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收復澎湖,活捉荷蘭主將,押到北京處死,傳首九邊!

2020-12-24 網易新聞

十六世紀末,新興的海上強國荷蘭派人來明朝請求通商,由於荷蘭並非明朝傳統朝貢貿易體系中的國家,所以被拒絕。

不死心的荷蘭,在明朝商人李錦的建議下,於萬曆三十二年,出兵佔領澎湖,企圖據此逼迫明朝同意通商請求。

澎湖是漳州和泉州的海上門戶,位置極其重要,元朝時期曾於此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明朝建立後,派部隊駐防澎湖,但由於物資供應和氣候等諸多問題,澎湖的明朝守軍每年僅在春秋二季駐守5個月,其餘時間無一兵一卒。

明朝商人李錦對此心知肚明,在他的出謀劃策之下,荷蘭人在明軍離開之時,趁機佔據。

明朝得知荷蘭人佔據澎湖後,並未同意通商,而是立即派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領戰船50艘進攻澎湖。

荷蘭人見明朝船多勢眾,不敢抵抗,立即登船離開,明軍兵不血刃收復澎湖。

天啟二年,荷蘭捲土重來,再次佔據澎湖,築城和修建堡壘,企圖將這裡建立成海上基地。

於此同時,荷蘭人還派出艦隊到福建沿海一帶燒殺搶掠,荷蘭船長威·伊·邦特庫撰寫的《東印度航海記》中詳細描寫了荷蘭在福建沿海燒殺搶掠的情形。

更令人髮指的是,荷蘭人將在沿海抓獲的1000多中國人帶到澎湖,為他們築城做苦力,導致500多人死亡,剩餘的則被東南亞和販賣到其他地方。

囂張跋扈的荷蘭,甚至派艦隊公然封鎖漳州港口,切斷海運。

面對荷蘭的步步緊逼,明朝沒有像後來的清朝一樣卑躬屈膝,割地求和,而是選擇武力收復失地!

儘管當時明朝與後金連年徵戰,大批部隊損失和被牽制在關外,但明熹宗依然以「紅夷狡詐,為患方深」為由,詔令福建巡撫南居益出兵徵討。

天啟四年,福建明軍集中起一萬餘人,搭乘戰船200餘艘,包圍澎湖。

澎湖荷蘭人大約有900餘人,人數雖少,但是船堅炮利,火器先進,遠勝於明朝。

明軍經過幾次攻擊,給荷蘭人造成較大殺傷,到了七月,參與的荷蘭人大部分投降,一小部分乘船逃到臺灣。

至此,被荷蘭人佔據兩年多的澎湖重新回到中國懷抱。明朝人感嘆:復祖宗百年疆土,弘敷遠略,舒廟堂宵旦焦勞,有如今日者哉!

荷蘭軍官高文津被押解到北京,明熹宗下令將其處死,並「傳首各邊,以昭示天下」。

早在此戰之前,明朝已經通過打撈荷蘭沉船的方式,獲得荷蘭先進武器,派人送到北京,進行仿造,澎湖荷蘭軍官高文津為促使明朝同意通商,也曾派人進獻過一些武器。

當時明朝雖然認為荷蘭火器犀利,卻並未在戰場上與其交手,仿造熱情並不高,經過這次戰鬥,荷蘭武器給明軍造成重大損失之後,明朝痛定思痛,開始不遺餘力進行仿造,並不斷改良,最終製造出讓後金聞風喪膽的「紅夷大炮」。

戰後,明朝意識到澎湖的重要性,將守軍增加到2000多人,並且改為全年駐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明朝將領沈有容收復臺灣:堂堂中國,豈乏金錢巨萬萬!
    文/晚風暮雨提起收復臺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的「國姓爺」鄭成功,實際上,在鄭成功之前,還有一位三次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沈有容。這是沈有容第一次收復臺灣,比鄭成功早了59年。萬曆三十二年七月,荷蘭東印度公司韋麻郎率兩艘戰艦,侵佔澎湖,隨後在島上「伐木駕廠」,企圖在這裡建立一個對華貿易的基地,並伺機侵佔臺灣。沈有容聞訊,一面下令嚴守要塞,準備作戰,一面集結水師戰船,準備以武力收復澎湖。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 談遷《國榷》九邊的由來。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就開始了分分合合衝突,在農耕和遊牧之間碰撞,融合。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
  • 宋元時期福建漢人即開發澎湖,為何澎湖會比臺灣早開發500年?
    一直到17世紀,沿海的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而一直到鄭成功收復臺灣,臺灣島內才有第一個漢人政權,至於中央朝廷首次收臺灣為版圖,那還是在康熙帝平明鄭之後。為什麼臺灣距離大陸這麼近,卻一直沒有被攻略呢?這是因為在古代大陸前往臺灣是非常困難的,這主要和洋流有關,臺灣海峽很難穿越。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5、第五次戰役(明朝時期) 明朝時期,倭寇時時搔擾中國東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萬曆30年),有部分被明軍擊潰的倭寇逃至琉球(今臺灣省)島。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站在明清鼎革的歷史時段,結合明末清初的北邊局勢,可以發現,隨著女真的崛起、後金的建立,九邊作為明朝北邊安定的基石逐漸被撬動,進而造成明朝統治根基鬆動。遼東鎮的殘破,對明朝的影響不僅限於遼東,而是影響到整個九邊地區和明朝的國運。隨著大順的崛起,明朝九邊逐步為農民軍所佔領,明朝安內攘外的九邊精銳被摧毀,明朝也隨之滅亡。
  • 為國立下大功,卻成為大明唯一被傳首九邊的文官—熊廷弼
    但是惟有一人除外,此人作為進士出身的高級文官,卻成為了大明二百年來唯一一個遭受傳首九邊這種殘酷刑罰的人。若此人是大奸大惡之徒倒也能說得過去,可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此人是個在遼東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他就是熊廷弼。
  • 395年前的今天,死磕清朝的國姓爺,收復臺灣的英雄鄭成功誕辰
    後來,鄭芝龍接受招安當了明朝官員,鄭成功回到福建讀書,15歲考中秀才。1644年(20歲),鄭成功到南京國子監讀書深造,拜東林黨領袖錢謙益為師。錢謙益給他起名「大木」,勉勵他成為棟梁之才。
  • 明朝到底管轄過臺灣島嗎?用最全面的史料探討這一段歷史
    在南宋時期,澎湖被記載為「平湖」。南宋的泉州長官汪大猷派軍民屯戍澎湖,標誌著澎湖群島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趙汝適的《諸蕃志》寫道:「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當時的澎湖並不包括流求(臺灣)。《元史·琉求傳》說:「琉求在南海之東……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元朝建立後,正式設置了澎湖巡檢司。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是怎麼一舉佔領澎湖列島,收復臺灣?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福建東山島島澎湖施琅選擇先拿下澎湖是有其原因的。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略縱深,澎湖島成為外圍防禦的唯一屏障。
  • 歷史上的四次收復臺灣
    明朝初年,朝廷下令實行海禁,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澎湖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侵略臺灣,並以臺、澎為中轉站,頻頻襲擾我東南沿海城鄉。 沈有容收復臺灣後,1604年又隻身登上被荷蘭殖民者搶佔的澎湖列島,陳說利害後,荷軍撤走,使荷蘭侵佔臺灣推遲20年,當地人民讚譽沈氏「以三寸之舌,勝百萬之師」,還豎起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荷軍頭目)碑」。該碑至今還豎立在烏公島天后宮清風閣。
  • 此人才是收復寶島之第一人,比鄭成功還要早60年,卻鮮為人知
    明朝沈有容曾三次收復臺灣,相比世人熟知的鄭成功收復臺灣,沈有容的「三入東蕃,殲倭驅荷」的事跡卻很少有人知道。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今安徽宣城人。從公元1602年到1618年(萬曆三十年至萬曆四十五年),沈有容曾經三次率軍進入澎湖列島、臺灣島,不僅殲滅了盤踞在此的倭寇,還驅逐了侵佔這裡的荷蘭侵略者,成功的保衛了臺灣。所謂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侵擾明朝和朝鮮李氏王朝沿海的日本武士、浪人和姦商。在這之前,雖經俞大猷、戚繼光等愛國將領的艱苦鬥爭,基本上平定了大股倭患。
  • 歷史上臺灣一共被收復了5次,其中的3次,都是由此人完成
    一提到收復臺灣,可能大家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人物,就是明朝時期的鄭成功。南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親自帶領著兩萬五千名明朝將士,奔赴前線橫渡臺海,將盤踞在那裡的荷蘭殖民者悉數驅趕,這才成功收復了這個已經被外人佔據了整整三十八年的寶島。
  • 民族英雄鄭成功39歲暴病而死,臨死前決意處死老婆、長子和長孫
    提及鄭成功這個民族英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抗清明將,曾做出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和創建明鄭的壯舉,但同時,又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鄭成功雖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英雄,但他卻出生在日本,有一半的日本血統,而且在他39歲暴病而死之前,曾決意下令處死老婆、長子和長孫,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臺灣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是在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只能把希望放在海峽對面的臺灣。要奪得臺灣,必先有戰船,鄭成功大修戰船,訓練水師。
  • 很多人都不明白,鄭成功為何要在臨死前,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然而如此人物卻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而他在逝世前還下了一個奇怪的命令:處死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 1661年,自知大勢已去的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開啟了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功蓋千秋。可是他正要大展宏圖之時,卻在收復臺灣三個月後突然病逝,年僅39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臺灣的歷史都經歷過那些時期,從鄭成功到蔣介石
    從遠古時期的高山族,再到現代的科技文明。每一個時代都是如此的耀眼。今天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篇章,去看看臺灣的風雨變遷。高山族時期臺灣最早的人類先祖,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他們都是從福建沿海地區遷移過去的。早期都過著原始部落的生活,剛開始由於交通不便,與大陸的交流並不是很平凡。直到唐宋時期。
  • 中國海賊王:娶日本媳婦,揍荷蘭鬼子天下無敵!
    不久,李旦派鄭一官前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通事(翻譯)。名義上是通事,但鄭一官幹的活卻沒有做做翻譯那麼簡單。根據荷蘭人傑拉德·韋特的信件記錄,荷蘭人曾派「通事一官」〈鄭芝龍〉率領二三十艘中式帆船,去截擊與西班牙通商的海船。1624年,鄭一官離開荷蘭人,到臺灣歸附另一個名聞遐邇的海上豪傑顏思齊。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二,澎湖列島被納入版圖 從宋朝開始,澎湖列島開始被納入到了中國版圖。《臺灣通志·人民志》記載,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為泉州知州,當時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也就是澎湖列島。而澎湖列島經常被海盜搶劫,於是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後來汪大猷親自登島駐守,汪大猷也成為了汪姓入臺第一人。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