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朝時期的倭寇,就不得不聊聊明朝的海禁政策。
早在宋元時期,中國東部沿海就出現了倭寇,直到元末明初,日本各路諸侯相互內鬥,其中戰敗的武士和浪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為求生存,大量的浪人和武士武裝起來,有組織地到中國東部沿海進行燒殺搶奪。(焚居民,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明史紀事本末》)
在此背景之下,朱元璋下令實施海禁政策,命令沿海居民寸板片帆不得下海,同時迫使島嶼以及沿海居民內遷,在沿海區域製造無人區,限制明朝臣民與海外國家通商,但沒有限制海外國家繼續向明朝進貢。而且,海禁政策還有一個目的,肅清元朝餘黨,保證王朝穩固。
倭寇隊伍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國人
在明初建國伊始,侵犯中國沿海地區的倭寇主要是日本人。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主力部隊卻變成了中國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追究海禁的政策了。沿海的居民不少以出海捕魚為生,海禁政策的實施讓他們失去了維生的手段,被逼到生死關頭的漁民們,為了活命,只好鋌而走險,組織起來加入倭寇的隊伍,當中一些能人甚至一路晉升,成為倭寇的頭目。
中國人的加入,使倭寇隊伍更加熟悉中國的地形和官兵力量分布,大大提升了搶劫的效率,倭寇在最鼎盛的時候,在江南一帶掃蕩如入無人之境,從浙江的舟山一直搶到南京城。倭寇力量的壯大也吸引了更多能人加入搶奪的隊伍,和尚,書生,甚至當地的縣令,也成為了倭寇隊伍的力量。
在倭寇隊伍打頭陣的,是日本訓練有素的武士,武士從小習武,日本國內大大小小的戰爭中成長,手執的太刀製作精良,削鐵如泥,是他們的家傳寶物;隊伍中的荷蘭人,擁有先進的火器;後勤的暹羅人和爪哇人任勞任怨。在這支隊伍中,低風險,高回報,也許是當倭寇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日本國內物資貧乏是根本原因
失去了與中國正常通商的機會,讓物資本來就貧乏的日本更加貧乏,這也讓絲綢,瓷器,茶葉等物資在日本國內價格飛漲,有需求,就有市場。這也是倭寇肆虐的根本原因。
明初的倭寇搶掠的原因是求生,後期的倭寇是求財。
以絲綢為例,在明朝一匹絲綢6兩銀子,運到日本,能翻好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格,日本沒有技術生產出像明朝那樣優質的絲綢,所以只能通過各種渠道從明朝運回來,如果是通過武力搶回來,那麼這個利潤將更加可觀。倭寇們只需幹幾票大的,那麼賺回來的利潤足以夠他們豐衣足食一輩子。
大梟雄徐海的傳奇一生足以證明將中國的物資搶過來賣到日本,能給人帶來多大的財富。
少年時期的徐海,只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他沒接受過什麼教育,卻靠著驚人的天賦加入倭寇組織並躋身高層管理。
每次帶領倭寇進犯前,他都會跟他們籤訂好合同,帶多少人,到哪裡搶,搶到之後怎麼分紅,統統規劃得巨細無遺,在一次搶掠中,甚至帶領過倭寇把明軍打得全軍覆沒。後世統計過,徐海還有他的夥伴王直的財富,比當時浙江全省一年的收入還要多。
倭寇在中國本土如此猖狂,為什麼明朝的皇帝不攻打日本,永絕後患呢
其實朱元璋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嘗試過給日本諸侯國派送使者,表示兩國可以友好相處。但是並沒有收到回信。第二次派送的使者,甚至被日本殺掉五個,餘下的全部被扣留了下來。雖然最後日本方面答應了繼續給明朝進貢稱臣,但是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明朝回贈的大量物資,而且日本的其他諸侯並不想跟明朝友好相處,畢竟在明朝搶奪得到的利益,遠比友好相處來得多。
在朱元璋策劃攻打日本之時,劉伯溫給他的建議讓他斷了這個念想。事實上把日本打下來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搞不好會動搖王朝的根基,而且日本這個地方物資貧乏,山地多平原少,對明朝來說並沒有什麼價值,根本不值得去攻打。
經過深思熟慮,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把日本列為十五個不攻打的國家之一,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不庭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