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2021-01-12 騰訊網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舉國震驚的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軍主力在長城外全軍覆沒,也先牧馬北京城下,幸得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

土木堡之變後,精銳盡喪的明軍戰鬥力究竟如何,隨著一大幫勳戚的陣亡,軍隊戰鬥力是否隨之下跌,本文從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五個多月的沙窩之戰來入手分析。

土木堡之變中明軍的戰鬥力

首先我們回看一下土木堡之變中兩軍的交鋒。

正統十年七月初,也先犯境,大同右參將吳浩領兵出擊,在貓兒莊迎戰也先,兵敗陣亡。

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官朱冕、右參將都督石亨各領兵一萬出陽和進行防禦作戰,又大敗,宋瑛、井源、朱冕皆戰死,石亨敗還大同。

八月十三日,英宗回師,也先尾追。英宗派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引兵萬人拒敵,結果大敗,吳家兄弟陣亡。

又派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四萬人馬至鷂兒嶺與也先交戰,結果中伏,全軍覆沒。

這是沒到土木堡前,明軍還沒有處於缺水狀態的戰績。

沙窩之戰

也先在北京城下吃癟後,並不死心,他其時鋒芒正盛,獲得如此大勝,還俘虜了明朝皇帝,怎麼肯就此罷手。

瓦剌繼續不斷犯邊,也先也打算再出重拳,給明軍重大打擊,選來選去,瓦剌再次把目標選在了大同。此時距土木之變僅有五個月,距北京保衛戰只有兩個月。

景泰元年(1450年)剛過完年,瓦剌的數千精騎就從陽原縣東北的順聖川入寇,在沙窩紮下營寨,這一切早已被明軍哨探發現,報告給了大同守將郭登。

《明史》景泰元年春,偵知寇騎數千,自順聖川入營沙窩。

沙窩在哪呢,它就在現在大同市大同縣沙窩國家沙漠公園一帶,這裡距離大同城池不到百裡。

數千瓦剌騎兵戰鬥力不容小覷,並且這可能只是前鋒部隊,後面說不定還有大軍。

按照常規操作,大同守將郭登該做的是收緊兵力,加固城防,防備瓦剌攻城,同時偵騎四處,嚴密監視瓦剌軍的動向。

然而郭登並沒有這麼做,他親自率領八百精騎主動出擊,銜枚疾進,連夜到達瓦剌軍駐地沙窩附近。

同時,郭登撒出去的明軍哨探夜不收也帶回了瓦剌軍的確切情報,人數確實是十二營三千多人。

瓦剌軍人數是明軍的四倍左右,聯想到土木之變中前任大同總督宋瑛、總兵官朱冕等的慘敗,即使是主將郭登親自統兵,部下也有人動搖,有人提議退兵,郭登的答覆是「敢言退兵者,立斬」。

入夜後,郭登親自帶頭衝鋒,直衝瓦剌營帳。黑暗中,瓦剌騎兵們搞不清楚明軍到底有多少,紛紛潰敗,郭登一直追殺到五十多裡之外的栲栳山才收兵。

栲栳山就是今天的大同閣老山

此戰斬首瓦剌二百餘級,奪回被搶走的人口和牲畜八百出頭。可別小看這二百餘級,這只是斬首的數量,根據比例推算,瓦剌的傷亡至少在千人以上,稱得上大勝。

此戰被稱為沙窩大捷,主將郭登由此晉封定襄伯。

再戰大同

不明不白遭到大敗,瓦剌怎麼肯善罷甘休。才過兩個月——當年四月份,數千瓦剌軍再次入寇大同,郭登率兵出東門迎戰。

《明史》四月,寇騎數千奄至,登出東門戰。

在土木堡之變中,吳克忠吳克勤和成國公朱勇都曾率軍阻擊也先,不幸都是中伏兵敗身死。

在大同,明軍同樣給瓦剌下好了套。

明軍詐敗,把瓦剌引入設好的圈套,敵人入彀,伏兵四起,瓦剌敗走。

《明史》佯北,誘之入士城。伏起,敵敗走。

擊退瓦剌,明軍接下來的操作,更是腦洞大開。

他們帶著酒肉紙錢,出城祭奠陣亡將士。瓦剌兵並沒有走多遠,看到有機可乘,掩殺而至,明軍丟下祭品,倉皇逃走。

看上去是不是正常反應?

瓦剌身處塞外,日子經常過得苦巴巴,看到滿地的酒肉,實在控制不住食慾,下馬爭搶,就地野餐。

這些酒肉才是關鍵,酒肉中早就被明軍下了毒,瓦剌兵填飽了肚子,卻丟了性命。

管不住自己的嘴,早晚要吃虧。

《明史》登度敵且復至,令軍士齎毒酒、羊豕、楮錢,偽為祭冢者,見寇即棄走。寇至,爭飲食之,死者甚眾。

連吃兩次虧,也先也坐不住了。六月份,他親自率領兩千騎兵入寇。這次,郭登更不客氣,直接率領明軍正面硬剛,把也先擊退。

《明實錄》六月,也先復以二千騎入寇,登再擊卻之。

戰力未失的明軍

從二月到六月,短短四個月裡,瓦剌三次大舉進攻。一次被明軍突襲大敗,一次中伏慘敗,一次被正面擊敗。

可謂敗得明明白白,不摻一絲水份。

這樣的戰績,使得明軍士氣大振,瓦剌野戰無敵的神話再也不復存在。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只要將領得力,戰術正確,明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出現直線下降。

土木堡前野戰的慘敗,多半也是由於瓦剌兵力強大,也先狡黠狠辣,明將有勇無謀而導致,比如斷後的吳克忠吳克勤,「土木之變,克忠與其弟都督克勤子瑾為後拒。寇突至,驟戰不勝。敵兵據山上,飛矢石如雨,官軍死傷略盡。」

隨後出戰的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也是在鷂兒嶺中伏,全軍覆沒。

從沙窩大捷到大同之戰,其實只是個縮影。

土木之變後,明朝西北邊境雖然直到隆慶年間達成和議後才基本實現和平,但蒙古部落們也只是小打小鬧,不管是瓦剌還是韃靼,除了一次偶然性極大的庚戌之變,蒙古再也沒有取得大的勝利。

反而連達延汗之妻,號稱蒙古傳奇女英雄的滿都海,也在太監汪直的貓兒莊夜襲中遭到慘敗,從此銷聲匿跡,很可能在戰鬥中重傷而死(滿都海的故事,詳見本人其他文章)。

反倒是明軍頗有斬獲,比如明朝三位因戰功封爵的文臣中的王越,就是憑藉在成化、弘治時期統帥西北,三次出塞的軍功晉封威寧伯。

如此對比看來,顯然明軍的戰鬥力,並未在土木之變後下降多少。遭受慘重損失的是明軍的京營,大明的邊軍,只要有優秀的將領統帥,還是頗能一戰的。

相關焦點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倭寇如果說倭寇厲害的話,明朝軍隊不能與之對抗,好像又不符合現實,因為在100多年前,朱棣手下劉江在望海堝之戰中一次消滅倭寇2000多人,嚇的倭寇100多年不敢冒犯明朝沿海地區。那麼我們從這100年的時間中分析一下明軍與倭寇勢力的變化,來看看到底是倭寇厲害了,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明軍方面明朝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有著200多萬的常備軍,鑑於明朝北方邊境長期的不穩定性,這麼多的常備軍確實也應該。
  • 明軍數量龐大,為何戰鬥力卻那麼差
    文/寂寞的紅酒明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明朝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很厲害。大明王朝曾橫掃漠北,降越南敗荷蘭,軍事力量是非常強盛的。鼎盛時期的明軍足足有二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數量最為龐大的軍隊。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明朝在這一戰的損失之慘重遠遠不止是這二十萬軍隊,加上之前的陽和衛之戰、鷂兒嶺之戰兩場慘敗,軍隊傷亡約三十萬人。全部裝備火器,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戰爭結束後,于謙主持大局,開始軍制改革,重建軍隊,明軍的戰鬥力很快恢復。
  • 戰時上前線,閒時去耕田,耕戰結合的「衛所」制度拖垮明軍戰鬥力
    《明史》載:"至於明之末季,衛所軍士者,雖一諸生皆可役使之。然積輕積弱,重以隱佔,且虛冒諸弊,以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一地,而明遂亡矣。" 明朝軍隊管理系統腐敗現象盛行 如前文所講,隨著邊疆地區衛所軍隊人口的增加,這就使得原來一個個軍事基礎區,在一時間成為了農耕區。
  • 薩爾滸改變中國命運之戰:明軍精銳一戰全滅
    薩爾滸會戰改變中國歷史進程之戰1619年,大明萬曆47年,歷史轉折之年,在這一年明軍與努爾哈赤爆發改變中國乃至亞洲歷史進程的戰役-薩爾滸戰役。明朝全國精銳一戰全滅,為挽回敗局,明朝開始增兵增餉、計畝加派,導致農民暴動,朝黨爭權,天不佑明,小冰河期降臨中國,從此天下糜爛,不可收拾。
  • 松錦之戰中明軍慘敗,離不開他的瞎指揮
    松錦之戰,發生在明朝末期,是明朝與後金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雙方投入兵力均超過十萬,歷時兩年(1640年至1642年)。戰爭最終以明軍慘敗而結束,傷亡近半,九關邊軍,精銳盡失。「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 努爾哈赤仰天大笑:「明軍的戰術真是奇葩!」
    縱觀薩爾滸之戰,從1619年4月13日到4月16日,短短的四天,努爾哈赤率領的6萬八旗軍就將11萬明軍打得一敗塗地,總兵杜松和總兵劉綎兩位統軍主官戰死,另一名統軍主官總兵馬林戰敗逃跑,總兵李如松則還在路上磨磨蹭蹭。為什麼說楊鎬是位奇葩統帥呢?
  • 土木堡之變前,可以說,明軍是整個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之一
    根據《太祖實錄》與《國初事跡》,明軍步兵非常重視長槍軍的使用與訓練,「持槍角勝負,勝者始得升擢。」明初騎兵,由於可以得到自己優秀的近戰步兵的增援,往往也非常主動。在1380 年的蔡家莊之戰,甚至40 名騎兵也對1000 名蒙古騎兵發起攻擊,正是對自己陣後步兵素質有信心。
  •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和後金軍各有多少兵力?幾則史料可以看出
    明朝集結全國之精銳,打算再來一次犁庭掃穴,沒料到薩爾滸一戰精銳盡喪,後金就此徹底坐大,明朝再也沒有了剿滅這股力量的機會。通常認為,薩爾滸明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是全國精銳,只要發揮正常,戰勝剛崛起的後金應該問題不大。就算明軍最終失敗,只要能讓後金遭到較大損失,以後金的體量無法承受,也能使努爾哈赤傷筋動骨,延緩崛起的勢頭。
  • 明軍的反擊——萬曆二十三年「湟中三捷」,掃平西北蒙古部落威脅
    雖然他們不再效忠於一個統一的政權,卻因此改變了策略,大兵團作戰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個部落的不斷侵擾,目的不是為了推翻明朝,只是為了劫掠。期間還曾出現土木堡之變這樣震驚全國的悲劇,蒙古的力量,還是不可小視。
  • 明軍以弱擊強作戰宣告亡國開始:1619年4月14日薩爾滸之戰爆發
    1619年4月14日:薩爾滸之戰,後金軍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戰略格局。薩爾滸之戰,是明軍一次愚蠢的戰略決戰。在對敵人虛實並不清楚的情況下,明軍過於輕敵滿清實力,高估自己的戰力。這個決定本身並不能說是錯的,前提也要看你有沒有這個實力。此時已經是明朝末年,關內關外都陷入混亂和崩潰中。關外遼東明軍只有6萬人,分散在各地駐守,能夠使用的機動兵力只有2萬多人。
  •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在與明軍的對抗中表現如何?
    要知道,倭寇當時正好是國家剛剛大體統一,平息戰國混亂的鼎盛時期,戰鬥力是最頂峰。 而大明則是昏君萬曆時期,也是明朝的後期,再過不到50年就亡國了。 就這樣,倭寇也沒有佔到大明的上風。 倭寇擊潰朝鮮軍隊,不值得一提。
  • 薩爾滸會戰:「天時地利人和」明軍一條都不佔!
    有道是「天時地利人和」,反觀明軍這一方,似乎一條都不佔。首先說天氣,農曆二月,南方已經是春暖花開,遼東卻是冰天雪地,出徵的南兵難以適應寒冷的氣候。決戰開始的時間正值冬季,寒冷氣候制約了戰鬥力。」,戰鬥力勢必大打折扣。
  • 明軍擁有大量的火銃大炮,為何打不過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軍?
    在明朝末年的明清大戰中,明朝軍隊火器的使用率頗高。而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人優勢就在於弓馬嫻熟,主要使用的都是冷兵器。照理說,熱兵器對於冷兵器存在著不可逾越的代差,有碾壓般的優勢,為什麼結果卻是明朝軍隊敗給了清兵呢?裝備佔據優勢的明軍,為什麼被清軍吊打?
  • 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
    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明中後期的主力已經是營兵了,倭寇禍害東南沿海衛所軍已經糜爛了,要不然戚繼光為何募兵?在這個時期營兵開始走向歷史的舞臺,而且發揮了很強的作用。當然很多人會抬槓說是明末內地很多地區還有很多的衛所軍,但在九邊以及與流寇作戰的主力部隊,卻是營兵,哪怕在內陸地區,營兵仍是最有戰鬥力部隊。至於家丁,最早出現的一個職能確實是彈壓兵變!但不能過分強調家丁的作用。因為這幫人是武將的私人部曲。一是為何而戰?
  • 明軍將士有話說
    種子島家第十四代當主,年僅十六歲的種子島時堯同意這些南蠻人(日本戰國時代稱呼歐洲人為南蠻人,這是受到中國華夷之辯觀念的影響)的船隻停在赤尾木港,通過一位名為五峰(即明朝著名海盜汪直)的明朝人的翻譯,從南蠻人手中以兩千兩金子的巨大代價購得了日本最初的兩挺鐵炮。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明朝祟禎十三年至十五年,明朝大軍與清軍在松山一帶進行了一場關乎明朝國運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明清松山戰役。在松山之戰中,明朝的主力軍隊幾乎 被清軍全殲,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為什麼明朝軍隊會在松山之戰中戰敗了呢?
  • 天啟年間,明軍戰勝清兵,是因為魏忠賢嗎?
    明朝天啟年間,明軍一掃萬曆末年的頹勢,先打傷了努爾哈赤,後又重創了皇太極。不過,當時戰場並不是明軍壓著清兵打,而是被清兵重重包圍。顧名思義,從八里舖到山海關的距離不過八裡之遙。假使前方明軍敗了,往山海關湧來,你這城門是開還是不開?開便意味著放清兵入關。所以,這主意剛提出,便遭到了袁崇煥的強烈反對,然後又讓孫承宗知道了。孫承宗應天啟皇帝之邀,巡視遼東,尋求禦敵之策。於是,他特意找袁崇煥聊了聊,發現兩人在遼東防守戰略上不謀而合。
  • 白溝河之戰,明軍勝券在握,結果卻輸慘了,網友:怪那陣風詭異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白溝河之戰」就是這樣一場輸得頗為窩囊的「奇葩」戰役。1事情要從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說起,這一年是燕王朱棣發動所謂「靖難之役」的第二年。朱棣打著「遵祖訓、誅奸臣」的旗號起兵,可以說是把宣傳工作做得十分「高大上」。
  •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引發明朝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傾盡全力為何慘敗
    電影《繡春刀2》中的薩爾滸之戰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所謂的「七大恨」包括: 第一恨:我的祖父和父親,沒有侵犯明朝邊境一草一木,明朝無端挑起邊釁,害死我的祖父和父親; 第二恨:明朝對不起我,但我卻一心修好與明朝的關係,修立界碑,下令有越界者必定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