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衛世家出身的戚繼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他不僅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著述方面也頗有成就,《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就是他的兩部代表作,講述的主要就是他抗倭以及守邊的心得。
這兩部書不僅在國內很有名氣,甚至在朝鮮半島也曾風靡一時。在明代李氏朝鮮王國的官方史料中,就提到這一事情。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的名句)
朝鮮之所以重視戚繼光的著述,主要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主政日本的豐臣秀吉徵集重兵入侵朝鮮半島。李氏朝鮮王國承平日久,一時之間難以抵擋對方攻勢,京畿失陷,國王出亡,無奈之下只得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明朝方面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決定出兵。在明軍的支援下,朝鮮王國很快穩住了局面,各級官府陸續恢復運轉,開始厲兵秣馬,準備爭取抗倭的勝利。
前已提到,朝鮮王國承平已久,雖然有練兵之心,但不知從何練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迫切需要一些「教科書」用來參考,尤其是那些有關於抗倭作戰記載的書。
正是在此背景下,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著作走進了朝鮮人的視線。
(煙臺蓬萊的備倭都司府)
戚繼光雖然已在此戰爆發之前的萬曆十六年就已經去世,但他的軍事思想已經通過文字凝聚在了《紀效新書》等著作當中。朝鮮方面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就派人通過相關渠道購書。史載:
戚繼光所撰《紀效新書》數件, 貿得而來。 但此書有詳略, 須得王世貞作序之書貿來。
意思就是:《紀效新書》在市面上有很多版本,有的詳細,有的簡略。朝鮮方面要求,必須把王世貞作序的那個版本買回來。
這條記載是在萬曆二十一年。當年不知道是具體通過何種渠道,朝鮮方面最終如願,拿到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很快就依葫蘆畫瓢,開始以此練兵。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李朝實錄當中有不少記載。如:
訓練都監提調啟曰: 訓練節目, 其載《紀效新書》者, 至詳至密。 今當一切依 仿為之。
又如:
承文院啟曰: 昨日,邵千總聚砲手,教陣法,親走行伍間,東西指揮,極其勞苦。 放砲變陣, 一依《紀效新書》之法。
這兩條記載都是萬曆二十一年的事情,可以看出,當時《紀效新書》已經成為李氏朝鮮王國練兵的重要參考了。
(戚繼光畫像)
雖然萬曆抗倭戰爭的勝利主要是明軍的功勞,但後期朝鮮軍隊的戰鬥力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戚繼光的兵法在其中也應該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生前縱橫疆場,身後揚名海外,戚繼光的例子,或許就很好闡述了「名將」這個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