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

2020-12-17 史終如壹

明朝很多大臣都招募夷丁,並且很多夷丁,也成為了明軍的高級軍官明中後期的主力已經是營兵了,倭寇禍害東南沿海衛所軍已經糜爛了,要不然戚繼光為何募兵?在這個時期營兵開始走向歷史的舞臺,而且發揮了很強的作用。當然很多人會抬槓說是明末內地很多地區還有很多的衛所軍,但在九邊以及與流寇作戰的主力部隊,卻是營兵,哪怕在內陸地區,營兵仍是最有戰鬥力部隊。

至於家丁,最早出現的一個職能確實是彈壓兵變!但不能過分強調家丁的作用。

因為這幫人是武將的私人部曲。

一是為何而戰?

二是人數太少了。

第三,如同墨舞強調的一樣,督撫總兵麾下的主力其實是正兵營或標營,不管是正兵營還是標營可不是家丁!也不是某位官員的私兵!自從倭寇之亂後,明朝的營兵制一直在改良,哪怕至明末時營兵之仍在不斷的完善中。許多人沒注意明亡的主因,過分強調名將和家丁的作用,這是本末倒置的。

其次,明朝前期也有大量韃官,也就是蒙古、女真軍官和士兵。沒有兀良哈三衛的蒙古人支持,朱棣就打不贏靖難之役。

事實上明朝從頭到尾,蒙古、女真、高麗、葡萄牙用錢買來的兵、貴州土司等族武士都在明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明朝類似伊朗的薩法維王朝,名義上是波斯正統復興伊朗,實際上打仗主要靠亞塞拜然紅頭人,伊朗南部的法爾斯行省波斯正統打仗是靠不住的。

戚家軍得以招募大量漢朝百姓農民當兵,靠的就是胡宗憲支持的高額軍餉,年薪高達43兩白銀。當時北方邊軍募兵一個月軍餉才1兩4錢,按當時的購買力已經不低了,但跟戚家軍比起來還是寒酸得要命。

所以戚家軍戰鬥力極強,往往在戰鬥中可以創造驚人的交換比。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一個,那是因為漢朝百姓的貧富差距在明朝中後期已經極其懸殊,兵員來源枯竭。

具體情況可以參考金瓶梅。貧富差距極其懸殊,這造成了一種可怕的情況,富者阡陌縱橫,妻妾成群。窮者成為債務奴隸,沒有老婆,後代,房子,田地,儲蓄,只能靠借貸為生。大凌河之戰吳襄率部逃跑時就有桑昂和那木氣兩營,祖大壽數次入關也都帶著這兩營,包括己巳之變。

最後到松錦之戰,那木氣聯絡皇太極投降,被祖大壽發覺逃跑,桑昂所部數千蒙古人在祖大壽投降時因不肯投降被屠。吳三桂那三千夷丁記載比較模糊,除了明季北略,始終沒找到有用的記載。因為夷丁便宜。其撫恤費用遠低於省鎮營兵,換了你你用誰?

而且明朝又不搞狹隘的種族主義,夷丁只要得力就好。馬芳縱橫宣大,手下三百親兵全是蒙古人,並不耽誤他作戰。明朝大臣的意見是,光靠夷丁不是辦法,他們不是經制力量,我們不能只要外包工作人員,就放任正規軍廢弛。

而不是說夷丁本身有問題,是比重失衡了。廣渠門主力部隊正是這幫漢朝百姓騎兵。皇帝說過,新關寧騎兵是人上挑人,馬上挑馬選出來的。三個遊擊都司想改名,都要打報告給皇帝批准。一年時間從無到有花了100-200萬兩從營制來看,與傳統營制還有不少區別。

廣渠門前戲,誘敵久戰,消耗後金四旗騎兵的馬力。後備關寧騎兵按計劃整隊加速密集衝擊,將倉促應戰的二千蒙古騎兵衝散。二名追殺後金蒙古騎兵到通惠河的遊擊都是關寧漢兵。漢騎兵紀律性更好,適合執行更嚴密的陣型計劃。蒙古騎兵個人技藝更強,適合於遊鬥。

赴遼明軍,給後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川軍隊,以其多土司兵,作戰驍勇。招募夷丁,其人剽悍、作戰勇猛是主要原因。另外,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其人身處異域,言語不通則難為他人誘惑,而衣食仰賴其主,稍加厚待,易於役使。明朝最大問題是信不過漢朝百姓,害怕漢朝百姓支持將軍作亂,夷人是外人爭,爭地位可以作亂很難獲得支持。

也就因為這個明朝不開團練,蒙古人女真人居地惡劣,自小善於騎射,作戰勇猛。邊的族群在古代就是很好的兵員。養十幾萬漢軍成本更高,養幾千夷丁更划算,降人夷丁在內地沒權沒勢,更容易忠誠於主將。用夷丁用來鎮壓內部土司作亂,農民起義更好。

相關焦點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那麼我們從這100年的時間中分析一下明軍與倭寇勢力的變化,來看看到底是倭寇厲害了,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明軍方面明朝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有著200多萬的常備軍,鑑於明朝北方邊境長期的不穩定性,這麼多的常備軍確實也應該。
  • 明軍數量龐大,為何戰鬥力卻那麼差
    文/寂寞的紅酒明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明朝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很厲害。大明王朝曾橫掃漠北,降越南敗荷蘭,軍事力量是非常強盛的。鼎盛時期的明軍足足有二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數量最為龐大的軍隊。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筆者以前就對動輒百萬,總數數百萬的明朝軍隊數量印象頗深,清朝 的人口超過明朝,卻也養不起那麼多軍隊,朱元璋徵討天下的時候,明軍多且精銳,四面出擊還能頻頻獲勝,衛所制度就是明軍在初期數量和質量上優勢的基本原因。這種制度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政策,「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舉國震驚的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軍主力在長城外全軍覆沒,也先牧馬北京城下,幸得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 土木堡之變後,精銳盡喪的明軍戰鬥力究竟如何,隨著一大幫勳戚的陣亡,軍隊戰鬥力是否隨之下跌,本文從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五個多月的沙窩之戰來入手分析。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而在導致明朝滅亡的諸多原因中,軍事制度的弊端絕對要比「小冰河」、「東林黨」之類的原因重要得多。下面咱們就來細細聊聊這個問題。《出警入蹕圖》局部,很多人對明軍的印象從此圖得來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罕見的梟雄。他以乞丐出身,趁元末亂世崛起,削平群雄,取代元朝,最終建立了明王朝。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歷史上但凡英明的皇帝,都不會對出徵在外的將士進行過多的幹涉,並且賦予統軍將領於更多的指揮決策權,皇帝只是另外採取一種預防措施,防止他們擁兵自重,藉此機會謀反罷了。老祖宗留下的謀略之三:背水一戰與背山一戰的區別。背水一戰是楚漢爭霸時漢高祖劉邦的手下大將韓信與趙國之間的一戰。
  • 明朝的最高的軍官是誰?是啥級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於軍隊管理,開始下起了一番苦功。明朝以武力平定天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武將仗著功勞最大,飛揚跋扈的情況。而且,除了少數人,大部分武將都不會自我約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開國將軍藍玉。他在自己家裡很多莊奴,還認了很多乾兒子,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做了很多違反的事情。
  • 這場戰爭,讓明朝軍隊的顏面蕩然無存,連皇帝都覺得是奇恥大辱
    可以說,元朝在被明朝取代以後,蒙古國力迅速衰敗,體制也在倒退,從而,逐漸被分化為了數個小型部落。到了十六世紀中葉,蒙古諸部中的特土默特部逐漸崛起,成為了蒙古草原上實力最強大的部落。由於,在明朝以前,蒙古曾入主中原,所以,以遊牧為生的蒙古人都明白中原商品的重要性。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為提升軍隊的戰鬥力,明朝於正統朝時就開始在一定範圍內實施募兵制,由朝廷發放軍餉,招募職業軍人,而不是軍戶那種半軍半民的軍人。與世襲軍戶相比,募兵有更大的挑選餘地,其軍餉也很高。到了弘治朝時,募兵制逐漸在全國普及,但也給了明朝帶來了很大的財政壓力。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親徵,計劃從大同北上,欲與瓦剌大軍決戰。途中接到密報,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隨即返回,中途遭到瓦剌騎兵多次襲擾,恭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所部先後被殲滅。剩餘明軍退入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被瓦剌軍隊包圍,明軍大敗,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 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根據對鐵羅圈甲的記載,大致推測,此甲是魚鱗甲的一種,而魚鱗甲也是重甲的一種,常配備於高級將領。根據沈從文先生的考證及其搜集的明代圖版,明軍裝備的罩甲中便包含魚鱗甲一類。由此可見,明代的盔甲受到了元朝盔甲極大的影響,並且魚鱗甲此類重甲的存在,也可以輕易擊破「明軍沒有重甲」的評論。再將時間軸往前推,時間定格到宋朝。
  • 明朝收復澎湖,活捉荷蘭主將,押到北京處死,傳首九邊!
    明朝建立後,派部隊駐防澎湖,但由於物資供應和氣候等諸多問題,澎湖的明朝守軍每年僅在春秋二季駐守5個月,其餘時間無一兵一卒。明朝商人李錦對此心知肚明,在他的出謀劃策之下,荷蘭人在明軍離開之時,趁機佔據。明朝得知荷蘭人佔據澎湖後,並未同意通商,而是立即派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領戰船50艘進攻澎湖。
  • 明朝鎧甲:美觀與安全性兼備,堪稱藝術品!
    元朝統治中國百年,所以對明朝的影響還是有的。明朝也並非全盤承襲元朝衣甲,而是在元朝盔甲基礎上加以改進,並逐步恢復了一些漢制元素,形成自己特色。比如明朝的環臂甲,就是從東亞傳入蒙古再被明朝加以改進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 明朝的兵役制度發展史
    洪武、永樂兩朝的大規模對北方用兵,讓軍隊得到了鍛鍊的機會,讓明軍還能夠保持戰鬥力。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就是從各個衛所的從軍軍戶中抽調來組成的,他們糧餉裝備充足,訓練也很多,作為大明的機動部隊,拱衛首都的安全。
  • 明朝最有骨氣的這群人被清軍火炮消滅殆盡,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
    等我長大之後,喜歡上了歷史,我才慢慢發現,我以前的很多歷史常識都是錯誤的,也是假的。對於魏忠賢、對於東林黨、對於鄭和下西洋、對於戚繼光抗倭、對於正德、天啟、朱元璋等等慢慢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也許這些看法不對,但我覺得敢於質疑才是我對歷史最大的進步。而在明朝末年,有群最有骨氣的人,卻被人掩埋在了歷史浩瀚的書卷裡。
  • 努爾哈赤仰天大笑:「明軍的戰術真是奇葩!」
    這位統帥就是進士出身的楊鎬,楊鎬本是文人出身,對軍事謀略是一竅不通,在他成為明朝大軍統帥後,將明軍分為四路,由總兵杜松率領3萬明軍主力擔任主攻,從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2萬5千明軍從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領1萬明軍和2萬朝鮮軍從南面攻攻,總兵馬林率領明軍1萬五千人從北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