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武威五涼文化探秘
五涼文化博物館
10月19日,武威市五涼文化博物館在當地標誌性建築南城門樓正式開館。五涼文化有哪些精彩看點,應讀者要求,記者再次來到該館探秘尋寶。
1 河西曾是中國北方文化的制高點
歷史上,西晉永寧元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前涼肇基。而後,呂光(氐)、禿髮烏孤(鮮卑)、沮渠蒙遜(匈奴)和李暠分別創立後涼、南涼、北涼、西涼,與前涼並稱「五涼」。除西涼外,其餘四涼皆曾建都姑臧(今武威)。
根據記載:五涼時期,「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河西地區呈現出學術繁榮、文教昌明局面,中原士人眼裡的「偏隅涼州」成為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具有全國意義上的三大據點之一」。避地河西的中原士人和河西本籍學人,篳路藍縷,抱書負笈,高僧大德摩頂放踵,譯經弘法,作出了卓越貢獻。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攻滅北涼,「徙涼州民三萬餘家於京師」,北涼文士、僧人及能工巧匠,牖啟儒風,振興禮樂,開窟造像,「略勝一籌」的五涼文化隨之彌散中原大地。迨至隋唐,五涼文化作為重要一源,匯入大國盛世波瀾壯闊的文化洪流之中,使得當時的河西成為中國北方文化的制高點。
2 五涼文化的高光時刻
在五涼文化博物館,不管是版圖還是文物,處處可見張軌的痕跡。館內版圖記述:五涼之始,安定烏氏人張軌「以晉室多難,陰圖保據河西,追竇融故事」,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前涼由此肇基。張軌及前涼後世繼承者,奉行「弘盡忠規,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政策,使河西地區出現了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文化相對繁榮的局面。五涼時期,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吸納文化精華,民族間的差異性逐漸減小,促進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對恢復河西地區社會經濟作出了貢獻,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五涼文化。
五涼時期,河西處於東學西漸和西學東漸的文化地理位置,再加上大批著名學者的辛勤耕耘和不倦於學,使河西地區成為當時整個北方文化最為繁榮發達的地區。經學、玄學成就卓著,文學創作就文人數量和作品質量而言,皆居北中國文壇之首。
3 五涼文化成為武威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新名片
在五涼文化博物館,展示了「涼造新泉」,這是中國古代第一種以國號為錢文的金屬圓形方孔錢幣。錢文為懸針篆書,有對讀、直讀兩種讀法,錢文上的字體也稍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種樣式。大多在甘肅武威及其附近出土,屬十分罕見的古錢幣珍品。「涼造新泉」的鑄造與流通,進一步反映了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發達的景象。
另外還出現了粟特人信札,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古老民族,自漢代以來因善於經商而活躍。
五涼文化的全面展示,其內容涉及典章制度、經玄文史、佛學思想、天文地理,以及樂舞、書畫、建築、石窟、石塔藝術等方面,館內陳設特色鮮明,內涵博大,底蘊深厚,見證了絲路重鎮武威的燦爛輝煌,是歷史留給武威人民的巨大財富,為武威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無窮魅力。正如陳寅恪語,五涼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雒煥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