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曾向周邊的國家派遣使者,一方面是告知他們蒙古統治中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被明朝所取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宣揚國威,重建朝貢體系,畢竟古時候歷朝歷代,中國都以天朝上國自居。
周邊的幾個小國家,在接見了明朝使者之後,都選擇俯首稱臣,唯獨日本不打算向明朝低頭。更讓朱元璋預料不到的是,他先後兩次派去的使者都鎩羽而歸,日本方面甚至還斬殺了明使!
日本這樣違反「不斬來使」外交慣例的行為,無疑是在羞辱明朝。不僅如此,在元朝中後期就非常猖獗的日本倭寇,到明朝建立之後仍然不知收斂,經常騷擾沿海地區的城市和居民。
正當朱元璋惱羞成怒,準備發兵攻打日本的時候,劉伯溫出面極力勸阻,這才阻止了這次遠徵計劃。作為謀臣的劉伯溫,不幫朱元璋出謀劃策攻打日本,反倒是要阻攔皇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直接的原因很簡單,前有車、後有轍,劉伯溫之所以極力勸阻,首要的就是從元朝忽必烈身上吸取了兩次徵日行動接連失敗的前車之鑑,在當時的戰爭技術條件下,想要徵服日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歷史上日本和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多次派遣遣唐使和留學生在中原學習。不過到了唐朝的後期,日本逐漸減少了和中國的外交關係,但雙方官方和民間的經貿關係倒是常有來往。
尤其在宋朝,日本國內新崛起的平清盛武士集團,便很重視與宋朝的商品交流,憑藉貿易得來的豐厚利潤,平清盛一度壓制住了另一武士集團巨頭源義朝。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元朝的忽必烈時代。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原本打算通過外交手段,讓日本俯首稱臣,將這個島國在與南宋良好的雙邊關係中剝離出來。
他向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希望日本能夠主動臣服,可惜的是三次外交都以失敗告終,日本並沒有對忽必烈的要求做出回應。後來,當時執政的鎌倉幕府,竟然下令斬殺了忽必烈的使者。
而此時元軍的鐵蹄,已經掌控了大面積的地盤。北方的蒙古草原,南方的長江北線,西方的中亞腹地,東方的王氏高麗,這些領土都已經成為了元朝的囊中之物。對日本感到震怒的忽必烈,決定用武力徵服日本。
元日戰爭一共爆發了兩次,分別是文永戰役和弘安戰役。兩場戰役最終都以元朝失敗告終。
文永戰役,蒙古軍隊乘著900多艘戰船奔赴日本。憑藉著集團化的作戰模式,很快就登陸到了日本本土,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單挑作戰思維的武士,自然不是元軍的對手。只要保持住這一勢頭,覆滅日本指日可待。
可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結束戰爭後的當天晚上,撤回船上的元軍遭遇了強烈的颱風,損傷慘重,隨後元軍主帥忻都以兵員損失嚴重為由撤回了高麗,元朝第一次徵討日本也就此結束。
有了第一次徵討日本的經驗,第二次的弘安戰役元朝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僅僅是戰船就有4400多艘,投入兵力更是達到了20餘萬,而且隨軍還帶了很多農具和種子,儼然擺出了一副落地生根的態勢。
20萬元軍兵分兩路向進擊日本,可惜作戰過程中元軍兩路人馬互相配合得不是很緊密,給了日軍逐個擊破的機會。更要命的是這次又遇到了颱風,而這次很多戰船因為趕製出來的質量較差,導致元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損失,第二次元日戰爭也以失敗告終。
元朝兩次徵討日本,不僅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讓自身損失慘重,之後雖然忽必烈仍然有覆滅日本的打算,不過因為屢次的失敗,導致內部反對的聲音比較大,再加上當時正與交趾作戰,最後沒能實現。
對於明朝來說,兩次元日之戰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元朝的軍事實力強大是毋庸置疑的,憑藉著騎兵一路打到了歐洲多瑙河流域。但是因為沒有海上行軍作戰的經驗,導致徵討日本失敗。
跨海作戰能力的薄弱,是古代難以解決的問題。畢竟我國的領土大多是內陸地區,古人也不注重培養專業的海軍,明朝也不例外,所以貿然出兵是不可取的。
相對於日本以倭寇形式在東南沿海的騷擾,對明朝威脅更大的其實是北方草原的蒙元殘餘勢力。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當時的明朝剛剛建立基業不穩,基本對日作戰贏了,對明朝也沒有太大的益處。
明朝建立之初,大將徐達率軍北伐,成功佔領了元大都。但是這場勝利,與其說是明軍覆滅了蒙元政權,倒不如說是蒙古人幾乎沒有什麼戰鬥減員的戰鬥大轉移。
實際上蒙古人在放棄了中原地區之後,整個元朝的行政體系,軍事體系都沒有遭到重創。撤退到漠北草原,也只是放棄了一些領土,繼續和明朝分庭抗禮,一旦北元恢復了元氣,隨時都有可能對明朝發動反撲。因此在當時,對明朝威脅最大依然還是北元勢力。
從元朝兩次攻打日本不難看出,想要徹底覆滅這個島國,是需要集中巨大的兵力和錢糧的,這麼做無疑是轉移了明朝的軍事重心。北元的威脅還沒有徹底解除,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日本發動進攻,只會讓虎視眈眈的蒙古鐵騎南下,對明朝發動反攻。
由此可見,對日發動戰爭,是會給明朝造成不必要的隱患,甚至是影響到明朝根基的一場戰爭,這樣的戰爭沒有勝利的把握,是絕對不能輕易發動的。
同時,新生的明王朝也急需穩定民心。此時的百姓們,剛從元末十幾年的中解脫出來,都希望新王朝能為他們提供安穩的生活環境。故而明初應當奉行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讓百姓們重新穩定生產生活。
如果在這個時間點發動戰爭,很容易會引起底層百姓的不滿。所以在軍事,經濟方面來看,朱元璋在立國之初立馬徵討日本,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而且當時明朝決策層對日本的認知,基本都是: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日本的彈丸之地,攻克之後也不足以供給明朝,因為地處偏僻,即便是佔領了也很難讓當地百姓聽從號令。所以不論輸贏,明朝最後能夠得到的收益是微乎其微的。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朱元璋放棄了遠徵日本的念頭,但卻沒有放任日本自由發展。
當時日本國內正處於分裂狀態,南北朝並立。日本國內的很多底層的武士為了躲避戰亂,開始勾結海賊,幹起了燒殺搶掠的勾當,中國的沿海城市就是他們的目標。
朱元璋兩次派遣使者前去日本,也是希望日本的統治者能夠對日本的倭寇進行約束。通過外交手段失敗,又因為實際情況無法出兵,朱元璋決定徹底斷絕和日本的往來,打擊日本的手段從武力制裁轉變為經濟制裁。
為了防止倭寇騷擾沿海城市,朱元璋加強了東南沿海地區的防禦體系。不僅如此,明朝還頒布了嚴格的《禁海令》,規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不論是官方貿易還是民間貿易,都不準與日本有任何的往來。
從往後的歷史走向來看,明朝實行的對日經濟制裁,的確起到了一些作用。
日本南北兩朝,在之後的對峙過程中,北朝的勢力逐漸壓過了南朝,最終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重新統一了日本。
可室町幕府對日本地方的控制能力非常弱,因而急需和明朝開展貿易往來,獲得巨額的商業利潤來維持幕府的統治。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日本對明朝的態度逐漸趨於緩和友好。
為了向明朝展示誠意,足利義滿出兵殲滅了一部分流竄在對馬島和壹岐島的倭寇。此後日本在約束倭寇一事上,也有積極的回應和相應的對策。
雖然朱元璋沒有通過武力徵服日本,但在經濟方面制定下的政策,也對日本起到了制裁的效果。儘管在此之後明朝和日本也多有摩擦,但是整體而言還是保證了王朝基業的穩定,從明朝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也不失為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