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2020-12-17 奕天讀歷史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還真發生過一次「薊州兵變」,可憐的原戚家軍將士,在被解除武器之後,至少數百人被屠殺。

要說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戚繼光說起。

戚家軍,是由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

最初的戚家軍,主要是由義烏、金華等地健壯的青年農民、礦工組成。他們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軍紀嚴明,善用火器,在東南沿海的抗倭戰場上,可謂是百戰百勝。

南方倭亂緩解之後,戚繼光調任薊遼,負責防禦韃靼等部落的騷擾。因為北方邊軍紀律渙散,戚繼光就將南方戚家軍的三千人調往薊鎮,作為標兵,訓練北兵。

與北兵對應,戚家軍主要來自浙江,又被稱為南兵,也被稱為浙兵。

戚繼光坐鎮薊州,南兵作為嫡系,自然受到戚繼光的優待。可是,在張居正去世之後,失去支持的戚繼光也很快被免官罷職,不久後在家中鬱鬱而終。而一貫受到優待的南兵,與北兵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凸顯。

萬曆二十年(1592年),戚繼光去世後的第四年,日本侵略朝鮮,明軍援朝抗倭。

時任兵部左侍郎,兼遼東經略的宋應昌是浙江人,之前就與戚繼光交好。他為了鼓舞士氣,在出發前,向出援朝鮮的戚家軍許諾,南兵出國作戰不易,發放雙餉。而在平壤之戰時,主帥李如松為了鼓舞士氣,又許諾「先登平壤者賞銀萬兩」。原本出生於遼東的李如松覺得遼兵強壯,在重賞之下,必然先登。可是,讓李如松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戚家軍卻個個奮勇爭先,竟然第一個登上了城頭。

李如松跟他爹李成梁有個相同的毛病,就是視誠信如糞土,轉眼間,就把這事給忘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應該是李如松對南兵不怎麼親近吧。

到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第一次入朝抗倭勝利,宋應昌主張留兵朝鮮協防,而來自山東的兵部尚書石星卻主張撤兵議和。於是乎,宋應昌被召回,之後歸隱,再不過問兵事。

宋應昌走了,可是,他之前承諾給戚家軍的雙餉還沒兌現。

戚家軍朝鮮歸來後,繼續駐防薊州。

時任薊鎮總兵陝西人王保,對宋應昌承諾的南兵雙餉置之不理,甚至都開始拖欠戚家軍正常的軍餉。

《明史》記載,「薊三協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

戚家軍將士勝利歸來,原本承諾的「萬兩先登銀」沒有拿到也就算了,連軍餉都開始拖欠。甚至,兵部還建議裁撤薊州等地的南兵。獎賞不發,工資也不發,甚至還要被裁員,南兵聽聞,自然心中不忿,這才有了「挾增月餉」之舉。

按照正常的處理方法,實施安撫,先給一部分軍餉,平息事端就好了。但是,王保卻「令各納軍器」,收繳了所有南兵的武器。然後,「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隨後上書誣陷戚家軍叛亂謀反。

如果南兵手中有武器,想這麼容易就屠殺數百人,恐怕難呀,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誘殺。曾經奮勇殺敵的南兵將士,沒有死在抗倭的戰場上,竟然死在了自己人手中,不能不讓人一聲嘆息。

《朝鮮宣祖實錄》中說「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戚家軍被殺3300餘人。

《兩朝平攘錄》則記載,「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這一數字,按照後來吳惟中率戚家軍第二次入朝前增補新兵的數量1785人推算,比較可信。

一些參與「討薪」,未被處死的戚家軍將士,則被押送回南方。

巡關御史馬文卿,兵部尚書石星站在了王保一方,主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再查。而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實,兵科都給事中吳文梓等人則認為戚家軍冤枉,應該徹查王保。

最後,萬曆選擇了支持兵部尚書石星等人,這件事隨即被擱置,而參加「討薪」的戚家軍將士則成了「大逆」。「南兵鼓譟罪首叛胡懷德及偽軍師李無逸等凌遲、斬首有差」,而薊鎮南兵也隨即減員一半。戚家軍討薪只是表象。

表面上看,這次薊州兵變,是因為戚家軍的「討薪」引發的。實際上,卻隱藏著更深刻的原因。

比如,宋應昌如果在,即使無法完全兌現承諾,也會先兌現部分。但是,宋應昌被排擠走了。

南兵駐防薊遼,與北兵長期存在矛盾。

當戚繼光、宋應昌等還在時,南兵的待遇還可以保障,但是,當權勢人物去職之後,南兵就受到了排擠。甚至是吳惟中、沈茂等南兵將領,也被排擠。而南兵的功勞,也悉數歸了北兵。

戚家軍的軍餉的確有點高。

戚家軍都是招募來的,按照當時的制度,募兵每年軍餉18兩銀子,雙餉就是36兩。另外還有糧銀、行糧鹽菜銀、服裝銀、犒賞銀等3.6兩,雙倍就是7.2兩。兩項相加,一名南兵的年餉達43.2兩白銀之多。數千南兵,這筆銀兩的確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這些南兵本來就是衝著軍餉和厚賞來的,承諾了就要兌現麼。萬曆皇帝也是能省則省,得過且過。

雖然張居正改革之後,大明國庫日漸充沛,甚至萬曆的私庫也很充盈。但是,經過萬曆期間的幾次徵戰之後,錢糧消耗巨大,萬曆也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徵集來的錢糧。一下子能省下數十萬兩白銀,萬曆自然樂享其成。

明朝積弊日益加深的結果。

類似的南北之爭,早在朱元璋時期,就曾發生過。因為科舉取士時,錄取的南方士子較多,造成北方士子的不滿,最終導致南北榜案發生。最後,朱元璋規定了南北錄取的名額,才算是平息了事端。但是,南北之間的矛盾卻被這些被錄取的士子帶入了明朝廷。

薊遼北兵不但坑過浙兵戚家軍,還坑過川兵,這種矛盾時刻存在,也導致了明軍戰鬥力的急劇下降。

明朝中後期,由軍戶制改為募兵制,雖然讓士兵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卻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財政負擔。而且,兵餉來源,從來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再加上明軍的統帥、將領,吃空餉成風,拖欠餉銀也成了司空見怪之事。因為欠餉發生兵變之事,後來也發生過多次。這也讓明軍的戰鬥力,進一步受到影響。

積弊不除,明軍不強,這也是明朝最後覆滅的一大主因。

在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兵變之後,駐守薊鎮的戚家軍缺員嚴重,由吳惟中重建,二次入朝抗倭取勝。此後,戚家軍先後參與了薩爾滸之戰與渾河之戰。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參戰的浙兵管備御周翼明戰死,所帶戚家軍全軍覆沒。渾河之戰,最後一支駐紮北方的戚家軍將士3000人,死戰努爾哈赤數萬八旗兵,再次全部血灑疆場。

自此之後,史上再無戚家軍,而大明朝也在李自成和清軍的圍攻之下,很快走向了滅亡。

相關焦點

  • 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在萬曆二十三年被自己人殺害?
    ,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可戚家軍畢竟是職業化的部隊,他們在當時就好比現在的特種兵一樣,不僅軍餉底薪高,而且打勝仗還會有獎勵,各種戰功都會有額外的獎賞,而且享有的待遇也比普通士兵高,在當時最多的時候一個戚家軍士兵甚至可以拿到近百兩的軍餉。也就是因為軍餉問題,導致戚家軍在萬曆二十三年經歷被殘酷的絞殺,從而開始逐漸走下歷史的舞臺。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 作為明朝最精銳的部隊,戚家軍為何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導語:明朝,和其他朝代一樣,邊境頻頻遭到其他蠻夷的騷擾。但明朝和其他朝代所面臨的威脅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在東南沿海邊境出現了一個新的威脅——來自日本還有明朝沿海的海盜,統稱倭寇。這些人常年漂泊在海上,通過打劫沿海的商船或者直接在東南沿海地區登陸,燒殺搶掠,滿載而歸。百姓苦不堪言。
  • 明軍的反擊——萬曆二十三年「湟中三捷」,掃平西北蒙古部落威脅
    萬曆十八年,六月,火落赤等部又入掠洮州,副總兵李聯芳陣亡,明軍三千人全軍覆沒。七月,火落赤又深入河州,遊擊李芳陣亡。蒙古的侵擾一年比一年嚴重,萬曆皇帝派出兵部尚書鄭洛以剿撫並用的手段,分化蒙古各部。萬曆二十三年,朱翊鈞派李汶總督三邊,劉敏寬出任西寧兵備按察使,提升達云為西寧參將,這幾個人將在接下來的軍事行動中擔當主角。「湟中三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 明朝最後的精銳,百戰百勝的「戚家軍」,最後一戰為何全軍覆沒?
    堅固的城池讓後金損失慘重,但是明朝的守將,因為貪圖軍功,貿然帶著人馬出城迎敵。出城部隊被消滅後,後金又一次對著瀋陽發動了攻擊,在瀋陽城中,除了明軍之外,還有數萬人的蒙古百姓,這些蒙古饑民和後金的軍隊裡應外合,將落橋放下,瀋陽城很快陷落,城中的7萬軍民也都死在了八旗兵的手中。
  • 4000義烏兵打造成16世紀亞洲最強軍隊戚家軍,橫掃倭寇
    倭寇之亂汪直是活躍於明朝嘉靖年間偷偷從事東南對外貿易的走私巨頭,因海禁收緊依附日本肥前國大名松浦隆信,汪直死後,他的部下以及松浦隆信麾下的武士和浪人藉機向大明沿海進犯,造成了明朝倭寇的泛濫。戚繼光對武器進行改進戚繼光潛心鑽研日本在葡萄牙工藝基礎上製造的火繩槍,經他推動明朝火銃到萬曆朝鮮戰爭中某些性能已經反超日軍,才有了宣祖實錄記載的倭丸只到百餘步,中原之丸可至200步,同時鋒利的倭刀也引起了他的關注,在《紀效新書卷短器長用解決》評價日本刀,讓我兵短器難街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段
  • 明朝軍隊有哪幾部分組成?
    明朝軍隊 明朝軍隊的編制主要由衛所軍和邊軍和京軍三大營組成,由於歷史原因,具體包括以下10支軍隊。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一大批遼將。 5.天雄軍 明末名將盧象升的軍隊,是明末最強的軍隊之一,手持勁弩,軍紀嚴明。由於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構成,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戰鬥力強勁。
  • 擁有多項世界第一軍事裝備的明朝軍隊,為何會被清軍鐵騎踏破?
    圖片:明朝軍隊劇照1、養兵制度從整個發展進程來看,其實明朝大的社會背景要比宋朝更輕鬆些,因為明朝時期沒有唐朝那麼多外患,除了西北韃靼時不時來騷擾下,其他的外族威脅會少很多。朱元璋建國後,又對蒙古等邊境勢力猛打猛攻了幾回,殘餘勢力一時無法組織力量回擊,雙方都處在休養生息階段。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
  • 倭寇與明朝和西班牙三國殺的結果證明,戚家軍戰力與西班牙相當
    卡裡昂知道他們已經無法承受再一次攻擊,索性反守為攻,他下令全體出擊,帶領所有人衝出塹壕,以長槍方陣和傳統劍盾殺向倭寇。此時倭寇正在收攏潰散人員,組織下一次突擊,還沒有列好隊形,沒有想到西班牙人會突然殺來,頓時崩潰了,四散奔逃的倭寇被西班牙人殺傷殆盡,城堡也被西班牙士兵佔領。西班牙人至此也已成強弩之末,無力再追殺倭寇了。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萬曆年間韓戰,明朝軍隊有「黑人」士兵參軍,他們是哪裡來的
    文章引文:明朝萬曆年間,大約在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入侵大明附屬國朝鮮的消息,傳到了大明朝廷,引起了巨大轟動。萬曆皇帝給予的足夠的重視。然而讓人驚奇的是,竟燃有黑人出現的明朝的軍隊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 戚家軍的戰鬥力有多強?看看數字你就知道,可惜最後一戰打得悲壯
    公元1561年4月,正值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兵分三路,一路燒殺搶掠,一路張牙舞爪地向浙江台州奔去。本以為能肆無忌憚的他們,卻沒想到在一個名為花街的小村子裡栽了大跟頭。在這裡,有一支明軍隊伍前來阻擋進犯的三千倭寇。這支明軍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面無血色、筋疲力盡,即便如此他們依舊軍容齊整。
  • 中國古代十大最強禁衛軍,秦軍不是最強,只因這支軍隊存在近千年
    8、明朝戚家軍戚家軍第一次和倭寇接戰,海寧前哨戰 傷亡比例0:200+倭寇死傷200多人,戚家軍一人輕傷新河保衛戰 1:90寧海花街大戰 1:333綜上統稱台州大捷 倭寇死上5000餘人,戚家軍死傷20餘人 比例 1:250,其中真倭約3000人福建 橫嶼,牛田,林墩連戰3場 光真倭就殺了超過5000人,不過林墩一戰造成了自參戰以來戚家軍最大傷亡,傷亡69人這幾仗的傷亡比例約在
  • 《蕩寇風雲》揭密中國首支特種部隊 戚家軍雄風再現
    東亞最強軍隊戚家軍 趙文卓吳樾洪天明鐵血軍魂揚中華國威  電影《蕩寇風雲》根據中華民族英雄戚繼光的事跡改編,講述了明嘉靖年間,倭寇在中國沿海燒殺擄掠,在剿倭戰爭節節失利的情況下,一代名將戚繼光(趙文卓飾)組建中國歷史上首支「特種部隊」戚家軍,獨創「鴛鴦陣」,裝備「狼筅」、「三眼銃」、「虎蹲炮」等先進武器,與俞大猷將軍(洪金寶飾)聯合掃平倭患怒破千軍,實現「封侯非我意,
  • 明朝亡於萬曆?實亡於播州之役,成為壓垮帝國的一捆稻草
    平播之戰,是明朝萬曆年間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一場戰爭。根據多方史料及考古實物論證,它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冷、熱兵器對抗戰,更成為明衰清興的轉折點。平播戰爭及其後果平播之戰,是明朝萬曆年間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戰爭。明代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作為土官,實施地方統治。
  • 明明是島國,動員的兵力竟比明朝多?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這樣說
    小小的日本,為何能動員比明朝更多的兵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朝鮮周邊的地形。日本九州島和朝鮮之間的日本海峽寬度最窄處僅為180公裡,其間還有對馬島作為跳板,海峽中風浪不多,海況較好。而明朝在北京集中兵力之後,需要越過狹窄的遼西走廊,崎嶇的遼東丘陵,越過鴨綠江之後穿過大同江流域和漢江流域,才能抵達朝鮮半島南部與日軍激戰。可能有人要問,萬曆朝鮮戰爭前期的平壤之戰、碧蹄館之戰,不是都發生在大同江流域嗎?為什麼筆者這裡只強調慶長之役(1597-1598年)雙方膠著的朝鮮南部沿海呢?
  • 嗜財如命不理朝政的萬曆皇帝為何不惜自掏腰包抗倭援朝
    當然,這並非萬曆皇帝有多心善,他出兵抗倭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一、面子問題,與大部分帝王一樣,帝王的顏面高於一切,當時的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是要給明朝的進貢的,打朝鮮間接就在打明朝的臉。二、功業心在作祟,「平外患」在歷朝歷代的帝王中這都是可以成彪炳史冊的不世功業,顯然,萬曆也看到了這一點。
  •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那如此不給力的裝備,明末時為何卻突然風靡了?難道大明朝真沒好槍?恰恰相反,明末的最後半世紀,恰恰是明朝「軍工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別說「又遠又毒」的鳥銃,17世紀明朝就研發出了「自生火銃」燧發槍,歐洲先進的西班牙Musket火槍,即明朝人所說的「斑鳩腳銃」,也被明王朝引入進來。
  • 日本人提起這支中國軍隊臉都嚇白了:殺了上萬日本兵,死了不到十個人
    但每次交手,都會有這麼一兩支中國軍隊能名垂青史,為後人所敬仰。其中把日本人打得最狼狽,交換比最漂亮,讓日本人最害怕的,非戚家軍莫屬了。戚家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幾支以帶軍將領命名的武裝力量,由戚繼光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明代浙江金華府義烏縣招募當地農民和礦徒約四千人編練而成。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最終掃平倭寇之患。
  • 萬曆朝鮮戰爭誰贏了?明朝、朝鮮、日本都是輸家
    豐臣秀吉的計劃是以朝鮮為跳板,入侵並最終實現佔領明朝的目標。豐臣秀吉將這一計劃告知了朝鮮宣祖李昖,後者感到大吃一驚,他從道德和常識兩個方面進行拒絕和規勸,敦促豐臣秀吉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1592年初,朝鮮內部就豐臣秀吉是否在虛張聲勢展開激烈地討論。然而就在各方意見不一時,日本軍隊卻趁朝鮮毫無防備之際從釜山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