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2021-01-09 歷史文社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譚綸是江西宜黃縣人,自幼飽讀詩書,智力過人,還非常聰明,24歲時中進士,被授職南京禮部主事,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後來,他調任台州知府。當時,倭寇已經侵犯東南邊疆長達4年,因此朝廷決定訓練地方鄉兵來抗擊倭寇。時任參將的戚繼光主動向朝廷提出給自己3年時間訓練地方鄉兵,之後就能把他們送上前線。

這時,譚綸也根據朝廷的政策訓練了1000地方鄉兵。他給部隊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在他的訓練下,這支部隊很快就成了精銳部隊。當倭寇進犯柵浦時,譚綸親自帶著軍隊前去抵禦倭寇,三戰三捷,增長了明軍抗倭的士氣和信心。倭寇不甘心,又去劫掠松門附近的6個縣城,從而圍攻台州,企圖攻克台州。

毫無疑問,倭寇的陰謀沒有成功,被譚綸率軍擊敗。倭寇還是不死心,轉而進攻仙居、臨海。他再次率領鄉兵將倭寇全部斬殺,因功升任海道副使。隨後,他在浙東地區招募了更多的青壯年加以訓練,擴大兵力。戚繼光訓練的兵馬也到期了,他趁機收編了這些人。倭寇從象山進逼台州,譚綸率軍接連打敗了他們。事後,他被封為右參政,沒想到遇上了父母去世,不得不辭官回家守喪。

守喪期滿後,在兵部尚書楊博的舉薦下,譚綸再次被朝廷啟用,負責統率浙江的部隊,率軍平定了亂賊林朝曦部。由於戚繼光在浙東多次擊敗倭寇,該地區的倭寇只好轉移到福建的泉州等地,他又率軍逐漸剿滅了倭寇。明軍剛剛凱旋,倭寇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侵犯邵武和興化。於是,朝廷任命譚綸為福建右僉都御史,前去剿滅倭寇。過程中,他用柵欄截斷了倭寇的退路,圍攻了他們,等待戚繼光部隊的到來。隨後,他們大敗倭寇,給予了倭寇沉重的打擊。

嘉靖四十四年冬,譚綸原本要到陝西任巡撫,還沒來得及上任,大足縣就爆發了民眾起義,朝廷只好讓他改任四川巡撫。等他到達四川時,起義軍已經被鎮壓,但云南起義軍的首領卻逃到了會理,他立即調集軍隊前去平定了叛賊。之後,他因功升為兵部右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統轄兩廣的軍務。由於譚綸擅長帶兵打仗,與倭寇多次交手,所以只要遇到警訊,朝廷就會調動他們前去抗倭。說白了,朝廷拿包括譚綸、戚繼光在內的將領當抗倭的「工具人」,哪裡有倭寇,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

譚綸一生都在為抗倭事業而努力著,積極在邊防修築工事,讓倭寇不敢前來進犯。沿海一帶能穩定,他有不小的功勞。明神宗即位後,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後加封為太子少保。萬曆五年,抗倭名將譚綸在任上去世,時年57歲。

相關焦點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東南沿海,給沿海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百姓死傷無數。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單單靠自己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眾所周知,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
  • 抗倭名將時隔三百年,依然取小鬼子性命!
    明朝中期,來自島國的倭寇成規模的入侵我國,沿海地區幾乎變為抗倭的戰場,倭寇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的朝廷也是迫於倭寇的肆虐於是派出大量軍隊圍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戚繼光,戚繼光開始率領朝廷的軍隊圍剿倭寇,但是無奈朝廷軍隊戰鬥力不敵倭寇慘敗,於是戚繼光自己組建了一支專門抗倭的軍隊——戚家軍!
  • 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當時的朝廷也在滿著處理自己的內政,也是無暇顧及外面前來侵擾的倭寇。然而當倭寇已經逼近城門之時,一介文官出身的戚繼光拿起了刀劍,搖身一變成為了朝廷的武力幹將,從此踏上了抗倭之路。
  • 王直: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成就戚繼光民族英雄之人
    對於海洋的探索,有關的歷史記載並不多見,因此能夠在正史中出現的海盜更是鳳毛麟角。殊不知,明朝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經常遭受倭寇侵擾,這時期也是中國海盜爆發時期。在這無秩序的海上,王直瞬速成為倭寇中的佼佼者,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那麼王直在海上勢力如何?他與戚繼光沒有任何碰面的機會,為何有成就了戚繼光民族英雄的美名?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 戚繼光抗倭用了多少年?14年、10年還是8年?
    戚繼光抗倭的時間一直都存在爭議,有14年,10年,8年等多種說法,其實,我們只要捋清其中幾個關鍵節點,答案就會一目了然。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得到張居正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受命到山東備倭,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期間倭寇見戚繼光防備嚴密,不敢進犯山東。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不過此時此刻明朝南方倭患終於得到平定,為支援北方,一批南方的文物官員被迅速調任到了北方,其中就包括一代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於1568年5月調任到烽火連天的明帝國北方戰場時,不過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並沒有被南方抗倭的巨大勝利所衝昏頭腦 立即對戰場進行了調研。
  • 倭寇匪首汪直為何不該殺?此人一句話道破天機,可惜文臣貪功誤國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一直是大明帝國身上的一根倒刺,不致命但動一下總是疼。在長達二十年的平倭之戰中,湧現出一批像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徐渭這樣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然而,他們的對手卻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倭寇之亂的核心人物,當時的海上霸主:汪直。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要想行走江湖,一把趁手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古代有名的神兵利器也不在少數。刀和劍都是古代常用的兵器,關於兩者之間究竟誰更具有實戰意義,也是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成了熱門的話題。苗刀不僅僅歷史悠久,也有著出色的實戰能力,真正讓苗刀揚名立萬的,就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了。是他把苗刀推向了頂峰。明朝時期倭寇侵襲我國的沿海地區,戚繼光率軍抗倭,但是當時倭寇使用的日本刀,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武器。日本刀是雙手刀,以劈和砍為主要攻擊手段,再配上靈動的身法,讓明朝的軍隊吃了很大的虧,對日本刀也非常忌憚。
  •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甘於奉獻精忠報國,抗擊倭寇,留下經典詩篇
    我想倭寇一詞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倭寇主要是指在我國沿海地區以日本為首的海盜集團,他們主要以漁民的形式偷盜我國的自然資源和人民財產,倭寇也是最早出現於我國宋朝時期,並在明代達到了偷盜的高潮。近幾百年來我國沿海海患從未中斷,那麼倭寇到底是一些什麼人呢?
  • 同是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功勳卓著,為何名氣卻沒有戚繼光大?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將,因為抗擊倭寇在大眾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實歷史上與他一樣厲害的還有另外一個將軍,他就是俞大猷[yóu]。 編輯|敘古論今 俞大猷出生於明朝中期福建泉州,與戚繼光處於同一個時代。
  • 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戚繼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在嘉靖42年,平海衛大捷後,戚繼光帶著戚家軍滅了連江馬鼻嶺和寧海肖石嶺的倭寇,福建地區暫時獲得了安寧。戚家軍再能,浙江、福建這麼長的海岸線,他們也管不過來。所招募的義務兵本身人數就不夠,來回長途奔襲,也不是個事兒。為此戚繼光和譚綸商量了一下,決定想個好辦法保證福建的長久太平。
  •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戰術揮手即來,倭寇被打得團團轉狼狽而逃
    而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曾任官都指揮,對這個兒子抱有極高期望,從小給他講述如何行軍打仗,如何為人處世。所以戚繼光從小為人正直,喜歡軍事遊戲,他風流倜儻,個性獨特,而且特別喜愛讀書,通曉史籍,而這些都成為了戚繼光建功立業的基礎。此次倭寇包圍仙遊,已經環繞城牆立營築壘,戚繼光自知兵力稀少,想要破敵幾乎不可能,於是制定了以仙遊城為核心牽制敵人,等到大軍到來,再謀剿滅的策略。
  • 名人故事:戚繼光誦經超度士兵
    臨海古城內抗倭名將戚繼光塑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居士,是定遠(今屬安徽)人,另一說則是山東蓬萊人。嘉靖年間,戚繼光世襲受職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充參軍,召募金華、義烏兵三千,以鎮守三江(即太湖下遊的吳淞江、東江、婁江),教以戰法,數敗倭寇,當時人稱為「戚家軍」。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去支援,大獲全勝。
  • 殺了無數倭寇的戚繼光,卻害怕老婆王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圖為戚繼光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戚繼光率部追擊倭寇,並且親手斬殺了倭寇首領。倭寇們見到首領被殺,又知道自己打不過戚家軍,只能跳入江中,結果全軍覆沒。戚繼光打仗,一向身先士卒。他親手打死倭寇首領的典故。不是小說段子,而是出自正史的記載。我們根據正史的史料,就可以推斷出戚繼光的格鬥能力很強。本文的第二部分,說一說戚繼光怕老婆的故事。
  • 萬曆抗倭時期,朝鮮曾把戚繼光的著作當作練兵的教科書
    登州衛世家出身的戚繼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他不僅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著述方面也頗有成就,《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就是他的兩部代表作,講述的主要就是他抗倭以及守邊的心得。這兩部書不僅在國內很有名氣,甚至在朝鮮半島也曾風靡一時。在明代李氏朝鮮王國的官方史料中,就提到這一事情。
  • 方友德:戚繼光橫嶼平倭第一捷
    我問當地的大人小孩:「你們知道戚繼光嗎?一位群眾說:「誰不知道戚繼光!他在我們橫嶼打倭寇,取得一次大勝利!」一位小同學馬上接口吟道:「戚繼光,響噹噹,殺倭寇,保家鄉。」「月光光,照泥塘,戚公爺,出奇將,打得倭鬼無處藏。」另一個接著念:「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 戚繼光抗倭作戰中,真的為了嚴明軍紀靜啊自己的兒子戚印斬首嗎?
    意思說,戚繼光在寧德白鶴嶺與倭寇作戰時,其兒子為前鋒,因為看見倭寇氣勢較盛而出現畏懼,被戚繼光斬首,戚家軍將士們見狀無不害怕,在與倭寇作戰時都是以一敵百,全殲了倭寇。當地百姓塑了戚繼光兒子的像,放在廟裡供奉祭祀,以感念戚繼光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