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明朝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很厲害。大明王朝曾橫掃漠北,降越南敗荷蘭,軍事力量是非常強盛的。鼎盛時期的明軍足足有二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數量最為龐大的軍隊。不過,雖然明軍的戰果輝煌、數量龐大,但實際上明軍的戰鬥力很差,否則也不至於讓倭寇肆虐東南。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明軍數量龐大,為何戰鬥力卻那麼差?
其實,明軍戰鬥力低下很大程度上和明朝實行的坑爹軍制「都司衛所制」有關。明朝建國初期,由於軍隊編制相對比較混亂,有原來的紅巾軍,有地主軍,有新徵兵,有降軍(歸附軍),也有犯罪充軍(所謂恩軍)等等,隊伍編制非常雜亂,戰鬥力也參差不齊,指揮調動非常不方便。為了把這些軍隊整合起來,朱元璋和他的高參劉基搞了一個創舉,發明了都司衛所制度。所謂的都司衛所制度,實際上就是軍區制度。都司是大軍區,衛所是小軍區。都司管著衛所,衛所駐紮在地方,統轄千戶、百戶、總旗、小旗、士兵等軍民合一的軍戶。軍戶由軍人和家庭成員組成,只要你是軍戶,你家全都是軍戶,就連你的後代也是軍戶。也就是說,只要你當兵,你家世代都得當兵。因此,隨著軍戶家庭的繁衍,軍戶數量越來越多,明軍的數量也急劇膨脹。不過,雖然明軍數量瘋狂膨脹,但明軍的戰鬥力卻沒有提升。
衛所的士兵戰時為兵,平時為農,朝廷一聲令下就能動員上百萬軍隊。這在建國初期效果非常明顯,因為經過長期的徵戰,由於大量軍人被編入軍戶,軍戶的戰鬥力很強。同時,由於軍戶實行屯田制,所以軍戶平時不用國家掏錢供養,這就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在明初,衛所制的的確確是一項好政策。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就改變了。因為這種軍制有個非常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如果長時間不打仗,軍戶就一直是農民,變不成兵了。所以,明朝中後期,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極差,很多軍官成了閒漢甚至地痞流氓,而士兵也只會種地而不會打仗。有的士兵甚至被派去給貴族大官們種地當長工。更嚴重的是由於土地越來越少,軍戶人數越來越多,軍戶負擔沉重,逃亡現象非常嚴重。土木堡之變後,由於明軍主力損失殆盡,軍戶制已名存實亡,剩下的軍戶幾乎不能打仗,全都是混飯的。
正是因為衛所軍隊腐爛不堪重用,所以戚繼光才跑到義烏自行募兵,用脫產的職業軍人來取代衛所的屯田兵。不過募兵制雖然大大提升了明軍的戰鬥力,甚至成為了挽救大明危局及軍事危機的唯一途經。但由於募兵制太費錢,所以募兵制的範圍很小,而且募兵將領多靠自己籌募軍費,所以募兵制起到的作用很小,只能應付一時之急。更嚴重的是,大明政府對將領們自行組建的軍隊非常不放心,所以將領們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免,比如戚繼光。所以明朝軍隊戰鬥力不強的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這也是龐大的明軍屢屢敗給農民軍和後金軍隊的一個重要原因。到明末,偌大的大明帝國,雖空有數百萬軍隊,但卻無兵可用。如果不是孫袁等人招募邊民組建了關寧軍、毛文龍招募遼東流民組建了東江軍,憑著大明只會種地的衛所兵,估計清軍早就入主中原了。如果大明早點實行募兵制,也不會落得被數萬八旗奪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