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出現了最早的「海禁」政策,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本土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但也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技術的交流,使得明朝有點「國庫空虛」,只能嚴重依賴農業生產來減輕經濟負擔。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很多人都覺得「倭寇」不就是來自日本的海上盜賊的統稱嗎?其實並不盡然!
「倭寇」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來自「倭奴國」的海盜,「倭奴國」就是日本的古稱。這批人其實在元末明初就已經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朝鮮沿海,只不過當時的元朝無暇顧及這些「倭寇」,所以直接關閉港口,不與這些海盜通商。這也給明代的「海禁」留下了經驗和教訓。
「倭寇」內部成員裡不僅有日本武士、還有一些海盜商人以及破產農民。後來由於「倭寇」「浪人」的加入,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甚至能夠直接登陸明朝內地,燒殺擄掠,殘害了大量百姓。這不得不說當時如果沒有「內奸」勾結,也就不會出現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英雄事跡。其實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人上書過朱元璋請求消滅倭寇,加強海防。為此歷史上還出現了「胡惟庸案」,「藍玉案」。
當然,對於「浪人」的出現,這也就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很多人說這些是元末明初跟朱元璋一起爭奪天下的其他武裝力量,中國人居多。這些人由於朱元璋已經平定天下,不甘願受到朱元璋的管轄,所以就在海島上駐紮生存。後來見「倭寇」每次都能夠擄掠大量的財物,就與這些倭寇勾結在一起到近海岸打劫為生。這也是為什麼「倭寇」能夠深入內地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個時期,日本正處於室町幕府統治跟日本的「戰國時代」交替的時期,天皇根本沒有能力管轄地方割據的勢力,所以很多的「浪人」應該是流浪在日本各地無以為生的人。這些人為了生存,就加入到「倭寇」的隊伍當中,自然是日本人居多。況且由於「倭寇」能夠將搶到的東西帶回日本「兜售」,間接地就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不是日本人的話,日本政府不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除此之外,在當時的史料記載上,也有另一種說法。在明代中國沿海就生活著一群專門進行非法走私活動的武裝分子,這些人當中以李光頭、許棟、汪直等大走私人群為首。在當時中國沿海居民只要聽到這些人人名就會嚇得「魂飛魄散」。所以,並不排除「十寇倭者三四」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浪人」其實是那些非法走私犯跟日本無業游民相互勾結形成的群體。
不論「浪人」當中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在當時都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嚴重擾亂了沿海居民正常生活,也導致明朝政府的對外貿易嚴重滯後,同時也暴露出海防薄弱的缺陷。
直到1563年,「戚家軍」大破「倭寇」,胡宗憲在內部清除「內奸」,以強硬的手段遏制猖獗一時的倭寇活動,倭寇才有所收斂。1567年,明政府結束海禁,允許出口通商,才使得白銀大量流入明朝,明朝經濟才得到明顯的改善,明朝與世界各地的聯繫也逐漸加深,明朝才出現盛極一時的局面。
「倭寇」的出現,雖然對當時沿海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導致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巨大的損失。但間接地警惕我們一定要加強海防,「海禁」政策雖然在短期內有一定的成效,但對於經濟的發展,貿易的繁榮則具有很大的阻礙。
對於「倭寇」的猖獗,一味地忍耐和躲閃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件事,「抗倭英雄」戚繼光的事跡值得每個中華兒女傳頌和發揚,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榮昌盛。
對此,你怎麼看待明代的「海禁」政策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