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2020-12-14 歷史鑑賞者

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之亂,真的只是日本人造成的嗎?當然不是,倭寇的主角其實是明朝人,日本人在裡面只算是打下手的。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海禁和倭亂之間的關係了。因為大量浙閩地區的沿海商人,無法合法地與外國貿易往來賺錢,所以不少當地商人走上了倭寇之路。可以說倭寇之亂和海禁是有很大關係的。

01汪直是當時最大的倭寇頭子。

說起倭寇,當然要提到汪直這個人,因為他是明朝最典型的倭寇頭子。但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汪直原來可不是倭寇。

尋還視刑部事。嚴嵩勢益熾。曉素不善嵩。而其時大獄如總督王忬以失律,中允郭希顏以言事,曉並予輕比,嵩則置重典。南都叛卒周山等殺侍郎黃懋官,海寇汪直通倭為亂,曉置重典,嵩故寬假之。---《明史》

誰沒事兒願意去做強盜呢?還不是被世道給逼的麼?汪直是安徽人,本來是個守法的好公民,不偷不搶,搞一些正常的海外貿易。

這在當時來看,汪直這樣的人就算是地方上的能人了。畢竟明朝一直盛行禁海令,沒點本事的人不會去搞海外貿易,一旦賠了連哭的地方都沒有。

汪直當時的生意搞得很好,他跟自己的幾個朋友一起到廣東地區做海外貿易的生意,掙了不少錢。此後為了利潤的擴大化,開始經營硝黃絲棉等違禁貨物。在日本、暹羅等國家,都有汪直商隊的蹤影,人家也願意跟汪直做生意,畢竟明朝物產豐富,他們的貨物來源是不用發愁的。汪直掙了錢以後,在國內外的地位也是不一樣了,尤其是在日本地區,汪直得到了日本戰國大名松浦隆信的邀請,在日本建設了自己的貿易基地,並且長期在此地定居。這要是換成是現在,那絕對是一個名利雙收的例子,汪直會被吹捧成為當代企業家的標杆,是一個敢闖敢幹的好男兒。可當時是在明朝,而且他遇到了最霸道無理的嘉靖皇帝,汪直的運氣可就沒那麼好了。在汪直的努力之下,他成為了嘉靖朝最大的倭寇之一,儼然成為了國家公敵。

這麼一個大鐵鍋背在身上,汪直是有家難回,索性就加入了日本,甚至連名字都改成了日本人的名字。可以說這跟嘉靖朝禁海令一刀切是有很大關係的。

02明清都有禁海令,嘉靖朝是最嚴重的。

有人說,這不對啊,當年元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禁海令,為什麼到了嘉靖朝倭寇才會那麼猖獗呢?

當年元朝設立禁海令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想要徵服日本,卻沒有這個能力,索性就把自己給關了起來。這種禁海令其實是一種十分表面化的東西,並沒有嚴格實施。

初,明祖定製,片板不許入海。承平久,奸民闌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機諸國入互市。閩人李光頭、歙人許棟踞寧波之雙嶼為之主,司其質契。勢家護持之,漳、泉為多,或與通婚姻。假濟渡為名,造雙桅大船,運載違禁物,將吏不敢詰也。或負其直,棟等即誘之攻剽。---《明史》

後來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後,也開始搞禁海令,那是因為當年福建沿海地區的外貿商人,常常資助朱元璋的對手張士誠、方國珍。為了保證這種情況不會對他的帝國有影響,老朱自然是要發起禁海令的。

其實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倭寇。因為過去合法的商人,到了老朱嘴裡就成了倭寇,人家當然也不願意。著名的胡惟庸案子中,就曾經有過倭寇與之聯合的情況出現。朱元璋為此甚至下達了寸板不準下海的嚴令,簡直又是在開歷史倒車。

朱棣奪取了皇位以後,其實禁海令一度就鬆弛了下來。他本人甚至讓鄭和多次下西洋,海外貿易的局面也得到了緩解。雖然表面上還是不準民間貿易,可是也沒有嚴令禁止。

此後一直到嘉靖朝,禁海令再次恢復,尤其是到了嘉靖朝時期,禁海令達到了巔峰。因此嘉靖朝的倭寇也最多最猖獗。

自從禁海令開始實施以後,明朝的民眾們就一直在想各種辦法做出抵抗。沿海地區的百姓們常年靠著海外貿易過活,卻也成為了泡影,他們當然不甘心。

03倭寇不是戚繼光給滅掉的。

在我們的歷史上,很多人一再強調戚繼光抗倭的偉大成績。不過當我們知道最大的倭寇就是明朝人自己的時候,會不會感到很意外呢?

因為有禁海令,所以倭寇根本就沒辦法徹底消除。因為沿海地區的百姓,對海外貿易的依賴,就好像農民對自己土地上莊家的依賴是一樣的。

世人濱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幾也,大抵非為生於海,則不得食。海上之國方千裡者,不知其凡幾也,無中國續綿絲帛之物.則不可以為國。御之怠嚴,則其值愈厚,而趨之愈眾。私通不得,即掇奪隨之。昔人謂;弊源如鼠穴,也須留一個,若還都塞了,處處俱穿破。意正如此。---《條陳善後未盡事宜以備遠略以圖治安疏》

只要禁海令存在一天,那麼倭寇就永遠都無法解決,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戚繼光靠著那點人馬,殺不完想要海外貿易的人。

那麼倭寇是怎麼就無緣無故消失了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在隆慶皇帝上臺以後,宣布取消禁海令。從那個時候開始,明朝沿海百姓可以自由進行海外貿易,史上稱之為隆慶開關。第二,日本戰國時代結束。日本過去處於小國林立的狀態,一部分小國是支持倭寇的行為的,而伴隨著日本戰國時代的結束,豐臣秀吉一統日本以後,倭寇的情況也減輕了不少。這兩件大事都發生在那個時期,所以倭寇在政策的改變之下,逐漸消失了。如果汪直還能活到那一天的話,或許他也會後悔幹嘛要跟明朝真刀真槍地幹了。

總結:倭寇的確是禁海令造成的。

禁海令嚴格的時候,倭寇就猖獗,禁海令鬆弛的時候,倭寇就低調。禁海令被廢除以後,倭寇也跟著消失了。

其實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倭寇和禁海令之間的關係,那是捆綁銷售的關係,而且兩者是成正比的關係。

由此可見,朝廷的政策對民間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我們身邊其實也在發生,一個頭盔罰款的消息引發了全民搶購頭盔的熱潮,頭盔為此成了口罩一般價格瘋漲的物件。

可是當只罰摩託車不戴頭盔的消息傳出來以後,囤積居奇的二道販子們,可就都傻了眼了,頭盔價格早晚是要恢復理性的。別再讓水果攤、小賣部、超市全都掛滿了頭盔了。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明朝倭寇肆虐,海禁政策影響很大,朱元璋為何不攻打日本永絕後患
    說到明朝時期的倭寇,就不得不聊聊明朝的海禁政策。早在宋元時期,中國東部沿海就出現了倭寇,直到元末明初,日本各路諸侯相互內鬥,其中戰敗的武士和浪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為求生存,大量的浪人和武士武裝起來,有組織地到中國東部沿海進行燒殺搶奪。
  • 軍隊連倭寇都不打過?明朝的禁海政策,怎麼成了倭寇的溫床?
    倭寇魚龍混雜令明朝官軍難以清除沿海地區的商人通過不斷賄賂當地官員,特別是負責海禁的官員,使得這種名義上的海禁下,實際上進行著相當活躍的私下貿易。正因如此,沿海商人逐漸壟斷了當時大部分的海外貿易,這也使得這幫商人賺得盆滿鍋滿。
  • 危害明朝江浙沿海數十年的倭寇,不止是日本武士和浪人,還有他們
    倭寇,是指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的日本海盜集團,因為那時的中國稱日本為倭國,而海盜又被稱為寇,所以倭寇這一名稱便流傳開來。既然是寇,是海盜,便不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 七次下西洋的明朝,為何需要「海禁」來抗擊倭寇呢?
    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當時鄭和下下策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有政治目的的。其中有一種說法就是鄭和奉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命令去尋找朱允炆,這個沒有史書記載,不足為信。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其實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倭寇並不全部都是日本人,尤其是明朝時期的倭寇。早期的倭寇大多是由日本下層的武士和浪人組成的海盜集團,他們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劫掠來往的商船。可是,到了明朝後,倭寇的成分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朝從立國之初就實施「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寸板不許下海」。
  • 明代中國的倭寇和當時的日本浪人什麼關係?
    明代的倭寇之亂和當時中國國內的政策以及周邊國家日本的形勢變化有著很大的關係。明代地方政府對於此種情況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他們也從中收入頗豐(灰色收入),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越來越嚴,出海貿易的人收入嚴重受到影響,因此就出現了海盜等組織,也引來了倭寇。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明代出現了最早的「海禁」政策,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本土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但也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技術的交流,使得明朝有點「國庫空虛」,只能嚴重依賴農業生產來減輕經濟負擔。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
  • 這個明朝時的中國人 卻可以統領十萬倭寇 這就是海盜王汪直
    這個明朝時的中國人 卻可以統領十萬倭寇 這就是海盜王汪直說到海盜,恐怕大家想到的都是外國的,比如維京啊,加勒比什麼的,但是其實我國歷史上也曾經有這麼一位,他從商人演變成海盜,而且還是在日本的領土上建立了自己的地盤,日本人不但拿他沒辦法,甚至還很尊敬他。這個牛人是誰呢?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1555年,有一股50到70人的倭寇(具體人數不詳)在明朝的陪都南京繞了一大圈,殺人越貨暫且不說,就這樣大搖大擺居然無人能擋。在明朝,由於南京的特殊性,其附近有12萬的駐軍,然而卻未能阻擋這麼一股倭寇。為何會有這麼荒誕的一幕發生?明朝軍隊可是連蒙古鐵蹄都能砍得過,為何對付不了倭寇?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既然要摳字眼,就有必要弄清楚倭寇是什麼意思。倭:古代對日作戰時稱日本為倭(百度漢語)。寇: 凡兵作於內為亂,於外為寇。——《左傳·文公七年》。連在一起,來入侵的日本人就叫倭寇。最初的倭寇,在14世紀初,源於日本國內的南北分裂,日本一些失敗者,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搞武裝走私和搶劫。
  • 4000義烏兵打造成16世紀亞洲最強軍隊戚家軍,橫掃倭寇
    倭寇之亂汪直是活躍於明朝嘉靖年間偷偷從事東南對外貿易的走私巨頭,因海禁收緊依附日本肥前國大名松浦隆信,汪直死後,他的部下以及松浦隆信麾下的武士和浪人藉機向大明沿海進犯,造成了明朝倭寇的泛濫。秋天龍山所高家樓,今浙江慈谿龍山鎮灘涂之上,遠看一片耀目金光,正是倭寇手持金光紙扇擾我邊防,其分兵三路每對千餘人行跡放浪,手持紙扇縱聲高唱,明朝衛所兵疏於陣仗膽小慌張,三眼銃放槍之後四散逃亡,倭寇橫行砍殺如狼入群羊,戚繼光見狀拉滿雕弓,一隊頭領血濺當場,再射,二隊折損一員偏將,偽倭頭領汪傲大驚失色倉皇失措,第三箭射出三隊頭領也被一箭貫穿胸膛。這就是《戚少保年譜暨編卷一》所記載的龍山所三劍克敵。
  • 178 王直,明朝倭寇中的另類英雄
    東亞歷史第178篇:中國亂世循環之明朝那些事兒。 王直,出生於今天安徽歙縣,個性豪邁任俠,年輕時便投奔盤踞在寧波雙嶼島的徽州同鄉許棟的部下,許棟乃是當地最大的走私集團。當時日本走私船到了寧波,與中國商人交易,而中國商人與權貴勾結,仗勢刁難,往往銀貨交割不清不楚。
  • 細數此政策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令人痛心
    禁,什麼叫禁?就是人為地進行約束。明朝為何海禁?又為何持續了百年之久?從朱元璋到崇禎都有不同程度的海禁,這到底是為什麼?1567年,嘉靖帝剛剛死後隆慶帝就在重壓之下解除了扼守了明朝40多年的海禁政策,史稱「隆慶開關」。解除海禁後不僅讓明朝的對外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整個明朝也因此達到了中興。
  • 明代倭寇之亂的原因與日本戰國的聯繫?
    明朝的倭寇之亂其實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也就是內部和外部二方面組成的。內部和當時的明代政治局勢有很大關係,當時已經到了明代中期,社會矛盾開始逐步暴露出來,官場也比較腐敗,再加上當時的海禁政策,對沿海地區的百姓影響很大。
  • 他是明朝人,卻被日本塑像紀念,因一己之私武裝日本禍亂明朝15年
    一、朱元璋的組訓大明建立後,朱元璋曾把日本等15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理由在他的《祖訓錄》中能找到: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意思就是:日本等這15個小國家,跟大明隔山隔海路途遙遠,若滅了,還要大明倒貼錢供養,更沒法教化當地百姓,純屬賠本賺吆喝。要是他們敢不自量力,跑來騷擾我們大明,那就是他們的災難:見一個殺一個!朱元璋這話,一點都不是吹牛,他有這自信和底氣。但恐怕讓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卻因這句話被後世「打臉」。
  • 倭寇侵擾該如何抵禦?明太祖:造船巡海太被動,陸地海防也得加強
    」的現象跟他們也沒太大關係,實為當時日本地方上割據的「守護大名」所致。但是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倭寇卻「掠溫州」,繼而於洪武五年(1372年),「又寇福建海上諸郡」,時間和地點毫無規律可言。——《明史·外國三》甚至於明太祖推行「造船巡海」後的洪武七年(1374年),「倭寇膠州」,依舊出現了倭寇侵擾明朝沿海的案例,能說明朝官兵巡海不用心嗎?
  • 土木堡之變後,沿海倭寇猖獗,是不是備倭兵被調到京師引起的?
    倭寇的存在與明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政治有極大的關係,倭寇本是日本島國一些流浪浪人無處謀生,出海為盜,四處打劫謀生的小規模海盜組織。不要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大部分海盜是中國人。倭寇騷擾大明沿海地區,與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有莫大的關係。
  • 比起強勢的嘉靖,「平庸」的隆慶可能更適合大明王朝
    隆慶元年(1576),原福建巡撫譚綸上疏,懇請朝廷開放海禁,準許百姓前往東西二洋經商貿易,這一建議經內閣票擬後報給了隆慶,隆慶欣然許可,旋即下達了「準販東西二洋,朝廷允準」的通知。由此,明代自朱元璋時期開始的海禁局面發生了改變。時人記載:「我穆廟(明穆宗)時除販夷之律,於是五萬之賈熙熙水國。分市東西路……而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其殆天子之南庫也。」
  • 王直與明朝的改革開放
    但是在五百年前,吳越人僅僅為了爭得出海的自由,卻付出了無數代人的鮮血。 「2005 年 1 月 31 日晚,有兩人用自備的斧頭和榔頭,將『直墓』墓碑兩旁有王直名字之處一一砸掉,並將刻有 12 個日本捐資者名字的『芳名塔』砸毀。」 生前罵名纏身,死後亦不得安生,或許就是那個時代民族企業家最好的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