民族羌族趁著漢朝內亂入侵關內,因此隴西境內多處受到羌人的禍害。已經年老的馬援主動向皇帝請求親上戰場,在他的帶領下,軍隊先是斷絕了羌人的水源,後來又控制了草地,從而使羌人陷入無水可飲的困境之中,就這樣,馬援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出人意料的是,馬援並沒有選擇立即班師回朝,而是繼續留在隴右恢復當地的社會秩序。

朱勃十分佩服馬援那種已然年老,但仍敢於為國家獻身的精神,曾經這樣評價他: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觸冒害氣,僵死軍事,名滅爵絕,國土不傳。

與其他開國大將不同,馬援大半生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在他的一生中始終堅持為國效力,甚至在最後還戰死沙場,他那種馬革裹屍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除此之外,哪怕他在朝堂中身居高位,但是依然沒有舉薦任何親人,一生堂堂正正,因此被譽為一代良將。

參考資料:

《東觀漢記·馬援傳》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 ·漢】馬革裹屍
    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近義詞:以身殉國、決一死戰、馬革屍還反義詞:臨陣逃脫、臨陣脫逃人物介紹: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東漢開國功臣,明德皇后的父親。
  • 老當益壯數馬援
    馬革裹屍英雄氣,伏波將軍馬文淵。提到馬文淵,可能偶爾一聽起,似乎會有些陌生 。但熟悉東漢歷史的人一定知道他是誰?如果一提到那句令人盪氣迴腸有英雄之氣的勵志成語「馬革裹屍」的話,大家可能就會知道他是誰了。這就是東漢名將馬援,字文淵,因為官封至「伏波將軍」,所以又被稱作「馬伏波」。我最早了解馬援,是在評書《東漢演義》當中。
  • 馬援死後,後代都有誰呢?其中,有一個女兒讓人羨慕不已
    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都知道,馬援為東漢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全心全意追隨劉秀。他的一生都在為東漢而戰,甚至,一生的最後時光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最終,他死在了平定嶺南的戰場上。他死後,將士們殺了馬,用馬革將他的屍體包裹了起來,使得「馬革裹屍」這個成語由此產生。
  • 從放牛娃到伏波將軍,馬援屢創金句,他的人生就是一組勵志成語
    他就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從一名放牛娃做到伏波將軍的馬援。馬援能揚名後世,靠的不僅僅是卓越的軍功,還有其堅毅的人生信條。他說過的很多話現在都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一組催人上進的勵志成語。明德馬皇后劇照馬援的這一席話說得非常堅決,他明確表示寧可死也不願意馬氏子弟有上述的惡習,也要求馬氏子弟要像忌諱說自己父母名字一樣,不得「越軌」。
  • 馬援:武以定亂,文以安民
    在中國古代,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馬革裹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軍人死在戰場上,也算是給自己一生戎馬,畫上了完美的句號。與自己最親密的戰友——駿馬,葬在一處,也算是有個伴兒了。但是一種歸宿,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嚮往,必然要有精彩的故事與之相伴,才能綻放出打動人心的光輝,馬革裹屍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便是東漢名將馬援。馬援的曾祖父叫馬通,是西漢時的大臣,和兄長馬何羅一起謀刺漢武帝,事敗被殺,當了金日磾上位的踏腳石。世上這種事兒真是說不清,大名鼎鼎的祖宗,也有著辱沒門楣的不孝子孫;身敗名裂的祖宗,也擋不住忠臣孝子出頭。
  • 「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
    他卻不求自安,幾年間,先是帶兵出屯襄國,巡行北方邊境障塞,防備匈奴、烏桓,繼而以六十二歲高齡率兵討伐反叛的武陵五溪蠻夷,在戰場染疫病身亡,實踐了「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豪邁誓言。就是這位功勳卓著、情操高尚的傳奇將軍,從新莽始建國(9年—13年)到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的三十餘年間,在涼州即今甘肅度過,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 看史書才知道:三國爭霸,原來是漢室宗親與開國功臣的家族之爭?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用諸葛亮的話來說,那就是「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但是我們翻看三國梟雄的家譜,就會發現三國爭霸,其實漢室宗親與開國功臣家族之爭,他們數十年混戰,最後卻讓叛臣後裔司馬懿撿了便宜。
  • 東漢中興三帝的權力交接
    劉秀在公元25年即位,於公元57年去世,頭尾都算上,在位33年,是東漢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考慮到他常年徵戰、開國時百廢待興的局面,他的身體素質應該是東漢諸位皇帝中最好的。所以,他也是最能生的。更要命的是,劉英早先跟劉疆走得很近,同時劉英本人喜好結交賓客,人脈很廣。換言之,劉英要搞事情,引起的震動會比劉荊大得多。所以,當劉英被人告發謀反時,劉莊雖然一開始像對待劉荊一樣,寬大為懷,但當劉英自殺後,劉莊決定連根拔除劉英集團。
  • 東漢十四帝的皇后簡介
    「仕宦當作執金吾(yù),娶妻當得陰麗華」的美貌賢德的皇后陰麗華陰麗華,光武帝劉秀原配 ,東漢第二任皇后。陰氏家族是當時南陽新野的豪門大戶,陰麗華更是美貌著稱,破落貴族劉秀就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曾感嘆道:「仕宦當作執金吾(yù),娶妻當得陰麗華」,最終劉秀還是夢寐以求。新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亦於家鄉起兵。昆陽之戰(公元23年)後,劉秀於宛城迎娶陰麗華為妻。
  • 漢光武帝的名將馬援,因一車薏仁米,死後蒙冤難以下葬
    「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是東漢老將馬援年輕時的壯志豪情,而他最後也實現了自己的誓言。馬援追隨光武帝戎馬徵戰一生,平交,擊匈奴、烏桓,最後死在出徵前線。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
  • 初中歷史知識點:東漢光武帝劉秀及後代簡介
    東漢開國皇帝: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前6—57年),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西漢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家鄉舂陵乘勢起兵,與眾英雄並爭天下。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
  • 古代戰爭中的魔咒,十萬大軍出徵,九萬不戰而死,終被嶽飛打破
    戰場就是墳墓,馬革裹屍的戰士就是那墳墓中的主角。血灑疆場,奮勇殺敵,死於刀光劍影下,戰士無怨無悔,但出師未捷,卻死於肆虐的疫病下,每個戰士心有不甘,死不瞑目。然而,在古代戰爭中,傳染性極強的疫病往往如魔咒一般籠罩著出徵的大軍,消磨著每個戰士身上的精氣神。很多原本殺氣騰騰的戰士,卻還未走上沙場,卻倒在了魔咒下。
  • 東漢的實力也很強盛,但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為何遠不及西漢?
    在開國皇帝中,光武帝無疑是學歷最高的,他的班底也是文化素質最高的開國功臣,所以東漢王朝自開國起就帶著書生氣。西漢是在亂世的基礎上開國的,東漢是在劉家的基礎上開國的,老百姓們心裡都紮根在漢了,所以 劉秀 開國是打著光復漢室的稱號,也比較容易控制全國。
  • 東漢「門生故吏」:治理國家的人才庫,分裂國家的「黨爭」之源
    在主要實行察舉和徵辟制度選官的東漢,老師、舊主的舉薦與文士的仕途息息相關,因此西漢時主要指"前為官職者"的"故吏",到了東漢就演變為與舉主業師有君臣主從關係的"門生故吏"。這個階層漸漸成為不同政治集團人際關係的雙刃劍,既是治理國家的人才資源庫,又是分裂國家的"黨爭"之源。
  • 護照被美國扣9年,輾轉他國歷經磨難,只為歸國報效國家!
    他們有的立足本土、紮根基層,服務人民,有的奔波他國,學習技術、精研科技,報效祖國。就在出國學習技術的人群中不乏天才,其中就有這樣一位老者,他就是王天眷先生。王天眷很小就接受了濃厚愛國思想的薰陶,這使得他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
  • 諸葛三兄弟分別報效了三個不同國家,其結果卻是殊途同歸
    諸葛三兄弟分別報效了三個不同國家,其結果卻是殊途同歸。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有個哥哥諸葛瑾可能你們在電視劇中也聽說過吧?你知道他們還有個堂弟叫諸葛誕?這諸葛三兄弟還分別選擇了報效不同的三個國家,而最後的結果又會是怎麼樣呢?下面給大家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