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原本打算遠徵日本,為什麼劉伯溫出面勸阻?

2020-12-15 騰訊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曾向周邊的國家派遣使者,一方面是告知他們蒙古統治中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被明朝所取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宣揚國威,重建朝貢體系,畢竟古時候歷朝歷代,中國都以天朝上國自居。

周邊的幾個小國家,在接見了明朝使者之後,都選擇俯首稱臣,唯獨日本不打算向明朝低頭。更讓朱元璋預料不到的是,他先後兩次派去的使者都鎩羽而歸,日本方面甚至還斬殺了明使!

日本這樣違反「不斬來使」外交慣例的行為,無疑是在羞辱明朝。不僅如此,在元朝中後期就非常猖獗的日本倭寇,到明朝建立之後仍然不知收斂,經常騷擾沿海地區的城市和居民。

正當朱元璋惱羞成怒,準備發兵攻打日本的時候,劉伯溫出面極力勸阻,這才阻止了這次遠徵計劃。作為謀臣的劉伯溫,不幫朱元璋出謀劃策攻打日本,反倒是要阻攔皇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直接的原因很簡單,前有車、後有轍,劉伯溫之所以極力勸阻,首要的就是從元朝忽必烈身上吸取了兩次徵日行動接連失敗的前車之鑑,在當時的戰爭技術條件下,想要徵服日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歷史上日本和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多次派遣遣唐使和留學生在中原學習。不過到了唐朝的後期,日本逐漸減少了和中國的外交關係,但雙方官方和民間的經貿關係倒是常有來往。

尤其在宋朝,日本國內新崛起的平清盛武士集團,便很重視與宋朝的商品交流,憑藉貿易得來的豐厚利潤,平清盛一度壓制住了另一武士集團巨頭源義朝。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元朝的忽必烈時代。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原本打算通過外交手段,讓日本俯首稱臣,將這個島國在與南宋良好的雙邊關係中剝離出來。

他向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希望日本能夠主動臣服,可惜的是三次外交都以失敗告終,日本並沒有對忽必烈的要求做出回應。後來,當時執政的鎌倉幕府,竟然下令斬殺了忽必烈的使者。

而此時元軍的鐵蹄,已經掌控了大面積的地盤。北方的蒙古草原,南方的長江北線,西方的中亞腹地,東方的王氏高麗,這些領土都已經成為了元朝的囊中之物。對日本感到震怒的忽必烈,決定用武力徵服日本。

元日戰爭一共爆發了兩次,分別是文永戰役和弘安戰役。兩場戰役最終都以元朝失敗告終。

文永戰役,蒙古軍隊乘著900多艘戰船奔赴日本。憑藉著集團化的作戰模式,很快就登陸到了日本本土,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單挑作戰思維的武士,自然不是元軍的對手。只要保持住這一勢頭,覆滅日本指日可待。

可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結束戰爭後的當天晚上,撤回船上的元軍遭遇了強烈的颱風,損傷慘重,隨後元軍主帥忻都以兵員損失嚴重為由撤回了高麗,元朝第一次徵討日本也就此結束。

有了第一次徵討日本的經驗,第二次的弘安戰役元朝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僅僅是戰船就有4400多艘,投入兵力更是達到了20餘萬,而且隨軍還帶了很多農具和種子,儼然擺出了一副落地生根的態勢。

20萬元軍兵分兩路向進擊日本,可惜作戰過程中元軍兩路人馬互相配合得不是很緊密,給了日軍逐個擊破的機會。更要命的是這次又遇到了颱風,而這次很多戰船因為趕製出來的質量較差,導致元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損失,第二次元日戰爭也以失敗告終。

元朝兩次徵討日本,不僅沒有佔到便宜,反而讓自身損失慘重,之後雖然忽必烈仍然有覆滅日本的打算,不過因為屢次的失敗,導致內部反對的聲音比較大,再加上當時正與交趾作戰,最後沒能實現。

對於明朝來說,兩次元日之戰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元朝的軍事實力強大是毋庸置疑的,憑藉著騎兵一路打到了歐洲多瑙河流域。但是因為沒有海上行軍作戰的經驗,導致徵討日本失敗。

跨海作戰能力的薄弱,是古代難以解決的問題。畢竟我國的領土大多是內陸地區,古人也不注重培養專業的海軍,明朝也不例外,所以貿然出兵是不可取的。

相對於日本以倭寇形式在東南沿海的騷擾,對明朝威脅更大的其實是北方草原的蒙元殘餘勢力。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當時的明朝剛剛建立基業不穩,基本對日作戰贏了,對明朝也沒有太大的益處。

明朝建立之初,大將徐達率軍北伐,成功佔領了元大都。但是這場勝利,與其說是明軍覆滅了蒙元政權,倒不如說是蒙古人幾乎沒有什麼戰鬥減員的戰鬥大轉移。

實際上蒙古人在放棄了中原地區之後,整個元朝的行政體系,軍事體系都沒有遭到重創。撤退到漠北草原,也只是放棄了一些領土,繼續和明朝分庭抗禮,一旦北元恢復了元氣,隨時都有可能對明朝發動反撲。因此在當時,對明朝威脅最大依然還是北元勢力。

從元朝兩次攻打日本不難看出,想要徹底覆滅這個島國,是需要集中巨大的兵力和錢糧的,這麼做無疑是轉移了明朝的軍事重心。北元的威脅還沒有徹底解除,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日本發動進攻,只會讓虎視眈眈的蒙古鐵騎南下,對明朝發動反攻。

由此可見,對日發動戰爭,是會給明朝造成不必要的隱患,甚至是影響到明朝根基的一場戰爭,這樣的戰爭沒有勝利的把握,是絕對不能輕易發動的。

同時,新生的明王朝也急需穩定民心。此時的百姓們,剛從元末十幾年的中解脫出來,都希望新王朝能為他們提供安穩的生活環境。故而明初應當奉行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讓百姓們重新穩定生產生活。

如果在這個時間點發動戰爭,很容易會引起底層百姓的不滿。所以在軍事,經濟方面來看,朱元璋在立國之初立馬徵討日本,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而且當時明朝決策層對日本的認知,基本都是: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日本的彈丸之地,攻克之後也不足以供給明朝,因為地處偏僻,即便是佔領了也很難讓當地百姓聽從號令。所以不論輸贏,明朝最後能夠得到的收益是微乎其微的。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朱元璋放棄了遠徵日本的念頭,但卻沒有放任日本自由發展。

當時日本國內正處於分裂狀態,南北朝並立。日本國內的很多底層的武士為了躲避戰亂,開始勾結海賊,幹起了燒殺搶掠的勾當,中國的沿海城市就是他們的目標。

朱元璋兩次派遣使者前去日本,也是希望日本的統治者能夠對日本的倭寇進行約束。通過外交手段失敗,又因為實際情況無法出兵,朱元璋決定徹底斷絕和日本的往來,打擊日本的手段從武力制裁轉變為經濟制裁。

為了防止倭寇騷擾沿海城市,朱元璋加強了東南沿海地區的防禦體系。不僅如此,明朝還頒布了嚴格的《禁海令》,規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不論是官方貿易還是民間貿易,都不準與日本有任何的往來。

從往後的歷史走向來看,明朝實行的對日經濟制裁,的確起到了一些作用。

日本南北兩朝,在之後的對峙過程中,北朝的勢力逐漸壓過了南朝,最終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時期,重新統一了日本。

可室町幕府對日本地方的控制能力非常弱,因而急需和明朝開展貿易往來,獲得巨額的商業利潤來維持幕府的統治。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日本對明朝的態度逐漸趨於緩和友好。

為了向明朝展示誠意,足利義滿出兵殲滅了一部分流竄在對馬島和壹岐島的倭寇。此後日本在約束倭寇一事上,也有積極的回應和相應的對策。

雖然朱元璋沒有通過武力徵服日本,但在經濟方面制定下的政策,也對日本起到了制裁的效果。儘管在此之後明朝和日本也多有摩擦,但是整體而言還是保證了王朝基業的穩定,從明朝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也不失為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派去日本使者被殺,發誓剿滅日本,劉伯溫一句話警醒朱元璋
    朱元璋在臨終之時曾留下警言:「日本不過彈丸之地,不必處心積慮,但一定要警惕。」原來在明朝初期,邊界時常遭到日本侵犯。朱元璋派遣使臣去與日本和談,然而派去的七位使臣全被殺掉,朱元璋大怒,在一次朝會上表示:「要攻佔日本。」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在明代開國功臣中,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大,說他是「能掐會算」的神人,有「前知五百,後知八百載」之能,所以,人們常常將他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這樣的能臣幹吏,理應受到重用,那麼,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給予了劉伯溫什麼樣優厚的待遇呢?他所得官職,與現在相比,又相當於什麼級別呢?
  • 朱元璋測問明朝氣數,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是什麼意思?
    不過,傳說中朱元璋找劉伯溫問了這個問題,劉伯溫竟然也回答出來了。真是一個敢問一個敢答。朱元璋不用多介紹,大家都知道他,草根出身,逆襲成為明朝開國皇帝,非常的厲害。劉伯溫則神秘多了,有很多奇異的本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未卜先知,測算吉兇,跟個活神仙似的。
  • 劉伯溫作《燒餅歌》,朱元璋問有何破解之法,劉伯溫說非人力可為
    劉伯溫,出生於1311年,浙江人,是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在他的輔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建立大明帝國。同時,也在他的輔佐之下,朱元璋在建國之初穩定了明朝內外局勢。也因此,朱元璋對其十分推崇,直接將之與張良相提並論。
  • 朱元璋封爵150人,李善長被封為國公,為何只封劉伯溫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先後一共封了150位功臣爵位。其中,公爵25位,侯爵79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
  • 朱元璋分封開國六公爵,為何徐達只排第二,而劉伯溫只封了侯爵
    然而,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時,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只能排在功勞簿上的第二位,而幾百年來被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的劉伯溫,更是只被封了一個小小的伯爵。 這又是怎麼回事,究竟朱元璋在明朝初建的人事安排上,葫蘆裡賣著什麼藥呢?
  • 宋朝和明朝為什麼都在正月初四建立?正月初四有什麼習俗?
    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老黃曆中佔羊,所以這一天有「三羊(陽)開泰」的吉祥象徵,而歷史上的宋朝和明朝都是在這一天建立,這是為什麼呢?
  • 劉伯溫臨終前送朱元璋一筐魚,所謂何意,朱元璋17年後才恍然大悟
    在民間的各種傳說之中,劉伯溫此人能掐會算、智多近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更是在民間留下了劉伯溫斬龍脈的傳奇故事,讓後人對他十分敬仰。而史書中的劉伯溫也並非是泛泛之輩,他精通兵法、天文、數理,而且用兵如神,運籌帷幄,素有明朝「小諸葛」的稱號。
  • 高啟:原本是明初著名詩人,身居蘇州思念故主,被朱元璋判處腰斬
    乾隆時期的一百多起文字獄就比明朝多上數倍,不管是涉及人數還是影響力都是任何朝代無法比擬的。咱們不吹不黑:「明朝初年曾經盛行一段時間的文字獄,以明太祖朱元璋為代表。」這都是他的政治汙點,說起文字獄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明朝初年的大詩人高啟。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朱元璋和劉伯溫在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屬於英雄惜英雄,劉伯溫也是個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這讓朱元璋很是忌憚劉伯溫,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才有了朱元璋非殺他不了的理由。
  • 明朝功臣劉伯溫:在高人與凡人之間,他到底奇葩在哪裡?
    不一樣的人生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關於其傳說十分豐富。據說他能掐會算,會呼風喚雨,至於冒他的名而出的風水堪輿之作以及預測禍福的《推背圖》《燒餅歌》之類,比比皆是。如果剔去這些虛幻迷離的色彩,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可以看出,劉伯溫確實是一位學者、軍事家、政治家和特立獨行的智達之士。
  • 劉伯溫到底有多厲害,用4個字就預言了大明朝的滅亡時間
    其實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的手下,也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剛剛我們提到的朱元璋手底下,非常聰明的人就是劉伯溫,他最早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也是朱元璋最為信任的一個人。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建立明朝,劉伯溫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在實行專制統治的古代,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代明君可以帶領著全國上下努力發展走上繁榮富強;相反的,暴君也會使原本昌盛的國家一步步走上滅亡的道路。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明朝天子朱元璋的故事。
  • 劉伯溫立下含冤而死,朱棣繼位後為什麼又處罰劉伯溫後代?
    劉伯溫是青田縣人,原名叫劉基,他是明初的著名文臣謀士。他也是朱元璋的身邊的一位軍師。他自幼就非常聰明,長大後就更精通天文地理以及周易八卦,他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他性情耿直,疾惡如仇。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劉伯溫從哪三道菜看出殺機?
    但像什麼烹殺常遇春之妻做妒婦湯、給徐達賜燒鵝引他病發、給劉伯溫下毒、給朱棣剝橘子想殺他等等,那是一個比一個離奇,朱元璋仿佛活在影視劇裡,按著劇本的情節機械地上演一個個片段。當然了,最離譜的還是「火燒功臣樓」這個橋段,劉伯溫從三道菜看出朱元璋的殺機,就發生在這個故事裡。說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對當初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們產生猜疑,總擔心他們搶自家的帝位,於是想要弄死他們,以保朱家江山萬萬年。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被封誠意候,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知道的越多,就越有生命危險。 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而且毫無保留地幫助朱元璋治理國家,然而朱元璋卻時刻防著劉伯溫。 朱元璋生性多疑,而且還心狠手辣,天下稍微一穩定了下來,他就開始殺害曾經為他浴血奮戰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了。 劉伯溫看透了朱元璋,選擇了告老還鄉,來讓朱元璋放其一條生路。
  • 明朝朱元璋,寫下的15個「不徵之國」,有何深意?
    據《明太祖訓》記載,朱元璋將朝鮮、日本等15國列為「不徵之國」,實行和平外交政策。這項舉措從洪武二年初步提出,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最終立定,期間經過反覆重申完善,能夠通過時間重重的考驗,被後代奉行,這其中有何深意?
  • 明朝倭寇肆虐,海禁政策影響很大,朱元璋為何不攻打日本永絕後患
    (焚居民,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明史紀事本末》)在此背景之下,朱元璋下令實施海禁政策,命令沿海居民寸板片帆不得下海,同時迫使島嶼以及沿海居民內遷,在沿海區域製造無人區,限制明朝臣民與海外國家通商,但沒有限制海外國家繼續向明朝進貢。而且,海禁政策還有一個目的,肅清元朝餘黨,保證王朝穩固。
  • 「斬龍狂人」劉伯溫
    而劉伯溫續命成功,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 除了七星燈續命,傳說中劉伯溫對於"奇門遁甲"等各種玄學的東西都很是精通,能算命、看風水、測吉兇,尤其擅長斬龍之術。
  •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經歷了哪些波折?
    朱元璋攻下婺州路後,在浙東苦心經營半年之久,想必對浙東四先生的大名早已對知曉。胡大海把浙東四先生推薦給朱元璋,「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之見聘也,大海實薦之」(《明史·列傳·胡大海》)。然而,朱元璋召見劉基後,卻並未加以任用,而是賞賜了一些財物,便讓他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