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
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也正是因為俞大猷作戰曉勇,治軍有道,倭寇才不敢輕易上岸。而戚繼光是在抗倭戰役中後期才初露頭角,不過由於戚繼光的起點比俞大猷高得多,子承父業的他一上任就是四品大員,做事自然比俞大猷要方便的多,史書中對他的記載自然也要更加詳細。
雖說戰場並非政治場,但是在古代,戰場與朝廷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想要打勝仗,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善於用兵的大將,二是敢於衝鋒陷陣的士兵,三是充足的軍餉。嘉靖皇帝昏庸無道,一心想煉製長生不老藥,早已經將國庫掏的差不多了,在這種情況下,能獲得充足軍餉的軍隊寥寥無幾,而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俞大猷為人正直,從不肯受賄,更不肯行賄,就算是戰功被人搶去也不會向上司低頭,這才導致他一直無法獲得朝廷的認可,做事屢屢受到限制。
可戚繼光就不一樣了,他深知朝廷有多麼黑暗,也知道今後的路步步為艱,如果想實現打敗倭寇的目標,就必須要暫時向現實低頭。正因如此,戚繼光決定與張居正合作,幾乎每年都會給張居正獻上一大筆金銀財,張居正也是個識時務的人,他看出了戚繼光的將才,也知道只有戚繼光這樣的人才能讓東南沿海一帶的老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既然戚繼光如此知趣,張居正也不介意幫他一把,因此在張居正的暗箱操作下,戚繼光向朝廷提出的任何要求都能被許可,自然也不愁無軍餉可用。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戚繼光專注於作戰,雖然他也利用空餘時間創造出了不少新型戰術,但在兵法這一方面並沒有新的突破。俞大猷就不一樣了,他很喜歡鑽研古代兵書,並且能在原有兵法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正如我們所見,兵書的流通性很有限,俞大猷就算寫了再多的兵書也沒有辦法為人所熟知,而戚繼光則利用這些時間打了不少勝仗,讓抗倭形勢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自然會成為沿海人民心中的守護神。
不得不說,俞大猷真的是有點慘,如若他的軍功沒有被上級搶去,如若他能夠暫時向黑暗妥協,在妥協的過程中努力的尋求一絲光明,那麼他的成就和功名不會遜色於戚繼光,甚至也能成為一代大將軍。只可惜造化弄人,上天不僅給了俞大猷出色的作戰天賦,還給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與一把硬骨頭,這才讓俞大猷差點成為史書中的悲劇人物。不過隨著年輕一代對歷史研究的逐步深入,俞大猷的功績也漸漸被大家所熟知了,雖然目前看來還比不上戚繼光,但比前些年的無人問津已經好了許多,相比於對於九泉之下的他來講,這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