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後期,滿世界殖民的西班牙跑到了東亞,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建立了殖民地。由於其本土和北美殖民地距此有萬裡之遙,因此糧食和生活用品以及工匠只能從最近的也是當時遠東經濟最發達的中國取得。所以他們鼓勵中國商人到菲律賓貿易。而那時恰逢「隆慶開關」,明朝允許沿海商人出海貿易,所以馬尼拉至廈門的海上貿易航線就繁忙起來了,菲律賓殖民當局通過對中國商船的課稅,也獲得了大筆財富,成為其重要財富來源。
此時的日本還沒有鎖國,日本西南的倭寇集團正在東南亞四處劫掠,不僅騷擾中國東南沿海,也侵入了菲律賓,1580年,他們在呂宋島北部的卡加延地區擊敗當地土著,建立了基地。
這一時期的東南亞海域,西班牙殖民者、日本倭寇,以及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勢力,是三股最主要的力量,隨著利益爭奪的加劇,他們之間的衝突也日益激烈。
1574年,潮州海盜林鳳率領4000多人乘62艘戰船出發,其中作戰人員近2000人,其餘為家眷和工匠。航行兩天後,於11月29日夜到達菲律賓,準備突襲馬尼拉。但夜裡遭遇風暴,船隻一半沉沒,損失二百餘人,還錯過登陸地點,輾轉至馬尼拉時,天已大亮,西班牙人已有準備。海盜們雖已經十分疲憊,但先鋒部隊在一名叫莊公的倭寇率領下依然發起進攻,打死了西班牙指揮官高迪。西班牙總督勒比撒裡親率百餘人死守,憑著火力優勢擊退了海盜。
兩天後,林鳳再派出一千五百人前往攻城。但城內西班牙人依託工事和強大火力殊死抵抗。期間雖有80名海盜衝進城內,但在火槍集中打擊下全部戰死。這一仗,西班牙戰死十三人,而林鳳損失則達二百餘人,他的大將,那位倭寇莊公,亦在這一戰役中陣亡。面對慘重傷亡,林鳳無力再戰,只得撤退。
西班牙打退中國海盜後,緊接著就要面對日本倭寇的襲擾。最初,西班牙的統治區只在馬尼拉周邊,對菲律賓西北部的卡加延地區並沒有過多關注,但是從那裡出發的倭寇開始襲擊他們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航線時,西班牙人被激怒了,決心將這夥倭寇剷除。
1582年,當時的菲律賓總督皮納羅薩,派出部下卡裡昂率領著40名正規軍士兵和一些土著奴隸搭乘一支艦隊北上進攻倭寇。這支艦隊以1艘蓋倫船為旗艦,包括5艘單杆帆船和1艘小艇。
此時卡加延的倭寇有一千多人,還有一支包括19艘大小船隻的艦隊,裝備著從葡萄牙購買的槍炮、日本武士刀,以及弓箭長矛;大多數倭寇披掛日式鎧甲,少部分裝備了仿製的葡萄牙板甲——南蠻胴,也有一些直接從葡萄牙人手裡買來的胸甲。
西班牙艦隊在途中遇到了一艘中國海盜船,他們擊敗海盜,奪下船隻,並派17名士兵登上那艘海盜船,然後繼續航行。
當西班牙艦隊繞過博蓋多海角後,與倭寇的一艘中國式大型帆船遭遇了,卡裡昂當即指揮他的蓋倫船向倭寇發起進攻。倭寇用船上的佛朗機小型火炮對他們開火,但這種小炮威力有限,沒有對西班牙蓋倫船造成什麼傷害,西班牙人的火炮則打斷了日本船的主桅,並拋出爪錨靠幫,然後幾十名西班牙士兵迅速攀上了倭寇帆船。但是倭寇人數眾多,作戰兇猛。60名倭寇用火神槍朝西班牙人猛烈開火,然後手持刀矛的其他倭寇蜂擁而至,把西班牙士兵趕回了蓋倫船,接著200多名倭寇衝到蓋倫船上,企圖將西班牙人全殲。混戰中,蓋倫船的船長盧卡斯被打死,還有多人受傷。西班牙士兵在卡裡昂指揮下且戰且退,一直退到主桅杆下,然後排成著名的西班牙方陣,以長矛和盾甲擋住倭寇的長刀,火槍手對倭寇實施排槍齊射。
西班牙大方陣是西班牙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創造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種戰術隊形將冷熱兵器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一經問世就所向披靡。西班牙方陣和文藝復興稜堡是這個時期除火器外最傑出的軍事發明,中國海盜林鳳就是在這兩種利器面前敗下陣來的。
在空間狹窄的船甲板上,僅數十人組成的方陣仍然威力巨大,打得倭寇無力抵擋,在猛烈的齊射火力打擊下,倭寇不得不退回到自己船上。
這時,西班牙艦隊的其他船隻趕到了,他們從各個方向包圍倭寇的大帆船,船上的火炮齊射。倭寇的火力遠不如西班牙人,卻拼死抵抗,最後只剩下18人,被迫投降,但仍有不少人跳海遊向岸邊,將遭到突襲的消息帶回營地。
關於此戰中雙方的傷亡人數,西班牙總督皮納羅薩給國王腓力二世的信中寫到:「有200名日本人被殺,其中包括船隊指揮官和他的兒子,而我們只損失了三名士兵。」西班牙三名陣亡者中就包括了蓋倫船長盧卡斯,受傷人數不詳。
皮納羅薩還在信中告訴腓力二世:「日本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好戰的一部分人,他們有火炮,許多火繩槍及槍矛,裝備了軀幹鐵甲,得自葡萄牙人之手。這些葡萄牙人真是罪無可赦。」
擊敗倭寇後,西班牙艦隊趁勢繼續前進,來到卡加延河口,並溯流而上,準備進攻倭寇的基地。
得到西班牙前來進攻消息,倭寇們已經嚴陣以待,他們用18艘小船堵住河道,並在岸邊構築了堡壘。但因為那艘中國式大帆船被西班牙人俘獲,他們已經失去了所有的火炮,無法有效攻擊西班牙艦隊。西班牙人用火炮猛轟倭寇,將倭寇的船隻全部摧毀。然後在300米射程的「穆什克特」重型火槍齊射掩護下靠岸登陸,並立即挖掘戰壕修築工事,接著船上的大炮被搬進陣地就位。
在隨後的戰鬥中,倭寇在西班牙的槍炮打擊下苦苦支撐,人員傷亡越來越大,卻無力還手。不得已,他們便提出停火和談,但要求獲得西班牙當局的經濟補償,作為他們離開呂宋的條件,遭到拒絕,談判因此破裂,戰鬥再次爆發,倭寇仍然無法扭轉局勢。於是,他們上演了在後來的戰爭中多次上演的瘋狂,集中剩餘的600多人發起豬突衝鋒,試圖依靠人數優勢在近戰中擊敗西班牙人,卻遭到西班牙方陣的迎頭痛擊。西班牙方面雖然只有40名正規軍,卻依仗裝備和戰術優勢,給倭寇以重大殺傷。
倭寇前赴後繼地發起了三次大規模衝鋒。他們在少量火槍手齊射後,即讓大隊武士再手持短矛和武士刀狂吼著猛撲而來。西班牙人則先以槍炮集火射擊,在倭寇接近後用長矛和劍盾擊刺。為了不讓倭寇抓住武器,他們在槍頭和矛尖上塗抹了油脂。經受了倭寇的三波進攻後,西班牙士兵的火藥也即將耗盡。
卡裡昂知道他們已經無法承受再一次攻擊,索性反守為攻,他下令全體出擊,帶領所有人衝出塹壕,以長槍方陣和傳統劍盾殺向倭寇。此時倭寇正在收攏潰散人員,組織下一次突擊,還沒有列好隊形,沒有想到西班牙人會突然殺來,頓時崩潰了,四散奔逃的倭寇被西班牙人殺傷殆盡,城堡也被西班牙士兵佔領。西班牙人至此也已成強弩之末,無力再追殺倭寇了。
此戰,60名西班牙人以20人傷亡的代價,殲滅了1000多倭寇,繳獲了大量被丟棄的戰利品、日式鎧甲、刀劍和火槍。將倭寇的勢力從呂宋北部趕了出去。
西班牙雖然取勝,卻也對倭寇的悍勇心有餘悸,總督皮納羅薩在給國王腓力二世的信中寫到:「他們成功地保衛了自己,雖然只有六十名士兵和水手,卻面對一千名敵人,而且還是一個勇敢又富於技巧的民族。」他還在信中請求國王給他增援,他說:「因為中國人和日本人不是東印度群島土著,而是和柏柏爾人一樣勇敢的人,亦或更甚。我懇求陛下注意這一點,並下令讓那些船隻上的人手儘量多地派遣過來,因為這是保存這個營地所必需的關鍵。我還懇請您在其他的事物上也給予充分的關切。」
卡裡昂佔領卡加延後,興建了新塞戈維亞城,也就是今日的立拉爾洛市,納入了菲律賓西班牙殖民當局的直接統治。從此倭寇基本上不敢再涉足菲律賓,將刀鋒指向中國,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成了受他們禍害的重災區。
倭寇侵入中國沿海後,橫行肆虐一時,給中國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這主要是由於當時明朝軍制腐敗,衛所兵根本沒有戰鬥力,倭寇對陣他們猶如虎入羊群。但倭寇的剋星很快就來了,隨著戚家軍的崛起,倭寇被打得丟盔卸甲,終於也像在菲律賓一樣被趕了出去。
戚家軍在與倭寇的戰鬥中,與西班牙軍隊一樣,也打出了懸殊的戰損比。
在海寧,戚家軍第一次和倭寇交鋒,以自身零傷亡消滅倭寇200多人。
再戰新河,戚家軍以一人陣亡消滅倭寇90人。
花街大戰,戚家軍又以一人陣亡消滅倭寇333人。
在浙江台州的這一系列戰鬥中,戚家軍傷亡20餘人,卻消滅倭寇5000餘人,戰損比達到 1:250。
在福建的橫嶼,牛田,林墩的3戰中,戚家軍殺敵超過5000人,平均戰損比1:50左右,與西班牙在卡加延打出的戰損比基本相當。
戚家軍雖然沒有與西班牙軍隊直接交鋒,但是以倭寇這同一個對手為參照,兩者的戰鬥力應該相當。但需要指出的是,戚家軍消滅的倭寇中,除了真倭,有相當一部分是狐假虎威的假倭,他們只是一些盜賊和地痞無賴,戰鬥力遠不如真倭。而西班牙軍隊消滅的倭寇中,除了真倭外,也有一部分中國海盜,但這些海盜常年闖蕩海上,在風口浪尖上討生活,兇悍程度不次於真倭,這一點在西班牙總督給國王的信中也著重提出過。再加西班牙軍隊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所以西班牙軍隊會比戚家軍多一些裝備優勢,但戚家軍的作戰意志和數量優勢可以彌補這點差距,因此在那個年代,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雖然有以6000兵力徵服中國的計劃,真要實施的話是完全不可能的。
本文中的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