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2020-12-14 歷史鑑賞者

戚繼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在嘉靖42年,平海衛大捷後,戚繼光帶著戚家軍滅了連江馬鼻嶺和寧海肖石嶺的倭寇,福建地區暫時獲得了安寧。

戚家軍再能,浙江、福建這麼長的海岸線,他們也管不過來。所招募的義務兵本身人數就不夠,來回長途奔襲,也不是個事兒。為此戚繼光和譚綸商量了一下,決定想個好辦法保證福建的長久太平。

首先就是在陸地上的防禦,戚繼光將當地的6400名抗倭士兵,分成了8個營,其中6個營每2營負責一個地區,分別負責福寧、福清以及泉州地區的防務。戚繼光本人帶著2營作為機動部隊。剩下的兵馬則留在福州。

其次則是海上的防禦,修築海面上的水寨,將戰船分配到各水寨之中。充分補充當地的糧食彈藥,保證海上阻擊倭寇的力量足夠充實。

戚繼光這邊還在部署,由於上次打了敗仗,倭寇心不甘,便再次捲土重來。這幫人帶著1.5萬人,直奔仙遊縣而來,想要從這裡取道進攻福州。

一、倭寇人多勢眾,仙遊就200駐軍。

都說明朝地大物博,人數眾多,士兵自然不在少數。可正是因為明朝地域廣泛,所以真正鎮守沿海地區的士兵反而不多。

為什麼呢?因為敵人大多數都是從陸地上進攻而來,擁有強大水師的軍隊,在當時還不存在。為此沿海地區本來是不需要怎麼布防的。

當時倭寇一共集結了2.7萬人,其中先頭部隊就有1.5萬人之多。這幫人殺來仙遊的時候,仙遊只有200名正規軍,此外還有250名民兵,除此之外全部都是老百姓。

戚繼光在福清、福寧和泉州地區駐軍,在仙遊並沒有防範,這也是倭寇探聽得來的消息。所以一時間戚繼光的各地人馬也趕不到仙遊。

其實就算戚繼光的人馬都趕來了,也只不過才6000多人,連倭寇的先頭部隊的一半都夠不到,實力懸殊還是看得到的。

戚繼光的意思,那就是先讓仙遊的軍民拖住倭寇,只要城池不破,那麼戚家軍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趕來支援。

而倭寇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早就乘著16艘大船進犯興化,隨後1萬多人將仙遊城包圍了個水洩不通。大家都在爭取時間,戚繼光在馬不停蹄地趕來此地,而倭寇也在不斷猛攻仙遊縣城。

談判只是為了拖延時間。

在戚繼光看來,這次對付的倭寇並不簡單,因為他們敢大軍圍城,這是要來這裡攻城略地了,而不僅僅是為了搶掠走人。

當時倭寇為了早點拿下仙遊城,所以派人前去招降仙遊城內的軍民。這件事恰好如了戚繼光所願,為此戚繼光派人前去讓守城的官兵跟倭寇和談。

和談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他們一邊在和談,一邊加固城池,製造守城武器,一邊等待戚繼光的援兵早日趕到。

很難想像,這麼折騰一下,居然把倭寇的軍隊困在城下一個多月的時間。最後人家還是被逼急了,才撕破了臉大規模攻城。

時間一直到12月下旬,戚繼光的6000援軍才趕到了仙遊,倭寇真的是被搞毛了,這不是欺負人嗎?1萬多人馬被困在仙遊城下兩個多月了,不僅沒攻下城池,反而盼來了敵人的援軍。

戚繼光制定戰術計劃。

戚繼光手裡有6000人馬,而倭寇手裡目前有1.5萬人,這人數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如果是直接在正面跟倭寇廝殺,那麼戚家軍並不佔優勢。

為此戚繼光發現,圍攻仙遊城的倭寇,兵分四路,分別駐守在仙遊城的東南西北四個門,因此他們的1.5萬大軍,是被分成了4駐守的。

這麼一來作戰的計劃就可以敲定了,戚繼光打算各個擊破,先攻打南壘,一旦得手,立刻分兵攻打東西二壘,不給他們任何支援的機會。

戚繼光的安排如下:由王如龍的人馬作為中左路,而胡守仁的人馬作為中路,金科督軍部隊負責支援工作,主力人馬直奔倭寇南壘。

攻取南壘取勝以後,由陳濠帶領人馬作為右翼奇兵,李超帶著人馬作為左翼奇兵,分別攻打倭寇的東壘和西壘。

那麼北壘該怎麼辦呢?戚繼光也做了安排,他吩咐呂崇周帶著少量人馬在鐵山地區設下疑兵,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迷惑北壘的敵軍,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仙遊大獲全勝,倭寇死傷慘重。

戚繼光挑了一個好日子,清晨起了大霧,所以等戚繼光的人馬到了他們面前的時候,倭寇這才發覺。

當時倭寇還在攻城,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轉身跟戚家軍大戰。結果被戚家軍殺了個大敗,不得不選擇逃入南壘。

明年二月,倭餘黨復糾新倭萬餘,圍仙遊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斬首數百級,餘多墜崖谷死,存者數千奔據漳浦蔡丕嶺。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百人,餘賊遂掠漁舟出海去。---《明史,戚繼光傳》

這個時候戚家軍將南壘給重重圍住,放我焚燒柵欄。最終將南壘攻破,逃掉的倭寇只能逃亡到了東西二壘。

戚家軍沒有停下腳步,拿下南壘以後,他們兵分兩路,按照之前的部署,直奔東西二壘而來,膽戰心驚的倭寇人馬,根本不是戚家軍的對手,為此大敗,被戚家軍殲滅1000多人。

沒被俘虜和沒有戰死的倭寇,最終只能逃亡到了北壘,可這裡也不安全。他們被埋伏在鐵山的戚家軍虛晃一槍後,就沒敢動身。結果卻等來了東西南三路潰敗逃來的倭寇。

為此他們也不願再堅持了,索性帶著人馬後撤仙遊之圍就這麼被解決了。這一戰,戚繼光以6000人擊敗了倭寇1.5萬人的軍隊,是戰術上取得了勝利。

仙遊之戰的關鍵在哪裡?

擊敗這麼多倭寇,戚繼光果然是有過人之處。不過這一戰的細節其實更加重要,那麼到底有哪些細節值得我們注意呢?

(1)、鐵山上的疑兵。各個擊破的重點在於,東西南北四壘不能夠互相照應,而攻打南壘時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出其不意。但是攻打東西二壘時,倭寇肯定已經得到了消息。

這麼一來出其不意的招數就不靈了,在戚家軍攻打東西二壘的時候,只要北壘的倭寇支援任何一方,那麼戚家軍這個仗就沒法打了。

所以穩住北壘是重中之重,而穩住北壘的關鍵當然就是鐵山的疑兵。戚繼光將胡守仁、蔣伯青等人調往鐵山,在這裡看住北壘的倭寇。

此外又派遣500名精壯士兵前去偷襲北壘的倭寇,以此造成一種鐵山兵多將廣的態勢,這麼一來,倭寇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也就給攻打東西壘的戚家軍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2)、後勤補給。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打仗不厲害,理由是他沒有奇謀。其實這就是書生之見,為什麼漢朝開國第一功臣不是韓信而是蕭何?為什麼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不是徐達而是李善長?因為後勤才是打仗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後勤不到位,那前方戰士們的吃喝、武器、馬匹、服裝、被褥、帳篷等等都會亂了套,這樣一支部隊,主帥再牛也打不了勝仗,甚至他們會把主帥先做了。

所以說後勤才是打仗最關鍵的地方,諸葛亮、蕭何、李善長最擅長的也就是後勤。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戚繼光打仙遊之戰的時候,也必須要考慮到後勤問題。他抽調了180多個壯漢,每天晚上偷偷往仙遊城裡運送彈藥兵器和補給,要不你以為幾百人是怎麼擋住一萬多人的進攻的?

(3)、打蛇打七寸,切斷敵人的退路。整場戰爭的勝敗,其實戚繼光早就成竹在胸了,所以他必須要安排一件大事,那就是打贏了這一仗以後,該如何收拾殘局。

戚繼光為此做出了以下部署。首先,他派遣一支人馬前往惠安,加強惠安防守,防止倭寇逃入惠安。其次又派遣陳應朝帶領一部分人馬鎮守北嶺,防止倭寇進犯福州。

用寡擊眾,一呼而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譚綸

再者派遣傅應嘉帶兵配合水師前往連江,防止倭寇從連江逃走,再派一部分水師前往泉州、漳州等地,防止倭寇南下。

這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在仙遊之戰尚未打響之前,戚繼光就都做好了安排。實在是不得不讓人佩服,戚繼光真是一個戰爭天才。

倭寇進軍的缺陷在哪裡?

倭寇的人馬的確不少,可以說相當讓人咋舌,可是他們在排兵布陣方面,卻是一團亂麻。似乎帶兵的就是個沒怎麼讀過書的武夫,完全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乍眼一看二百五。那麼他們到底犯了哪些錯誤呢?

(1)、不懂圍城必闕的道理。圍城必闕,也就是孫子兵法裡的圍師必闕。在攻打某一幫敵人的時候,不管是陣地戰還是城防戰,敵人只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選擇投降,第二死戰到底,第三則是觀望等待。

如果你把對手的所有生路都給圍起來了,那麼對手很有可能會死戰到底。只要指揮官犯了糊塗,那麼就是魚死網破的結果。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孫子兵法》

可是如果你留一個缺口給對方逃命,那麼不等指揮官打招呼,敵人的士兵們都會在晚上悄悄從那個缺口逃出生天。

這是非常經典的戰法,可以說倭寇在圍攻仙遊的時候,壓根就不明白什麼叫做圍城必闕。他們把東南西北四個門全都圍起來了,搞得城內的軍民沒有任何生路。在這種情況下,人家只有死戰不退了。

(2)、沒有圍城打援的戰術技巧。圍城打援,其實也是出自孫子兵法。它原來的版本就是圍魏救趙,只是後來人將這個戰法做了一個延伸。

當你將敵人團團圍住的時候,故意放一兩個敵人跑出包圍圈,按照你設定的方向跑出去尋找援軍。然後在你計劃好的道路上設下埋伏。

一旦對方的援兵路過你的埋伏地點,那麼你就可以狠狠地痛擊他們的援兵。一般援兵在趕路的過程中,防範意識是很差的。突然襲擊之下,對手毫無招架之力。而且一片混亂之中,指揮官的作用幾乎為零,這就是埋伏戰為何總能打贏的原因。

當年孫臏假意圍攻魏國大梁,實際上在桂陵的路邊設下埋伏,等著龐涓的人馬前來,隨後再在桂陵將龐涓擊敗,這就是圍城打援的故事。

倭寇將仙遊城團團圍住,也的確留了點缺口,要不戚家軍的人馬無法出入仙遊城。但是他們沒有圍城打援的概念,所以坐等戚家軍一點點聚攏起來,他們卻毫無作為。

(3)、過分執著於仙遊縣,不知道變通。倭寇最初的計劃是打下仙遊城,再北上攻取福州。可是在仙遊打了兩個多月都沒能打下來,他們居然一直在這裡圍城,實在是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

這種錯誤很多人都犯過:

戰例一、陳友諒圍攻洪都。

元末明初時期的陳友諒,手裡有60萬大軍,從武昌直奔應天,眨眼間就能攻滅朱元璋。

可是他偏偏要先打下洪都,他當然有自己的考慮,認為直奔應天,會遭到洪都城內士兵在背後的偷襲,可是洪都城內就2萬人馬,這不是撓痒痒嗎?再說了打了85天都沒能打下來洪都,結果貽誤了戰機,使得朱元璋有了充分的準備。

戰例二、維也納之戰。

在西方著名的維也納之戰也是一樣,奧斯馬土耳其的大軍,圍困了維也納足足兩個多月,都沒能打下這座城池。結果人家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帶著援軍殺了回來,奧斯曼土耳其從此失去了入主歐洲的可能性。

戰例三、皇太極繞道喜峰口。

清朝的皇太極就比較聰明,他過去也是跟父親努爾哈赤一樣,一直與遼東的袁崇煥過不去,關寧錦防線固若金湯根本就攻不破。

為此皇太極索性繞道蒙古,突襲防守脆弱的龍井關和大安口,大軍直奔北京而來。從喜峰口過遵化、薊門、三河等地,最後到達通州,直逼北京城下。嚇得崇禎立刻發勤王令,命令天下兵馬前來勤王,事後還因此殺掉了薊遼總督袁崇煥。

(4)、撤退無方,只有被殲滅的可能。從戚繼光的所有部署來看,進攻的部署是比較簡單的,無非就是先攻南壘,再分兵攻打東西壘,最後攻打北壘。

可是在防守潰兵的問題上,戚繼光卻考慮的十分充分。不光福州、連江有部署,在泉州、漳州也做好了安排。

可是倭寇這邊呢?亂成一團,根本就沒有統一部署。能逃走就是命大,逃不走就是活該。這樣的軍事部署,怎麼可能保證軍隊的完整性呢?

如果他們能夠穩步前進,再穩步退後,那麼戚繼光的人馬戰鬥力再強,也擋不住他們的退路,可惜他們做不到這一點。

總結:仙遊之戰,凸顯戚繼光用兵之道。

任何一場小戰役,其實都能看得出雙方主帥的用兵方略。戚繼光擁兵做到了前後首尾都能照顧到位。從前期的後勤到中期的戰術,再到後期的收尾,戚繼光把一切都考慮到了。

在這種將軍的帶領下,戚家軍怎麼能不打勝仗呢?打仗最關鍵的不是衝鋒陷陣,而是排兵布局。一個局你做得好,那麼就能步步為營。相反像倭寇那樣,做得不好,那必然會滿盤皆輸。

公元1565年,也就是嘉靖44年,在戚繼光和俞大遒等人的努力之下,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基本全部肅清。

參考資料:《明史》、《孫子兵法》

相關焦點

  • 仙遊之戰:戚家軍分兵之後第一場惡戰!
    仙遊城內僅有普通明軍士兵兩百人,另有民兵兩百五十人,敵我兵力對比懸殊,高達22比1。仙遊軍民在知縣陳大有的帶領下,同仇敵愾,堅守城池。倭寇架雲梯爬上城牆,壯士劉君芳,揮刀斬殺多名倭寇後,中流矢而亡,遺體屹立不倒,倭寇驚為天神,不敢靠近。
  • 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戰術揮手即來,倭寇被打得團團轉狼狽而逃
    此時倭寇意識到分散掠奪已經行不通,做出了策略調整準備集中攻城,十一月六日1萬餘倭寇包圍仙遊。此時城內只有200正規軍250民兵,形勢十分危急,戚繼光緊急率領6400餘人前來支援,而附近已經無法繼續抽調兵力前來支援,戚繼光能否憑藉這半數之兵強勢滅倭?戚繼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的親兵,後跟隨藍玉遠徵雲南時不幸陣亡陣亡,因此後世子孫可以世襲明威將軍。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單單靠自己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戚繼光抗倭用了多少年?14年、10年還是8年?
    戚繼光抗倭的時間一直都存在爭議,有14年,10年,8年等多種說法,其實,我們只要捋清其中幾個關鍵節點,答案就會一目了然。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得到張居正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受命到山東備倭,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期間倭寇見戚繼光防備嚴密,不敢進犯山東。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眾所周知,倭寇之患,一直困擾著明朝。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給當時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最初剿滅明軍的效果極不理想,後來出現了幾個抗倭名將,後來才得以扭轉,最後完全消滅。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
  • 戚家軍所使用的鴛鴦陣,到底有多厲害,竟然能讓倭寇望風而逃
    戚家軍所使用的鴛鴦陣,到底有多厲害,竟然能讓倭寇望風而逃公元一五六一年,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在台州之戰中一個月連戰九場,而戰果卻是戚家軍陣亡九人為代價,累計斬首、生擒倭寇近五千四百多人,在當時那個時代,曾經出現過十幾個倭寇追著幾千明軍追殺的場面
  • 此人是抗倭名將,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卻被世人逐漸遺忘了
    明朝末期,倭寇來犯,戚繼光等人奮起抗戰。或許是因為戚繼光、俞大猷的名氣太大,讓世人遺忘了另一個抗倭名將譚綸。他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齊名,與戚繼光並稱為「譚、戚」,還是明朝的傑出的戲曲家。譚綸殺的倭寇不比戚繼光少,甚至還可能比他多。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
  • 百將英雄榜 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此時的戚繼光剛剛調任台州任金嚴參將,而台州屬於他的防區。他帶著自己組建的戚家軍,奔赴寧海迎敵。首戰即告捷,戚繼光在岑海一戰中大敗倭,並以一桿長槍,打出名聲。 就在我到過的臨海城,這裡發生一場軍事史上的巷戰,叫「花街之戰」。 當時倭寇分兵兩路,進攻浙江。
  • 戚家軍戰損比有多逆天,曾經斬殺倭寇兩千餘人,戚家軍無一人戰死
    如果把我國的武將排行看成是高考,戰損比(敵我雙方失去戰鬥力單位的比值)看成是分數,那麼戚繼光的水平,不是被哪個大學錄取的問題,而是直接去哪個大學去當博導。先看一下戚繼光代表作之一的台州大捷:十三戰十三勝,戚家軍陣亡20人,殲滅倭寇5500多人,創造出1∶275的戰損比神話。
  • 戚繼光創立鴛鴦陣,讓手持武士刀的倭寇毫無招架之力!
    在中國歷史上他們稱為倭寇,此時建國130多年的大明王朝武備已經有所鬆懈。長期沉溺在和平生活中的明朝沿海官兵面對突然殺來的日本武士完全不知所措,借著開局的勝利,日本倭寇在我國東部沿海橫行一時。然而沒過多久一位明朝大將帶著他創立的新戰法前來應戰,1561年4月,兩萬餘名倭寇集結完畢,向浙江進發,他們的目標是台州。得到消息的明朝大將戚繼光立刻率兵前去迎敵,當戚繼光趕到寧海時,已經有上千名倭寇登錄。
  • 倭寇匪首汪直為何不該殺?此人一句話道破天機,可惜文臣貪功誤國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一直是大明帝國身上的一根倒刺,不致命但動一下總是疼。在長達二十年的平倭之戰中,湧現出一批像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徐渭這樣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然而,他們的對手卻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倭寇之亂的核心人物,當時的海上霸主:汪直。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而我國沿海居民因為海禁政策的影響,收入急劇縮水,單單依靠本省產的糧食已經養活不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主富商與日本封建主、浪人勾結,組成了海盜集團。所以在當時的倭寇中,既有日本封建主、武士和浪人,也有中國沿海居民。其中大海盜王直、徐海便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肆虐明朝的倭寇為何會在清朝消失?
  • 14場戰役戰損比1:100,戚繼光獨門鴛鴦陣,曾是日寇心中的夢魘!
    據統計,戚繼光所領導的戚家軍在巔峰時期之時,一共和倭寇打過14場非常經典的戰役。而在這整整14場的大戰中,日寇陣亡的總人數約有2萬多人,至於戚家軍則僅僅陣亡了200人左右(粗略一算敵我雙方的戰損比竟然是1:100)。由此可見,日寇在巔峰時期的戚家軍面前確實是不堪一擊。
  • 殺了無數倭寇的戚繼光,卻害怕老婆王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部分,先分析一下戚繼光的戰鬥力。戚繼光出身武將世家,自幼苦練家傳武藝。戚繼光還投身科場,考中了武舉功名。明朝的武科舉,考試項目有馬弓、步弓、 槍、 刀、 劍、 戟、拳搏、 擊刺等格鬥類科目。戚繼光能考中武舉,足以證明他的武功十分了得。《明史.戚繼光傳》有一條史料,也可以證明戚繼光格鬥技能出類拔萃。原文是這這樣的:「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
  •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詩,甘於奉獻精忠報國,抗擊倭寇,留下經典詩篇
    但是到了明朝這些海上的強盜越發的無法無天,使得初期許多官員在海上慘遭劫持,這讓朱元璋勃然大怒,於是派戚繼光遠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對盤踞在那裡的倭寇進行打擊。戚繼光不光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由於擁有豐富的抗擊倭寇的經驗,使得詩人對這場保衛祖國的戰爭充滿了個人情懷,他也因此在這時期創作了許多名垂千古的詩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欣賞一首來自明朝詩人筆下抗擊倭寇的詩篇《望闕臺》。《望闕臺》明代:戚繼光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 戚繼光抗倭作戰中,真的為了嚴明軍紀靜啊自己的兒子戚印斬首嗎?
    「戚繼光斬子」傳說的來龍去脈在清代乾隆時期的《寧德縣誌》有一段記載:公(戚繼光)既平連江,移兵寧德,以其子為前鋒,傳達退縮者斬,其子登白鶴嶺,見倭勢甚盛,回首欲有關白,立斬以徇,三軍股慄,臨戰無不以一當百,於是盡殲群倭,遂平福寧路,寧人感而傷之,因並塑其子之像於廟,配祀無疆。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明朝一代名將領戚繼光 經調研北方的韃靼軍隊和南方的倭寇有著本質的不同,戚繼光發現最大區別在於進攻的人數,倭寇的集結能力並不強,在進攻時最大規模不過數萬人,而韃靼要是進攻動輒數十萬人以上。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當時的朝廷也在滿著處理自己的內政,也是無暇顧及外面前來侵擾的倭寇。然而當倭寇已經逼近城門之時,一介文官出身的戚繼光拿起了刀劍,搖身一變成為了朝廷的武力幹將,從此踏上了抗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