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
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儘管,譚綸的曝光率不高,但在三人組裡,他卻是最高的,而且曾經是另外兩個人的上司。特別是與戚繼光二人一起度過了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歲月。
文官譚綸,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個縮影。但是和宋朝不同的是,宋朝不僅要有歷練,自己也要有實力。所以,他是經過程序挑選出來的儒將。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舉人,歷官至南京禮部侍郎,僅為六品官。
雖然「正業」不是很理想,但他的「副業」卻讓他聲名狼藉。他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讀兵書,寫心得,平常的生活瑣事,都會被他牽扯到軍中,有作品《說物寓武》。此外,他還迷戀戲劇藝術,學習填詞和曲牌。不久他的才幹得到朝廷的認可,升為南京兵部郎中。
這個職位,可以說是為朝廷培養了一批「兵部侍郎」,這是一項瑣碎而艱苦的工作。平時負責各地的軍事情報工作,在戰爭期間則負責制定作戰計劃。這種工作經驗,使他對明朝的軍備實情了如指掌。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才能贏得這場戰爭。很快,一場突然的危機使他有機會去檢驗他的理論。
在1548年5月,嘉靖二十七年五月,倭寇居然突破防線,殺死南京城下。那時,官員們驚慌失措,守衛人員也是如此。不過,譚綸卻主動請纓,臨時徵募壯丁五百餘人。他只教了他們一些武藝,便匆匆趕往戰場。對普通人來說,這是「自我控制」。
但譚綸有他的辦法。一是戰前一段時間的動員,大家熱情高漲。於是,乘勝追擊,乘勝追擊,倭寇才剛剛登岸,發起了進攻。此後,兵分兩路,一路正面,一路側面,一路夾擊,頓時將倭寇一網打盡。另外,譚綸更是勇往直前,先發制人。以這樣的策略,竟然擊潰了敵人。
為此,譚綸一戰而紅,不久就被任命為台州知府。那時候,台州是倭寇「騷擾」的重災區。就任後,他借鑑南京招募經驗,在當地招募新兵。另外,經過他的精心訓練,這支千人的軍隊,軍紀嚴明,戰鬥英勇,多次擊潰倭寇。雖然這幾年來的戰績不佳,但他從這一點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的弱點。
因為,管理是他的所長,而訓練則不然。時日不少,訓練出來的人馬,只夠應付地方的守衛,如要徹底殲敵,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急需一個合伙人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參將戚繼光抵達長安,譚綸心想事成。
在那個時候,戚繼光也有同樣的想法,滅倭寇就得訓練新兵,而且目標更加宏大,他要訓練一支專門平定倭寇的精良軍隊。但他還是很謹慎,至少要待上三年。與譚綸相當配合,這三年,戚繼光做了什麼,基本上都是在練兵。如果有再犯的倭寇,都由這位知府大人來處理。
因為,他手裡沒有多少兵力,從防守開始,還在積極考慮對策。一旦得到消息,就立即調遣百姓,讓敵人空手而歸,如果有機會,還將再次挫敗敵人的銳氣。經過多年的磨練,戚繼光最終成就了一支作風彪悍的軍隊——戚家軍。此後,二人攜手並進,多次擊敗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台州九戰是最有名的一次。幾個月的戰鬥中,戚繼光領兵進攻正面,譚綸率軍從側面包抄。因此,在密切合作下,一連九戰皆勝,重創了浙江一帶的倭寇。從此,浙江不見倭寇復仇。
只是,不久兩人就分手了。譚綸為公務調動,到福建從政,後歸國丁憂。
但戚繼光卻是浙江、福建兩頭跑,倭寇不敢來浙江,就去禍害福建,戰事不斷。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形勢更趨嚴峻。一個兩萬多人的倭寇,竟然攻佔了福建興化。那時朝廷派來了三個大將:戚繼光、俞大猷和劉顯。
此後,譚綸再一次「掛帥」,擔任福建巡撫。當時,他很聰明地協調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根據各自的作戰特點制定戰術。前有戚繼光,後有劉顯翼,俞大猷斷敵後路。果不其然,很快就收回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