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2021-01-09 魯迅家常事

眾所周知,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

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儘管,譚綸的曝光率不高,但在三人組裡,他卻是最高的,而且曾經是另外兩個人的上司。特別是與戚繼光二人一起度過了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歲月。

文官譚綸,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個縮影。但是和宋朝不同的是,宋朝不僅要有歷練,自己也要有實力。所以,他是經過程序挑選出來的儒將。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舉人,歷官至南京禮部侍郎,僅為六品官。

雖然「正業」不是很理想,但他的「副業」卻讓他聲名狼藉。他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讀兵書,寫心得,平常的生活瑣事,都會被他牽扯到軍中,有作品《說物寓武》。此外,他還迷戀戲劇藝術,學習填詞和曲牌。不久他的才幹得到朝廷的認可,升為南京兵部郎中。

這個職位,可以說是為朝廷培養了一批「兵部侍郎」,這是一項瑣碎而艱苦的工作。平時負責各地的軍事情報工作,在戰爭期間則負責制定作戰計劃。這種工作經驗,使他對明朝的軍備實情了如指掌。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才能贏得這場戰爭。很快,一場突然的危機使他有機會去檢驗他的理論。

在1548年5月,嘉靖二十七年五月,倭寇居然突破防線,殺死南京城下。那時,官員們驚慌失措,守衛人員也是如此。不過,譚綸卻主動請纓,臨時徵募壯丁五百餘人。他只教了他們一些武藝,便匆匆趕往戰場。對普通人來說,這是「自我控制」。

但譚綸有他的辦法。一是戰前一段時間的動員,大家熱情高漲。於是,乘勝追擊,乘勝追擊,倭寇才剛剛登岸,發起了進攻。此後,兵分兩路,一路正面,一路側面,一路夾擊,頓時將倭寇一網打盡。另外,譚綸更是勇往直前,先發制人。以這樣的策略,竟然擊潰了敵人。

為此,譚綸一戰而紅,不久就被任命為台州知府。那時候,台州是倭寇「騷擾」的重災區。就任後,他借鑑南京招募經驗,在當地招募新兵。另外,經過他的精心訓練,這支千人的軍隊,軍紀嚴明,戰鬥英勇,多次擊潰倭寇。雖然這幾年來的戰績不佳,但他從這一點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的弱點。

因為,管理是他的所長,而訓練則不然。時日不少,訓練出來的人馬,只夠應付地方的守衛,如要徹底殲敵,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急需一個合伙人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參將戚繼光抵達長安,譚綸心想事成。

在那個時候,戚繼光也有同樣的想法,滅倭寇就得訓練新兵,而且目標更加宏大,他要訓練一支專門平定倭寇的精良軍隊。但他還是很謹慎,至少要待上三年。與譚綸相當配合,這三年,戚繼光做了什麼,基本上都是在練兵。如果有再犯的倭寇,都由這位知府大人來處理。

因為,他手裡沒有多少兵力,從防守開始,還在積極考慮對策。一旦得到消息,就立即調遣百姓,讓敵人空手而歸,如果有機會,還將再次挫敗敵人的銳氣。經過多年的磨練,戚繼光最終成就了一支作風彪悍的軍隊——戚家軍。此後,二人攜手並進,多次擊敗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台州九戰是最有名的一次。幾個月的戰鬥中,戚繼光領兵進攻正面,譚綸率軍從側面包抄。因此,在密切合作下,一連九戰皆勝,重創了浙江一帶的倭寇。從此,浙江不見倭寇復仇。

只是,不久兩人就分手了。譚綸為公務調動,到福建從政,後歸國丁憂。

但戚繼光卻是浙江、福建兩頭跑,倭寇不敢來浙江,就去禍害福建,戰事不斷。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形勢更趨嚴峻。一個兩萬多人的倭寇,竟然攻佔了福建興化。那時朝廷派來了三個大將:戚繼光、俞大猷和劉顯。

此後,譚綸再一次「掛帥」,擔任福建巡撫。當時,他很聰明地協調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根據各自的作戰特點制定戰術。前有戚繼光,後有劉顯翼,俞大猷斷敵後路。果不其然,很快就收回失地。

相關焦點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東南沿海,給沿海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百姓死傷無數。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單單靠自己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戚繼光的簡介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但也有人說他祖籍是安徽,後來在山東出生。到了明朝戚繼光那個時代的時候,已經推崇文學,所以當時滿是高談闊論的文人雅客,卻少有舞刀弄槍的將軍騎手。
  • 抗倭名將時隔三百年,依然取小鬼子性命!
    明朝中期,來自島國的倭寇成規模的入侵我國,沿海地區幾乎變為抗倭的戰場,倭寇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的朝廷也是迫於倭寇的肆虐於是派出大量軍隊圍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戚繼光,戚繼光開始率領朝廷的軍隊圍剿倭寇,但是無奈朝廷軍隊戰鬥力不敵倭寇慘敗,於是戚繼光自己組建了一支專門抗倭的軍隊——戚家軍!
  • 戚繼光抗倭用了多少年?14年、10年還是8年?
    嘉靖三十四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抗倭,先後發生了龍山所之戰,岑港之戰等。期間,戚繼光還訓練了一支部隊,戰鬥力尚可,但軍紀太差,所以戚繼光決心重新招募和訓練一支部隊。同月,倭寇大舉進犯浙江,戚家軍與倭寇13戰13捷,殲滅5500多倭寇,取得台州大捷。隨後幾年,戚家軍陸續攻破橫嶼島、牛田、林墩倭寇巢穴,取得平海衛大捷,解仙遊之圍,殲滅蔡丕嶺倭寇,基本掃清了福建和廣東倭寇。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 名人故事:戚繼光誦經超度士兵
    臨海古城內抗倭名將戚繼光塑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居士,是定遠(今屬安徽)人,另一說則是山東蓬萊人。嘉靖年間,戚繼光世襲受職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充參軍,召募金華、義烏兵三千,以鎮守三江(即太湖下遊的吳淞江、東江、婁江),教以戰法,數敗倭寇,當時人稱為「戚家軍」。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去支援,大獲全勝。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苗刀不僅僅歷史悠久,也有著出色的實戰能力,真正讓苗刀揚名立萬的,就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了。是他把苗刀推向了頂峰。明朝時期倭寇侵襲我國的沿海地區,戚繼光率軍抗倭,但是當時倭寇使用的日本刀,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武器。日本刀是雙手刀,以劈和砍為主要攻擊手段,再配上靈動的身法,讓明朝的軍隊吃了很大的虧,對日本刀也非常忌憚。
  • 戚繼光抗倭作戰中,真的為了嚴明軍紀靜啊自己的兒子戚印斬首嗎?
    意思說,戚繼光在寧德白鶴嶺與倭寇作戰時,其兒子為前鋒,因為看見倭寇氣勢較盛而出現畏懼,被戚繼光斬首,戚家軍將士們見狀無不害怕,在與倭寇作戰時都是以一敵百,全殲了倭寇。當地百姓塑了戚繼光兒子的像,放在廟裡供奉祭祀,以感念戚繼光的功勞。
  • 王直: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成就戚繼光民族英雄之人
    對於海洋的探索,有關的歷史記載並不多見,因此能夠在正史中出現的海盜更是鳳毛麟角。殊不知,明朝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經常遭受倭寇侵擾,這時期也是中國海盜爆發時期。在這無秩序的海上,王直瞬速成為倭寇中的佼佼者,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那麼王直在海上勢力如何?他與戚繼光沒有任何碰面的機會,為何有成就了戚繼光民族英雄的美名?
  • 同是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功勳卓著,為何名氣卻沒有戚繼光大?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將,因為抗擊倭寇在大眾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實歷史上與他一樣厲害的還有另外一個將軍,他就是俞大猷[yóu]。 編輯|敘古論今 俞大猷出生於明朝中期福建泉州,與戚繼光處於同一個時代。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這批人其實在元末明初就已經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朝鮮沿海,只不過當時的元朝無暇顧及這些「倭寇」,所以直接關閉港口,不與這些海盜通商。這也給明代的「海禁」留下了經驗和教訓。「倭寇」內部成員裡不僅有日本武士、還有一些海盜商人以及破產農民。後來由於「倭寇」「浪人」的加入,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甚至能夠直接登陸明朝內地,燒殺擄掠,殘害了大量百姓。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不過此時此刻明朝南方倭患終於得到平定,為支援北方,一批南方的文物官員被迅速調任到了北方,其中就包括一代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於1568年5月調任到烽火連天的明帝國北方戰場時,不過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並沒有被南方抗倭的巨大勝利所衝昏頭腦 立即對戰場進行了調研。
  • 百將英雄榜 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他曾在山東巡邊三年,想效仿「伏波將軍」馬援那種馬革裹屍還的精神,並寫下一首志向高遠的詩句:「岐路驅馳報主情,江邊花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在28歲時,由於山東駐邊有功,戚繼光被調任浙江,從此開始抒寫了他一生傳奇的不敗戰績。
  • 方友德:戚繼光橫嶼平倭第一捷
    我問當地的大人小孩:「你們知道戚繼光嗎?一位群眾說:「誰不知道戚繼光!他在我們橫嶼打倭寇,取得一次大勝利!」一位小同學馬上接口吟道:「戚繼光,響噹噹,殺倭寇,保家鄉。」「月光光,照泥塘,戚公爺,出奇將,打得倭鬼無處藏。」另一個接著念:「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 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可正是因為明朝地域廣泛,所以真正鎮守沿海地區的士兵反而不多。為什麼呢?因為敵人大多數都是從陸地上進攻而來,擁有強大水師的軍隊,在當時還不存在。為此沿海地區本來是不需要怎麼布防的。當時倭寇一共集結了2.7萬人,其中先頭部隊就有1.5萬人之多。
  •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戰術揮手即來,倭寇被打得團團轉狼狽而逃
    公元1563年十月,戚繼光已經與倭寇大戰了6年有餘,頻頻失敗的倭寇並不甘心,再次聚集了2.7萬餘人,乘坐百餘艘船隻,陸續在福清、興化等地登陸。收到消息後戚繼光,立即指揮軍民與倭寇在水陸交戰12次,斬殺倭寇3000餘人。
  • 殺了無數倭寇的戚繼光,卻害怕老婆王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部分,先分析一下戚繼光的戰鬥力。戚繼光出身武將世家,自幼苦練家傳武藝。戚繼光還投身科場,考中了武舉功名。明朝的武科舉,考試項目有馬弓、步弓、 槍、 刀、 劍、 戟、拳搏、 擊刺等格鬥類科目。戚繼光能考中武舉,足以證明他的武功十分了得。《明史.戚繼光傳》有一條史料,也可以證明戚繼光格鬥技能出類拔萃。原文是這這樣的:「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
  • 他是明朝民族英雄,使沿海免受倭寇侵擾,這個紀念館你一定要來
    說到蓬萊,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蓬萊仙境,在去蓬萊閣景區之前,我一直以為這裡就是八仙過海的那些廟宇建築,直到來了之後才發現,除了八仙過海傳說和蓬萊仙境,這裡還有其他更值得我們了解的人文歷史。從蓬萊閣景區的正門進去直走就是戚繼光紀念館,紀念館的前身是明備倭都司府,明朝後期,倭患大作,整個東部沿海一帶都受日本人的侵擾,戚繼光在東部沿海抗倭一線十餘年,創建戚家軍、發明鴛鴦陣、掃除倭寇,威震海疆,是明朝時期的抗倭英雄。紀念館裡有很多史料介紹,再現了戚繼光和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歷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