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殉國-為大明最後戰死的武將竟是他!

2021-01-12 網易

2020-12-30 10:53:53 來源: 明星影視集成

舉報

  1644年1月3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率50萬大軍北徵。3月19日拂曉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大明王朝覆滅。可誰也沒有想到,從西安到北京幾千裡,一路上幾乎沒經歷大規模的戰鬥。與大順軍展開最後一戰的不是高城深池的北京城,也不是雄關險隘的居庸關,更不是北方重鎮大同、宣府,而是在一個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的地方-寧武關。

  寧武關,即今天的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明朝時為了抵禦蒙古騎兵南下,在山西、河北境內修築長城,設置關隘,其中在山西境內設偏頭、寧武、雁門三關。三關之中以寧武居中,控扼內邊之首,位置尤為重要。

  1644年大明覆滅前的最後,也是最慘烈的一戰就是在這裡發生的,而此時鎮守寧武關的,並最終成為大明王朝最後一員殉難的武將,也在這裡。他的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恐怕也是非常陌生的-周遇吉。

  據記載,周遇吉,號萃蓭,遼東錦州人。少年天生神力,勇武善射,後從軍,每次作戰都是衝鋒在前。此後因功擔任京營遊擊、前鋒營副將等職,先後跟隨張鳳翼、孫應元、楊嗣昌等人在河南、湖廣一代徵討張獻忠、李自成等起義軍。周遇吉作戰勇敢,屢立戰功,被封為太子少保、左都督。(那時候的起義軍還處於流寇狀態,未成心腹大患)

  

  到任後,周遇吉裁汰老弱,編練「敢死隊」,修繕城防,打造兵器、鎧甲,一時之間,在山西編練出一支精兵。然而留給周遇吉的時間太短、兵員不夠、軍餉又太少。

  1643年冬,李自成攻佔整個陝西,準備渡過黃河,經山西北上。作為山西總兵(相當於山西軍區司令)的周遇吉積極部署黃河防守事宜。鑑於黃河流經山西境內2500百裡,且處於冬季河流結冰,處處可以渡河。周遇吉決定分段防守,自己率兵防守北部河段,南部河段由山西巡撫蔡懋德防守。而崇禎帝調來援助的熊通等2000人,被派往守河。

  1644年1月李自成大軍出兵山西,平陽守將陳尚智迎降,守河官兵紛紛潰逃,沿河州縣望風而降。1月29日,李自成大軍從沙渦渡過黃河,直插三晉。2月6日兵臨太原城下,2月7日兵微將寡的太原城陷落,巡撫蔡懋德自殺。

  李自成隨即派遣奉命支援的降將熊通勸降駐守代州、寧武地區的的周遇吉等人。周遇吉「立斬之,傳首京師」,李自成於是率軍進攻代州。周遇吉一面憑城固守,一面利用起義軍的輕敵,派遣奇兵偷襲。幾天下來,李自成起義軍死傷萬餘人,卻不能攻陷代州。但明軍糧餉不足,後援不濟,被迫放棄代州,退守寧武關。

  2月15日李自成率大軍包圍寧武關,揚言:「五日不下,且屠」。於是雙方在寧武關前展開激戰。起義軍架雲梯,採用人海戰術攻城,明軍則用弓箭、滾木礌石防守,同時將大炮駕著城樓之上,四面開炮。就這樣雙方鏖戰三天,斃死起義軍萬餘人,而明軍火藥同時也用盡,城防岌岌可危。

  有人提議不如和李自成講和,周遇吉怒斥道:「今能勝,一軍皆忠義。即不支,縛我予賊。」(勝了,全軍都是忠義之士;如果敗了,把我綁了送給敵軍)。同時周遇吉在城內埋伏精兵,出老弱誘敵入城,然後下閘關門,伏兵四起,擊殺義軍千餘人。這時李自成也從別處調來大炮攻城,城牆幾處都出現殘破,但依然沒能攻陷寧武關。

  

  戰至最後周遇吉「身被矢如(刺)蝟,竟為賊執」,猶然大罵不屈,被起義軍「懸之高竿,叢射殺之」。而此時周遇吉的妻子劉氏率領家丁「登屋而射,每一矢斃一賊,賊不敢逼」,最後起義軍「縱火焚之,闔家盡死」。

  面對殘酷攻城戰,戎馬多年的李自成竟然萌生了退意,召集眾將商議:「寧武雖破,吾將士死傷多。自此達京師,歷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盡如寧武,吾部下寧有孑遺哉!不如還秦休息,圖後舉。」

  

  寧武關之戰雖然短短十幾天,但周遇吉以萬餘人抵抗李自成幾十萬大軍,極大的殺傷了起義軍的精銳。根據時人記載 「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對後來的山海關之戰造成了一定影響。就連李自成攻陷北京後,也曾對人說:「他鎮復有一周總兵,吾安得至此。」

  有學者認為寧武關一戰對全局影響不大,但毋庸置疑寧武關是大明王朝最後一戰,周遇吉也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忠誠的最高含義。

  終生不降清的大詩人屈大均有詩讚曰:

  襟帶河汾玉殿長,一朝弓劍委秋霜。將軍死戰哀寧武,帝子生澤恨晉陽。

  馬首關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罷清高。悲風處處吹松柏,誰到并州不斷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大明最後的錦衣衛:流亡異國他鄉,最終被緬甸設伏包圍戰死殉國
    此後,崇禎才在:「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的嘆息中,自縊身亡。 三、流亡海外壯烈殉國 伴隨著大明的滅亡,錦衣衛除了這兩個歸宿以外,其實還有一部分離開了中國,流亡到了海外,他們就是與南明王朝一路相隨的大明最後的錦衣衛
  • 抗戰期間,有三位西北軍上將殉國,他們都是誰?有集團軍總司令
    抗戰期間,中國軍民浴血奮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取得了光榮的勝利,中國軍隊殉國的將領以百計,這其中西北軍將領有三位上將戰死,他們都是誰呢?佟麟閣是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戰死的第一位軍級高級將領,1937年7月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二級上將。
  • 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殉國,其子遠赴東南亞,建國後回大明朝貢
    然而南宋也沒有存火多長時間,最後與元朝進行了崖山海戰,這一戰雖然結束了宋朝的統治,但並不是宋朝的最後一幕。宋朝遺民在東南亞地區建立了國家,苟延殘喘了上百年。南宋的最後一個皇帝叫趙昺( bǐng),還是個小孩子,當時宋朝軍隊被打得慘敗。當看到宋朝的大勢已去,忠烈之士陸秀夫對著小皇帝行了一個禮,接著對小皇帝說:「皇上,當今我大宋大勢已去,我們只能以身殉國了。」
  • 東北軍血戰日寇:槍託砸破敵人腦袋同歸於盡
    張連長知道形勢險峻,但他仍然要堅持戰鬥,他對劉排長等軍官們說:「指揮部已調五虎林(今林口縣五林)的部隊來增援了……兩翼還有九連和補充連,打起來可內外夾擊,敵人跑不掉!不打,對不起死難的東北父老,也無顏見救國軍……」他決定不後撤半步,與日軍決一死戰。他鼓勵官兵們說:「殺敵報國、為死難的同胞報仇的時候到了,我們有援軍,決不讓東洋鬼子跑掉!」
  • 日本最忠君愛國的武將,誓死追隨天皇討伐幕府,年僅42歲自殺殉國
    但是後醍醐天皇光有雄心壯志也不夠,必須有人輔助他才能成大事,而對他最忠心耿耿的人是一個叫楠木正成的武將。楠木正成出身河內國,河內國是日本歷史上的令制國之一,區域大致是今天的日本大阪府,始祖是奈良時代的名臣橘諸兄,生於公元1294年,日本史書對他早年的記載很少,只記載了他起兵反抗鎌倉幕府開始。
  • 明末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大明帝國威名赫赫的將門集體殉國
    1643年9月,寄託著明帝國最後希望的孫傳庭集團在河南郟縣與李自成起義軍相遇,激烈交戰後明軍開始潰敗。李自成抓住戰機,一日內追擊明軍四百裡,孫傳庭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四萬餘人戰死,武器輜重損失殆盡。 郟縣之戰的直接後果是造成陝西兵的大量失血,以至於天險潼關被李自成一戰而下。
  • 裕謙:他是親臨戰陣的大清最高將領,血戰不敵,向北而拜投水殉國
    裕謙:浴血御外侮,赤心寄殘陽昨天無意中看見一篇文章,講的是當年裕謙因指揮失誤,驚慌失措,自知必死,遂投水自盡,被人救出,在抬著逃跑途中身亡,這等於是臨陣脫逃,清王朝刻意將他塑造成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最後,這篇名為《晚清名將裕謙在定海戰役中到底是臨陣脫逃還是壯烈犧牲?》
  • 大明最後的硬漢張煌言:歷史學家都說,他死了明朝才算是徹底消失
    起兵慷慨扶宗國,豈獨捐軀為故王?二百年來遺恨在,珠申餘孽尚披猖。——柳亞子《題張蒼水集三首》 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帶人包圍了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18日晚上,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帶著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
  • 他是清朝第一猛將,甲午戰爭中痛擊日軍,血戰八國聯軍,最後以死殉國
    聶士成,出生於1838年,祖籍是安徽合肥的,他出生於武術世家,從小就練就了非凡的武功,1862年,聶士成參加瀘州軍營,討伐捻軍,他身先士卒,作戰勇敢,很快就被清朝授予五品頂戴花翎,1863年,聶士成轉入淮軍劉銘傳的部下,一路攻克太倉,崑山,新陽,吳江等地,後來又攻克了宜興,溧陽,嘉興,常州,1867年,同治皇帝授予聶士成巴圖魯稱號
  • 史上最有骨氣的皇帝,死前還留下一感人的遺言,上萬老百姓自願殉國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來自於社會的最底層,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這最好的例子就是同樣的兵臨城下,李隆基遠走四川,陳叔寶躲在井下,而崇禎選擇親手殺死自己的妃子和孩子,最後吊死在煤山上,堪稱是史上最有骨氣的皇帝。這份寧死不屈與江山同生共死的決心,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而真正讓人驚訝的,不僅僅是皇上,更是他身後的文武百官以身殉國的決絕。崇禎皇帝死後,他身邊的大太監王承恩就緊隨他而去了,而宮中其它的宮女太監根據記載,就有上千人都選擇上吊而死。
  • 放開那三國3血戰魔塔詳細介紹 血戰魔塔怎麼玩
    此前官方宣布了放3即將開啟金將時代的消息並令很多玩家感到振奮,而伴隨著金將們的登場同時還會有新玩法血戰魔塔的開放,這一玩法將會成為玩家獲取武將金魂和升金材料的重要途徑。接下來就為大家分享放開那三國3血戰魔塔攻略。
  • 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劉備損失了多少武將?專家:太丟人!
    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劉備損失了多少武將?專家:太丟人!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劉備損失了多少武將從戰略意圖上來看,劉備取得了該次戰爭的勝利,他如願以償地攻佔了漢中,並且斬殺了曹操當時西線的主要將領夏侯淵。夏侯淵是曹操的宗親,是最早期跟隨曹操的一批將領之一,深受曹操的信任,夏侯淵的死直接導致曹魏西線戰事的崩潰。
  • 窮人家孩子,出生時卻有喜鵲遮雨,兩次救皇帝命,八代為國效忠
    從立國到最後覆滅,沒有屈躬屈膝,從不和親,可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是,明朝的武將名氣遠不及漢唐,因為宋朝之後,中華文明趨向於保守,開疆拓土越來越少,再加上明朝採取抑制武將的政策,使武將在朝廷中的地位不高。但明朝以武立國,較宋朝而言,對待武將還是要強上許多,有許多武將世家與大明共始終,薛祿便是其中一位。
  • 蘇聯解體後,自殺殉國的最高級別元帥是誰?他的遺言令所有人動容
    解體前夕,戈巴契夫還在全蘇聯進行過一次投票,內容為是否繼續保留聯盟。事實上,有百分之七十八的人投的都是在贊同保留,還有一些則是抵制公投。按照這個結果來看,應該是不會解體的,但蘇聯還是就此解體了。不少人希望挽救,比如說那些曾經的將軍們,他們從二戰走來。
  • 大明帝國高端玩家的封神之戰!主力在野區被團滅最後卻驚險翻盤!
    公元1449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瓦剌也先四路大軍進犯大明邊境,少年天子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結果二十萬「天兵」在土木堡(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被瓦剌「團滅」,包括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在內的近七十名武將文臣全部戰死,連朱祁鎮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土木堡的慘敗,讓兩百裡外的北京城危在旦夕。
  • 1萬孤軍堅守西域40年,壯烈殉國時已是白髮老兵
    黑髮少年成了白髮老人,最終全軍戰死,卻無人投降。 正可謂:孤軍守土四十載,少年白髮無人還;英魂歸去已千年,塞外野冢誰人知? 01 強大的巨唐 故事的開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唐的版圖。
  • 宋元最後一戰,十萬人跳海殉國,還有南宋後人跑到海外當皇帝
    崖山海戰中,南宋最後的皇帝,年僅八歲的趙昺在最後一任宰相陸秀夫的懷抱下,綁著玉璽跳入大海,南宋最後的趙氏後人自此斷絕。陸秀夫對小皇帝說:「事已至此,再無路可退,除了以死殉國,沒有別的選擇。陸自立在爪哇島建國與西方侵略者完全不同,他在爪哇島上興修水利、建立城鎮,把中國優秀的生產、生活技術逮到了爪哇島,幫助當地人迅速擁有先進科技,可以說給當地人做出了巨大貢獻。
  • 血戰磨盤山,李定國抗清最後一戰,擊殺八旗20多位高級將佐
    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隊伍一支的李定國在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情勢下,聯合南明永曆朝廷在西南地區共同抗擊清軍南下,尤其是在磨盤山最後一戰,使得清軍不敢驕橫窮追。李定國與「聯明抗清」公元1646年,明朝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南明永曆政權。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張獻忠北上抗清在西充兵敗身亡。
  • 從武力值和統帥值來看,中國歷史排名前5的武將是哪些?
    武力值排名 前文說過,因為不是同一歷史時期,兩個武將之間也不可能有互相交手的機會,所以比較他們的武力值時,必須找到一個較科學的參照物。仔細查閱正史的記載,你會發現有一個參照物最為合理,那就是武將在戰鬥中直接斬殺的敵方官兵的數量,在這裡我們發現正史記錄中有4員武將,都是在一場戰鬥中殺傷過百的敵軍,也就是所謂的「百人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