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為了你,
我和你爸早就離婚了。"
一位網友說,她總是被父母提醒著:我們不離婚,是為了你。
除夕佳節,每個家庭都在看春晚,她的父母在吵架。
正月十五,朋友圈裡都是煙花和花燈,她的父母在吵架。
她清清楚楚見證了父母是如何吵架、如何打架,又是如何地惡語相向和家暴。臨近高考那三個月,她甚至患上了抑鬱症,對於她而言,最深的傷害是來自於她最愛的人,更痛苦的是她面對這些傷害卻還是無能為力。
他們吵架的次數越多,她的負罪感越重。她一直不願回家,即使回家了也是每天提心弔膽,每天晚上睡覺,即使父母沒有吵架,她的耳朵也總是特別敏感,能把所有的聲音聽成是在吵架。她說父母是為了她才不離婚,她真的一點也不反對他們離婚,是真的想讓他們各自好好生活,而不是在一起爭個你死我活。
婚姻裡的痛苦,
都由孩子來買單。
看看這個令人痛心的悲劇:
父母總吵架,14 歲男孩多次勸阻無果後,從 29 樓的家跳下自殺,當場死亡。
知情人士痛心爆料:"寧可不要爭吵不休的婚姻,也不要說都是為了孩子著想。"
知乎這位網友表示:"吵架對孩子的傷害,就好比往罐子裡投石頭,而罐子總有滿的那一天。"
在知乎上,有網友問:
網友 A
告訴他們,我希望你們趕緊離婚。看他們離不離。
網友 B
別人看來沒什麼 ! 對當事人真是個打擊。
網友 C
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男女之間的事很難說,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媽哭著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以前覺得自己是累贅,很不開心,我上高中的時候每次他們吵完架我媽眼淚汪汪的就去學校看我,我見她眼睛紅彤彤的問她怎麼了,第一次問一定會說沒事,到第二次問就開始哭,然後我就逃一節課陪她在外面哭,尤其是高三,每次見過她以後我回到座位上自己也會偷偷哭,現在當我明確告訴他們,我可以養活自己,也可以養活我媽,你不是說要離婚嗎,趕緊離吧,就不說話了,要不就轉移話題。我只想呵呵呵了,事實上這麼多年,她或許已經過慣了這樣的生活,或者她不知道離婚以後自己的生活質量是否像現在一樣有保障,又或者是為了我弟弟,但我弟弟之前我還有兩個妹妹,如果真的不想過了為什麼要給他生這麼多孩子呢。
一位求助者多年承受對方的語言暴力,而她自己選擇了默默承受,從來不敢維護自己的利益。後來發現,她的母親多年來都在忍受父親的家暴行為。
還有一位求助者多年來看不上自己的老公,覺得他配不上自己。後來發現,她的父母多年爭吵,母親看不上自己的父親,覺得父親所有的成績都源於自己的家庭優勢。可是她又說不出對方哪裡不好,"這種對方配不上自己的感覺"其實是自己母親的感覺。
·········
後來她們告訴我,自小就聽父母爭吵,母親經常對別人抱怨:如果不是因為孩子,早不跟他過了。你看,這樣的影響有多大?
孩子聽到這句話:我一切都是為了你!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為了自己才會忍受不好的婚姻,才會有了痛苦。於是孩子會覺得自己多餘,覺得自己是不該存在在父母之間的。於是孩子便想離開自己的父母!或者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的關係得到修復,於是孩子就變成了自己父母的父母,想去幫助父母。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流動的,即孩子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父母把愛的能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得到愛。這是很自然的關係,是愛與愛之間的流動。如果父母沒有給出愛,孩子沒接收到父母的愛,愛是受阻的。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愛,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婚姻生活的。
朋友說:可是如果我們分開了,孩子的愛就不完整了。
可是完整的愛,是母親給出的陪伴和慈愛;父親給出的鼓勵與支持。而不是母親給出的責怪與忍耐,父親給出的厭倦和冷漠。
每年剛剛高考完後的一個時間點,一直延伸到二、三個月以後,都會有一個社會事件出現,那便是:"高考後的離婚潮。"
一看到孩子就"休戰",為了孩子的學業不受影響,很多婚姻出現問題的父母對離婚避而不談,萬事都要等到高考結束後。統計表明,每年高考過後的 6 到 9 月份,婚姻登記處登記離婚的案例都會突增,形成一個離婚的"小高潮"。
小潔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從上高一開始,父母開始頻繁吵架。很多次她在房間學習,隔著一道門,客廳裡是父母的吵架聲。開始小潔還出去勸勸,但父母總是餘怒未消地訓她:回房間學習去,這裡沒你的事 !
每次父母吵架後都會長時間冷戰,同在一個屋簷下,卻形同陌路。家裡的氣氛非常凝重,雖然他們都很關心自己,但小潔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感到窒息。這樣度過了硝煙四起的三年,在高考前的幾個月,小潔的父母已基本沒有任何交流了。就在這冰冷的家庭氛圍中,小潔 6 月份迎來了高考,高考之後的第二天,她的父母就去民政局辦理了離婚手續。
他們離婚後小潔反倒鬆了口氣,再也不用吵架了。
到高考後離婚的理由都是:"孩子考上大學,沒有顧慮了 ! 可以不用為了孩子繼續勉強撐下去了 !…… 一句話:為了孩子 ! "
為了孩子的高考而將就
最後孩子知道真相後
心裡是怎麼想的?
網上,有一個孩子是這樣的回答的:
"媽媽一直說"都是為了你,才沒有離婚"。這種壓力無時無刻都在折磨著我,讓我覺得我的出生就是一種錯誤。
從小父母愛吵架,我做著作業,耳朵忍不住支起來,聽到不對就趕緊出門打岔勸架;
後來,父母開始徹底冷暴力,好幾個月都不說一句話,家裡冷得像冰窖;
高考臨近,我注意到父母比以前開心了,因為我知道他們終於要解脫了;但事實上,他們離不離婚對我來說真的無所謂,因為有沒有那張紙,這世界上哪裡都不是我的家。
高考影響生命的深刻,遠不如父母家庭對我一生的影響,如今 30 多歲,高考絕對不會再讓我戰戰兢兢,家庭的幾幕回憶卻可以。"
還有一個孩子說:
"在父母分手之前,我一點都不知道 ; 得知消息的那一天,我的心中滿是震驚,甚至感覺自己被父母欺騙了 ; 緊接著自己感受到的便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痛苦,這種痛苦不能和其他人說,自己默默的承受,特別是自己知道,這種痛苦是源於自己知道了這樣的現狀但卻無能為力而導致的 ! "
作家池莉,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想離婚了。但為了孩子,她告訴自己:"忍字當先,白頭到老"。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她就跟丈夫約好,瞞著孩子,離婚不離居。至少要在形式上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中考完,池莉才決定攤牌,沒想到一開口就被孩子打斷:
"其實我早就知道了。我上初中不久,無意間在書櫃裡看到了你們的協議書。媽媽,離婚是你們兩個自己的私事,我不會幹涉。照我看,你們也是不合適,離了好。如果早離也許會更好。你要知道你和他在一起總是彆扭和焦躁的,總在刻意壓制脾氣,可能你自己還不覺得,但是事實上很明顯。還是分開好,分開以後你的脾氣自然就好多了。"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親情與愛,不是父母婚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父母雙方痛苦的糾結,只能讓孩子對未來的婚姻生活帶有無助和失望感。
人們常說知子莫若母,但很多時候,孩子才是這個世上最了解父母的人。再遲鈍的孩子,都可以感受到父母是否相愛,他們的感情是否真摯,不要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
來源:湖北經視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