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抗倭時期,朝鮮曾把戚繼光的著作當作練兵的教科書

2021-01-14 膠東故事會

登州衛世家出身的戚繼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他不僅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著述方面也頗有成就,《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就是他的兩部代表作,講述的主要就是他抗倭以及守邊的心得。

這兩部書不僅在國內很有名氣,甚至在朝鮮半島也曾風靡一時。在明代李氏朝鮮王國的官方史料中,就提到這一事情。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的名句)

朝鮮之所以重視戚繼光的著述,主要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主政日本的豐臣秀吉徵集重兵入侵朝鮮半島。李氏朝鮮王國承平日久,一時之間難以抵擋對方攻勢,京畿失陷,國王出亡,無奈之下只得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明朝方面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決定出兵。在明軍的支援下,朝鮮王國很快穩住了局面,各級官府陸續恢復運轉,開始厲兵秣馬,準備爭取抗倭的勝利。

前已提到,朝鮮王國承平已久,雖然有練兵之心,但不知從何練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迫切需要一些「教科書」用來參考,尤其是那些有關於抗倭作戰記載的書。

正是在此背景下,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著作走進了朝鮮人的視線。

(煙臺蓬萊的備倭都司府)

戚繼光雖然已在此戰爆發之前的萬曆十六年就已經去世,但他的軍事思想已經通過文字凝聚在了《紀效新書》等著作當中。朝鮮方面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就派人通過相關渠道購書。史載:

戚繼光所撰《紀效新書》數件, 貿得而來。 但此書有詳略, 須得王世貞作序之書貿來。

意思就是:《紀效新書》在市面上有很多版本,有的詳細,有的簡略。朝鮮方面要求,必須把王世貞作序的那個版本買回來。

這條記載是在萬曆二十一年。當年不知道是具體通過何種渠道,朝鮮方面最終如願,拿到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很快就依葫蘆畫瓢,開始以此練兵。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李朝實錄當中有不少記載。如:

訓練都監提調啟曰: 訓練節目, 其載《紀效新書》者, 至詳至密。 今當一切依 仿為之。

又如:

承文院啟曰: 昨日,邵千總聚砲手,教陣法,親走行伍間,東西指揮,極其勞苦。 放砲變陣, 一依《紀效新書》之法。

這兩條記載都是萬曆二十一年的事情,可以看出,當時《紀效新書》已經成為李氏朝鮮王國練兵的重要參考了。

(戚繼光畫像)

雖然萬曆抗倭戰爭的勝利主要是明軍的功勞,但後期朝鮮軍隊的戰鬥力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戚繼光的兵法在其中也應該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生前縱橫疆場,身後揚名海外,戚繼光的例子,或許就很好闡述了「名將」這個概念吧。

相關焦點

  •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是軍事著作,更是中國最早的徒手軍事武術!
    《紀效新書》乃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心血結晶,詳細記錄了戚家軍團在抗倭年間的練兵之法。而第十四卷《拳經捷要篇》,則收錄了一套集合當時各家之長的軍體拳法,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徒手軍事武術。《紀效新書》為明代著名兵書,寫於嘉靖六年(1560年),乃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的經驗總結。按照萬曆二十三年的重刻本記述:「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簡言之,實事求是便為全書核心。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戰國時期的戰爭無異於鄉村械鬥,其實強大的大名還是能夠召集數萬的兵力的,日本雖然小,但是人口還是挺多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戰爭動員能力就更強了。1592年,豐臣秀吉召集了30萬大軍準備先攻朝鮮,再攻大明。日本戰國時期從來沒有人能指揮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豐臣秀吉相信自己的軍隊是史無前例的強大!
  • 戚繼光抗倭用了多少年?14年、10年還是8年?
    嘉靖三十四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抗倭,先後發生了龍山所之戰,岑港之戰等。期間,戚繼光還訓練了一支部隊,戰鬥力尚可,但軍紀太差,所以戚繼光決心重新招募和訓練一支部隊。嘉靖三十八年,戚繼光外出辦事,遇到義烏礦工和鄰縣人打架,九月,到義烏招募3000礦工,進行嚴格訓練,寧波知府譚綸為了讓戚繼光專心練兵,主動承擔所有戰事。嘉靖四十年五月,經過兩年多的嚴格訓練,義烏礦工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被稱為戚家軍。
  •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還真發生過一次「薊州兵變」,可憐的原戚家軍將士,在被解除武器之後,至少數百人被屠殺。要說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戚繼光說起。戚家軍,是由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他們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軍紀嚴明,善用火器,在東南沿海的抗倭戰場上,可謂是百戰百勝。南方倭亂緩解之後,戚繼光調任薊遼,負責防禦韃靼等部落的騷擾。因為北方邊軍紀律渙散,戚繼光就將南方戚家軍的三千人調往薊鎮,作為標兵,訓練北兵。與北兵對應,戚家軍主要來自浙江,又被稱為南兵,也被稱為浙兵。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古代朝鮮軍隊如何練兵?一份記錄中國武藝的文獻揭秘!
    十八般武藝,朝鮮軍隊的練兵指南《武藝圖譜通志》全名「欽定武藝圖譜通志」,是一部記載中國明清傳入朝鮮的十八般武藝,由朝鮮君主欽定的古代武藝圖譜文獻。該書歷經朝鮮「宣」「孝」兩廟,漸續完成。全書圖文並茂,其圖中人物,為朝式裝束,編著者為李德懋、樸家齊。
  • 嗜財如命不理朝政的萬曆皇帝為何不惜自掏腰包抗倭援朝
    萬曆皇帝在歷史上是一個嗜財如命的皇帝,他在位期間設立了礦稅監,太監不斷被外派出去當礦監稅史,為的就是充實自己的內帑。他30多年不理朝政,只為在紫禁城做一個守財奴。但也就是這個皇帝,竟然不惜耗費自己的內帑來抗倭援朝,這是怎麼回事?
  • 戚繼光抗倭很厲害,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從他的練兵方法可知一二
    眾所周知,戚繼光是中國最出名的抗倭將領,打的日本狼人,此後的300年間,不敢進入大陸。他功績、生平,歷史文獻中都有很多的記載,可是如此能打的一位將軍,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呢。從戚繼光的家室傳承來看,他的父親、祖父,都是武將,家傳武功也相當的複雜,有長劍,槍,單刀,雙刀,弓箭等等,可是說完全符合武將世家的風範。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
  • 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儘管,譚綸的曝光率不高,但在三人組裡,他卻是最高的,而且曾經是另外兩個人的上司。特別是與戚繼光二人一起度過了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歲月。文官譚綸,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個縮影。
  • 「威鎮海門」的戚繼光
    從此,軍民據城抗倭患,守衛家園。 現在的崇武古城 在此後抗倭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英雄故事,其中戚繼光「威鎮海門」故事流傳最廣。
  • 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
    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很多人說,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其實沒啥可比較的,看看萬曆三大徵的主帥李如松,麻貴,李化龍,與戚繼光相比您更熟悉哪個明朝將領?就拿與豐臣秀吉直接交手的李如松,麻貴來說,您熟悉嗎?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苗刀不僅僅歷史悠久,也有著出色的實戰能力,真正讓苗刀揚名立萬的,就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了。是他把苗刀推向了頂峰。明朝時期倭寇侵襲我國的沿海地區,戚繼光率軍抗倭,但是當時倭寇使用的日本刀,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武器。日本刀是雙手刀,以劈和砍為主要攻擊手段,再配上靈動的身法,讓明朝的軍隊吃了很大的虧,對日本刀也非常忌憚。
  • 戚繼光抗倭作戰中,真的為了嚴明軍紀靜啊自己的兒子戚印斬首嗎?
    「戚繼光斬子」傳說的來龍去脈在清代乾隆時期的《寧德縣誌》有一段記載:公(戚繼光)既平連江,移兵寧德,以其子為前鋒,傳達退縮者斬,其子登白鶴嶺,見倭勢甚盛,回首欲有關白,立斬以徇,三軍股慄,臨戰無不以一當百,於是盡殲群倭,遂平福寧路,寧人感而傷之,因並塑其子之像於廟,配祀無疆。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 方友德:戚繼光橫嶼平倭第一捷
    而朝廷派出的抗倭軍隊已三次在此吃了敗仗。兩年後,戚繼光率領他的戚家軍收復了被倭寇佔據了三年之久的橫嶼島。這次殲倭大捷被後人稱之為明代抗倭「第一奇捷」,絲毫也不誇張。 繼光公園位於蕉城城關西部,背靠白鶴山麓,是1986年繼光村農民為了紀念曾在閩東抗倭並立下赫赫戰功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自發集資籌建的。穿過竹徑,繞過靈溪禪寺,漸漸來到一個寬闊的廣場。廣場中央壘石作城堞狀,一尊高11.5米的戚繼光橫劍躍馬雕像聳然其間。他盔甲加身,策馬遠眺,神情凝峻,目光剛毅,居高臨下,俯瞰著寧靜安詳的蕉城。
  • 萬曆朝鮮戰爭誰贏了?明朝、朝鮮、日本都是輸家
    入侵的日本軍隊總計達到了15萬人,這些人在日本內戰時期經歷過戰火考驗,作戰經驗豐富。而朝鮮這邊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因此交戰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日軍就輕鬆擊潰朝鮮脆弱的防禦力量,佔領了首都漢城。朝鮮是明朝最重要的藩屬國,而且日軍進入朝鮮的最終目標是妄圖入侵明朝。因此明朝內部在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馳援朝鮮。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②對於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王崇武曾作《讀〈明史·朝鮮傳〉》,以《李朝實錄》補訂其誤。③李光濤指出清官修《明史》「潦亂無據者有之,湊合成篇者亦有之,總而言之,有甚多史事正如朝鮮所云『不據事直書』而已」,④因此他用朝鮮史料,辨正《明史》與日本史書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