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有一位將軍為了不讓百姓遭受倭寇的洗劫,上峰命令撤退,依然堅持在陣地,最終戰死沙場。皇帝得知這一詢號時,為其立碑,俞大遒為其撰銘。其陵墓今位於南安東田桃花山麓。
嘉靖年間,朝廷腐敗、武備鬆弛,地衛所兵員大量缺額,地方軍事訓練普遍很差。這種狀況持續多年,致使倭寇覺得有機可乘,對東南沿海各地的侵擾日漸頻繁。
自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後,沿海明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地方衛所各自為戰,既得不到友軍的配合,也得不到地方政權直轄部隊的支援。衛所雖然打過一些勝仗,也殲滅了大量的倭寇,但亦常因孤立無援而傷亡慘重,知名將領如興化衛中所千戶白仁、泉州衛右所百戶張養正、平海衛左所千戶葉巨卿、知千戶邱珍等,先後陣亡。
嘉靖三十七年(1558),歐陽深授任泉州衛指揮僉事,總管軍事文牘,曾書同人詩句「家散萬金酬死士,身留一劍答君恩」於壁上,以表夙志。爾後,提兵近千拒敵於晉江,因軍功提升為指揮同知。當倭寇勾結惡紳危害地方時,歐陽深曾率數騎插入敵營,觀察虛實,剿撫兼施,賊受其感化,率眾前來歸從者不絕。歐陽深對待投誠兵卒,常以私財犒賞。並從中挑選悍勇的,置於左右聽用,對於怙惡不悛者,則嚴厲剿滅。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勾結賊首江一峰、謝愛夫、施思備等人,入安溪焚劫,順途搶掠南安東田,歐陽深奉分巡道萬民英之命,率兵圍攻東田,施思備敗走。五月,進攻江一峰,從雙溪至嶺尾山,連破七寨,復進兵英林、潘逕等處,又擊退李五官部,捕殺賊首韋老等,斬俘倭寇百餘人。賊首謝愛夫、黃元爵、陳子愛、蘇光祚、康大福聞風歸降。後又擒拿負隅頑抗的江一峰、李五官、南蠻老、施思備、王二千、李三直等一百多人,斬於市郊,泉州地區始得安寧,歐陽深-升遷都指揮使司。
同年,倭寇攻破興化(莆田)城,竊據平海衛。軍府令歐陽深進援興化,兵駐東蕭,斬敵首百餘級,乘勝追擊,隨後,倭寇大隊來援,深與部士薛天申、周嶽鎮等浴血奮戰,終因眾寡懸殊,英勇殉國。
歐陽深殉國後,世宗皇帝下詔有司為歐陽深立祠,春秋特祀,並諡封「昭毅將軍」,錄其子孫,世襲指揮僉事,以示褒揚。歐陽深與俞大猷少年同學,攜手抗倭,皆為一代名將,不幸歐陽深竟先陣亡,俞大猷極其悲痛,親撰祭文以悼念。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