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倭寇要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到底都是什麼人?

2020-12-14 史詩集

明朝建國以來,逐步受到日本人的侵擾,這些日本人被稱為「倭寇」。他們長期組織武士在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劫掠,危害百姓,又進行走私貿易,對明朝及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這些倭寇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漂洋過海來明朝幹壞事?

倭寇

早期倭寇主要來源

早期的倭寇並不是特別強大,對國內也不至於造成很大危害,因為他們的成分主要是日本九州沿海的莊官、失業人民等。

為什麼主要是九州地區?因為九州地區是日本出外海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最接近明朝、朝鮮的海上通道。日本人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也是通過九州,該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九州人可以出海踏足其他國度,而鐵炮、教會等舶來品傳入日本也主要通過九州。

日本當時處於分裂內戰時期,各地人民、軍隊想要離開領地以及逃離日本並不容易,只有佔據特殊地理位置的九州人最有條件。

乘船過海的倭寇

侵略中國的原因

其實倭寇也不是真的很想來中國幹壞事,他們也是迫不得已,如果還能在日本作亂,那他們也不至於飄洋過海。

最早的倭寇是由於14世紀初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

南朝的日本人在長期戰亂中失敗,成王敗寇,他們既然失去了在國內爭霸的條件,那要想活著,就得向勝利者臣服。

可是,在他們的角度,雖然失敗了,但依舊不願意投降,但死又心有不甘,這就頭疼了,古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在勝利者的土地下生存,那就必須稱臣。

日本武士

可不願意被殺,又不願意臣服,那該怎麼辦?「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日本,於是就漂洋過海去到離日本較近的土地——中國、朝鮮,去新的世界生存。

在戰爭中失敗的部分日本南朝封建主,就組織剩餘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其實就是海盜了,在中國歷史上被稱之為「倭寇「。

來到明朝這邊,初始還沒人意識到危害,那就可以作為日本商人身份進行貿易、走私,到了摸清明朝底細後,這些日本人的野心又藏不住了,就開始了沿海地區的劫掠,幹盡壞事,打算積聚實力返攻日本,甚至攻打明朝。

但是,大明朝豈是紙老虎?這些日本的散兵遊勇掀不起多大波浪。朱元璋加強海防,使倭寇怎麼也搞不起大事,到了永樂大帝時期,明軍直接在遼東望海堝全殲倭寇,為沿海地區重新帶來平靜,海防也較為穩定。

明軍抗倭

日本戰國的推動下,倭寇捲土重來

從明朝嘉靖後,日本國內開始進入戰國時代,也是日本最混亂、最沒底線的時代。

在日本戰國大名的支持下,日本倭寇再次來的明朝侵略,這次與以往不同,不單是平民、浪人、商人,還有一定數量的日本軍隊,配備精良的船隻、武器裝備,甚至還有部分訓練有素的武士。

倭寇圖

這就對沿海地區的傷害更大,不少村莊被洗劫一空,甚至有部分海防軍隊被消滅、城池被佔領,儼然就是要攻佔明朝的領土。

不僅如此,倭寇還與中國的海盜勾結,對中國沿海地區的形勢更加清楚,勢力也更加強大。

如與王直、徐海等大海盜都與倭寇勾結,在江浙、福建沿海地區無惡不作,侵略村莊,導致該時期的明朝東南倭患嚴重,而明朝的腐敗也為倭寇作亂推波助瀾。

倭寇

倭寇為了另謀出路來到中國,可是他們壞事做盡讓明朝人民深惡痛絕,最終難逃全殲,以平定海波。

相關焦點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1555年,有一股50到70人的倭寇(具體人數不詳)在明朝的陪都南京繞了一大圈,殺人越貨暫且不說,就這樣大搖大擺居然無人能擋。在明朝,由於南京的特殊性,其附近有12萬的駐軍,然而卻未能阻擋這麼一股倭寇。為何會有這麼荒誕的一幕發生?明朝軍隊可是連蒙古鐵蹄都能砍得過,為何對付不了倭寇?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很多人都覺得「倭寇」不就是來自日本的海上盜賊的統稱嗎?其實並不盡然!這批人其實在元末明初就已經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朝鮮沿海,只不過當時的元朝無暇顧及這些「倭寇」,所以直接關閉港口,不與這些海盜通商。這也給明代的「海禁」留下了經驗和教訓。「倭寇」內部成員裡不僅有日本武士、還有一些海盜商人以及破產農民。後來由於「倭寇」「浪人」的加入,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甚至能夠直接登陸明朝內地,燒殺擄掠,殘害了大量百姓。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
  • 六七十名倭寇,在江浙皖橫行三個月?擊敗了四千明軍,目的是什麼
    嘉靖年間,倭寇是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他們橫行在江浙一帶,由於戰鬥力強悍,所以長期都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那麼他們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呢?嘉靖34年,六七十個倭寇,從紹興上虞縣上岸,一路長途奔襲,打到了南京城下。
  • 軍隊連倭寇都不打過?明朝的禁海政策,怎麼成了倭寇的溫床?
    而沿海地區的這種走私貿易繁榮,居然在一時間引發了多方勢力參與進來,商人只是其中的一個,此外還有當地以及附近的百姓、倭寇等等,這都是當時進行沿海貿易的重要角色。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倭寇固然經常對沿海地區進行掠奪和騷擾,但是這些倭寇勢力又不完全是來自於日本的海島。
  • 民族英雄戚繼光:倭寇不僅是日本人,更多的是「漢奸」
    明朝時期,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奮勇殺敵,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取得了最終勝利。然而近年來,網絡媒體有人搞噱頭:戚繼光抗擊的倭寇,並非日本人,大部分是中國人。戚繼光是民族英雄,已經說了400年,並且他的光輝事跡,寫入了教科書。但教科書裡並沒有介紹這麼詳細,戚繼光殺了幾個日本倭寇,幾個「漢奸"。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倭寇,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 明代中國的倭寇和當時的日本浪人什麼關係?
    明代的倭寇之亂和當時中國國內的政策以及周邊國家日本的形勢變化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明代從朱棣皇帝以後基本是禁止進行國人的海上貿易和遠洋貿易的,但是沿海地區本來土地就少,百姓想要靠自己在地方種田生活真的很難,所以為了生存下去,沿海地區的人不得不從事海上貿易來獲取收入,海上貿易的收入是普通種田收入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之多,所以在明代很多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漁民都加入了這一大軍中。
  • 抗倭名將戚繼光究竟是靠什麼剿滅戰鬥力極強的倭寇?
    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東南沿海,給沿海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百姓死傷無數。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紛紛反抗倭寇的侵略,然而這場倭寇之亂卻遲遲無法結束,直到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出現。說到抗倭名將,第一反應就是戚繼光,他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對戰倭寇,都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全勝。要知道有很多的倭寇都是日本的浪人,戰鬥力很強悍,而且能打贏就趕盡殺絕,打不贏就趕緊跑,妥妥的遊擊隊,甚難消滅。那麼戚繼光又是如何徹底剿滅倭寇的呢?單單靠自己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古代日本人到底矮到什麼程度,看完這些老照片就知道他們為何叫倭寇...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國土面積小且資源匱乏的國家,除此之外日本人的身材也是異常的矮小,所以古代日本人有一個外號--「倭寇」。那這個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呢?這還要追溯到東漢光武帝時期。當時日本島上建立了一百多個小國家,其中有一個國王派使者向漢朝進貢,光武帝很高興,於是封他們為「倭王」,並讓它們成為中國的附屬國。
  • 日本人為什麼叫「倭寇」?看看照片裡人的身高就曉得了
    中國常常稱呼日本為「倭寇」或「小日本」除了是因為被其侵略過的原因之外,就是因為過去日本人身高確實很矮。 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繩文時代是日本最早的人類文明時代,據考古學家對該時代人類遺骸的骨骼和其他的基因研究顯示,當時日本人的男性平均身高大概是在1米58左右,不超過1米6,女性為1米43。
  • 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從《籌海圖編》到《洋防輯要...
    本文嘗試探討一個新的問題,即「倭寇」記憶如何影響了明清時期中國海防思想乃至海權觀念的變遷。明朝嘉靖末年以後,以鄭若曾編撰《籌海圖編》為代表,曾經身歷倭患的一些人以及關心海洋事務的士大夫,相繼編纂了一系列籌海、海防論著,其中寄託著一代又一代人對倭寇事件的記憶,也表達了他們對海洋事務的見解。
  • 日本刀原來源自中國,難怪倭寇刀那麼厲害,還是被中國刀追著砍!
    當年倭寇在中國沿海為什麼那麼囂張了。那麼堂堂的大明朝官兵,就只能被一幫日本海盜追著砍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遇到了剋星,就是傳說中的戚家刀。戚家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發明的。話說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28歲的戚繼光奉旨去抗擊正在浙江燒殺搶掠的倭寇。結果第一仗就輸的很沒面子,幾千號明軍竟然被幾百名倭寇追著砍。
  • 戚家軍所使用的鴛鴦陣,到底有多厲害,竟然能讓倭寇望風而逃
    戚家軍所使用的鴛鴦陣,到底有多厲害,竟然能讓倭寇望風而逃公元一五六一年,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在台州之戰中一個月連戰九場,而戰果卻是戚家軍陣亡九人為代價,累計斬首、生擒倭寇近五千四百多人,在當時那個時代,曾經出現過十幾個倭寇追著幾千明軍追殺的場面
  • 倭寇的主人王直
    有兩個人快速地行進著,來到了一座墓碑前,上寫「王氏祖墓」,二人的目光中透著果敢與堅定。他們也不說話,來到墓前端詳著上面的碑文,凡是帶有特定詞句的內容,全部用斧頭鑿去,一座華貴而又莊重的墓碑就這樣被他們破壞了。然而,更令人吃驚的是,二人的身份竟是大學教師。他們之所以如此暴怒,是因為有人將地下這個民族敗類視做英雄,為他樹碑立傳。   什麼人死後竟然受到如此唾棄?
  • 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之亂,真的只是日本人造成的嗎?當然不是,倭寇的主角其實是明朝人,日本人在裡面只算是打下手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海禁和倭亂之間的關係了。因為大量浙閩地區的沿海商人,無法合法地與外國貿易往來賺錢,所以不少當地商人走上了倭寇之路。
  • 人到底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大一點的時候,畢業了,再也沒了父母的庇護,我們開始不好意思張口問家裡要錢,然後就想著自己努力去賺,可畢業那會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不是找的工作沒技術含量,就是幹了幾個月就走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沒能安定下來,那段時光,雖然我們積攢著餘力,還是成天膩歪在一起,可沒錢的日子久了,矛盾就開始多了。
  • 這個明朝時的中國人 卻可以統領十萬倭寇 這就是海盜王汪直
    這個明朝時的中國人 卻可以統領十萬倭寇 這就是海盜王汪直說到海盜,恐怕大家想到的都是外國的,比如維京啊,加勒比什麼的,但是其實我國歷史上也曾經有這麼一位,他從商人演變成海盜,而且還是在日本的領土上建立了自己的地盤,日本人不但拿他沒辦法,甚至還很尊敬他。這個牛人是誰呢?
  • 仙遊之戰戚繼光固守待援,倭寇為何不圍城打援?實力允許腦子不夠
    為什麼呢?因為敵人大多數都是從陸地上進攻而來,擁有強大水師的軍隊,在當時還不存在。為此沿海地區本來是不需要怎麼布防的。當時倭寇一共集結了2.7萬人,其中先頭部隊就有1.5萬人之多。這幫人殺來仙遊的時候,仙遊只有200名正規軍,此外還有250名民兵,除此之外全部都是老百姓。
  • 平安夜為什麼要吃蘋果 到底有什麼含義?很多人都不知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平安夜為什麼要吃蘋果 到底有什麼含義?很多人都不知道 因為根據遙遠的傳說,平安夜作為聖誕節的前夜,具有上帝老爺對信徒們的關於平安的祝願,因為在《聖經》裡面,平安夜的平與蘋果的蘋字諧音,所以《聖經-養生篇》記載平安夜要吃平安果.
  • 神出鬼沒的倭寇,是困擾大明多年的頑疾,戚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
    早在元朝,就有流離失所的日本武士三五成群地結成聯盟,劫掠中國沿海的百姓。元末天災人禍不斷,有許多衣食無著的難民,搖身一變就成了倭寇。大明建立後,朱元璋父子先後多次徵剿北元,保證了北方地區的安定。相比較北元軍隊,總是隨機出場的倭寇讓大明朝廷傷透了腦筋。在正面戰場上,驍勇善戰的明軍自然不怕與流寇無異的倭奴。但大明疆土廣闊,海岸線更是非常的長。大明若是在每一處海岸線都設防,朝廷財政必然崩潰。從大明立國伊始,倭寇就如狗皮膏藥一樣死死地纏著這個新興帝國。從地方志及各種文獻上,我們不難得知,從洪武朝開始的一百多年裡,倭寇多次侵邊擄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