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文化 | 武威文廟文昌宮古匾群 ——涼州文化的華美標籤

2020-12-22 澎湃新聞

古涼州、「銀武威」,名字裡就帶著濃鬱的詩情。聽起來,有一種蒼涼、悠遠、寥廓而又華美的獨特感覺,這也許就是涼州文化的基調吧?

現今,武威市留有一些彌足珍貴的文物,可讓人睹物思遠,想像和勾勒著這個河西都會、絲路重鎮曾經的模樣。如果有人問:具體哪件文物是涼州文化的鮮明標誌呢?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誌,無疑最具代表性。此外呢,筆者認為就應該是這些古匾,它們與銅奔馬的風格迥異,卻正好凸顯了涼州文化的另一面,匾裡讀武威,別有斯文味。

一、重估這些古匾的價值

(一)完善和明確古匾的稱呼

這些古匾現在通常被稱作「武威文廟名匾」、「文廟名匾」或更廣而言之為「武威名匾」,一般場合下,這麼叫沒問題。但是,在較真兒一點的場合、面對較專業的人群,可否再明確一些呢?筆者個人建議,叫它們為「武威文廟文昌宮古匾群」,如何呢?這個稱呼看起來多囉嗦幾個字,但,是不是更直觀一些呢?稍作解釋,稱呼裡的「武威」是所在城市,「文廟」是具體場所,無須多說。重點是「文昌宮」和「古匾群」,強調「文昌宮」是因為這些匾額大處來說是在文廟裡,但具體卻是掛在文昌宮桂籍殿的大卷棚下,就是說這些匾雖然在文廟裡,但是其本質與通稱的「文廟匾額」有所不同。為什麼這麼說?從全國來說,曲阜文廟和北京文廟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大,走進裡面,可見懸掛了很多名匾,比如清朝歷代帝王題寫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等等,其中,康熙題寫的【萬世師表】還被復刻頒懸於全國文廟。但是,雖同在文廟裡,武威古匾卻和上述古匾不同,具體來說就是「受匾人」不同,那些匾是題頌孔子的,武威這些匾卻是題頌文昌帝君的,一個聖人,一個神仙,兩回事。所以筆者認為還是加上「文昌宮」強調一些為好。「古」字是說這是一些原汁原味的老匾,「群」是說其多,目前成體系的老匾已是罕見,四十方以上的「古匾群」實屬鳳毛麟角。

(二)這些古匾對匾額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標本價值

據筆者所知,匾額學的概念由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姚遠利先生首倡。目前,匾額學的組織——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匾額學專業委員會,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批准成立。早在2016年11月,在北京舉辦了全國首次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活動,與會者有匾額收藏家、學者和有關部門領導,會後,結集出版了《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既然說到匾額學,就有必要討論有關概念。什麼是匾額、什麼是匾額學?

什麼是匾額?綜合各位匾額研究者的見解,結合自己的思考,嘗試將之定義為:以木頭及石頭、金屬等為主要材質,以橫或豎長方形為常見形狀,在其上書寫大字及相應款識,用以標識名稱、教化旌表、省身言志等,集國學經典、大字書法、傳統雕刻等為一體,通常懸掛或鑲嵌於建築物門楣、廊簷、牆壁等處的藝術物品,叫作匾額。

什麼是匾額學?匾額學,是以古代匾額實物及可靠文獻為主要載體,重點研究其在意識形態、社會生活、傳統文化等方面特殊功用的新興專學。

當然,匾額和匾額學的概念目前沒有定論,以上定義只是筆者粗淺的個人見解。

目前,全國頗具規模的古匾博物館、收藏館已超過20家,古匾收藏已成為收藏界的「新秀」。匾額學研究也正在悄然起步,各位作者的書籍和文章不斷湧現,有了一些社會關注度。

為何如此?是因為古匾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

一方古匾匯聚了典籍的精華、優美的榜書、精湛的雕刻……,包羅了儀禮、教化、家族、科舉、仕途等中國傳統社會的主幹元素,藏著歷史的縱深和國學的浩瀚,有著無窮無盡的美感。古匾是懸於建築之上的百轉情懷和千載史詩,是中華祖先留給子孫的特別遺珍,她們是貼在歷史深處的標籤,也是國學的集大成之物。

再說回文昌宮古匾。它們當然具有以上所說古匾的共性,以下重點說說這些古匾的個性。

非常難能可貴,文昌宮古匾是至今十分罕見的還「活著」的古匾群落。「活著」,是指這些古匾依然是原匾,在原地,掛在原位置,還在供人觀瞻和品鑑,這樣的原汁原味,而且是一個數量四十多塊的群落,舉國罕見,甚至可能是僅見。何況,這些古匾並不是在古匾的「盛產地」:江西、福建、廣東、湖南等省份,而是在西北地區,這對古匾研究更具有獨特的標本價值。

「活著」很重要。相比那些掛在博物館裡的也算端莊規整的古匾,這些古匾卻更具勃勃的生趣,別有令人欣喜之處,對研究匾額與建築的關係等細節問題也有直觀的參考價值。

筆者認為,從全國範圍來比較,文昌宮古匾中的幾方乾隆年間的匾額最具特色。分別是:

【文明長晝】乾隆十一年(1746年),旁聯為:揚紀聚精戴匡斡鬥,錄檢金函衡平玉紐。

【彩振臺衡】乾隆十七年(1752年),旁聯為:文壁突成天作柱,靈光搖聳筆為椽。

【曜握斯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旁聯為:槱祀因隆彩綴西園凝藻翰,星垣並照光輝北極耀文明。

【炳呈鬥上】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旁聯為:玉燕石鱗祿命從陰騭培起,潘江陸海文名自桂籍傳來。

【光接三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旁聯為:朗豈惟周久煥天章遙射鬥,炳非在宋專開文運預佔星。

這幾方匾品相完好,兩側有聯,匾文和聯語相互映襯,少見的匾、聯一體,其製作極其鋪陳考究,幾達匾額的工藝巔峰,盛世的雍容盡顯匾間,裝點出莊嚴的儀式感,辨識率和觀賞性很高,足以與全國其他名匾爭鋒。

(三)這些古匾是研究武威科舉和教育歷史的重要佐證

西漢元狩二年,霍去病西擊匈奴,勝利後,即將此區域取名「武威」,之後,武威被設為河西四郡(從東往西為: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武威的歷史可謂悠長。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歷來有烈士武臣多出涼州之說,但其實,需要讓世人知曉的是:武威除了武功,文風也是盛的,這並非牽強,而是事實。清朝詩人許蓀荃就這樣說:「武威莫道是邊城,文物前賢起後生;不見古來盛名下,先於李益有陰鏗。」陰鏗是南北朝重要詩人,李益是唐代著名詩人,出過這樣重量級的文人,可知武威文化底子也是厚實的。

到了清代,武威社會治理更趨穩定,科舉也隨之出彩,200多年裡,共考中進士44人,堪稱「人才鵲起、科第蟬聯」,遂有「文風甲於隴右」之稱,武威的教育基地——廟、學一體的文廟也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不同時期的文物會佐證彼段歷史,有文字的文物所起的作用會更直接、更確鑿。文廟文昌宮古匾最早的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萬世文宗】,最晚的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這些風雅的古匾,就是武威的斯文佐證。

這些匾的題匾人包括當時在職官員、有一定科舉功名的鄉賢、本地碩學名儒、書法巨擘等等,他們大多數人可能已載入武威史冊。所以,拿這些匾額來做佐證,對研究和撰寫這段時間的武威歷史,特別是科舉史和教育史,會更顯得圖文並茂、言之有「物」。

比如,【天下文明】這方匾。此匾上款: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九月穀旦;下款:賜進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兼理提督軍務前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邑人牛鑑沐手敬書。

題匾人是武威本地的大文人牛鑑。查閱《清朝進士題名錄》(中華書局2007年6月第1版),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殿試,甘肅涼州府武威縣人牛鑑中二甲第四名(總第七名),這應該是有清一代,武威學子最高的科舉名次吧?而立之年的牛鑑成為武威清代第一學霸。從款識來看,此匾題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那時牛鑑還在河南巡撫任上,文名正盛、官聲還好。三年之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作為清政府的代表之一,在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同英國籤定《南京條約》,人生墜入低谷。

(四)這些古匾是研究「文昌帝君」文化的重要資料

既然這是文昌宮古匾,就有必要把「文昌帝君」先向受眾大致說明白。

「文昌帝君」是誰?說起來,有些複雜。他無疑是一位神仙,細說起來,卻是一位由一人、一神「合體」而成的神仙。先說這個人,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其「原型」是東晉張育。據說,因其忠孝,戰死沙場後,被百姓建祠紀念,後來不知怎麼,張育被叫成張亞子,因四川梓潼縣有一座「亞子祠」,久而久之,由人封神,成為「梓潼神」。最初,梓潼神是被當雷神供奉祭祀的,後來又不知怎麼,就被當作主管人間功名利祿之神了,這類似關羽被稱為「關聖帝君」的封神過程,其「根兒」終究是人。再說這個神,在北鬥七星的附近,有六顆不太亮的星,合稱為「文昌星」,又稱為「文曲星」,也是主管人世功名,星在天上,這就存粹是神了。這一人(梓潼神張亞子)、一神(文昌星)職能相近,各自「工作」一段時間後,至晚在元代,就「合併重組」了,被稱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

中國各行業基本都有祖師爺,「文昌帝君」被尊為文具行業的祖師爺。但這只是他的「副業」,其主業太厲害,簡單說,他是主管科舉的「考神」,再往骨子裡講,他是「錄取神」,誰考上、考不上,由他說了算。就是說,他在冥冥之中已經寫好錄取名單,而人間的考官,哪怕是級別最高的考官——皇帝,也只不過是執行文昌老師的想法罷了。如此「大神」,怎不叫全國讀書人頂禮膜拜和忠心敬畏呢?

懸掛古匾之處叫桂籍殿,「桂籍」就是文昌帝君的錄取簿。所以,這些古匾的目的和用途,就是對文昌帝君各種「花式」的敬頌和祈禱:保佑武威文風鼎盛、科舉連捷。

其中,有幾方匾:【學宗衍聖】【瑞預化成】【先天炳蔚】,就是文昌香燈敬惜字紙會眾敬獻的,還有一匾直接就是【恭題文昌帝君贊】,它們是研究「文昌帝君」文化的實物佐證。

二、對古匾宣傳推介和保護利用的一些建議

(一)加強對匾額的解析和考證

解讀一方匾額,其核心是把匾文、上下款內容講透、講準;其次,匾上印章、尺寸,邊框及底漆工藝、圖案、木質都應解出來,應該硬碰硬,不能避實就虛。此外,題匾人事跡或匾額本身的故事,也應適當鋪陳。做到一匾一詳解,留個基本稿子,看用途需要,再酌情裁剪篇幅。同時,努力去發現《武威縣誌》等文獻中題匾、獻匾的資料,讓書中的匾和掛著的匾形成完美呼應。

(二)對匾額的開發和利用一定要在絕對嚴格保護的基礎上來進行

建議不要在老匾上做修復了,特別不要在匾上重新上漆、甚至上刻刀了。就讓這些匾慢慢老去,形成「包漿」,欣賞時間之美。視情況而定,可掛在原處,也可在幾十年或百年後摘下來保護起來。

應儘早再按原樣復刻出來一批匾額。復刻匾額是古來成例,在複製的匾額上再加一個複製款,標明複製時間,以便傳承有序,免得後人對這些匾新、老難辨。

(三)將這些古匾製作成複製品

旅遊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武威有這些匾實屬幸運,可做一些別致的創意。可以一比一原樣複製,也可以在此基礎上縮小、裝裱。同時,還可製成書籤、明信片等,成為旅遊紀念品和城市禮品。

(四)開展古匾進校園活動

選擇適合的大學、高中、初中,將製作好的古匾拓片(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帶上幾方真匾實物),在各校園進行巡展,並請專家開展文化講座。這樣做,一是可豐富學生課外生活;二是宣傳普及傳統文化,讓年輕一代喜歡、傳承、弘揚國學;三是讓武威學子更加了解和喜愛自己的家鄉。

(五)在電視臺和融媒體開設古匾專題欄目

可以考慮以「每周一匾」的節奏,每周播出一期15—30分鐘的節目,40多方匾差不多可以播出一年了,應該會形成一定的熱度。在這裡提一些節目創意供參考,第一期,首先將這些古匾怎樣奇蹟般整體存活下來的故事演繹出來,可採訪還健在的當事者或知情人。具體到「每周一匾」,講解人可以選擇一位電視臺主持人,或外請一位嘉賓,或兩人配合等等均可,事先到文昌宮將匾額的畫面,細緻漂亮的拍回來,再用後期技術將匾額繁體字「翻譯」成簡體字進行對照,以便觀眾讀懂,再逐字逐句將匾上內容講解清楚,同時將題寫此匾的背景、題匾人的生平功過通過演員表演等創意鋪陳出來。

作者簡介:王 昊 ,王克強現供職於遼寧省海城市國強展覽館。

來源:涼州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原標題:《匾額文化 | 武威文廟文昌宮古匾群 ——涼州文化的華美標籤》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武威文廟匾額的旅遊開發策略
    按外觀形式,匾額分為橫幅、豎幅和聯形式三類;就其建築材料來說,大致可分為木刻匾額、石刻匾額和銅製匾額等;按其性質和用途劃分,匾額可分為功德聲望匾、貞潔賢孝匾、婚喜壽慶匾、官府門第匾、廟宇宗祠匾等五大類。作為記載武威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文廟匾額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研究文廟匾額對武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匾額文化|武威雷臺觀的匾額
    而懸掛於雷臺觀內的這些寓意深遠或具吉祥含義的匾額,與國內其他寺廟宮觀內的匾額一樣,它們不僅凝聚著文人們的聰明才智,同時也體現著萬千民眾豐富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內涵,是武威悠久文化傳統、風土人情和道德倫理的再現。幾十年間,這些由武威現代文人書寫的匾額已與觀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古今結合、相互輝映,成為了雷臺觀內不可或缺的部分。
  • 鮮為人知或業已消失的武威匾額
    今天,我們推出李學輝的文章《鮮為人知或業已消失的武威匾額 》,聚焦武威匾額文化傳承和發展現狀,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武威匾額文化。讓人們在領略武威老城民居門額魅力的同時,也為古民居院落保護修繕提供可藉借鑑的資料。
  • 「走近收藏」鮮為人知的武威匾額
    匾額是所處建築的門臉,多為木質。從內容上可看出掛匾者的門第層次、姓氏來源、道德修養、思想情感、處世哲學、精神寄託、美好追求等。匾額雖小,學問很大,是研究建築、門閥、匾屬的重要資料之一。文化繁榮之地,匾額亦多。武威自古崇文尚德。有清一代,名人輩出,所留匾額頗多。較能反映武威較深的人文積澱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
  • 武威名寺--文化名城之古涼州
    武威名寺--文化名城之古涼州 2020-06-05 0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古建築中的匾額,有什麼文化象徵?
    中國是匾額文化的發源國,匾額的歷史源遠流長,一般認為匾額之用始於先秦,從春秋戰國開始,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匾,簡稱「匾額」,在古代中是指懸掛在宮殿當心間簷下的題字,在現代建築物中則是掛在門上方、屋簷下的字。
  • 兩館館際交流活動暨「金石拓片 活化文物」專題交流展在武威文廟開展
    兩館館際交流活動暨「金石拓片 活化文物」專題交流展在武威文廟開展 2020-12-12 1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考前夕考生紛至武威文廟祈福許願
    高考前夕考生紛至武威文廟祈福許願 2020-07-06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匾額文化,引領文化自信的藝術潮流-新華網山東頻道
    匾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的一種優秀文化,匾額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和歷史底蘊。    匾額文化孕育於先秦,萌發於漢魏,成長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最早出現匾額的時間是漢高祖六年,蕭何題寫「蒼龍」「白虎」兩關之匾額。
  • 弘揚中國氣派的匾額文化,引領文化自信的藝術潮流
    作者/張仲亭 匾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的一種優秀文化,匾額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和歷史底蘊。然而,匾額應用和發展的長期停滯導致優秀文化日漸流失,匾額文化的無序恢復也可能有損其時代生命力。
  • 張仲亭|弘揚中國氣派的匾額文化,引領文化自信的藝術潮流
    匾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的一種優秀文化,匾額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和歷史底蘊。然而,匾額應用和發展的長期停滯導致優秀文化日漸流失,匾額文化的無序恢復也可能有損其時代生命力。有鑑於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當下,我們應該重視弘揚中國氣派的匾額文化,以期引領文化自信的藝術潮流。
  • ——武威五涼文化探秘
    五涼文化有哪些精彩看點,應讀者要求,記者再次來到該館探秘尋寶。  1 河西曾是中國北方文化的制高點  歷史上,西晉永寧元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前涼肇基。而後,呂光(氐)、禿髮烏孤(鮮卑)、沮渠蒙遜(匈奴)和李暠分別創立後涼、南涼、北涼、西涼,與前涼並稱「五涼」。除西涼外,其餘四涼皆曾建都姑臧(今武威)。
  • 跟著詩詞遊武威(19)|| 夏五遊蓮花山
    寺廟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規模宏偉,環境優美,山泉秀麗,景色宜人;佛、道塑像壯嚴,栩栩如生;壁畫技藝高超,線條流暢自如;門柱匾額,書法挺拔俊秀,藝術價值極高。探微蓮花山佛廟道觀的久遠歷史,最令人回味的是先秦時期武威先民羌族古部落與烏孫、月氏、匈奴在這片土地上的徵戰、交鋒與融合,草原牧業文化與中原傳統農耕文化的碰撞、融合,西域宗教文化與本土宗教文化的完美結合,這種神奇的結合,由此孕育了五涼古都燦爛悠久的文化根脈,為涼州古城的文化蘊含締結了至關重要的砝碼和歷史淵源。是香火的薰染,讓瓦當凝重如黛;是梵音的低唱,如寺觀清淡如洗。
  • 論武威紅色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內涵價值
    二是1936年秋紅軍奉命渡河西進,組建西路軍,在武威地區進行了古浪戰役、涼州四十裡堡戰役等重大戰事,為武威革命史留下了悲壯的一幕。紅軍在武威還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方針和政策,擴大了黨在武威的影響,並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三是西路軍過武威時,武威人民不畏艱險,積極支前,湧現了許多感人事跡。
  • 武威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怎樣「面」世?行家們有話說
    投資58.5億元的武威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作為目前甘肅省最大的文化旅遊綜合體PPP項目,備受社會關注。該項目充分挖掘武威「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優勢和雷臺景區「景城一體」的獨特優勢,發揮「中國旅遊標誌之都」的品牌效應,力爭成為武威旅遊業的「核心引爆點」。
  • 東漢西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涼州故地冀縣(甘谷縣)
    涼州故地一提起涼州 ,許多人馬上會想到今甘肅武威,而武威今又改稱涼州。這想法卻具知末不知本,因為,最早的涼州州治之一就在今甘肅天水甘谷縣。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涼州刺史部治從隴遷冀。當時的涼州轄區,東至長安附近的三輔,西到西域地區,幾乎包括了現在的整個大西北。
  • 【甘肅日報武威文學專版之二】李學輝《涼州三韻》
    有一種文化,叫五涼文化。跟著涼州詞來涼州旅遊,是一件多麼宏闊的事。這是李學輝對涼州三大文化符碼的致敬。多年來,李學輝心中的涼州是滲入骨子裡的涼州,他的創作,與涼州血脈相連,《涼州三韻》,是他對涼州文化沉澱後的又一思考。只有真愛,才能發酵真情。只有對家鄉充滿刻骨之愛,文中才能散發出誘人的執著的熱意和嚮往!
  • 旅遊:綺羅文昌宮——和順文化的搖籃,曾是益群中學舊址
    綺羅文昌宮地處風景如畫的綺羅河畔,系採用儒教文廟規制與道教宮觀相融合設計的組群建築,始建於萬曆年間,後康熙至光緒年間又經數次擴建。文昌宮坐南向北,大門泮池、欞星門、前樓、正殿、啟聖樓、花園等建築,沿南北縱軸線依次排列。
  • 十萬學子遊武威研學活動啟動 雷臺、文廟等9家單位被確定為首批...
    十萬學子遊武威研學活動啟動武威雷臺、文廟等9家單位被確定為首批研學旅行基地  武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史有「五涼古都」、「西夏輔郡」之稱,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甘肅省文物大市。五涼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輝映,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館藏文物51710件,國家A級景區17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5處。
  • 甘肅省地級市,武威
    轄1個區、2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裡;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西通新疆。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