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還真發生過一次「薊州兵變」,可憐的原戚家軍將士,在被解除武器之後,至少數百人被屠殺。
要說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戚繼光說起。
戚家軍,是由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
最初的戚家軍,主要是由義烏、金華等地健壯的青年農民、礦工組成。他們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軍紀嚴明,善用火器,在東南沿海的抗倭戰場上,可謂是百戰百勝。
南方倭亂緩解之後,戚繼光調任薊遼,負責防禦韃靼等部落的騷擾。因為北方邊軍紀律渙散,戚繼光就將南方戚家軍的三千人調往薊鎮,作為標兵,訓練北兵。
與北兵對應,戚家軍主要來自浙江,又被稱為南兵,也被稱為浙兵。
戚繼光坐鎮薊州,南兵作為嫡系,自然受到戚繼光的優待。可是,在張居正去世之後,失去支持的戚繼光也很快被免官罷職,不久後在家中鬱鬱而終。而一貫受到優待的南兵,與北兵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凸顯。
萬曆二十年(1592年),戚繼光去世後的第四年,日本侵略朝鮮,明軍援朝抗倭。
時任兵部左侍郎,兼遼東經略的宋應昌是浙江人,之前就與戚繼光交好。他為了鼓舞士氣,在出發前,向出援朝鮮的戚家軍許諾,南兵出國作戰不易,發放雙餉。而在平壤之戰時,主帥李如松為了鼓舞士氣,又許諾「先登平壤者賞銀萬兩」。原本出生於遼東的李如松覺得遼兵強壯,在重賞之下,必然先登。可是,讓李如松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戚家軍卻個個奮勇爭先,竟然第一個登上了城頭。
李如松跟他爹李成梁有個相同的毛病,就是視誠信如糞土,轉眼間,就把這事給忘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應該是李如松對南兵不怎麼親近吧。
到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第一次入朝抗倭勝利,宋應昌主張留兵朝鮮協防,而來自山東的兵部尚書石星卻主張撤兵議和。於是乎,宋應昌被召回,之後歸隱,再不過問兵事。
宋應昌走了,可是,他之前承諾給戚家軍的雙餉還沒兌現。
戚家軍朝鮮歸來後,繼續駐防薊州。
時任薊鎮總兵陝西人王保,對宋應昌承諾的南兵雙餉置之不理,甚至都開始拖欠戚家軍正常的軍餉。
《明史》記載,「薊三協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
戚家軍將士勝利歸來,原本承諾的「萬兩先登銀」沒有拿到也就算了,連軍餉都開始拖欠。甚至,兵部還建議裁撤薊州等地的南兵。獎賞不發,工資也不發,甚至還要被裁員,南兵聽聞,自然心中不忿,這才有了「挾增月餉」之舉。
按照正常的處理方法,實施安撫,先給一部分軍餉,平息事端就好了。但是,王保卻「令各納軍器」,收繳了所有南兵的武器。然後,「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隨後上書誣陷戚家軍叛亂謀反。
如果南兵手中有武器,想這麼容易就屠殺數百人,恐怕難呀,這就是一場赤裸裸的誘殺。曾經奮勇殺敵的南兵將士,沒有死在抗倭的戰場上,竟然死在了自己人手中,不能不讓人一聲嘆息。
《朝鮮宣祖實錄》中說「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戚家軍被殺3300餘人。
《兩朝平攘錄》則記載,「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這一數字,按照後來吳惟中率戚家軍第二次入朝前增補新兵的數量1785人推算,比較可信。
一些參與「討薪」,未被處死的戚家軍將士,則被押送回南方。
巡關御史馬文卿,兵部尚書石星站在了王保一方,主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再查。而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實,兵科都給事中吳文梓等人則認為戚家軍冤枉,應該徹查王保。
最後,萬曆選擇了支持兵部尚書石星等人,這件事隨即被擱置,而參加「討薪」的戚家軍將士則成了「大逆」。「南兵鼓譟罪首叛胡懷德及偽軍師李無逸等凌遲、斬首有差」,而薊鎮南兵也隨即減員一半。戚家軍討薪只是表象。
表面上看,這次薊州兵變,是因為戚家軍的「討薪」引發的。實際上,卻隱藏著更深刻的原因。
比如,宋應昌如果在,即使無法完全兌現承諾,也會先兌現部分。但是,宋應昌被排擠走了。
南兵駐防薊遼,與北兵長期存在矛盾。
當戚繼光、宋應昌等還在時,南兵的待遇還可以保障,但是,當權勢人物去職之後,南兵就受到了排擠。甚至是吳惟中、沈茂等南兵將領,也被排擠。而南兵的功勞,也悉數歸了北兵。
戚家軍的軍餉的確有點高。
戚家軍都是招募來的,按照當時的制度,募兵每年軍餉18兩銀子,雙餉就是36兩。另外還有糧銀、行糧鹽菜銀、服裝銀、犒賞銀等3.6兩,雙倍就是7.2兩。兩項相加,一名南兵的年餉達43.2兩白銀之多。數千南兵,這筆銀兩的確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這些南兵本來就是衝著軍餉和厚賞來的,承諾了就要兌現麼。萬曆皇帝也是能省則省,得過且過。
雖然張居正改革之後,大明國庫日漸充沛,甚至萬曆的私庫也很充盈。但是,經過萬曆期間的幾次徵戰之後,錢糧消耗巨大,萬曆也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徵集來的錢糧。一下子能省下數十萬兩白銀,萬曆自然樂享其成。
明朝積弊日益加深的結果。
類似的南北之爭,早在朱元璋時期,就曾發生過。因為科舉取士時,錄取的南方士子較多,造成北方士子的不滿,最終導致南北榜案發生。最後,朱元璋規定了南北錄取的名額,才算是平息了事端。但是,南北之間的矛盾卻被這些被錄取的士子帶入了明朝廷。
薊遼北兵不但坑過浙兵戚家軍,還坑過川兵,這種矛盾時刻存在,也導致了明軍戰鬥力的急劇下降。
明朝中後期,由軍戶制改為募兵制,雖然讓士兵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卻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財政負擔。而且,兵餉來源,從來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再加上明軍的統帥、將領,吃空餉成風,拖欠餉銀也成了司空見怪之事。因為欠餉發生兵變之事,後來也發生過多次。這也讓明軍的戰鬥力,進一步受到影響。
積弊不除,明軍不強,這也是明朝最後覆滅的一大主因。
在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兵變之後,駐守薊鎮的戚家軍缺員嚴重,由吳惟中重建,二次入朝抗倭取勝。此後,戚家軍先後參與了薩爾滸之戰與渾河之戰。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參戰的浙兵管備御周翼明戰死,所帶戚家軍全軍覆沒。渾河之戰,最後一支駐紮北方的戚家軍將士3000人,死戰努爾哈赤數萬八旗兵,再次全部血灑疆場。
自此之後,史上再無戚家軍,而大明朝也在李自成和清軍的圍攻之下,很快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