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2020-12-24 古今易撰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

戚繼光的簡介

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但也有人說他祖籍是安徽,後來在山東出生。

到了明朝戚繼光那個時代的時候,已經推崇文學,所以當時滿是高談闊論的文人雅客,卻少有舞刀弄槍的將軍騎手。

當時的朝廷也在滿著處理自己的內政,也是無暇顧及外面前來侵擾的倭寇。

然而當倭寇已經逼近城門之時,一介文官出身的戚繼光拿起了刀劍,搖身一變成為了朝廷的武力幹將,從此踏上了抗倭之路。

抗倭大戰

戚繼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但是他十分好學,很小就可以熟讀儒經和史籍。

到了1544年,戚繼光便正式繼承家裡祖上傳下來的職位,負責登州指揮一事。

從此,戚繼光便開始了自己與倭寇長達幾十年的戰鬥。

戚繼光打的倭寇落荒而逃

在1562年,倭寇大舉進攻我國福建,並聯合了周邊連江,福寧的倭寇一起進攻。

他們聲勢浩蕩,拿出了不要命的架勢,一舉攻陷了當時的寧德,壽寧等地。

然後又和從廣東方向的倭寇聯手,攻下了玄鍾所之後,準備帶兵進攻大田,古田等地。

由於倭寇當時越戰越勇,而當地的軍隊連吃敗仗,軍中士氣早已大不如前,此時與倭寇根本無法一戰。

胡宗憲見勢不妙,便傳令戚繼光,讓他帶兵前來援助,一起圍剿了倭寇。

戚繼光領命之後,先帶著軍隊前往橫嶼,但是當時橫嶼地市低洼,四處溢水,路面多有積水,十分阻礙通行。

於是戚繼光便下令,讓士兵們人手一堆稻草,便走便把稻草扔進水坑之後,填坑而行。

後來大破橫嶼的倭寇,斬首超2000餘人,軍中士氣大漲。

於是乘勝追擊,繼續追殺剩餘的倭寇,後來殺至福清,而那邊有一個倭寇的據點,於是他們摧毀了據點,殺光了裡面的倭寇。

餘黨在逃竄的時候,戚繼光也毫不停歇地追在他們後面,最後殺盡了這一帶的倭寇,可謂是一人不留!

戚繼光兒子違抗軍令

戚繼光在軍中可是出了名的賞罰分明,有功必賞,有錯必罰,軍中無戲言,就連自己的兒子,犯錯了那也要罰!

當年戚繼光被任命在浙江抗倭,當時正好在台州附近抗倭,大概有3000餘名的倭寇在沿海地帶搶劫錢財。

於是戚繼光安排好其他士兵之後,便對自己的兒子戚印說,等一會你帶兵出去,然後假裝打不過他們要逃跑 ,把他們引到上界嶺之後,再包圍他們,一舉全滅,違令者斬!

戚印聽到父親交代好的軍令之後,便帶著一隊士兵衝了出去。

但是戚印年輕氣盛,等真上戰場之後直接將父親的囑咐拋之腦後。

包圍圈還沒有形成就下令殺敵,以至於最後並沒有一次性解決所有倭寇。

逃走的倭寇一路燒殺搶掠,摧毀了不少的村莊,最後戚繼光帶人在後面不斷追趕,這才把他們全部殲滅。

戚繼光忍痛殺子

回到軍營之後,將士們都在討論戚繼光兒子英勇殺敵,三下五除二就把對面的倭寇給全滅了。

戚繼光聽到之後卻很是生氣,立馬下令讓人把戚印給抓了起來。

戚印問起原因,戚繼光說,我之前和你說讓你假裝投降,你為什麼越殺越猛。

導致最後還有幾個倭寇逃走,好不容易才給他全滅,周邊也有不少村莊受到倭寇的破壞,你這是違抗軍令!

便下令說把戚印拖出去就地正法!

此時旁邊的其他將士見勢不妙,就對戚繼光說,你兒子剛剛在戰場上立功了,理應將功補過,就算還有罪責,也可以讓他戴罪立功,還希望將軍網開一面

戚繼光則說,我作為一軍的統帥,如果發布的軍令連我兒子都不聽,那我以後帶領軍隊誰還會聽我的命令啊!

說完便把戚印拖出去,就地正法!

戚繼光的軍隊賞罰分明

戚家軍的軍法十分的嚴格,嚴格到讓人們不得不一直去戰鬥,一直去取得勝利,這才讓他們在與倭寇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

罰-他這個懲罰的機制有點像當年白起創建的軍功爵制,首領戰死,則手下的人都有罪。

但是他這個更狠,不是直接定罪,而是直接死罪。

比方說這個小隊是個10人小隊,如果隊長死了,但是其他士兵都沒有斬殺敵人,則這幾名士兵全部都是死罪,都將被斬首。

所以在這種制度下,如果你上戰場但是沒有殺敵,那你回來還是要死,所以還不如想盡辦法殺一個!

工資制算銀子

賞-戚繼光給自己的士兵實行的是工資制,就有點像現在的底薪加提成的工資模式。

一般士兵的底薪是一年10兩銀子,而你殺死一個倭寇會得到賞賜30兩,10個為300兩,以此類推。

但是這些錢最後清算的時候要和小隊的人平分的,所以最後是按照小隊實際殺敵數除以小隊人數來清算工資的。

雖然一年底薪只有10兩,但是講道理你能活過這一年,那你的收入也是極其可觀的。

做過企業管理的小夥伴肯定知道,這樣子分配是很不公平的,畢竟不管殺幾個,最後分到的錢都是一樣的。

但是就當時的歷史情況來說,能有這樣的管理理念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可見戚繼光的思想是多麼地超前。

結語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這是當年流傳在福建一帶的一首民謠,戚繼光為了抵禦倭寇棄文從武,為正軍法,忍痛殺子,最後守護住了我國的大好河山,感謝民族英雄給我們創造了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同是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功勳卓著,為何名氣卻沒有戚繼光大?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將,因為抗擊倭寇在大眾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實歷史上與他一樣厲害的還有另外一個將軍,他就是俞大猷[yóu]。 編輯|敘古論今 俞大猷出生於明朝中期福建泉州,與戚繼光處於同一個時代。
  • 戚繼光晚年有多悽慘?原因是什麼?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身為一位明朝中後期「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的傳奇名將,大明戰神戚繼光人生的悽慘落幕,是從萬曆十一年(1583)開始。萬曆十一年(1583)二月,距戚繼光的「老上級」張居正去世剛過半年,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活劇正在「醞釀」。
  • 明朝宰相張居正冬天不戴帽子,為什麼會讓名將戚繼光成了爭議人物
    縱觀古代歷史,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共同的發展規律:開國之初蓬勃向上,中期平穩運行,末期日漸衰落,大體如此。但明朝卻意外地打破了這個規律。「萬曆中興」的兩大功臣,首推張居正和戚繼光,張居正在朝中擔任宰相,治理內政,戚繼光在邊疆擔任將帥,整飭邊防,兩人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共同鑄造了「萬曆中興」這一歷史奇蹟。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兩個關鍵人物的努力,明朝也就不可能有這次令人振奮的輝煌十年。
  • 百將英雄榜 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百將英雄榜,一百單八將; 一首定場詩,說說戚繼光: 十載斬倭十五萬,畢生功勳平東洋。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 戚繼光16歲當「登州衛指揮僉事」,放現在是什麼官?難怪明朝會亡
    戚繼光曾說: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這一首詩道盡了戚繼光一年敬業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戚繼光自認為大多數時間全部都是在戰場上奔波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戚繼光是一個工作狂。但是這種工作狂並不是基於自己的工作利益出發的,而是基於國家百姓安危的利益出發。
  • 《三國志11華夏風雲》兒子般的將軍的前四個道具由戚繼光領導
    戚繼光作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愛國將軍,著名的抗日將領戚繼光在明朝建立了戚家軍,並在許多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短短幾年,日本海盜東南沿海地區就被消滅了。我為什麼說他是作者的「親兒子」將軍?這一待遇,與明朝第一位軍事將領徐達相比,將以4:0直接帶走!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不過此時此刻明朝南方倭患終於得到平定,為支援北方,一批南方的文物官員被迅速調任到了北方,其中就包括一代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於1568年5月調任到烽火連天的明帝國北方戰場時,不過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並沒有被南方抗倭的巨大勝利所衝昏頭腦 立即對戰場進行了調研。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眾所周知,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
  • 東方名將首度曝光《鐵甲雄兵》戚繼光獻禮周年慶
    神秘的東方名將今日首度曝光,大明勢力將在鐵甲大陸中崛起,著名軍事家戚繼光即將登場,在這一場全民狂歡的盛宴中為每一位玩家帶來一份驚喜大禮!與此同時,梁紅玉星曜皮膚與貂蟬星曜史詩外觀魅力上線,多部位自由定製打造時尚新狂潮!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是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以及詩人。
  • 作為明朝最精銳的部隊,戚家軍為何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藉助江南龐大賦稅的的支持,戚家軍成為當時明朝所有國防軍當中,軍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成為了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但好景不長,隨著戚繼光的離開,戚家軍逐漸衰落,淪為了普通的軍隊,最終也未能幫助明朝抗擊努爾哈赤。這是為什麼?
  • 殺了無數倭寇的戚繼光,卻害怕老婆王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部分,先分析一下戚繼光的戰鬥力。戚繼光出身武將世家,自幼苦練家傳武藝。戚繼光還投身科場,考中了武舉功名。明朝的武科舉,考試項目有馬弓、步弓、 槍、 刀、 劍、 戟、拳搏、 擊刺等格鬥類科目。戚繼光能考中武舉,足以證明他的武功十分了得。《明史.戚繼光傳》有一條史料,也可以證明戚繼光格鬥技能出類拔萃。原文是這這樣的:「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
  • 王直: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成就戚繼光民族英雄之人
    殊不知,明朝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經常遭受倭寇侵擾,這時期也是中國海盜爆發時期。在這無秩序的海上,王直瞬速成為倭寇中的佼佼者,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那麼王直在海上勢力如何?他與戚繼光沒有任何碰面的機會,為何有成就了戚繼光民族英雄的美名?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關於這兩種兵器,最早的記載是在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時候,據傳皇帝佩戴的是軒轅劍,而蚩尤所持的是苗刀。因為蚩尤最後戰敗了,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劍更勝一籌。不過這也是一段傳說,苗刀的出現時間比較晚,所以也只是後人的娛樂罷了。雖然苗刀不是蚩尤的佩刀,但是卻在十大名刀之列,而且成為了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 名人故事:戚繼光誦經超度士兵
    臨海古城內抗倭名將戚繼光塑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居士,是定遠(今屬安徽)人,另一說則是山東蓬萊人。第二年,戚繼光再一次率兵進入福建,與巡撫譚綸、總兵俞大猷會兵,大敗倭寇於平海衛,升任都督同知,又接替俞大猷總兵之職。嘉靖四十四年,戚繼光與俞大猷聯手剿滅廣東殘寇,東南倭患全部平定。隆慶二年(1568),戚繼光以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兵事,在薊州十六年,邊備修飭,節制嚴明,軍威大報,冠於九邊。
  •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戰術揮手即來,倭寇被打得團團轉狼狽而逃
    此時城內只有200正規軍250民兵,形勢十分危急,戚繼光緊急率領6400餘人前來支援,而附近已經無法繼續抽調兵力前來支援,戚繼光能否憑藉這半數之兵強勢滅倭?戚繼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的親兵,後跟隨藍玉遠徵雲南時不幸陣亡陣亡,因此後世子孫可以世襲明威將軍。而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曾任官都指揮,對這個兒子抱有極高期望,從小給他講述如何行軍打仗,如何為人處世。
  • 馬未都:我有一把「戚家刀」,是戚繼光從日本偷學來的!
    眾所周知,世界有三大名刀,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刀和日本刀,這三種刀世界聞名,不管是工藝水準還是傳承都是頂尖的,不過很可惜的是,裡面沒有中國刀,尤其是日本刀,還是脫胎於我國的唐刀,為何我國刀類的歷史如此悠久,卻沒能躋身世界三大名刀呢?
  • 被韓國人稱之為亞洲第一名將的李舜臣,是否言過其實
    因為不管是從李舜臣的個人能力還是戰功,或許在韓國可以稱第一,但在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面前,就顯得有點班門弄斧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憑李舜臣的個人能力和戰功,能排進中國歷史名將前200位都不錯了。下面,小編就根據李舜臣的歷史資料,結合中國同時期的名將的能力和戰功,討論一下李舜臣這個亞洲第一名將的水分有多重。
  • 歷史上最具特色名將,一個戴面具打仗,一個從不洗腳,一個怕老婆
    歷史上最具特色名將,一個戴面具打仗,一個從不洗腳,一個怕老婆 中國歷史上有些名將很有意思,很有特點,比如下面這三位。 第一位是蘭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