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晚年有多悽慘?原因是什麼?

2020-12-05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身為一位明朝中後期「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的傳奇名將,大明戰神戚繼光人生的悽慘落幕,是從萬曆十一年(1583)開始。

萬曆十一年(1583)二月,距戚繼光的「老上級」張居正去世剛過半年,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活劇正在「醞釀」。身為薊鎮總兵的戚繼光就率先躺槍,在莫名其妙挨了一連串罵後,被平調成了廣東總兵。

鎮守薊鎮十六年,書寫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傳奇的他,就這樣帶著萬般無奈離開。他離去的那天,薊鎮的市民罷市,男女老幼們流著眼淚出來道別。目睹此情景的明朝邊塞詩人陳弟一聲愴然嘆息:「誰把旌麾移嶺表,黃童白叟哭天邊。」老少爺們齊抹淚,依然留不住這位大英雄。

但這悽然的一幕,卻是一代名將戚繼光,悽涼晚年的開始:「平調」廣東七個月後,戚繼光的胞弟戚繼美(貴州總兵)就被莫名其妙免職。他在廣東總兵任上,也是受盡了排擠,要兵沒兵要錢沒錢,幹看著一群文官蛀蟲成日「革火兵」「吃空額」,以至於「粵狀有不忍形於言語間者」。深知自己處境的戚繼光,也只能埋頭整理自己的心血書稿。甚至為了避禍,還把自己《止止堂集》裡的詩文大段刪去,是為明代文化的一大憾事。

縱是如此,他到底還沒「躲」過又一輪清算,萬曆十二年(1584)終於被免掉了廣東總兵的職務,黯然回到了蓬萊家鄉。身為一位「四提將印」的重量級總兵,歸家的他竟是一貧如洗。畢生的積蓄在捐出來修葺蓬萊閣後,竟「野無成田,囊無宿鏹,惟集書數千卷而以」。徵戰半生,戰功卓著,晚年就窮得只剩一屋書。接下來的三年多時間裡,貧病交加的戚繼光,竟一度連看病抓藥的錢都拿不出,直到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1月17日),隨著「雞三號,將星隕矣」,突然發病過世,享年五十九歲。

而在他人生最後的歲月裡,明王朝對他的態度,更是刻薄到底。萬曆十五年九月時,忍夠了明朝國防廢弛的河南道御史傅光宅,疾呼重新啟用戚繼光。誰知剛「疾呼」了沒幾天,就被明王朝罰了兩個月俸。戚繼光去世兩年後,明王朝才允許「祭葬」,戚繼光去世快三十年後,明王朝才給了他諡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戚繼光」這三個字,就是個叫大明君臣諱莫如深的名字。

不過,對這「刻薄」遭遇,晚年歸家的戚繼光不但早有心理準備,而且很知足。以他自己的話說:「回首視之,或臨鋒鏑,或逢水火,或督我愆,,或忤當權,或為掛藉,或蹈嫌疑,實數濱於死地而邀天幸以全其生也。」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出生入死大半輩子的軍人,沒有死在戰場上,也沒有死在奸臣的構陷裡,能夠平平安安回家度晚年,已經是「邀天幸」了。

確實,比起同樣為國挺身而出,卻死於冤案的于謙,甚至比起同樣南徵北戰,把國家的敵人「揍一遍」,卻在文臣的構陷裡驚懼而死的狄青,擁有「晚年」的戚繼光,不但不算慘,相反已經很好命。但是,如果看看戚繼光這一生為國血戰,先平倭寇再御韃靼,殺出大明國威軍威的不世功業,這樣「幸運」的晚年,又怎能不讓人痛惜?多少後世軍事迷們,也是不住的哀嘆:為什麼?

表現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戚繼光與張居正的特殊關係。在明朝改革家張居正大刀闊斧「江陵柄政」的年月裡,戚繼光就是他最得力的臂膀。他們倆人的關係,正如史學家談遷的評價:「江陵(張居正)自重將軍耳」,完全是英雄之間的相惜。但張居正對其十多年如一日的鼎力支持,早就惹夠了紅眼病。張居正去世沒多久,誣陷就鋪天蓋地襲來,甚至還有文人捕風捉影,編出了「戚繼光給張居正送海狗鞭」的荒唐段子,各種潑髒水。

當然,送沒送海狗鞭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時萬曆皇帝眼裡,戚繼光「是張居正的人」。於是接下來的一場場悲劇,也就不可避免。如果不是戚繼光夠謹慎,恐怕「歸家度晚年」都不可得。

但比起這樁公案來,戚繼光悲劇的另一個原因,卻更讓人嘆息:他的軍事改革思想,動了太多人的奶酪。

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戚繼光太明白明王朝軍事的弊病在哪裡。從早年在東南組建戚繼光開始,打造一支鐵血虎師,拱衛大明邊防,就是他畢生的理想。當他初調薊鎮時,他就提出了「練兵十萬」的構想,然後就被文官們罵得狗血淋頭。後來在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下,他在薊鎮編練出了七大車營,以強大的戰鬥力與精良的裝備,打得昔日囂張的韃靼各部流淚叩關請降,乖乖做起了大明朝的臣子。

但縱是有這樣傑出的功業,如此強大的「戚家軍」,在滿朝文武眼裡,依然是不受歡迎的異類:這樣一個武將執掌了國家精銳,大明朝「以文制武」的傳統往哪裡擺?如此精良的軍隊放在薊州,年年得花多少錢,不打仗豈不是白花錢?你戚繼光把錢糧都花在裝備訓練上,大家還怎麼吃空餉扣軍糧?一個戚繼光在,斷了多少人的「好處」?

於是,隨著戚繼光的黯然離去,許多事兒也就順理成章。戚繼光生前苦心打造的七大車營,之後的幾年裡就裁的裁撤的撤。昔日精良的武器裝備,竟都扔在倉庫裡發了黴。戰場上「吊打一切」的戚家軍,竟以這樣的方式,悄然隱沒在歷史長河裡。

明朝軍隊的墮落,更是從此加速度。一個忠誠為國的戚繼光悽然離世了,接下來的大明「總兵」「將軍」們,當然各個學會了精打細算。以《晚明史籍考》的記載,明末的明朝軍隊,已經形成了潛規則,國家撥一萬軍隊的錢糧,各級軍隊層層剋扣,至少要剋扣走一大半。如此練出來的部隊,當然就成了缺衣少糧的廢物兵,甚至風一吹就有「僵而僕者」。

這樣的廢柴部隊,又如何能打得了仗?於是晚明年間,無論抗清還是平定農民軍,各級文武官員的「奶酪」越撈越多,明王朝的仗,也就越打越糟,直到在內外交困裡,墜入滅亡的深淵。

更值得諷刺的是,從萬曆晚期開始,大明的政壇名流們,踩了無數遍戚繼光,可明亡清興後,戚繼光留下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心血巨著,卻成了清朝人眼裡的寶,更被曾國藩等近代精英們奉為寶典。赫赫有名的「湘軍」等近代軍隊,恰恰是從戚繼光的軍事思想裡脫胎。此情此景更可以證明大明,錯過了一個怎樣傑出的軍人。

那悽涼的晚景,不是因為戚繼光不好,而是這不可救藥的晚明,配不上這麼好的戚繼光。

參考資料:範中義《戚繼光評傳》、李鐘琴《奇正軍神》、談遷《國榷》

相關焦點

  • 多子女家庭,父母不想晚年過得悽慘,年輕時在這幾方面可別犯糊塗
    老人眼下的日子也是過得很悽慘了。話說回來,現在身邊不少長輩在催年輕人生二胎的時候,還是會用那個理由:多生個孩子,自己養老的時候多一份希望……問題是真是那樣嗎?我自己也是一位二胎媽媽,但我生二胎的初衷並不是想著兩個孩子,自己的養老多一份保障。
  • 明朝名將戚繼光,為何將兒子就地正法,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說出這句話的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何要不顧別人的求情,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背後的原因。胡宗憲見勢不妙,便傳令戚繼光,讓他帶兵前來援助,一起圍剿了倭寇。戚繼光領命之後,先帶著軍隊前往橫嶼,但是當時橫嶼地市低洼,四處溢水,路面多有積水,十分阻礙通行。於是戚繼光便下令,讓士兵們人手一堆稻草,便走便把稻草扔進水坑之後,填坑而行。
  • 殺了無數倭寇的戚繼光,卻害怕老婆王氏,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部分,先分析一下戚繼光的戰鬥力。戚繼光出身武將世家,自幼苦練家傳武藝。戚繼光還投身科場,考中了武舉功名。明朝的武科舉,考試項目有馬弓、步弓、 槍、 刀、 劍、 戟、拳搏、 擊刺等格鬥類科目。戚繼光能考中武舉,足以證明他的武功十分了得。《明史.戚繼光傳》有一條史料,也可以證明戚繼光格鬥技能出類拔萃。原文是這這樣的:「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
  • 戚繼光⑥ | 文韜武略 保家衛國——戚繼光
    戚繼光⑥ | 文韜武略 保家衛國——戚繼光 2021-01-08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戚繼光秘籍: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專家說太極拳源自戚繼光的功法
    戚繼光除了是一位名將之外,還是一位武道大家,《紀效新書》就是戚繼光所著的兵書,其中不僅有練兵之法,更有習武之道。尤其是拳經捷要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記廣學,多算而勝。戚繼光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
  • 戚繼光對明朝有多重要?打完倭寇就去修長城抗蒙古,哪裡都少不了
    首先是重鑄整個邊境地區的防禦系統,戚繼光花數月時間在山海關到石塘嶺裡一帶修建了多達上千座的「空心敵臺」,而敵臺這種新型的防禦工事也是在長城上首次出現。 在排成方隊進攻時每一面則有56輛車,而附帶的輜重營則有240輛車,每輛車可運載12石5鬥的糧食。 而戚繼光對騎兵營則把基本組織劃分為隊,每隊由12人組成,騎營大量的裝備了火器,除了普通的火槍,有趣的是騎營還有專供騎兵使用的60門虎蹲炮,而一營在滿編時可達到2699人。
  • 戚繼光抗倭很厲害,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從他的練兵方法可知一二
    眾所周知,戚繼光是中國最出名的抗倭將領,打的日本狼人,此後的300年間,不敢進入大陸。他功績、生平,歷史文獻中都有很多的記載,可是如此能打的一位將軍,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呢。從戚繼光的家室傳承來看,他的父親、祖父,都是武將,家傳武功也相當的複雜,有長劍,槍,單刀,雙刀,弓箭等等,可是說完全符合武將世家的風範。
  • 名人故事:戚繼光誦經超度士兵
    嘉靖年間,戚繼光世襲受職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充參軍,召募金華、義烏兵三千,以鎮守三江(即太湖下遊的吳淞江、東江、婁江),教以戰法,數敗倭寇,當時人稱為「戚家軍」。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去支援,大獲全勝。
  • 牛頓晚年到底因為什麼原因沉迷於鍊金術?
    牛頓在一生中為科學貢獻許多,但是就是這樣因為著名的物理學家卻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晚年沉迷於鍊金術和神學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牛頓一生中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在1665到1667年這三年之中,當時牛頓所居住的倫敦因為瘟疫瀰漫的原因,導致了牛頓無奈之下只好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是在家鄉的這三年裡面,牛頓寫出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理論。直到後來擔任劍橋大學的終生教授後,牛頓才慢了下來。
  • 戚繼光16歲當「登州衛指揮僉事」,放現在是什麼官?難怪明朝會亡
    戚繼光曾說: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這一首詩道盡了戚繼光一年敬業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戚繼光自認為大多數時間全部都是在戰場上奔波著,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戚繼光是一個工作狂。但是這種工作狂並不是基於自己的工作利益出發的,而是基於國家百姓安危的利益出發。
  • 85歲谷建芬助力中秋晚會,徒弟反目成仇家,晚年喪夫失女太悽慘
    85歲谷建芬現身中秋晚會,徒弟看不慣不來往,晚年獨身無人依靠。 近日,中秋晚會已經在洛陽開始正式錄製,一張照片的曝光也是引起熱議,原來是楊坤和谷建芬老師現身中秋晚會。楊坤大家都認識,擔任導師期間人氣也是達到一個巔峰。
  • 方友德:戚繼光橫嶼平倭第一捷
    ,四百五十多年了,哪裡還會有什麼戰場遺址?老農們已經先行上山砍伐長到一人多高的茅草和芒萁,踩平地上的蒺藜(到處是有刺的蒲公英),削斷一些灌木的枝丫。農會會長用鋤頭在山包上挖出一層一層的土階,好讓我們走上去。他們為了保護我,上陡坡時,兩人先上,回頭拉住我的手;一個殿後,緊託我的腰部,上拉下推送我上去。大約只有三百多米高的山頭,披荊斬棘走了近兩個小時,大家額頭汗珠涔涔。終於見到倭寇當年用石卵壘砌成的一個觀察哨和防禦工事殘留。
  • 馬未都:我有一把「戚家刀」,是戚繼光從日本偷學來的!
    眾所周知,世界有三大名刀,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刀和日本刀,這三種刀世界聞名,不管是工藝水準還是傳承都是頂尖的,不過很可惜的是,裡面沒有中國刀,尤其是日本刀,還是脫胎於我國的唐刀,為何我國刀類的歷史如此悠久,卻沒能躋身世界三大名刀呢?
  • 他才是名副其實的抗倭名將,殺的倭寇比戚繼光還多,可惜少有人知
    要說抗倭名將當推戚繼光和戚家軍,還有俞大猷。但據史書記載,還有一個人——譚綸。儘管,譚綸的曝光率不高,但在三人組裡,他卻是最高的,而且曾經是另外兩個人的上司。特別是與戚繼光二人一起度過了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歲月。文官譚綸,是明代政治制度的一個縮影。但是和宋朝不同的是,宋朝不僅要有歷練,自己也要有實力。所以,他是經過程序挑選出來的儒將。
  • 百將英雄榜 長城登臨憶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在28歲時,由於山東駐邊有功,戚繼光被調任浙江,從此開始抒寫了他一生傳奇的不敗戰績。 在整個台州大戰之中,戚繼光以三千迎敵兩萬倭寇,十餘天內五戰五捷,斃敵近三千多人,打得倭寇是潰不成軍。 他在任浙江期間,一戰寧海,二戰雁門嶺,三戰新河,四戰花街,五戰上峰嶺,總計大小近十三場勝利,以不足傷亡十餘人的代價,殺敵近五千五百多人,可以說是橫掃千軍如卷席。
  • 「威鎮海門」的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年),山東登州(治今蓬萊)人,字符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出身將門的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事、參將一職,招募農民、礦工,編練出一支新軍,史稱「戚家軍」,挑起抗倭大任,並於嘉靖四十年取得台州大勝。第二年,倭患南移至福建,福建巡撫遊震得上疏朝廷,請求派兵清倭。明世宗遂下旨胡宗憲,令戚繼光出兵福建。
  • 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
    文武全才,還非常有品位,是員儒將。李隆基敢作敢為,能臨機決斷,當他的父親李旦準備將皇帝位傳給他時,他的姑姑,手握朝廷重權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奪取他的權力,被李隆基搶先一步下手,殺了太平公主及餘黨,順勢獲取了大唐大權。
  • 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當時倭寇一共集結了2.7萬人,其中先頭部隊就有1.5萬人之多。這幫人殺來仙遊的時候,仙遊只有200名正規軍,此外還有250名民兵,除此之外全部都是老百姓。戚繼光在福清、福寧和泉州地區駐軍,在仙遊並沒有防範,這也是倭寇探聽得來的消息。所以一時間戚繼光的各地人馬也趕不到仙遊。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