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立下大功,卻成為大明唯一被傳首九邊的文官—熊廷弼

2020-12-22 騰訊網

從明成祖設立內閣開始,文官的勢力逐漸擴大。尤其在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在朝中和軍中的勳貴勢力幾乎是被掃除一空。從此文官集團開始一家獨大,地位開始變得尊崇無比,受到朝廷的種種優待,哪怕犯下大錯也不過是貶官罷黜。

但是惟有一人除外,此人作為進士出身的高級文官,卻成為了大明二百年來唯一一個遭受傳首九邊這種殘酷刑罰的人。若此人是大奸大惡之徒倒也能說得過去,可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此人是個在遼東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他就是熊廷弼。

對於傳首九邊這個刑罰,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簡單說一下。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登基後,將首都遷往北京,為了防備北方的蒙古人,朱棣在北方邊境設了「九鎮」,分別派兵駐守。

而明朝的萬裡長城,東起丹東,西至嘉峪關,分為九個區域管轄,於是又稱為「九邊」,如此「九邊九鎮」構成了明朝的塞北防禦體系。

明白了「九邊」,也就知道了「傳首九邊」的含義,那就是罪犯被斬首後,其首級被朝廷派人拿著到這九處邊關示眾,以警告眾人。斬首示眾以來本就是極其殘忍的刑罰了,而傳首九邊則是讓人屍首分離不能全屍下葬,這種刑罰極其殘忍

而終明朝二百多年,唯一受到這種刑罰的人,就是在遼東抵抗後金並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熊廷弼。那麼,熊廷弼究竟犯了什麼大錯,讓皇帝如此痛恨他,落得如此慘烈的下場?

熊廷弼(1569-1625),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人,熊廷弼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強記。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鄉試第一名,次年則高中進士,被授予保定推官。

當時的官場貪汙成風,衙門的官員和豪強勾結草菅人命。熊廷弼上任後,親自審案,明斷冤假錯案一百五十餘起,被當時的巡撫汪應蛟譽為「全國理官第一」,被提拔為工部主事,進入中央為官。

在當時的朝廷中,東林黨人佔據輿論主導地位,正在和齊楚浙三党進行激烈的黨爭。而江夏人出身的熊廷弼自然偏向楚黨。

而且熊廷弼此人性情剛直,厭惡誇誇其談之人,所以在中樞任官期間,熊廷弼屢屢與東林黨為難,所以很快被罷官,後來楚黨得勢,熊廷弼才又被啟用為御史。

萬曆三十六年年巡撫趙揖與總兵官李成梁棄寬奠新疆八百裡,遷徙民眾六萬家於內地。給事中宋一韓彈劾了李趙二人。明朝中央派熊廷弼以巡按御史的身份去調查此事。

熊廷弼到遼東後,經過深入的考察,已詳盡掌握了遼東的軍事形勢。他上書朝廷對遼東軍事政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判斷。

當時明朝在遼東受到三股大的勢力的侵擾,西邊的漠南蒙古、東邊的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正北方的北關海西女真。他指出「此遼東三面虜也,面面環繞,如處重圍。」

明朝中前期一直把蒙古視為最大的敵人。在對北方的防禦思想中,明政府一直是聯合女真部對付蒙古,即所謂的「以東夷制西虜」。

而熊廷弼在考察完遼東後,上書朝廷分析遼東三股強敵為明朝的危害程度,認為女真人的威脅遠遠超過蒙古。「人皆為河西危,而臣獨為河東危,何也,西虜雖強盛,然所欲不過搶掠財物,而止無遠志。而東虜城郭、田廬、飲食、性情與遼同,所志在我土地也。」

在熊廷弼看來,蒙古志在搶掠財物,而女真志在侵佔土地和人民,蒙古不知內地虛實,建州女真熟知內地實情,因此建州女真對明朝的威脅最大。後來歷史發展確如其所預料。

而李成梁所拋棄的土地正是被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所佔據,努爾哈赤得到這一膏腆之地,大力發展農業,解決了軍糧,獲得長足發展,為進攻撫順、遼陽、瀋陽等做好了充分準備。

因此,熊廷弼上書朝廷,歷數李成梁八大罪狀,請求嚴懲李成梁等人。並且向朝廷陳述努爾哈赤的野心和危害,請求朝廷聯絡海西女真,利用二者之間的矛盾,讓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互相攻伐,削弱努爾哈赤的力量。

熊廷弼巡按遼東三年,上疏數十次,所言切中要點、入木三分。屢次給明朝遼東的軍事防務指出了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妙計。

在遼東的三年,熊廷弼整頓軍隊,懲治貪汙腐敗,提拔各種人才,嚴格軍紀充實營伍,使得遼東軍隊的風貌大為改善。他還實行屯田制,裁撤老弱士兵,組織其開墾荒地,並修建了城堡和糧倉,防止女真騎兵前來劫掠,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

在外交戰略上,其努力改善與葉赫部、蒙族各部的關係,聯弱打強,使遼東的軍事防務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朝遼東邊疆得以穩定。

他所執行的」實內固外,以夷制夷「的戰略方針。使努爾哈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得不採取退縮方針,退還明朝故地,與明朝和好。

萬曆三十九年,熊廷弼巡按遼東任期已滿,離開遼東,督學南直隸。此地是東林黨的發祥之地,一黨獨尊,但是熊廷弼到任後」所拔皆名士,所進皆寒微,所罷黜皆鄉紳津要子弟,而東林子弟居多。「

當時的首輔葉向高,也是東林出身,他之所以能入閣,多虧江南東林子弟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而熊廷弼上任後卻對其根基痛切打擊,這導致葉向高對熊廷弼非常不滿。最終因為熊廷弼打死鬧事的學生,被趁機罷官去職。

直到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起兵反明,在薩爾滸打敗遼東經略楊鎬率領的十萬明軍,統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各部。明朝政府一直運用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徹底失敗,後金國軍威大震,聲聞天下。

在這種局面下,朝廷重新啟用熊廷弼。熊廷弼臨危受命,毫不猶豫的踏上了回京之路。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經略遼東,統領整個遼東事務。

熊廷弼上任後面對兵敗後的亂局,先是整肅軍紀,將臨陣脫逃的的將領盡數誅殺,提拔有功能戰的軍官。然後設置祭壇祭奠撫恤死難的將士,懲治剋扣糧餉的文官,先把軍隊穩定了下來。

然後招撫流民,還鄉生產,鞏固穩定自己的內部安定人心。針對明軍將士士氣低落的現狀,熊廷弼決定部署防務,以守待攻。督促軍士造戰車,治火器,修築城池,充實軍備,計劃構築遼河防線,集中十八萬兵力分布陽、清河、撫順、柴河、採取持久防禦方針。

熊廷弼分析後金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專心併力,以圖我遼瀋。」於是制定進剿、恢復、固守三個戰略步驟。他說:「善行師者,行必結陣,止必立營,見可而進,知難而止,貯放糧草,兼作退步。」

調總兵官李懷信率軍戍守遼陽門戶首山要塞,不時派小股部隊更番迭出,襲擊後金軍隊。僅幾個月工夫,經過熊廷弼的一番整頓,後金再也不敢進攻,使朝夕難保的遼東,形勢有了好轉。

歷四十八年(1620),明神宗死,光宗、熹宗先後繼位,朝廷內部在遼東防務問題上意見不一,互相攻擊。御史馮三元、張修德和給事中魏應嘉等一部分官僚,也都先後攻擊熊廷弼.「無謀」、「欺君」,不敢主動出擊速戰速決。

熊廷弼受專權的黨的牽制,他的積極固守計劃無法實現,更談不上恢復和進剿了。這次他經略遼東僅僅一年零三個月,儘管有「威懾夷虜,力保危城」之功,但仍被迫自行辭職。

代替熊廷弼的袁應泰不熟悉軍事,改變了熊廷弼的積極防禦計劃,盲目地進攻後金,屢吃敗仗。結果,袁應泰上任只四個月,被熊廷弼稱為「神京左臂」的瀋陽和遼東首府遼陽俱為努爾哈赤攻佔。袁應泰見大勢已去,舉家自殺。

熹宗不得不承認:「熊廷弼守遼一載,未有大失:換過袁應泰,一敗塗地!』遼陽之敗,遼河以東的海、蓋、復、金等七十餘城均為後金佔領,使明與後金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標誌著明朝在東北的統治即將結束。

遼瀋相繼落入後金之手,明朝退守遼河以西,明朝上下籠罩著一片悲觀、恐懼的氣氛。天啟皇帝此時才想起了熊廷弼,立即招其入京。任命熊廷弼為都御史,駐紮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先前攻擊熊廷弼的馮三元等人被罷官去職。

瀋陽和遼陽失守後,山海關以東,遼東最重要的重鎮就是廣寧了。巡撫、總兵、鎮守太監的辦事機構都設在這裡。熊廷弼一到任就提出了「三方布置」的思想。

一是,在廣寧堅守與後金對壘於遼河之畔,二是,利用明軍的水師從海上攻擊後金的大後方,迫使後金回師救援,解除前線圍困,則遼陽可復。三是,聯繫朝鮮,從側翼牽制後金。其主要精神還是以「守為主,守後方可以戰」的思想。但並非是一味被動的死守。而是先守衛遼東,恢復實力,然後再伺機出戰恢復遼東。

熊廷弼的戰略規劃,揚水師之長,發展與明朝藩屬李氏朝鮮的同盟,以廣寧為一方重鎮,在戰略態勢上完成了對後金的弧形包圍,可謂視野開闊,謀略深遠。

然而熊廷弼的戰略規劃,卻遭到遼東巡撫王化貞的堅決反對。王化貞這個蠢貨,是個典型的清流文官,剛愎自用,不通兵事,但卻輕視後金,好說大話。他向中樞進言,狂言依靠撫順叛將李永芳作內應,以蒙古部落虎墩兔為外援,六個月即可蕩平後金。

但實際上,李永芳時已為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的額附,忠心耿耿效忠新主;蒙古虎墩兔雖時稱助兵四十萬,然從未出兵,只是空話敷衍而已。王化貞將希望寄托在這兩者身上,無異於痴人說夢。

但王化貞因是首輔葉向高的門生,受到兵部尚書張鶴鳴的鼎立支持,所請無不允,獨率大軍十餘萬駐守廣寧。而作為王化貞上司的熊廷弼,卻遭到兵部尚書張鶴鳴的制和反對。「廣寧有兵十四萬,而廷弼關上無一卒,徒擁經略虛號而已」。

朝廷剝奪了熊廷弼的實際兵權,而把統兵權交給了王化貞指揮。由此導致熊廷弼只是遼東名義上的最高指揮官,實際上他直接可以統帥的軍隊卻不足五千人,這導致熊廷弼的戰略根本無法實施。

天啟二年(1622)正月,後金進攻廣寧,王化貞率領的明軍果然全線崩潰,獨熊廷弼率領率右屯五千兵保護民眾民進入山海關。廣寧之敗次月,王化貞被逮捕下獄,熊廷弼也被停職等候處理。

當時熊廷弼認為自己奉旨守關,按照經、撫當時的分工,經略是守御山海關。巡撫是駐紮廣寧,且自己並無實權。這場失敗的主要責任是王化貞人。按律,王化貞罪應當誅,而對王化貞鼎立支持,排斥熊廷弼的張鶴鳴也罪責難逃。

但是明朝兵部指揮軍事,多受言路挾制,言路又多由內閣決斷,所以,天啟初年遼東的進退,歸根到底都必須經由內閣準允,而內閣「葉相國(向高)故與先生(熊廷弼)有隙,化貞又是其門人,中途疏稱化貞才當專任,不宜受人節制。「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東林內閣首輔的好惡,通過本兵張鶴鳴直接操縱了遼東的兵權轉移,影響了前沿的戰略防守,從而決定了廣寧之戰的勝負。

廣寧大敗,內閣應負主要責任,是時東林主持內閣,要開脫內閣的責任,必須首先開脫兵部尚書張鶴鳴;要開脫張鶴鳴,必須置熊延弼於死地,作張的替死鬼,

因此,張鶴鳴雖引起公憤,但只是停職處理,毫無刑律處罰,熊廷弼則代人受過,必死無疑,天啟二年四月會審,東林內閣有意歪曲廣寧之戰的軍情兵勢,孤立事實,羅織罪狀。直接將熊廷弼打成了廣寧之敗的首魁,熊、王並論死,成為定案。

直到崇禎五年(1632),東林黨一朝天下,迫於公憤處斬王化貞,王臨刑呼日:「奸臣爾,當日要殺熊廷弼,教我只管爭功,今敗事是汝等誤我也」,算是直接揭露了真相。

天啟三年,魏忠賢上位,將被東林黨擊敗的齊楚浙三黨整合為一黨。為了打擊東林黨,魏忠賢藉助熊廷弼這個案子,以莫須有的名義,污衊熊廷弼行賄東林黨人,將熊廷弼斬首,更是藉機將東林黨一網打盡。

可憐一代名將,就這樣成為了黨爭的工具,死得莫名奇妙。為國立下大功,死後卻傳首九邊。真是可悲可嘆!

相關焦點

  • 崇禎時期的內閣首輔薛國觀幾乎就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
    據《明史·劉宇亮傳》記載:國觀乃擬嚴旨,責以前後矛盾,下九卿科道議。僉謂宇亮玩弄國憲,大不敬。劉宇亮接旨後,開始積極上疏自辯。不過,早就對於首輔之位志在必得的薛國觀豈能善罷甘休,他慫恿朝中言官們揪住此事不放,繼續上疏彈劾。
  • 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魏忠賢,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他英勇抗擊外族入侵,大力打擊貪汙腐敗,一心一意地為明朝發展做貢獻。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 談遷《國榷》九邊的由來。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就開始了分分合合衝突,在農耕和遊牧之間碰撞,融合。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
  • 唯一非太祖高皇帝位下的大明親藩——靖江王的由來
    生死大戰得以獲勝後,吳國公朱元璋大賞立功諸將,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中立下大功的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等將皆被賜予金帛土地,加官晉爵。但是實際上立下首功的大都督朱文正一是因為已經就任大都督,再無官可加;又因是自己的親侄,也需要避嫌,所以吳國公朱元璋為了顯示沒有私心,對侄子朱文正不再予以額外賞賜,只命他繼續在洪都駐守,並負責江西等處平定後的軍務和安撫地方事宜。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大隋滅亡先是因為農民起義,再是因為自家軍閥殺自己,最後奪了天下的就是山西軍閥李淵。大唐亡於藩鎮,這就不需要解釋了。大宋、大明都是亡於外族入侵。宋明之間的大元,可以說從始至終就沒能控制住地方,而且大元朝廷也不想控制。中原烈火洶洶,那我就回草原,這就是大元。從秦朝到明朝,幾乎就沒有文官什麼事。
  • 明神宗:百姓心中的好皇帝、武將心中的明君、文官集團的眼中釘
    秦漢時期,郡縣制、官僚制被確立為中央集權王朝的基本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國王和世襲貴族共治國家的規則被打破,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百官之首的丞相共治天下的規則形成,皇權、相權成為了王朝權力運行的兩級。西漢滅亡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東漢、隋、唐、宋四朝在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時,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皇權太弱、相權太強。
  • 大明王朝之明世宗(大明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
    皇位傳給誰?誰來接手這大明江山呢?這是擺在群臣面前的一道難題。按照老祖宗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位繼承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現在武宗並無子嗣,只能從兄終弟及這條線去尋找了。於是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這樣這位道君皇帝便拉開了他執政46年王朝的神秘面紗。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直接看字面意思的話,則是"文治武功一世之功"。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
  • 大明死結無人能解,逼得後金遷都之人,毀於同僚之手
    由於孫承宗是當年的榜眼,所以老家河北高陽一直稱呼他為孫榜眼。孫承宗與一般的英雄不一樣,有的歷史人物善於文治,有的善於武功。孫承宗絕對屬於複合型人才,出將入相,這在明朝絕對是稀缺型人才。唯一能與孫承宗處在同一高度的可能只有徐達和楊一清了。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有文章認為,雖然明九邊士兵戰鬥力不及蒙古,但相比京營,可謂精銳,「尤其是明朝末年後金興起,大起義爆發……如果沒有邊軍,明王朝的歷史將會重寫」。隆慶末年時,九邊地區「主客邊兵,自遼東至甘肅,凡六十六萬四千三百一十九人」,比明初還多。隆慶三年,薊遼總督譚綸曾言:「今中外馬步官軍,大約止可八十四萬五千有奇」,九邊士兵數量佔明朝軍隊的大部分,亦是明朝軍隊的精銳所在。
  • 血戰殉國-為大明最後戰死的武將竟是他!
    三關之中以寧武居中,控扼內邊之首,位置尤為重要。  1644年大明覆滅前的最後,也是最慘烈的一戰就是在這裡發生的,而此時鎮守寧武關的,並最終成為大明王朝最後一員殉難的武將,也在這裡。他的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恐怕也是非常陌生的-周遇吉。  據記載,周遇吉,號萃蓭,遼東錦州人。少年天生神力,勇武善射,後從軍,每次作戰都是衝鋒在前。
  • 張至發是崇禎時期前後變化最大的內閣首輔
    據《明史·奸臣傳·溫體仁》記載:獄上,帝始悟體仁有黨。會國弼再劾體仁,帝命漢儒等立枷死。體仁乃佯引疾,意帝必慰留。及得旨竟放歸,體仁方食,失匕箸。溫體仁離開內閣後,張至發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五十九位內閣首輔。
  • 有明袁大將軍,這塊墓碑最搞笑
    袁崇煥墓碑上刻著:有明袁大將軍墓。題寫墓碑者為吳榮光,廣東南海人,道光時曾任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如袁大將軍有知,估計在墳裡都要氣得跳出來——大喊我是文官!文官!文官!俺真的是文官,雖然考得排名不好,三甲第四十名進士,那也是文官!明朝的文官殺武官就像殺雞一樣,二三品的武官碰到六七品的文官都得下跪磕頭!武官在文官眼裡就是沒文化有粗俗的丘八,殺了就殺了。
  • 三國群英傳7(四)最強軍師技 TOP榜單文官崛起 決勝千裡
    三國群英傳7(四)最強軍師技 TOP榜單文官崛起 決勝千裡 三國群英傳7,作為一款單機遊戲,自主性非常強,(遊戲也很小1.5G,存在硬碟裡,
  • 明朝文官是不能封為公侯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
    這從一方面來講,這個政策確實是朱元璋對武將們的偏愛,因為武將只要是有爵位,哪怕官職沒有文官大,在朝中受到的尊崇和地位要遠遠高於文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官勢力。 可惜,這個制度在明朝中後期沒有堅持下來。總兵在明朝屬於武一品,可是在明末卻出現了「總兵帳下無縣令,縣令親隨有總兵」這樣的過於貶低武人的局面。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太祖出身卑微,可謂中國封建統一王朝中最勵志的,從一介放牛娃最後成為定鼎中原的皇帝,正如明太祖自己說的一樣「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清朝張廷玉編撰《明史》時評價到「帝之雄才大略,料敵制勝,率類此。
  • 他是「縮骨功」唯一傳人他練了60多年,卻在最後一戰中敗下陣來
    幾乎每個男孩都夢想成為一名武術專家。武術也是中國人的特色和標誌。早些年,甚至所有外國人都認為,中國人人都能學武。然而,如今真正習武的人少之又少。現在唯一為世人所知,也是唯一的「縮骨術」傳人--先生。自稱練了60多年的王寶和,在退役前的最後一戰中敗下陣來。王保和:自幼習武,立志成為武術大師。
  • 大明死結無人能解,逼得後金遷都之人,最終毀於同僚之手
    因為孫承宗當年名列榜眼,故此老家河北高陽一直稱他為孫榜眼。和一般英雄不同,孫承宗有些歷史人物擅長文治,有些人擅長武藝。孫承宗絕對屬於複合型人才,而明朝出將入相的人才絕對是稀少。只有徐達和楊一清,才能與孫承宗同登高峰。徐達常年統兵,為中書右丞。在擔任明朝三邊制大臣之後,楊一清成為內閣首輔。不像前面兩位,孫承宗趕上了晚明時代。在孫承宗年輕時,他比較喜歡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