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在嘉靖42年,平海衛大捷後,戚繼光帶著戚家軍滅了連江馬鼻嶺和寧海肖石嶺的倭寇,福建地區暫時獲得了安寧。
戚家軍再能,浙江、福建這麼長的海岸線,他們也管不過來。所招募的義務兵本身人數就不夠,來回長途奔襲,也不是個事兒。為此戚繼光和譚綸商量了一下,決定想個好辦法保證福建的長久太平。
首先就是在陸地上的防禦,戚繼光將當地的6400名抗倭士兵,分成了8個營,其中6個營每2營負責一個地區,分別負責福寧、福清以及泉州地區的防務。戚繼光本人帶著2營作為機動部隊。剩下的兵馬則留在福州。
其次則是海上的防禦,修築海面上的水寨,將戰船分配到各水寨之中。充分補充當地的糧食彈藥,保證海上阻擊倭寇的力量足夠充實。
戚繼光這邊還在部署,由於上次打了敗仗,倭寇心不甘,便再次捲土重來。這幫人帶著1.5萬人,直奔仙遊縣而來,想要從這裡取道進攻福州。
一、倭寇人多勢眾,仙遊就200駐軍。
都說明朝地大物博,人數眾多,士兵自然不在少數。可正是因為明朝地域廣泛,所以真正鎮守沿海地區的士兵反而不多。
為什麼呢?因為敵人大多數都是從陸地上進攻而來,擁有強大水師的軍隊,在當時還不存在。為此沿海地區本來是不需要怎麼布防的。
當時倭寇一共集結了2.7萬人,其中先頭部隊就有1.5萬人之多。這幫人殺來仙遊的時候,仙遊只有200名正規軍,此外還有250名民兵,除此之外全部都是老百姓。
戚繼光在福清、福寧和泉州地區駐軍,在仙遊並沒有防範,這也是倭寇探聽得來的消息。所以一時間戚繼光的各地人馬也趕不到仙遊。
其實就算戚繼光的人馬都趕來了,也只不過才6000多人,連倭寇的先頭部隊的一半都夠不到,實力懸殊還是看得到的。
戚繼光的意思,那就是先讓仙遊的軍民拖住倭寇,只要城池不破,那麼戚家軍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趕來支援。
而倭寇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早就乘著16艘大船進犯興化,隨後1萬多人將仙遊城包圍了個水洩不通。大家都在爭取時間,戚繼光在馬不停蹄地趕來此地,而倭寇也在不斷猛攻仙遊縣城。
談判只是為了拖延時間。
在戚繼光看來,這次對付的倭寇並不簡單,因為他們敢大軍圍城,這是要來這裡攻城略地了,而不僅僅是為了搶掠走人。
當時倭寇為了早點拿下仙遊城,所以派人前去招降仙遊城內的軍民。這件事恰好如了戚繼光所願,為此戚繼光派人前去讓守城的官兵跟倭寇和談。
和談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他們一邊在和談,一邊加固城池,製造守城武器,一邊等待戚繼光的援兵早日趕到。
很難想像,這麼折騰一下,居然把倭寇的軍隊困在城下一個多月的時間。最後人家還是被逼急了,才撕破了臉大規模攻城。
時間一直到12月下旬,戚繼光的6000援軍才趕到了仙遊,倭寇真的是被搞毛了,這不是欺負人嗎?1萬多人馬被困在仙遊城下兩個多月了,不僅沒攻下城池,反而盼來了敵人的援軍。
戚繼光制定戰術計劃。
戚繼光手裡有6000人馬,而倭寇手裡目前有1.5萬人,這人數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如果是直接在正面跟倭寇廝殺,那麼戚家軍並不佔優勢。
為此戚繼光發現,圍攻仙遊城的倭寇,兵分四路,分別駐守在仙遊城的東南西北四個門,因此他們的1.5萬大軍,是被分成了4駐守的。
這麼一來作戰的計劃就可以敲定了,戚繼光打算各個擊破,先攻打南壘,一旦得手,立刻分兵攻打東西二壘,不給他們任何支援的機會。
戚繼光的安排如下:由王如龍的人馬作為中左路,而胡守仁的人馬作為中右路,金科督軍部隊負責支援工作,主力人馬直奔倭寇南壘。
攻取南壘取勝以後,由陳濠帶領人馬作為右翼奇兵,李超帶著人馬作為左翼奇兵,分別攻打倭寇的東壘和西壘。
那麼北壘該怎麼辦呢?戚繼光也做了安排,他吩咐呂崇周帶著少量人馬在鐵山地區設下疑兵,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迷惑北壘的敵軍,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仙遊大獲全勝,倭寇死傷慘重。
戚繼光挑了一個好日子,清晨起了大霧,所以等戚繼光的人馬到了他們面前的時候,倭寇這才發覺。
當時倭寇還在攻城,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轉身跟戚家軍大戰。結果被戚家軍殺了個大敗,不得不選擇逃入南壘。
明年二月,倭餘黨復糾新倭萬餘,圍仙遊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斬首數百級,餘多墜崖谷死,存者數千奔據漳浦蔡丕嶺。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百人,餘賊遂掠漁舟出海去。---《明史,戚繼光傳》
這個時候戚家軍將南壘給重重圍住,放我焚燒柵欄。最終將南壘攻破,逃掉的倭寇只能逃亡到了東西二壘。
戚家軍沒有停下腳步,拿下南壘以後,他們兵分兩路,按照之前的部署,直奔東西二壘而來,膽戰心驚的倭寇人馬,根本不是戚家軍的對手,為此大敗,被戚家軍殲滅1000多人。
沒被俘虜和沒有戰死的倭寇,最終只能逃亡到了北壘,可這裡也不安全。他們被埋伏在鐵山的戚家軍虛晃一槍後,就沒敢動身。結果卻等來了東西南三路潰敗逃來的倭寇。
為此他們也不願再堅持了,索性帶著人馬後撤仙遊之圍就這麼被解決了。這一戰,戚繼光以6000人擊敗了倭寇1.5萬人的軍隊,是戰術上取得了勝利。
仙遊之戰的關鍵在哪裡?
擊敗這麼多倭寇,戚繼光果然是有過人之處。不過這一戰的細節其實更加重要,那麼到底有哪些細節值得我們注意呢?
(1)、鐵山上的疑兵。各個擊破的重點在於,東西南北四壘不能夠互相照應,而攻打南壘時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出其不意。但是攻打東西二壘時,倭寇肯定已經得到了消息。
這麼一來出其不意的招數就不靈了,在戚家軍攻打東西二壘的時候,只要北壘的倭寇支援任何一方,那麼戚家軍這個仗就沒法打了。
所以穩住北壘是重中之重,而穩住北壘的關鍵當然就是鐵山的疑兵。戚繼光將胡守仁、蔣伯青等人調往鐵山,在這裡看住北壘的倭寇。
此外又派遣500名精壯士兵前去偷襲北壘的倭寇,以此造成一種鐵山兵多將廣的態勢,這麼一來,倭寇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也就給攻打東西壘的戚家軍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2)、後勤補給。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打仗不厲害,理由是他沒有奇謀。其實這就是書生之見,為什麼漢朝開國第一功臣不是韓信而是蕭何?為什麼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不是徐達而是李善長?因為後勤才是打仗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後勤不到位,那前方戰士們的吃喝、武器、馬匹、服裝、被褥、帳篷等等都會亂了套,這樣一支部隊,主帥再牛也打不了勝仗,甚至他們會把主帥先做了。
所以說後勤才是打仗最關鍵的地方,諸葛亮、蕭何、李善長最擅長的也就是後勤。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戚繼光打仙遊之戰的時候,也必須要考慮到後勤問題。他抽調了180多個壯漢,每天晚上偷偷往仙遊城裡運送彈藥兵器和補給,要不你以為幾百人是怎麼擋住一萬多人的進攻的?
(3)、打蛇打七寸,切斷敵人的退路。整場戰爭的勝敗,其實戚繼光早就成竹在胸了,所以他必須要安排一件大事,那就是打贏了這一仗以後,該如何收拾殘局。
戚繼光為此做出了以下部署。首先,他派遣一支人馬前往惠安,加強惠安防守,防止倭寇逃入惠安。其次又派遣陳應朝帶領一部分人馬鎮守北嶺,防止倭寇進犯福州。
用寡擊眾,一呼而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譚綸
再者派遣傅應嘉帶兵配合水師前往連江,防止倭寇從連江逃走,再派一部分水師前往泉州、漳州等地,防止倭寇南下。
這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在仙遊之戰尚未打響之前,戚繼光就都做好了安排。實在是不得不讓人佩服,戚繼光真是一個戰爭天才。
倭寇進軍的缺陷在哪裡?
倭寇的人馬的確不少,可以說相當讓人咋舌,可是他們在排兵布陣方面,卻是一團亂麻。似乎帶兵的就是個沒怎麼讀過書的武夫,完全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乍眼一看二百五。那麼他們到底犯了哪些錯誤呢?
(1)、不懂圍城必闕的道理。圍城必闕,也就是孫子兵法裡的圍師必闕。在攻打某一幫敵人的時候,不管是陣地戰還是城防戰,敵人只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選擇投降,第二死戰到底,第三則是觀望等待。
如果你把對手的所有生路都給圍起來了,那麼對手很有可能會死戰到底。只要指揮官犯了糊塗,那麼就是魚死網破的結果。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孫子兵法》
可是如果你留一個缺口給對方逃命,那麼不等指揮官打招呼,敵人的士兵們都會在晚上悄悄從那個缺口逃出生天。
這是非常經典的戰法,可以說倭寇在圍攻仙遊的時候,壓根就不明白什麼叫做圍城必闕。他們把東南西北四個門全都圍起來了,搞得城內的軍民沒有任何生路。在這種情況下,人家只有死戰不退了。
(2)、沒有圍城打援的戰術技巧。圍城打援,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它原來的版本就是圍魏救趙,只是後來人將這個戰法做了一個延伸。
當你將敵人團團圍住的時候,故意放一兩個敵人跑出包圍圈,按照你設定的方向跑出去尋找援軍。然後在你計劃好的道路上設下埋伏。
一旦對方的援兵路過你的埋伏地點,那麼你就可以狠狠地痛擊他們的援兵。一般援兵在趕路的過程中,防範意識是很差的。突然襲擊之下,對手毫無招架之力。而且一片混亂之中,指揮官的作用幾乎為零,這就是埋伏戰為何總能打贏的原因。
當年孫臏假意圍攻魏國大梁,實際上在桂陵的路邊設下埋伏,等著龐涓的人馬前來,隨後再在桂陵將龐涓擊敗,這就是圍城打援的故事。
倭寇將仙遊城團團圍住,也的確留了點缺口,要不戚家軍的人馬無法出入仙遊城。但是他們沒有圍城打援的概念,所以坐等戚家軍一點點聚攏起來,他們卻毫無作為。
(3)、過分執著於仙遊縣,不知道變通。倭寇最初的計劃是打下仙遊城,再北上攻取福州。可是在仙遊打了兩個多月都沒能打下來,他們居然一直在這裡圍城,實在是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
這種錯誤很多人都犯過:
戰例一、陳友諒圍攻洪都。
元末明初時期的陳友諒,手裡有60萬大軍,從武昌直奔應天,眨眼間就能攻滅朱元璋。
可是他偏偏要先打下洪都,他當然有自己的考慮,認為直奔應天,會遭到洪都城內士兵在背後的偷襲,可是洪都城內就2萬人馬,這不是撓痒痒嗎?再說了打了85天都沒能打下來洪都,結果貽誤了戰機,使得朱元璋有了充分的準備。
戰例二、維也納之戰。
在西方著名的維也納之戰也是一樣,奧斯馬土耳其的大軍,圍困了維也納足足兩個多月,都沒能打下這座城池。結果人家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帶著援軍殺了回來,奧斯曼土耳其從此失去了入主歐洲的可能性。
戰例三、皇太極繞道喜峰口。
清朝的皇太極就比較聰明,他過去也是跟父親努爾哈赤一樣,一直與遼東的袁崇煥過不去,關寧錦防線固若金湯根本就攻不破。
為此皇太極索性繞道蒙古,突襲防守脆弱的龍井關和大安口,大軍直奔北京而來。從喜峰口過遵化、薊門、三河等地,最後到達通州,直逼北京城下。嚇得崇禎立刻發勤王令,命令天下兵馬前來勤王,事後還因此殺掉了薊遼總督袁崇煥。
(4)、撤退無方,只有被殲滅的可能。從戚繼光的所有部署來看,進攻的部署是比較簡單的,無非就是先攻南壘,再分兵攻打東西壘,最後攻打北壘。
可是在防守潰兵的問題上,戚繼光卻考慮的十分充分。不光福州、連江有部署,在泉州、漳州也做好了安排。
可是倭寇這邊呢?亂成一團,根本就沒有統一部署。能逃走就是命大,逃不走就是活該。這樣的軍事部署,怎麼可能保證軍隊的完整性呢?
如果他們能夠穩步前進,再穩步退後,那麼戚繼光的人馬戰鬥力再強,也擋不住他們的退路,可惜他們做不到這一點。
總結:仙遊之戰,凸顯戚繼光用兵之道。
任何一場小戰役,其實都能看得出雙方主帥的用兵方略。戚繼光擁兵做到了前後首尾都能照顧到位。從前期的後勤到中期的戰術,再到後期的收尾,戚繼光把一切都考慮到了。
在這種將軍的帶領下,戚家軍怎麼能不打勝仗呢?打仗最關鍵的不是衝鋒陷陣,而是排兵布局。一個局你做得好,那麼就能步步為營。相反像倭寇那樣,做得不好,那必然會滿盤皆輸。
公元1565年,也就是嘉靖44年,在戚繼光和俞大遒等人的努力之下,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基本全部肅清。
參考資料:《明史》、《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