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2020-12-17 王氏說歷史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

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也正是因為俞大猷作戰曉勇,治軍有道,倭寇才不敢輕易上岸。而戚繼光是在抗倭戰役中後期才初露頭角,不過由於戚繼光的起點比俞大猷高得多,子承父業的他一上任就是四品大員,做事自然比俞大猷要方便的多,史書中對他的記載自然也要更加詳細。

雖說戰場並非政治場,但是在古代,戰場與朝廷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想要打勝仗,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善於用兵的大將,二是敢於衝鋒陷陣的士兵,三是充足的軍餉。嘉靖皇帝昏庸無道,一心想煉製長生不老藥,早已經將國庫掏的差不多了,在這種情況下,能獲得充足軍餉的軍隊寥寥無幾,而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俞大猷為人正直,從不肯受賄,更不肯行賄,就算是戰功被人搶去也不會向上司低頭,這才導致他一直無法獲得朝廷的認可,做事屢屢受到限制。

可戚繼光就不一樣了,他深知朝廷有多麼黑暗,也知道今後的路步步為艱,如果想實現打敗倭寇的目標,就必須要暫時向現實低頭。正因如此,戚繼光決定與張居正合作,幾乎每年都會給張居正獻上一大筆金銀財,張居正也是個識時務的人,他看出了戚繼光的將才,也知道只有戚繼光這樣的人才能讓東南沿海一帶的老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既然戚繼光如此知趣,張居正也不介意幫他一把,因此在張居正的暗箱操作下,戚繼光向朝廷提出的任何要求都能被許可,自然也不愁無軍餉可用。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戚繼光專注於作戰,雖然他也利用空餘時間創造出了不少新型戰術,但在兵法這一方面並沒有新的突破。俞大猷就不一樣了,他很喜歡鑽研古代兵書,並且能在原有兵法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正如我們所見,兵書的流通性很有限,俞大猷就算寫了再多的兵書也沒有辦法為人所熟知,而戚繼光則利用這些時間打了不少勝仗,讓抗倭形勢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自然會成為沿海人民心中的守護神。

不得不說,俞大猷真的是有點慘,如若他的軍功沒有被上級搶去,如若他能夠暫時向黑暗妥協,在妥協的過程中努力的尋求一絲光明,那麼他的成就和功名不會遜色於戚繼光,甚至也能成為一代大將軍。只可惜造化弄人,上天不僅給了俞大猷出色的作戰天賦,還給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與一把硬骨頭,這才讓俞大猷差點成為史書中的悲劇人物。不過隨著年輕一代對歷史研究的逐步深入,俞大猷的功績也漸漸被大家所熟知了,雖然目前看來還比不上戚繼光,但比前些年的無人問津已經好了許多,相比於對於九泉之下的他來講,這已經足夠了。

相關焦點

  • 同是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功勳卓著,為何名氣卻沒有戚繼光大?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將,因為抗擊倭寇在大眾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實歷史上與他一樣厲害的還有另外一個將軍,他就是俞大猷[yóu]。 編輯|敘古論今 俞大猷出生於明朝中期福建泉州,與戚繼光處於同一個時代。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戚繼光抗倭用了多少年?14年、10年還是8年?
    戚繼光抗倭的時間一直都存在爭議,有14年,10年,8年等多種說法,其實,我們只要捋清其中幾個關鍵節點,答案就會一目了然。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得到張居正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受命到山東備倭,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期間倭寇見戚繼光防備嚴密,不敢進犯山東。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然而當倭寇已經逼近城門之時,一介文官出身的戚繼光拿起了刀劍,搖身一變成為了朝廷的武力幹將,從此踏上了抗倭之路。抗倭大戰戚繼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但是他十分好學,很小就可以熟讀儒經和史籍。
  • 王直: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成就戚繼光民族英雄之人
    他與戚繼光沒有任何碰面的機會,為何有成就了戚繼光民族英雄的美名?海戰明朝沿海地方官買王直的帳,但是明朝抗倭將領可不願意與他同流合汙,所以抗倭名將俞大猷就率船圍堵了王直,不過未能逮住他。一怒之下的王直在日本稱王,自封為「淨海王」,率領巨艦百餘艘反擊明朝。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儘管,譚綸的曝光率不高,但在三人組裡,他卻是最高的,而且曾經是另外兩個人的上司。特別是與戚繼光二人一起度過了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歲月。文官譚綸,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個縮影。
  • 萬曆抗倭時期,朝鮮曾把戚繼光的著作當作練兵的教科書
    登州衛世家出身的戚繼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他不僅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著述方面也頗有成就,《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就是他的兩部代表作,講述的主要就是他抗倭以及守邊的心得。這兩部書不僅在國內很有名氣,甚至在朝鮮半島也曾風靡一時。在明代李氏朝鮮王國的官方史料中,就提到這一事情。
  • 百將英雄榜 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百將英雄榜,一百單八將; 一首定場詩,說說戚繼光: 十載斬倭十五萬,畢生功勳平東洋。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 《抗倭名將俞大猷》:俞大猷年少時立下鴻鵠之志,修文習武成英才
    俞大猷是我國明朝的抗倭大英雄。縱觀其一生,轉戰南北、抗擊倭寇、為國效命,立下了不朽功勳。他為人清正廉明、心繫家國平民,戎馬一生。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與人格魅力,值得萬世景仰!在明朝那段艱難歲月裡,北有強虜,南有倭寇,百姓深受其害。俞大猷憂國憂民,胸懷遠大志向,勢要精忠報國。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上)
    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們用自己的膽識與才能,創造了無數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來盤點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名將為後世留下了怎樣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苗刀不僅僅歷史悠久,也有著出色的實戰能力,真正讓苗刀揚名立萬的,就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了。是他把苗刀推向了頂峰。明朝時期倭寇侵襲我國的沿海地區,戚繼光率軍抗倭,但是當時倭寇使用的日本刀,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武器。日本刀是雙手刀,以劈和砍為主要攻擊手段,再配上靈動的身法,讓明朝的軍隊吃了很大的虧,對日本刀也非常忌憚。
  • 抗倭名將時隔三百年,依然取小鬼子性命!
    明朝中期,來自島國的倭寇成規模的入侵我國,沿海地區幾乎變為抗倭的戰場,倭寇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的朝廷也是迫於倭寇的肆虐於是派出大量軍隊圍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戚繼光,戚繼光開始率領朝廷的軍隊圍剿倭寇,但是無奈朝廷軍隊戰鬥力不敵倭寇慘敗,於是戚繼光自己組建了一支專門抗倭的軍隊——戚家軍!
  •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甘於奉獻精忠報國,抗擊倭寇,留下經典詩篇
    但是到了明朝這些海上的強盜越發的無法無天,使得初期許多官員在海上慘遭劫持,這讓朱元璋勃然大怒,於是派戚繼光遠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對盤踞在那裡的倭寇進行打擊。戚繼光不光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由於擁有豐富的抗擊倭寇的經驗,使得詩人對這場保衛祖國的戰爭充滿了個人情懷,他也因此在這時期創作了許多名垂千古的詩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欣賞一首來自明朝詩人筆下抗擊倭寇的詩篇《望闕臺》。《望闕臺》明代:戚繼光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 戚繼光抗倭作戰中,真的為了嚴明軍紀靜啊自己的兒子戚印斬首嗎?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他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的故事婦孺皆知,在民間傳說中流傳著戚繼光為了嚴明軍紀,甚至將自己的兒子處斬的故事。這件事的記載只存在與寧德、仙遊、連江等地的縣誌上,而在《明史》、《孟諸戚公墓志銘》、《戚繼光傳》等這些正史中對這件事都沒有記載。就連後來戚繼光後人編著的《戚少保年譜耆編》中也同樣沒有這件事的記載。記錄的這件事的《寧德縣誌》竟然是抄錄《連江縣誌》的,而在《連江縣誌》記錄這件事的時候,開頭有「更聞」二字,也就是「聽說」。
  • 「威鎮海門」的戚繼光
    從此,軍民據城抗倭患,守衛家園。 現在的崇武古城 在此後抗倭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英雄故事,其中戚繼光「威鎮海門」故事流傳最廣。
  • 抗倭英雄歐陽深,為了身後百姓不被踐踏,直至戰死未退一步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有一位將軍為了不讓百姓遭受倭寇的洗劫,上峰命令撤退,依然堅持在陣地,最終戰死沙場。皇帝得知這一詢號時,為其立碑,俞大遒為其撰銘。其陵墓今位於南安東田桃花山麓。 嘉靖年間,朝廷腐敗、武備鬆弛,地衛所兵員大量缺額,地方軍事訓練普遍很差。
  • 被韓國人稱之為亞洲第一名將的李舜臣,是否言過其實
    文/王國棟最近看了韓國人寫的一些歷史文章,將他們國家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稱作亞洲第一名將。韓國人喜歡自吹自擂可以理解,但扯上整個亞洲,就有些過分了。胡宗憲之所以被歷史掩蓋了大部分光芒,是因為其出身嚴嵩門下,手下又有譚倫、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淡化了他對明朝抗倭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以胡宗憲的才能和戰功來說,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鮮任何一位軍事將領都無法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