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間延綿一脈!」——武威五涼文化探秘

2020-12-05 每日甘肅網

「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武威五涼文化探秘

五涼文化博物館

  10月19日,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在當地標誌性建築南城門樓正式開館。五涼文化有哪些精彩看點,應讀者要求,記者再次來到該館探秘尋寶。

  1 河西曾是中國北方文化的制高點

  歷史上,西晉永寧元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前涼肇基。而後,呂光(氐)、禿髮烏孤(鮮卑)、沮渠蒙遜(匈奴)和李暠分別創立後涼、南涼、北涼、西涼,與前涼並稱「五涼」。除西涼外,其餘四涼皆曾建都姑臧(今武威)。

  根據記載:五涼時期,「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河西地區呈現出學術繁榮、文教昌明局面,中原士人眼裡的「偏隅涼州」成為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具有全國意義上的三大據點之一」。避地河西的中原士人和河西本籍學人,篳路藍縷,抱書負笈,高僧大德摩頂放踵,譯經弘法,作出了卓越貢獻。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攻滅北涼,「徙涼州民三萬餘家於京師」,北涼文士、僧人及能工巧匠,牖啟儒風,振興禮樂,開窟造像,「略勝一籌」的五涼文化隨之彌散中原大地。迨至隋唐,五涼文化作為重要一源,匯入大國盛世波瀾壯闊的文化洪流之中,使得當時的河西成為中國北方文化的制高點。

  2 五涼文化的高光時刻

  在五涼文化博物館,不管是版圖還是文物,處處可見張軌的痕跡。館內版圖記述:五涼之始,安定烏氏人張軌「以晉室多難,陰圖保據河西,追竇融故事」,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前涼由此肇基。張軌及前涼後世繼承者,奉行「弘盡忠規,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政策,使河西地區出現了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文化相對繁榮的局面。五涼時期,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吸納文化精華,民族間的差異性逐漸減小,促進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對恢復河西地區社會經濟作出了貢獻,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五涼文化。

  五涼時期,河西處於東學西漸和西學東漸的文化地理位置,再加上大批著名學者的辛勤耕耘和不倦於學,使河西地區成為當時整個北方文化最為繁榮發達的地區。經學、玄學成就卓著,文學創作就文人數量和作品質量而言,皆居北中國文壇之首。

  3 五涼文化成為武威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新名片

  在五涼文化博物館,展示了「涼造新泉」,這是中國古代第一種以國號為錢文的金屬圓形方孔錢幣。錢文為懸針篆書,有對讀、直讀兩種讀法,錢文上的字體也稍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種樣式。大多在甘肅武威及其附近出土,屬十分罕見的古錢幣珍品。「涼造新泉」的鑄造與流通,進一步反映了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發達的景象。

  另外還出現了粟特人信札,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古老民族,自漢代以來因善於經商而活躍。

  五涼文化的全面展示,其內容涉及典章制度、經玄文史、佛學思想、天文地理,以及樂舞、書畫、建築、石窟、石塔藝術等方面,館內陳設特色鮮明,內涵博大,底蘊深厚,見證了絲路重鎮武威的燦爛輝煌,是歷史留給武威人民的巨大財富,為武威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無窮魅力。正如陳寅恪語,五涼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雒煥素 文/圖

相關焦點

  • 千年的回首——市五涼文化博物館落成記
    五涼政權的統治者注重發展經濟文化,重視儒學,廣納人才。前涼、西涼統治者出身於隴右士族世家,重視文化建樹,後涼、南涼、北涼建立者長期深受漢文化的浸淫,也在自覺不自覺地推動著五涼文化的形成。五涼文化內涵豐富、積澱深厚,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威歷史文化,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有「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延綿一脈」的論斷。
  • 匾額文化|武威雷臺觀的匾額
    雷臺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武威城北,是目前武威市區內僅存的一處道教宮觀。清代金石學家、武威人張澍曾有「伏龍城外聽秋風,百尺危樓宿靄空」的詩句,就是形容觀內建築的巍峨。雷臺觀的始建年代不詳,據清乾隆三年所立《雷臺觀碑記》記載,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因「冰雹傷禾、敕建重修」。清代、民國、建國後經過不斷的維修與擴建,逐漸形成現有的建築規模。
  • 十萬學子遊武威研學活動啟動 雷臺、文廟等9家單位被確定為首批...
    十萬學子遊武威研學活動啟動武威雷臺、文廟等9家單位被確定為首批研學旅行基地  中國蘭州網4月18日消息 4月17日上午,由武威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旅遊局、市教育局主辦,武威市文旅集團、讀者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甘肅鴻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武威打造全國研學旅行目的地、市級研學旅行基地授牌暨2019年十萬學子遊武威活動
  • 【甘肅日報武威文學專版之二】李學輝《涼州三韻》
    有一種文化,叫五涼文化。跟著涼州詞來涼州旅遊,是一件多麼宏闊的事。這是李學輝對涼州三大文化符碼的致敬。多年來,李學輝心中的涼州是滲入骨子裡的涼州,他的創作,與涼州血脈相連,《涼州三韻》,是他對涼州文化沉澱後的又一思考。只有真愛,才能發酵真情。只有對家鄉充滿刻骨之愛,文中才能散發出誘人的執著的熱意和嚮往!
  • 館際交流促發展——武威市博物館、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五涼...
    近日,武威市博物館、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和五涼文化博物館開展館際交流活動。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走進武威市博物館,參觀了基本陳列展覽《河西都會 天馬故鄉》,臨時展覽《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後,重點參觀市博物館新開設的天梯山石窟專題展《天梯神韻 涼州佛光》。
  • 武威名寺--文化名城之古涼州
    武威名寺--文化名城之古涼州 2020-06-05 0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鮮為人知或業已消失的武威匾額
    今天,我們推出李學輝的文章《鮮為人知或業已消失的武威匾額 》,聚焦武威匾額文化傳承和發展現狀,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武威匾額文化。讓人們在領略武威老城民居門額魅力的同時,也為古民居院落保護修繕提供可藉借鑑的資料。
  • 論武威紅色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內涵價值
    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武威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傳承價值、社會教育價值、思想建設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甘肅武威位於河西走廊東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 兩漢時期武威郡縣治所略述
    《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裡。」谷水,即今石羊河。在古代,縣城和百姓生活居住選址大都在河谷兩岸。《大清一統志》載:「姑臧故城,今武威縣治,漢置,為武威郡治。」姑臧城在歷代均有增修,是涼州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繼而在兩晉十六國和隋唐時期成為「河西模範城市」(見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 匾額文化 | 武威文廟文昌宮古匾群 ——涼州文化的華美標籤
    如果有人問:具體哪件文物是涼州文化的鮮明標誌呢?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誌,無疑最具代表性。此外呢,筆者認為就應該是這些古匾,它們與銅奔馬的風格迥異,卻正好凸顯了涼州文化的另一面,匾裡讀武威,別有斯文味。筆者認為,從全國範圍來比較,文昌宮古匾中的幾方乾隆年間的匾額最具特色。分別是:【文明長晝】乾隆十一年(1746年),旁聯為:揚紀聚精戴匡斡鬥,錄檢金函衡平玉紐。【彩振臺衡】乾隆十七年(1752年),旁聯為:文壁突成天作柱,靈光搖聳筆為椽。
  • 跟著文物遊武威||探尋齊家文化 單耳梟首罐
    跟著文物遊武威||探尋齊家文化 單耳梟首罐 2020-06-11 04: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夏文化 | 武威亥母洞 西夏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清乾隆版《武威縣誌》記載:「亥母洞,城南三十裡,山上有洞,深數丈,正德四年修。」是西夏崇宗李乾順正德四年(1130)西涼府僧俗二界修建的藏傳佛教寺院,距今近900年時光。1989年秋,當地文物工作者在發掘整理倒塌洞窟時,發現殘存的《維摩詰所說經》印刷品。
  • 中央民族樂團在武威開展文化幫扶慰問演出
    中央民族樂團在武威開展文化幫扶慰問演出 2020-08-24 17:4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跟著詩詞遊武威(19)|| 夏五遊蓮花山
    現存遺址佛教有善應寺即蓮花寺、蓮花殿、達摩庵、極樂宮、西竺寺、藥師佛殿、彌勒殿、燃燈古佛殿、準提殿、無量殿、觀音殿、眼光殿、轉輪殿、大勢至殿、三聖殿、韋馱殿、百塔寺、大觀音殿、小觀音殿、大悲閣、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文殊洞、普賢洞、小須彌洞、五百羅漢殿、比丘殿等。
  • 「走近收藏」鮮為人知的武威匾額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李學輝匾額是集文字、書法、鐫刻、雕塑、篆印、工藝、美術為一體的一種綜合性文化體現。因內容的不同,稱謂也有區別。掛在朝堂、府衙稱官匾;掛在民間院戶門頭,稱門額。凡有古建築處,就有匾額。匾額式樣多變,具有裝飾性,與所處的建築相互輝映,表現了古代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 武威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怎樣「面」世?行家們有話說
    投資58.5億元的武威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作為目前甘肅省最大的文化旅遊綜合體PPP項目,備受社會關注。該項目充分挖掘武威「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優勢和雷臺景區「景城一體」的獨特優勢,發揮「中國旅遊標誌之都」的品牌效應,力爭成為武威旅遊業的「核心引爆點」。
  • 甘肅省地級市,武威
    轄1個區、2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裡;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西通新疆。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
  • 武威文廟匾額的旅遊開發策略
    作為記載武威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文廟匾額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研究文廟匾額對武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文獻綜述李豔華(2008年)認為匾額具有歷史佐證價值、學術研究價值、裝飾實用價值、藝術鑑賞價值、商貿廣告價值,它與其他文化形態的結合形成獨特的中國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