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由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的「小康路上——共享美好生活」走進發布廳2020年全媒體發布活動日前舉辦了洞頭專場。近年來,洞頭圍繞「海」字做文章,實施生態立區、旅遊興區、海洋強區戰略,加快建設「海上花園」。發布會現場,洞頭區長林霞借用三首關於大海的歌曲,分享了百島洞頭的小康故事。
談海島發展:從「水路一條」到全面融入中心城區
第一首歌曲是《大海啊故鄉》,「海邊出生,海裡成長」,寄託著對大海的熱愛、對家鄉發展的期盼。
曾經的海島洞頭,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蠟燭電廠、扁擔水廠,水路一條」是海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如今的洞頭,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能級不斷提升,教育、衛生、文化等民生設施不斷完善,美麗鄉村成為省級示範,人居環境今非昔比。很快,隨著甌江口北口大橋的建成,洞頭進一步融入溫州中心城區發展。
今天的洞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發展瓶頸制約依然不少。林霞介紹,針對基礎設施薄弱問題,洞頭已專門制定交通、電力、市政等多個「三年行動計劃」,加快補短板,相關項目總投資超過160億元;針對發展空間不足問題,要向存量要空間,加強低效土地盤活利用;向海洋要空間,創新透水構築物、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用海模式;針對人口較少問題,落實好市委「510」行動計劃,搭好產業平臺,做好營商環境,吸引在外洞頭人回來、年輕人留下來。近三年已有1000多名大學生回到洞頭就業創業。
洞頭號稱百島,302個形態各異的海島如珍珠般灑落在東海。林霞表示,這些海島,洞頭將積極嘗試保護性開發,打造一批「主題島」。比如,把半屏島打造成「同心島」,青山島打造成「海上迪士尼」,鹿西島打造成「離島慢城」,竹嶼島打造成「星空島」等,努力呈現「一島一主題,一島一特色」的發展格局。
談生態旅遊:從「賣魚賣沙賣石頭」轉變為「賣風景賣文化賣服務」
第二首歌曲是《外婆的澎湖灣》,讓我們對「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始終充滿著嚮往。
生態是洞頭的立命之本。通過建設藍色海灣,洞頭在全國率先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近年來,已完成漁港清淤疏浚157萬平方米,修復沙灘面積15萬平方米,建設海洋生態廊道23.73公裡,接連拿到國家海洋公園等多張生態建設「金名片」,海島逐漸恢復她原本天生麗質的模樣。
當地漁民改變「靠海吃海」方式,「洗腳上岸」開民宿、辦漁家樂,在家門口賺起了錢。以東岙村為例,2019年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曾無人問津的老房子如今都成了遊客熱捧的「香餑餑」。
在不少市民印象中,洞頭景色雖好,但缺乏大型酒店一直是當地旅遊的一大瓶頸。林霞介紹,洞頭國際大酒店今年10月已開始試營業,它的開張對提升洞頭旅遊接待能力、激發消費能力很有幫助。未來三年,隨著淺水灣陽光100、國鴻黃金海岸、青山歡樂島等一批旅遊綜合體項目建成,類似國際大酒店這樣的高檔賓館會投用5家以上,預計新增客房3400間以上,將為洞頭承辦大型賽事和重大會議活動提供更好服務。
近三年,洞頭累計接待遊客1766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160億元,年均同比分別增長19.23%和20.86%,旅遊從業人口佔就業人口20%以上。2019年,遊客過夜人數佔比34.14%。漁民已從「賣魚賣沙賣石頭」轉變為「賣風景賣文化賣服務」,走出「兩山」轉化、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談海洋產業:從撒漁網「靠海吃海」到編織更大的產業網
第三首歌曲是電影《海霞》的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聽到這熟悉的旋律,海島人民織網捕魚的生活場景浮上腦海,撒好這張漁網,是洞頭人小康路上最初的夢想。
如今洞頭的遠洋漁船赴非洲作業,白龍嶼和「黃魚島」海洋牧場項目落地,傳統漁業正加快向現代漁業轉型。紫菜、羊棲菜養殖面積已達4.5萬畝,努力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海上田園綜合體。
一網打天下的洞頭人,並不甘於只是撒漁網,正努力編織更大的產業網。發展港口經濟,狀元岙港2019年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5.5倍,國際郵輪港實現常態化運行,讓溫州人可以在家門口坐郵輪週遊世界;發展綠色能源,浙能LNG和華港LNG「雙百億」工程開建,中石油、中海油、中燃氣等央企項目投產,大小門石化產業基地漸成規模;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紮根海島50多年的誠意藥業主板上市,成為全省海洋醫藥第一股。
洞頭近五年GDP年均增長8.6%,地方財政收入連續四年增速全市第一。
談及洞頭全面小康的未來願景,林霞說,洞頭將緊緊圍繞海上花園建設目標,以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為主平臺,以國際旅遊島、生命健康島、兩岸同心島、臨港產業島、科技創新島為發展定位,全力打造「兩山」實踐和鄉村振興兩大樣板,全面融入溫州中心城區,奮力譜寫「重要窗口」新篇章,當好全面小康社會的海島標杆。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 謝樹華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