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的明清大戰中,明朝軍隊火器的使用率頗高。而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人優勢就在於弓馬嫻熟,主要使用的都是冷兵器。照理說,熱兵器對於冷兵器存在著不可逾越的代差,有碾壓般的優勢,為什麼結果卻是明朝軍隊敗給了清兵呢?裝備佔據優勢的明軍,為什麼被清軍吊打?
對於這個問題,一開始我也很想不通,後來我看了沙特軍隊使用m1a2主戰坦克,被穿著拖鞋的胡塞武裝吊打,我總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明朝軍隊確實火氣犀利,而且在朝鮮戰場上也證明過明軍的戰鬥力。但是榮譽只屬於過去,明朝從上到下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所以導致了明軍的戰鬥力,在崇禎年間,遠遠不如清軍。
裝備有大量火器的明朝軍隊在萬曆抗日援朝戰爭中,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戚繼光曾經建立一種車陣,這種陣型以佛郎機炮作為核心,而其他的弓箭手,火銃手,騎兵為輔,主要依靠弗朗基炮,利用其一分鐘五次到九次的射速消滅敵人。
這個陣型在戰場上可謂是威風八面,不管是日本人還是蒙古人都被他打得哭爹喊娘。但是這需要士兵有非常高的軍事素質,對於訓練水平,以及諸兵種協同作戰默契程度也要求很高。
可是明朝後期的軍隊訓練水平非常低,明朝的將領吃空餉的非常多,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就是他的那些所謂家丁,而其他的部隊都是炮灰。有許多都是臨時徵召進來湊人頭的,訓練嚴重不足,有些人剛剛扔下鋤頭,就拿著鳥銃上戰場了。什麼諸兵種配合,什麼戰術打法,完全就是兩眼一摸黑。
而明軍的一些中低層將領可以說吃拿卡要樣樣精通,唯獨就是不會打仗,什麼陣法,火銃兵和騎兵該怎麼配合,根本不知道。這樣的部隊面對精銳的八旗鐵騎時,能不吃虧嗎?
再好的武器,再精良的裝備,也需要有相應的人員才能將它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就像m1主戰坦克,美國人開的時候橫掃伊拉克,而換到沙特人時,連穿拖鞋的胡塞武裝都打不過。這並不是m1主戰坦克落伍了,而是沙特人實在太不給力,根本無法發揮陸戰之王的威力。
而且在明崇禎時期,明朝政府的財政非常拮据,甚至連軍隊的餉銀都無法按時下發。財政的枯竭使得明軍缺編,缺訓,裝備老化無法及時更換。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明軍雖擁有大量火器軍隊,依然不是努爾哈赤等人的對手。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滿清手中也有大量的火器,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清朝之後,他們帶去了大量火器。而且火器的技術,隨著漢奸的投降,逐漸流傳到了滿清控制區。
通過逆向研究以及學習技術,很快,滿清的火器也迎頭趕了上來,最終滿清亂拳打死老師父,用滿清造火器打敗了大明造火器,入主中原,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