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寇肆虐,海禁政策影響很大,朱元璋為何不攻打日本永絕後患

2020-12-14 辣筆小妖妖

說到明朝時期的倭寇,就不得不聊聊明朝的海禁政策

早在宋元時期,中國東部沿海就出現了倭寇,直到元末明初,日本各路諸侯相互內鬥,其中戰敗的武士和浪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為求生存,大量的浪人和武士武裝起來,有組織地到中國東部沿海進行燒殺搶奪。(焚居民,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明史紀事本末》)

在此背景之下,朱元璋下令實施海禁政策,命令沿海居民寸板片帆不得下海,同時迫使島嶼以及沿海居民內遷,在沿海區域製造無人區,限制明朝臣民與海外國家通商,但沒有限制海外國家繼續向明朝進貢。而且,海禁政策還有一個目的,肅清元朝餘黨,保證王朝穩固。

倭寇隊伍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國人

在明初建國伊始,侵犯中國沿海地區的倭寇主要是日本人。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主力部隊卻變成了中國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追究海禁的政策了。沿海的居民不少以出海捕魚為生,海禁政策的實施讓他們失去了維生的手段,被逼到生死關頭的漁民們,為了活命,只好鋌而走險,組織起來加入倭寇的隊伍,當中一些能人甚至一路晉升,成為倭寇的頭目。

中國人的加入,使倭寇隊伍更加熟悉中國的地形和官兵力量分布,大大提升了搶劫的效率,倭寇在最鼎盛的時候,在江南一帶掃蕩如入無人之境,從浙江的舟山一直搶到南京城。倭寇力量的壯大也吸引了更多能人加入搶奪的隊伍,和尚,書生,甚至當地的縣令,也成為了倭寇隊伍的力量。

在倭寇隊伍打頭陣的,是日本訓練有素的武士,武士從小習武,日本國內大大小小的戰爭中成長,手執的太刀製作精良,削鐵如泥,是他們的家傳寶物;隊伍中的荷蘭人,擁有先進的火器;後勤的暹羅人和爪哇人任勞任怨。在這支隊伍中,低風險,高回報,也許是當倭寇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日本國內物資貧乏是根本原因

失去了與中國正常通商的機會,讓物資本來就貧乏的日本更加貧乏,這也讓絲綢,瓷器,茶葉等物資在日本國內價格飛漲,有需求,就有市場。這也是倭寇肆虐的根本原因。

明初的倭寇搶掠的原因是求生,後期的倭寇是求財。

以絲綢為例,在明朝一匹絲綢6兩銀子,運到日本,能翻好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格,日本沒有技術生產出像明朝那樣優質的絲綢,所以只能通過各種渠道從明朝運回來,如果是通過武力搶回來,那麼這個利潤將更加可觀。倭寇們只需幹幾票大的,那麼賺回來的利潤足以夠他們豐衣足食一輩子。

大梟雄徐海的傳奇一生足以證明將中國的物資搶過來賣到日本,能給人帶來多大的財富。

少年時期的徐海,只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他沒接受過什麼教育,卻靠著驚人的天賦加入倭寇組織並躋身高層管理。

每次帶領倭寇進犯前,他都會跟他們籤訂好合同,帶多少人,到哪裡搶,搶到之後怎麼分紅,統統規劃得巨細無遺,在一次搶掠中,甚至帶領過倭寇把明軍打得全軍覆沒。後世統計過,徐海還有他的夥伴王直的財富,比當時浙江全省一年的收入還要多。

倭寇在中國本土如此猖狂,為什麼明朝的皇帝不攻打日本,永絕後患呢

其實朱元璋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嘗試過給日本諸侯國派送使者,表示兩國可以友好相處。但是並沒有收到回信。第二次派送的使者,甚至被日本殺掉五個,餘下的全部被扣留了下來。雖然最後日本方面答應了繼續給明朝進貢稱臣,但是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明朝回贈的大量物資,而且日本的其他諸侯並不想跟明朝友好相處,畢竟在明朝搶奪得到的利益,遠比友好相處來得多。

在朱元璋策劃攻打日本之時,劉伯溫給他的建議讓他斷了這個念想。事實上把日本打下來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搞不好會動搖王朝的根基,而且日本這個地方物資貧乏,山地多平原少,對明朝來說並沒有什麼價值,根本不值得去攻打。

經過深思熟慮,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把日本列為十五個不攻打的國家之一,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不庭之國"。

相關焦點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但在這個時候,日本卻實行了海禁政策。由於中國貨物奇缺,所以導致價格大漲,很多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都駕船來中國貿易。14世紀,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戰爭中失敗的南方封建主,便組織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和劫掠的海盜活動,人們稱之為「倭寇」。
  • 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之亂,真的只是日本人造成的嗎?當然不是,倭寇的主角其實是明朝人,日本人在裡面只算是打下手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海禁和倭亂之間的關係了。因為大量浙閩地區的沿海商人,無法合法地與外國貿易往來賺錢,所以不少當地商人走上了倭寇之路。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明代出現了最早的「海禁」政策,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本土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但也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技術的交流,使得明朝有點「國庫空虛」,只能嚴重依賴農業生產來減輕經濟負擔。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抵禦這些外來者的入侵,從遼東到廣東,整個海岸線都加強了防禦措施。比如,明洪武三十一年,這也是朱元璋執政的最後一年,在山東煙臺山,設置狼煙墩臺,用來瞭望通信,以達到預防倭寇的目的。倭寇,是怎麼形成禍患的?
  • 明代中國的倭寇和當時的日本浪人什麼關係?
    明代的倭寇之亂和當時中國國內的政策以及周邊國家日本的形勢變化有著很大的關係。明代地方政府對於此種情況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他們也從中收入頗豐(灰色收入),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越來越嚴,出海貿易的人收入嚴重受到影響,因此就出現了海盜等組織,也引來了倭寇。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1555年,有一股50到70人的倭寇(具體人數不詳)在明朝的陪都南京繞了一大圈,殺人越貨暫且不說,就這樣大搖大擺居然無人能擋。在明朝,由於南京的特殊性,其附近有12萬的駐軍,然而卻未能阻擋這麼一股倭寇。為何會有這麼荒誕的一幕發生?明朝軍隊可是連蒙古鐵蹄都能砍得過,為何對付不了倭寇?
  • 朱元璋建明,執行女真和日本不能徵服的政策,276年後大明沒了
    在朱元璋晚年的《皇明祖訓》一書中,朱元璋將睦鄰的政策以祖訓的形式定下來:「四方諸夷皆隔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名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詳。」越到明帝國後期,朱元璋的祖訓已經淪為打擊政敵的不二法寶。祖訓實質上成為一條束縛在帝國身上變革的絞索。來看看,朱元璋當時是怎麼想的,為何要立下在今日看來如此不明智的祖訓。
  • 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倭寇猖獗,是不是備倭兵被調到京師引起的?
    明朝倭患一直是王朝的頑疾,與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備倭兵北調沒有多大的關係。倭寇對中原政權的沿海騷擾古來有之,其實從宋朝開始就有倭寇的存在,到了大明朝倭寇愈演愈烈,成為帝國的頑疾。倭寇的存在與明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政治有極大的關係,倭寇本是日本島國一些流浪浪人無處謀生,出海為盜,四處打劫謀生的小規模海盜組織。不要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大部分海盜是中國人。倭寇騷擾大明沿海地區,與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有莫大的關係。
  • 軍隊連倭寇都不打過?明朝的禁海政策,怎麼成了倭寇的溫床?
    倭寇魚龍混雜令明朝官軍難以清除沿海地區的商人通過不斷賄賂當地官員,特別是負責海禁的官員,使得這種名義上的海禁下,實際上進行著相當活躍的私下貿易。正因如此,沿海商人逐漸壟斷了當時大部分的海外貿易,這也使得這幫商人賺得盆滿鍋滿。
  • 七次下西洋的明朝,為何需要「海禁」來抗擊倭寇呢?
    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當時鄭和下下策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其中有一種說法就是鄭和奉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命令去尋找朱允炆,這個沒有史書記載,不足為信。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
  • 為何說明朝亡於海禁?細數此政策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令人痛心
    禁,什麼叫禁?就是人為地進行約束。明朝為何海禁?又為何持續了百年之久?從朱元璋到崇禎都有不同程度的海禁,這到底是為什麼?1567年,嘉靖帝剛剛死後隆慶帝就在重壓之下解除了扼守了明朝40多年的海禁政策,史稱「隆慶開關」。解除海禁後不僅讓明朝的對外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整個明朝也因此達到了中興。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原本打算遠徵日本,為什麼劉伯溫出面勸阻?
    更讓朱元璋預料不到的是,他先後兩次派去的使者都鎩羽而歸,日本方面甚至還斬殺了明使! 日本這樣違反「不斬來使」外交慣例的行為,無疑是在羞辱明朝。不僅如此,在元朝中後期就非常猖獗的日本倭寇,到明朝建立之後仍然不知收斂,經常騷擾沿海地區的城市和居民。
  • 危害明朝江浙沿海數十年的倭寇,不止是日本武士和浪人,還有他們
    倭寇,是指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的日本海盜集團,因為那時的中國稱日本為倭國,而海盜又被稱為寇,所以倭寇這一名稱便流傳開來。既然是寇,是海盜,便不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 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就有倭寇侵犯中國的沿海邊遠地區,這還要從日本的封建割據開始說起,日本的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再次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君主就組織武士他們進行擴張。而後朱元璋就實行了海禁政策。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
  • 這個明朝時的中國人 卻可以統領十萬倭寇 這就是海盜王汪直
    就是明朝的汪直。汪直是安徽人,他應該原本姓王,現在日本的資料上還稱呼他為王直,史學界中有人提出他應該是在海上從事非法貿易的時候冒用的母姓,而不願意用原本的姓氏來見人。他從小就很聰明,但是卻不愛讀書,比起書本他對做生意更感興趣,而且天生膽識過人的他,這做生意也不喜歡走尋常路,而是選擇了走私。
  • 倭寇侵擾該如何抵禦?明太祖:造船巡海太被動,陸地海防也得加強
    序言:明朝建朝初期,受日本正處於「國內亂」的南北朝分裂割據時期,戰亂頻生等因素影響,一部分戰敗的日本封建地主流落海上,成了盤踞在明朝沿海一帶的「倭寇勢力」,「往往糾島人入寇」,肆意侵擾,劫掠商船,導致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 為什麼倭寇要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到底都是什麼人?
    明朝建國以來,逐步受到日本人的侵擾,這些日本人被稱為「倭寇」。他們長期組織武士在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劫掠,危害百姓,又進行走私貿易,對明朝及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這些倭寇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漂洋過海來明朝幹壞事?
  • 明朝海軍那麼強,為什麼沒有與倭寇大戰?真實情況與大家想的不同
    倭寇和下西洋一直都是大明朝的熱門話題,這兩件事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是他們卻都和海洋相關。大明帝國的水師在當時獨步天下,而倭寇們也頻頻騷擾大明沿海,為何兩三百年裡大明的海軍沒有和倭寇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鋒呢?
  • 倭寇的主人王直
    其實,這個人已經死了452年了,他的名字叫「王直」(也有人稱其為汪直),是明朝最有名的走私犯,甚至擁有上萬人的武裝隊伍。可以說,他是明帝國走私經濟的典型代表。   爭貢之役後,嘉靖皇帝對海禁政策的執行力度越來越大,大批東南沿海的百姓被逼到了死亡的邊緣。江浙地區原本是明朝政府主要關注的走私地區,而閩粵地區在當時因為被視作「外化」之地,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