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在中國最早起源於宋朝,到了明朝永樂大帝時期,這位英明神武的明朝皇帝將火器的使用推上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巔峰,此時此刻,遠在歐洲的英國和法國還在使用著長弓和重甲長矛進行著長達百年的戰爭。
永樂皇帝於永樂十八年在北京懷來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式,參演兵力多達十萬人,其中裝備火銃槍的神機營更是嚇壞了前來參觀閱兵式的27國使者。
尤其是那位來自橫掃中亞和歐洲的帖木兒國使臣看到明朝火銃槍的威力後,嚇得當即跪下叩拜,完全沒有了當初的傲慢態度。
明朝神機營的人員編制和火銃槍、火炮的配置。
神機營擁有步兵3600人,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配備裝備為火銃槍3600枝,野戰火炮160門,另外還配備一些多管火銳槍和冷兵器,而且當時神機營已經實施了「三三″制,即一排射擊,一排裝藥,一排填實彈藥,保持火銃槍射擊的連續性,其戰鬥力強悍無比。
那麼在明朝末期,擁有眾多火銃槍和火炮的明軍與努爾哈赤率領的八旗軍在薩爾滸一戰中為何是大敗而歸呢?
原因在於萬曆皇帝在薩爾滸一戰中派了一名奇葩的統帥。
這位統帥就是進士出身的楊鎬,楊鎬本是文人出身,對軍事謀略是一竅不通,在他成為明朝大軍統帥後,將明軍分為四路,由總兵杜松率領3萬明軍主力擔任主攻,從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2萬5千明軍從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領1萬明軍和2萬朝鮮軍從南面攻攻,總兵馬林率領明軍1萬五千人從北面進攻。
這四路明軍共計11萬兵力,圍堵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軍,結果是成就了努爾哈赤的一句豪邁壯語:「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縱觀薩爾滸之戰,從1619年4月13日到4月16日,短短的四天,努爾哈赤率領的6萬八旗軍就將11萬明軍打得一敗塗地,總兵杜松和總兵劉綎兩位統軍主官戰死,另一名統軍主官總兵馬林戰敗逃跑,總兵李如松則還在路上磨磨蹭蹭。
為什麼說楊鎬是位奇葩統帥呢?
因為這位統帥大人在出兵前已經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勸降書信送給了努爾哈赤,他以為明朝大軍一到,努爾哈赤肯定要臣服於明朝皇帝,因此在信中把他那看似很完美的四路合圍計劃寫了個明明白白。
僅僅只有短短的四天,三路圍攻大軍就被努爾哈赤的6萬八旗軍幾手殺了個片甲不留。
在那個通信、偵察技術手段相當落後的時代,又沒有偵察衛星,努爾哈赤怎麼對明朝軍隊的動向了如指掌呢?
並且努爾哈赤連續實施了3次完美的閃電攻擊,而且在短短的四天內完成,如果說努爾哈赤在明軍高層中沒有內奸誰會相信呢?
內奸肯定就是楊鎬這位奇葩的明軍統帥了。
努爾哈赤得到明軍的詳細情報後激動地仰天大笑。
實際上努爾哈赤對於明朝大軍前來圍剿八旗軍還是很擔心的,必竟是明朝軍隊人數眾多,還擁有眾多先進的火銃槍和火炮。
可是當努爾哈赤看到楊鎬的勸降信後,對於上面透露出的明軍作戰計劃感到很意外,隨後這位獵人出身的八旗軍統帥激動地仰天大笑起來。
努爾哈赤一直豪邁地笑道了最後:「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軍隊共損失兵力45870餘人,戰死的大小將領就有了300多名,損失火銃槍20000多支,還損失了3萬匹軍馬和大量的火炮。
那麼擁有著眾多火銃槍和火炮的明朝大軍為什麼敗得那麼快還那麼慘呢?
原因就是因為天氣,根據史料記載和當今科學家的統計分析,明朝末年地球正好進入了小冰河世紀,當時四月的東北還是一片寒冰的景象,冰雪尚未融化,這對於火統槍的使用相當不利。
由於野外天氣溼寒,極其不利於火藥的存儲和使用,在雙方進行大規模的交戰時,激起的漫天冰雪更是加重了空氣的潮溼度。
火銃槍在作戰時需要用火繩來引燃火藥,在交戰中明軍的火銃槍因為無法及時引燃而導致發射速度降得很慢,而且士兵背負的火藥長久處於潮溼的環境導致不能使用。
這一切都導致了火槍營的戰鬥力根本沒有發揮出來,就被八旗軍騎兵衝到了近前,結果就是明軍三路大軍中的火槍營損失最為嚴重,單單從明軍損失了多達20000支的火銃槍就可以看出來。
從明朝後期的冶煉水平可以看出來,火銃槍和火炮的製作相當不容易,損失了大量的火銃槍導致了明軍後期的戰鬥力整體下降,從而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薩爾滸之戰更是努爾哈赤建立起的後金政權崛起的關鍵一戰,努爾哈赤率領的八旗軍戰勝了以火銃槍和火炮為主要武器的明軍之後,努爾哈赤和他的後人們都對火銃槍的發展極為輕視,中國的武器裝備開始落後於那個時代,而遙遠的歐洲已經開始大規模的使用火槍了。
套用當今世界上的一句名言:「薩爾滸之戰是明朝任命了一位奇葩的統帥,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打了一場錯誤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