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2021-01-09 小李有史說

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東南沿海,給沿海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百姓死傷無數。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

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

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單單靠自己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卓越的軍事才能

已經成為四品武官的戚繼光,收拾行囊,前去參加嘉靖二十八年的武舉鄉試,一舉中第,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武舉人。第二年,戚繼光再接再厲,前往北京參加會試。不巧,俺答來了,「庚戌之變」爆發,戚繼光因為《備俺答策》被賞識派去守邊界三年。

也就是在這三年中,戚繼光每日研究《孫子兵法》,本著批判性吸收,取其精華,終得兵家之奧妙,成為一個卓越的軍事家。

精心挑選的士兵

戚繼光也被胡宗憲所賞識,被授予寧紹臺參將的職位。戚繼光剛到任一個月,倭寇就前來浙江慈谿搶掠,戚繼光十分高興,終於可以與倭寇大戰一場。

一場莫名其妙的戰役就此開始:

1、戚繼光觀察地形、布置謀劃、安排攻擊隊形,然而沒有人執行他的命令,士兵都跑光了,倭寇緊追不捨。

2、戚繼光跑到高地,三箭擊垮倭寇的心理防線,倭寇停了下來。

3、士兵看到倭寇不追了,立刻回頭追擊倭寇,追了一段之後,陸續開始自動返回。

這就是當時明軍的表現,任你是不世出的軍事奇才,也無法打勝仗。於是戚繼光提出訓練士兵,胡宗憲給了他三千人,這支重新訓練的新軍四戰四勝,最終在嘉靖三十七年的岑港之戰中,希望破滅。由此,戚繼光也找到了關鍵因素——士兵。

在一次因事出公差結束後,偶然路過義烏,目睹了一場載入史冊、歷時四個月的打架鬥毆。

戚繼光連夜求見胡宗憲說道:「若準我在義烏徵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胡宗憲同意了。

戚繼光開始了高標準的徵兵:

混跡市井、性情狡詐之人不可用花拳繡腿之人不可用年過四十之人不可用鑽牛角尖之人不可用好高騖遠之人不可用白淨膽小之人不可用曾任職政府、諳熟官道之人不可用身強體壯、氣力過人者當用目光有神、長相樸實者當用行動敏捷、手長腳長者當用畏懼政府者當用面有福相、三十歲左右者當用一支不畏生死、服從命令的新軍就此形成。

幾乎毫無破綻的陣法

雖然經過嚴格的訓練,新軍也具備極強的戰鬥力,但幾次與倭寇的遭遇戰,卻都是以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方式擊敗敵人,因為倭寇的戰鬥力也是極其強悍的。

戚繼光為此極其苦惱,遲遲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這時唐順之來到了浙江,戚繼光從唐順之那裡獲得了一本書——《武》,批判性吸收了唐順之的理論。創造了幾乎毫無破綻的陣法。

鴛鴦陣:

最前為隊長

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並配有標槍、腰刀

再二人執狼筅,每隻狼筅長約三米

其後四名長槍手

短刀手斷後

三才陣:

最前為狼筅兵

次兩名長槍手

盾牌和短刀手斷後

五行陣:

最前二人一執,一執盾牌

次為隊長

其後兩名長槍手

短刀手斷後

此三陣成為倭寇揮之不去的噩夢,最終徹底剿滅倭寇。

作戰訓練間隙,戚繼光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闡述了選兵、編伍、操練、出徵等理論和方法。

相關焦點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眾所周知,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
  • 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刀和劍都是古代常用的兵器,關於兩者之間究竟誰更具有實戰意義,也是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成了熱門的話題。關於這兩種兵器,最早的記載是在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時候,據傳皇帝佩戴的是軒轅劍,而蚩尤所持的是苗刀。因為蚩尤最後戰敗了,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劍更勝一籌。不過這也是一段傳說,苗刀的出現時間比較晚,所以也只是後人的娛樂罷了。
  • 抗倭名將時隔三百年,依然取小鬼子性命!
    明朝中期,來自島國的倭寇成規模的入侵我國,沿海地區幾乎變為抗倭的戰場,倭寇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的朝廷也是迫於倭寇的肆虐於是派出大量軍隊圍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戚繼光,戚繼光開始率領朝廷的軍隊圍剿倭寇,但是無奈朝廷軍隊戰鬥力不敵倭寇慘敗,於是戚繼光自己組建了一支專門抗倭的軍隊——戚家軍!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當時的朝廷也在滿著處理自己的內政,也是無暇顧及外面前來侵擾的倭寇。然而當倭寇已經逼近城門之時,一介文官出身的戚繼光拿起了刀劍,搖身一變成為了朝廷的武力幹將,從此踏上了抗倭之路。
  • 戚繼光抗倭用了多少年?14年、10年還是8年?
    戚繼光抗倭的時間一直都存在爭議,有14年,10年,8年等多種說法,其實,我們只要捋清其中幾個關鍵節點,答案就會一目了然。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得到張居正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受命到山東備倭,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期間倭寇見戚繼光防備嚴密,不敢進犯山東。
  • 同是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功勳卓著,為何名氣卻沒有戚繼光大?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將,因為抗擊倭寇在大眾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其實歷史上與他一樣厲害的還有另外一個將軍,他就是俞大猷[yóu]。 編輯|敘古論今 俞大猷出生於明朝中期福建泉州,與戚繼光處於同一個時代。
  •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甘於奉獻精忠報國,抗擊倭寇,留下經典詩篇
    我想倭寇一詞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倭寇主要是指在我國沿海地區以日本為首的海盜集團,他們主要以漁民的形式偷盜我國的自然資源和人民財產,倭寇也是最早出現於我國宋朝時期,並在明代達到了偷盜的高潮。近幾百年來我國沿海海患從未中斷,那麼倭寇到底是一些什麼人呢?
  • 名人故事:戚繼光誦經超度士兵
    臨海古城內抗倭名將戚繼光塑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居士,是定遠(今屬安徽)人,另一說則是山東蓬萊人。嘉靖年間,戚繼光世襲受職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充參軍,召募金華、義烏兵三千,以鎮守三江(即太湖下遊的吳淞江、東江、婁江),教以戰法,數敗倭寇,當時人稱為「戚家軍」。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去支援,大獲全勝。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不過此時此刻明朝南方倭患終於得到平定,為支援北方,一批南方的文物官員被迅速調任到了北方,其中就包括一代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於1568年5月調任到烽火連天的明帝國北方戰場時,不過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將並沒有被南方抗倭的巨大勝利所衝昏頭腦 立即對戰場進行了調研。
  • 萬曆抗倭時期,朝鮮曾把戚繼光的著作當作練兵的教科書
    登州衛世家出身的戚繼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他不僅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著述方面也頗有成就,《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就是他的兩部代表作,講述的主要就是他抗倭以及守邊的心得。這兩部書不僅在國內很有名氣,甚至在朝鮮半島也曾風靡一時。在明代李氏朝鮮王國的官方史料中,就提到這一事情。
  • 王直: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成就戚繼光民族英雄之人
    殊不知,明朝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經常遭受倭寇侵擾,這時期也是中國海盜爆發時期。在這無秩序的海上,王直瞬速成為倭寇中的佼佼者,被稱為「海賊王」的男人,那麼王直在海上勢力如何?他與戚繼光沒有任何碰面的機會,為何有成就了戚繼光民族英雄的美名?
  • 神出鬼沒的倭寇,是困擾大明多年的頑疾,戚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
    從大明立國伊始,倭寇就如狗皮膏藥一樣死死地纏著這個新興帝國。從地方志及各種文獻上,我們不難得知,從洪武朝開始的一百多年裡,倭寇多次侵邊擄掠。提起抗倭名將,很多人都會想起威風凜凜的戚大將軍。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無論是從作戰方式還是操練方法來看,都具備了近代化軍隊的雛形。戚繼光允文允武,是晚明少有的忠心許國的猛將。
  •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戰術揮手即來,倭寇被打得團團轉狼狽而逃
    公元1563年十月,戚繼光已經與倭寇大戰了6年有餘,頻頻失敗的倭寇並不甘心,再次聚集了2.7萬餘人,乘坐百餘艘船隻,陸續在福清、興化等地登陸。收到消息後戚繼光,立即指揮軍民與倭寇在水陸交戰12次,斬殺倭寇3000餘人。
  • 戚繼光抗倭作戰中,真的為了嚴明軍紀靜啊自己的兒子戚印斬首嗎?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他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的故事婦孺皆知,在民間傳說中流傳著戚繼光為了嚴明軍紀,甚至將自己的兒子處斬的故事。意思說,戚繼光在寧德白鶴嶺與倭寇作戰時,其兒子為前鋒,因為看見倭寇氣勢較盛而出現畏懼,被戚繼光斬首,戚家軍將士們見狀無不害怕,在與倭寇作戰時都是以一敵百,全殲了倭寇。當地百姓塑了戚繼光兒子的像,放在廟裡供奉祭祀,以感念戚繼光的功勞。
  • 方友德:戚繼光橫嶼平倭第一捷
    ,四百五十多年了,哪裡還會有什麼戰場遺址?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股在浙江受到當地軍民有力打擊的倭寇流竄並佔領了此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使橫嶼百姓民不聊生。而朝廷派出的抗倭軍隊已三次在此吃了敗仗。兩年後,戚繼光率領他的戚家軍收復了被倭寇佔據了三年之久的橫嶼島。這次殲倭大捷被後人稱之為明代抗倭「第一奇捷」,絲毫也不誇張。
  • 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戚繼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在嘉靖42年,平海衛大捷後,戚繼光帶著戚家軍滅了連江馬鼻嶺和寧海肖石嶺的倭寇,福建地區暫時獲得了安寧。戚家軍再能,浙江、福建這麼長的海岸線,他們也管不過來。所招募的義務兵本身人數就不夠,來回長途奔襲,也不是個事兒。為此戚繼光和譚綸商量了一下,決定想個好辦法保證福建的長久太平。
  • 平定倭寇,除了戚繼光還有兩個不為人知的功臣,其中一人是大才子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為患。倭寇的問題可以追溯至明初,朱元璋橫掃天下,張士誠、方國珍等敗逃的手下,流竄於海上,與蒙元逃兵、日本浪人組成了倭寇組合。外來人、本地人、還有以前的貴族,秉持著遊擊戰,對於沿海地區騷擾不斷,還不是小股作戰,三五幾萬人沒事來打秋風,不得已只能禁海,堅壁清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