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擁有大量的火銃大炮,為何打不過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軍?

2020-12-24 騰訊網

在明朝末年的明清大戰中,明朝軍隊火器的使用率頗高。而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人優勢就在於弓馬嫻熟,主要使用的都是冷兵器。照理說,熱兵器對於冷兵器存在著不可逾越的代差,有碾壓般的優勢,為什麼結果卻是明朝軍隊敗給了清兵呢?裝備佔據優勢的明軍,為什麼被清軍吊打?

對於這個問題,一開始我也很想不通,後來我看了沙特軍隊使用m1a2主戰坦克,被穿著拖鞋的胡塞武裝吊打,我總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明朝軍隊確實火氣犀利,而且在朝鮮戰場上也證明過明軍的戰鬥力。但是榮譽只屬於過去,明朝從上到下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所以導致了明軍的戰鬥力,在崇禎年間,遠遠不如清軍。

裝備有大量火器的明朝軍隊在萬曆抗日援朝戰爭中,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戚繼光曾經建立一種車陣,這種陣型以佛郎機炮作為核心,而其他的弓箭手,火銃手,騎兵為輔,主要依靠弗朗基炮,利用其一分鐘五次到九次的射速消滅敵人。

這個陣型在戰場上可謂是威風八面,不管是日本人還是蒙古人都被他打得哭爹喊娘。但是這需要士兵有非常高的軍事素質,對於訓練水平,以及諸兵種協同作戰默契程度也要求很高。

可是明朝後期的軍隊訓練水平非常低,明朝的將領吃空餉的非常多,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就是他的那些所謂家丁,而其他的部隊都是炮灰。有許多都是臨時徵召進來湊人頭的,訓練嚴重不足,有些人剛剛扔下鋤頭,就拿著鳥銃上戰場了。什麼諸兵種配合,什麼戰術打法,完全就是兩眼一摸黑。

而明軍的一些中低層將領可以說吃拿卡要樣樣精通,唯獨就是不會打仗,什麼陣法,火銃兵和騎兵該怎麼配合,根本不知道。這樣的部隊面對精銳的八旗鐵騎時,能不吃虧嗎?

再好的武器,再精良的裝備,也需要有相應的人員才能將它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就像m1主戰坦克,美國人開的時候橫掃伊拉克,而換到沙特人時,連穿拖鞋的胡塞武裝都打不過。這並不是m1主戰坦克落伍了,而是沙特人實在太不給力,根本無法發揮陸戰之王的威力。

而且在明崇禎時期,明朝政府的財政非常拮据,甚至連軍隊的餉銀都無法按時下發。財政的枯竭使得明軍缺編,缺訓,裝備老化無法及時更換。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明軍雖擁有大量火器軍隊,依然不是努爾哈赤等人的對手。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滿清手中也有大量的火器,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清朝之後,他們帶去了大量火器。而且火器的技術,隨著漢奸的投降,逐漸流傳到了滿清控制區。

通過逆向研究以及學習技術,很快,滿清的火器也迎頭趕了上來,最終滿清亂拳打死老師父,用滿清造火器打敗了大明造火器,入主中原,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相關焦點

  • 火槍兵鬥不過騎兵?努爾哈赤仰天大笑:「明軍的戰術真是奇葩!」
    神機營擁有步兵3600人,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配備裝備為火銃槍3600枝,野戰火炮160門,另外還配備一些多管火銳槍和冷兵器,而且當時神機營已經實施了「三三″制,即一排射擊,一排裝藥,一排填實彈藥,保持火銃槍射擊的連續性,其戰鬥力強悍無比。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在火器的加持下,明軍為何在野戰中無法像朱棣時代那樣與北騎對抗,開戰八年才憑藉一場守城戰取得了首勝?寧遠之戰後如「紅夷大炮」這樣的先進火器為何未能挽救明帝國的覆亡?……太多的長時段歷史話題有待以下探討。在渾河之戰中,白杆兵首當其衝,八旗軍趁對方還未布陣完畢,就率先進攻,三次進攻皆被身著重甲手持長槍的白杆兵擊退,《滿文老檔》稱,「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
  • 薩爾滸改變中國命運之戰:明軍精銳一戰全滅
    現在則為時已晚,努爾哈赤現已基本統一滿洲各部,擁有八旗數萬,掌控數千裡廣闊空間,實力比當初大金朝創始人阿骨打反遼時還要強大,其勢已難壓制。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實際向明廷宣戰。其後,八旗軍攻城掠地,重創遼東明軍。引發明廷震動,萬曆皇帝破例上朝,徵求平息努爾哈赤策略。最後朝廷定下「務期殲滅,以奠封疆」戰略。投入軍費白銀300萬兩。
  • 火銃:世界步槍鼻祖,朱元璋應用出神入化,明朝卻大量採購佛朗機
    宋代火槍殺傷力有限 於是這種火器就應用於一些打獵活動,不過打獵依舊還得是靠弓箭,這種武器只能算自保,或者給大型動物重傷,實用性和實戰性極差;不過雖然不用,但到了南宋期間,一些民間的反抗軍就使用過這類突火槍,他們針對的就是蒙古大軍,不僅蒙古人發現這種火器對牲畜精神影響較大,中原人們也發現突火槍能夠有效地緩解元騎兵的衝擊速度,甚至還能夠打亂元軍騎兵的衝擊陣型
  • 明朝神器三眼火銃威力如何?現代人說無敵,戚繼光說只能當號炮
    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銃之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為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人騎著馬衝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麼幾路下來,估計神仙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
  • 中國弓箭的巔峰之作清弓!為什麼說它又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絕唱?
    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互相攻伐,但限於人口數量,軍隊規模都不會很大,兵器的生產能力也有限,因此,不可能出現像中原軍隊那種靠大量弓箭手射出漫天箭雨、以火力覆蓋換取命中率的戰法。女真人更傾向於獵手的戰法,以精準而殺傷力極大的近距離射擊將對手一舉斃命。努爾哈赤本人就是一位射術極強的神射手。在他前期統一建州女真時,由於兵力單薄,經常要靠他自己拿著弓箭親自上陣殺敵。
  • 土木堡之變前,可以說,明軍是整個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之一
    雖然這40 名騎兵遭到了較大的損失,但明軍重步兵竟然高速移動,包抄蒙古軍後方,並且兩面夾擊,大勝蒙古騎兵並殺死了他們的統帥。雖然對具體的陣型沒有記載,但明顯這些步兵陣型擁有高速機動能力,並且嚴密到令對方騎兵無法尋找其被衝擊的破綻,同時富有攻擊性,非常重視「進退熟練」的步伐協調。歐洲15世紀末逐步崛起的專業化長槍方陣步兵,與明初陣列重裝步兵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火銃:世界步槍鼻祖,精度差,殺傷力小,朱元璋卻將其發揚光大
    宋代火槍殺傷力有限於是這種火器就應用於一些打獵活動,不過打獵依舊還得是靠弓箭,這種武器只能算自保,或者給大型動物重傷,實用性和實戰性極差;不過雖然不用,但到了南宋期間,一些民間的反抗軍就使用過這類突火槍,他們針對的就是蒙古大軍,不僅蒙古人發現這種火器對牲畜精神影響較大,中原人們也發現突火槍能夠有效地緩解元騎兵的衝擊速度,
  • 火槍大炮也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
    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原本居住在窮山惡水間的遊牧民族,以區區30萬人口,6萬部隊,卻擊敗了擁有6000萬人口,100萬軍隊的王朝,這個民族就是滿族。但從數據對比上來看,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滿族當時人口應該在18萬人左右,即便按照非戰時5抽1的標準來算,也不過30萬人左右。實際上滿清入關的時候八旗軍是存在缺員的情況的。滿文資料《八旗編審男丁冊》記載,清兵入關時八旗士兵只有55320人,就算是5抽1,逆推出的滿族總人口也只有276600人,而按照3抽1來算的話應該是165960人。
  • 彪悍的清朝軍隊,為何放棄了金屬鎧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簡陋的棉甲呢?
    按理說,清軍能立下如此戰功,所配備的應是頂級裝備,為何他們反而身披棉甲作戰呢? 明朝時火銃及火炮的應用最為廣泛,有三眼銃和四眼銃,它們可以連續釋放多次,火力密集。對於騎兵而言,這種打擊是致命的,而清軍最大的優勢便是騎兵。他們行動迅速,馬上作戰,幾乎無往而不利。應對火銃,金屬鎧甲不僅因厚重影響行動,還易被火器穿透,可是棉甲則不然。
  • 明朝三眼火銃的威力怎麼樣?
    通俗說,三眼銃就是三根火綁在一起,說來說去還是火銃。火銃是明初的典型火器,屬於火門槍,無論是威力還是射擊精度都無法和火繩槍相提並論。之所以會出現三眼這種火槍,主要還是考慮到火銃沒啥射擊精度,更沒法瞄準,那就乾脆提升一下火力密度,總比一根槍管強啊。
  • 紅衣大炮、佛郎機、虎蹲炮、鳥銃如何劃分?
    紅衣大炮,佛郎機、虎蹲炮、鳥銃,這四種武器,都是在明朝時期,軍隊中曾經使用的武器。它們的起源,也大致處於這一階段。如果從簡單的起源劃分,紅衣大炮,佛郎機都可以歸為外來戶。這兩種武器是引進後仿製的。虎蹲炮則是明朝國產武器。鳥銃的製造,則起源不明。有人說它是本土創造。有人說它是外來引進。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四種武器都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
  • 為什麼清朝幾十萬兵士,打不過八國聯軍幾千人?
    關於晚清中國歷史,我們有一個逃脫不了的疑問——為什麼為什麼清朝幾十萬兵士,打不過八國聯軍幾千人?但是大清至少也有近百萬的軍隊,為何卻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荒而逃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原因。第一、戰鬥力相差懸殊有人說清軍可以剿滅擁兵幾十萬的太平天國,戰鬥力就算再差能差到哪去?
  • 大清國最後的將軍,以大刀長矛對敵人洋槍洋炮,最終被一小將殺了
    看著不堪一擊的八旗軍,太平軍的大將林鳳詳等人決定乘勝追擊,徹底統一全國。鹹豐三年(1853年),林鳳詳和李開芳等人率領太平軍北伐,很快便攻到了商丘一帶。敗報不斷地傳來,鹹豐帝如坐針氈。 之後,他將能夠動用的八旗軍全部派往前線,想要擋住太平軍。但是,在京城駐紮的八旗軍實力更弱。過慣了太平日子的他們,有的甚至連弓箭都拉不開了。
  • 冷兵器的巔峰之作,實力堪比火藥,清軍憑它擊敗用火槍的明軍
    弓箭的發展歷程是漫長的,早在15000年之前,人類就已經會把一些石器鑲嵌在木棒或者骨棒上,利用彈性達到遠距離射殺動物的目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不斷進步,弓箭的種類也日益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使用牛角或者羊角作為弓腹,動物的筋腱作為弓背的新型複合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