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江與海的交匯,歷來孕育希望。在浙南沿海的版圖上,洞頭百島猶如數百顆明珠撒播在萬頃碧波之中,山明水秀,山海兼勝,石奇、灘佳、礁美、洞幽、魚豐、鳥多,構成奇美的人間桃源。
深秋時節,踩在細軟的沙灘上,吹拂著海風,聽著漁船的鳴笛,心境一下遼闊起來;上岸後,石頭屋民宿前,聽著海浪拍打,嘗著鮮美的海味,又是何等愜意……如今,萬頃碧波之中的海島明珠,不僅閃耀著山海之美,也講述著海島人的生活之美。
海島變城市,融城加速度
從溫州南動車站出來,曾華坐上公交車,沿著靈霓大堤,一路向東,一個多小時就回到了洞頭老家。「現在來回很方便,到動車站和溫州鹿城區都有公交直達,自己開車的話更快。」曾華曾在洞頭生活了20多年,如今在溫州市區開了一個海鮮水產店,經常往返於鹿城和洞頭,對於出行變化的感受特別敏感。
作為全國14個海島區(縣)之一,洞頭擁有大小島嶼302個,海域2709平方公裡。眾多島嶼,一方面賜予了洞頭得天獨厚的美麗風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海島懸孤海上的困境。很多洞頭人都記憶猶新,以前從海島到溫州市區,要乘坐輪船,如果遇上颱風天氣航班停運,等一兩天返程都是常有的事。
改變從「陸島相連」開始。2002年,洞頭五島連橋工程全線貫通,結束「百島之縣」無公路相通的歷史。2006年,洞頭人民翹首以盼的溫州(洞頭)半島工程建成通車,一條長長的大堤從溫州市區延伸到洞頭霓嶼,海島人民終於實現了與溫州陸島相連的夢想。
要致富先修路,發展的腳步不停歇。近十年來,洞頭相繼建成大門大橋、洞頭峽大橋、330國道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高速通達洞頭、市域鐵路S1線延伸至靈崑、公交直達鹿城區……洞頭與溫州市中心的時空距離不斷縮短。
溫州一路向東,海島在加速融城。2015年,洞頭撤縣設區,靈崑街道劃歸洞頭。洞頭群眾紛紛到政府門口的牌匾前拍照留念,慶祝這一歷史時刻。海島撤縣設區,步入市區一體化發展的快車道,狀元南片、霓嶼新區、小門西片建設全面開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海島群眾常常感嘆:「真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同時,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全面實施,洞頭作為溫州海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依託海洋資源、對接閩臺合作等優勢,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一座海島城市撲面而來。
漁村變花園,處處皆風景
不管海島怎麼發展,洞頭人對生態的重視和保護的決心從未改變,並且不斷書寫新的故事,為全國樹立樣板。
11月5日,國家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出臺背景及主要內容,溫州藉助社會資本推進「海上花園」建設案例入選,洞頭生態治理再度引發全國的關注。
這些年來,洞頭一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是洞頭的立命之本。2016年開始,洞頭在全國率先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行「上級專項獎勵+地方政府自籌+社會資本參與」的運作模式,對海灣、沙灘進行修復、整治。率先試點修復東岙沙灘,恢復了沙灘、海岸的美景,使這裡成為遊客的網紅打卡地。去年,建成了浙南最大的半屏韭菜岙人工沙灘,「東屏星光」夜遊經濟帶上榜「浙江美麗鄉村夜經濟精品線路」。
截至目前,藍色海灣項目獲中央補助5.26億元,去年藍灣一期修復成果亮相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當下,藍灣二期實施「破堤通海、退養還海、生態海溝、十裡溼地」,種植千畝紅樹林,成就萬畝海洋溼地,正在大力推進。
如果說「藍色海灣」整治是對海上生態的修復行動,那麼「十大花園細胞工程」就實現了島內「盆景變風景」。從2017年開始,洞頭按照景區標準,實施花園村莊、花園廁所、花園公路、花園漁港、花園庭院等行動,將海島建設成為美麗的大花園。
目前,全區72個村已打造成「花園村莊」,覆蓋率達到86%,其中52個村建成A級景區村,打造了一批花島、花田、花海、花街、花路、花城、花村。建設18公里海洋生態廊道,將景區、村落串珠成鏈,海島人民「在景區裡生活、在氧吧裡工作」。
洞頭正沿著「真正把洞頭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花園」的殷切期望,踏上了海上花園建設的新徵程。一幅「城在海中、村在花中、島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石屋變銀屋,百姓有奔頭
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過去海島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賣魚賣沙賣石頭為生,如今則是賣風景,家家戶戶開民宿、辦餐館,日子越來越紅火。
一個古老的漁村,隨著一群藝術家的入駐和整村改造,逐步演變成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民宿群。斑駁的石階和古老的石頭房,承載著海島獨有的懷舊,這就是洞頭「百迭」。
美麗的風景吸引了洞頭年輕人返鄉,也吸引了外來創業者。每逢周末,洞頭區「白迭汐語」民宿管家劉璇就非常忙碌。「2015年,偶爾的機會來這裡,後來就留下了,跟朋友一起開了民宿。」山東人劉璇,如今已經深深地喜歡上這裡。
2015年開始,洞頭實施古漁村保護三年行動,對歷史文化村落嚴格實行規劃管控,最大限度保持原鄉原貌。比如花崗村全村110幢石頭屋得到完好保存,吸引了有實力、有情懷的企業家投資,通過個人租賃、整村打包、村集體聯營等不同模式流轉,讓漁民在家門口就業。
洞頭借勢打造「東海石厝」品牌,讓洗腳上岸的漁民換了一種方式「靠海吃海」。堅持「外面越舊越好、裡面越新越好、環境越美越好」的標準,生態化改造石頭屋,形成13個精品民宿村,湧現出「玖棲海上桃源裡」「聆海左舍」「花田花地」等一批精品民宿品牌,旅遊旺季一房難求。該區近三年旅遊接待量和總收入年均增長19%以上,市外遊客比例提升20%,獲評全國文旅融合特色創新示範區,創成全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入選省十大海島公園建設。
另外,通過修復沙灘,集聚了人氣、商氣。比如,洞頭環中心漁港區域已經修復了東岙沙灘、韭菜岙沙灘等,周邊集聚了民宿、漁家樂、咖啡吧、夜市等業態,漁港經濟區初見規模。以韭菜岙沙灘為例,今年培育了海上飛人、帆船遊艇等業態,引入煙火大會、沙灘音樂等夜賞項目,運營同心夜市,日遊客接待量最高突破2萬人,今年以來累計接待遊客80萬人,成為全市沙灘經濟、星光經濟新地標。
通過農村美化、農房亮化、農民轉化、農地彩化、農耕文化,讓城裡人下來、農村人回來、遊客住進來、百姓腰包鼓起來。洞頭近三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增長40%,年收入「百萬村」達到56%。「收入提高了,生活更有奔頭了。」隨著環境的改善、旅遊的發展,祖祖輩輩靠海吃海的當地船老大林忠民說,海島生活也越來越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