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滿朝文武容不下主和的太子,皇帝不喜歡與他政見相左的兒子

2020-12-14 每天讀點故事

本篇內容為虛構故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1

永和十三年,定國公魏家獨女及笄在即之際,魏府換上了第二副門檻。

魏府在正廳掛上了一幅孔雀圖,放言能在院中射中孔雀雙目者,便算是魏府的女婿。

這一下在汴京城掀起軒然大波,一時竟無一人敢來。

就在老夫人拄杖自得之時,穿越忽然沸騰的人聲,兩支飛箭筆直地插入那孔雀雙目。

來人是硬闖進來的,單槍匹馬闖入手握重兵的魏家,毫髮無損地連發兩箭,兩箭皆中。

老夫人當時就變了臉色,在接得來人名帖之後,幾乎勃然大怒,二話不說便將來人打出了府。

那人近乎是逃出了門,好不容易站定在府前,神色怔忡地望著那朱門。

圍觀的人潮,洶湧的人聲此起彼伏。

一人忽然拉了他袖子,他回頭,正對上小姑娘笑意盈盈的一張臉,「小哥哥,別擔心,我嫁你。」

他噗嗤笑出聲。

「那便,拉勾吧。」

青年和姑娘的手碰到一處,在青天白日之下,在人潮洶湧之中,日光撒滿姑娘發梢,撒到他玄色蟒袍之上,照得那鮮紅舌頭猙獰無比。

寒風吹起了幾根銀絲,頭髮凌亂的魏後裹著被坐在門檻上,旁邊坐的小太監也裹著被,望著被大雪微微照亮的庭院。

「這故事您講得一點也不好聽。」小太監扁嘴道。

魏後鼻中噴出一股氣,頓時化作一團白霧,「你愛聽不聽。」

然後,又繼續說她的故事,「我當時一心只想著,這個人和滿京城的人都不一樣。真的,你看他一眼就會明白,是哪裡不一樣。」

小太監又撇撇嘴,「您可得說說到底哪不一樣。在這鬼地方當差,咱家這輩子可都別想見著皇上了。」

魏後從被窩裡伸出一隻手託腮,苦思冥想。

微亮的庭院中不知何時出現一道頎長黑影。

黑影步步逼近,她就眼也不眨地瞧著它走近。

是個高挑挺拔的人,被雪染白了頭,生著一副絕世的好容貌。

他脫下身上玄色大氅攏在她身上,在她身前跪下,聲音卻不如他的手平穩。

「母后,孩兒來遲了。」

三聲沉悶的磕頭聲,她慌忙去扶,幾乎覆了被。

這是她的兒子,當朝太子陳玄禎,生得多麼像他父親。

許久許久之後,魏後才想起對小太監說,「你看他的風姿,卻仍是遠不如當年的他父親。」

2

殿中暖香繚繚繞繞,與佳餚,歌舞,談笑混在一處,仿若渾然一體。

玄禎坐於席上,淡笑瞧著這一派歌舞昇平。

敬酒的大臣來來往往,杯中酒喝完再斟。

什麼人的酒該喝,什麼不該喝,什麼時候清醒,什麼時候裝醉。

玄禎不動聲色,皇帝不動聲色,所有人都不動聲色。

在中書令舉杯向龍椅前走時,玄禎稱醉離席。

風雪一路追隨他的步輦。

「去上陽宮。」玄禎道。

「殿下!」

「孤醉了。」玄禎面上浮起笑意。

「殿下!」

「孤說笑的。」玄禎笑意不變,只是輕輕閉上了眼。

這一聲殿下,伴隨了他有生以來的所有記憶。

每當他想熄燈入眠時,「殿下,崇光殿的燈還未熄呢。」他只得再拿起合上的書。

遇上喜愛的菜餚,想再夾一筷時,「殿下不可。」

甚至那一夜,溫五姑娘跪見。一聲「殿下不可」,硬生生堵住了他口中的「見」字。

那天,溫五跪了一夜,落下了一輩子的腿疾。

陳玄禎一夜沒合眼,落了一生的心疾。

「去上陽宮。」陳玄禎重複道。

「殿下!」

「孤心已決,不必多言。」

步攆掉轉頭,向北面荒涼的冷宮行去,風雪忽然大了起來,冽風呼嘯聲就像他們未曾發出的驚訝吸氣。

這件小事是陳玄禎此生第一次堅持。

多麼荒唐。

玄禎出內殿時,發現身邊的內侍在訓斥宮人,皇后凍成這個模樣,定然是他們又剋扣了供給。

玄禎走來時,他們低頭哈腰,走過後,他聽到身後有人冷笑,無牙老虎有何可怕。

玄禎不言,無人言,風雪一聲聲。

3

第二日一早,彈劾他的奏章就來了,滿朝一片附議。朝堂事本多分歧,唯有在彈劾太子一事上出奇的一致。

玄禎看了一眼最先開口的官員,那人還跪著,梗著脖子與他對視,恨不得此刻化身全天下脖子最硬的官。

玄禎輕瞥一眼左側的寧王,後者正側耳細聽群臣議論,此刻抬眼微笑回視。

最後又是罰俸,太子目無禮法,擅闖禁宮,罰俸三月,以儆效尤。

玄禎低頭領旨。

接著,年輕的樞密副使出列宣讀邊疆捷報,近來幾乎日日有捷報,宣讀捷報幾乎成為固定項目。

話題最後轉至巫蠱之術。

一位大臣大加批評,慷慨陳詞直說得面紅頸粗。

寧王對此毫無反應,玄禎卻忽然出列跪下。

「兒臣懇請皇上嚴查此事,此事下關乎民生國計,上關乎龍體天安,萬萬不可等閒視之。」玄禎磕頭再拜。

龍體天安四字被略一加重,這話便顯得誠懇無比。

玄禎微微抬頭,隔著遙遠的距離,隔著流光溢彩的旒珠,他看到了龍椅之上的笑意。

他一直都不是個不苟言笑的皇帝,從不吝於展露自己的喜怒。至於真假,無人知曉。

「準,此事交由按察司處理。」

——

玄禎方踏入東宮,太子洗馬便附耳過來,「是寧王的人所奏。」

是指今晨的彈劾。

「孤已知曉。」

行至書房案前坐下,提筆時玄禎才發現已磨好了墨。

擺在桌上的硯臺是成色上好的七星硯,百年一見,有價無市。

這是少年時寧王所贈。

他極少用這硯,是因為背面有寧王親手所刻的字。

「硯本墨色,君心不染。」

多年過去,硯臺一如當年。也許只有這本就漆黑的事物,才能逃過時光的雕琢。

——

玄禎記得幼時聽宮人說了許多三皇子的事,皇上抱了,貴妃誇了或是其他。

母后從不說這些事,卻止不住其餘人說。

母后常常說,吾兒玉人也是同樣的好。

玄禎小名玉人,從前只覺得誇張,躲之不及。

玄禎那時還未見過玄禕,在這昭陽殿中獨霸一方。

年齡長至開蒙時,在南書房看到了與他同樣大的小人,玄禎對他展顏一笑,那小人兒也笑,兩人最後都笑得合不攏嘴,笑到被老師責罰。

玄禕幼時荒唐,課業草草應付,一心沉溺於野史異志,每日用滿口胡言哄得老太傅不知東西南北。

玄禎的規勸,玄禕一句都聽不進去,想和他借一本看,卻被玄禕嚴詞拒絕,「這些都是毒,阿兄不可沾。」

「那你自己又為何沾染?」玄禎反問。

「我……」玄禕張口結舌,許久才吞吐出一句,「我天性如此。」

玄禎記得淑妃看玄禕的眼神,滿目期待像一片滿溢的深潭。玄禎每每得見,都只覺毛骨悚然,若她這滿心期待的人毀了,她會如何?

有多執著的人,就有多瘋狂。

玄禕比誰都清楚。

因此事發時,他比誰都要冷靜自持。

太傅授課時,玄禕底下墊的小書不期然落下,太傅正踱至他桌前,恰好拾起那本書,隨意掃一眼,太傅忽然勃然大怒。

玄禕拿起桌上紙鎮,撲通跪在地上,執紙鎮的右手高高揚起,啪地落至左手手心。

第一下,第二下……無數下,直到左手血肉模糊,顫抖不已他也未停。

玄禎看著他右手顫抖著高高揚起,又顫抖著落下,皮開肉綻之時,他全身都克制不住地戰慄不已,卻從頭至尾一言不發。

這一年,他們九歲。

從此之後,就是夜晚不敢熄滅的燈,是不敢合上的書,是不敢擱下的筆。

「殿下,崇光殿的燈還亮著呢。」

「殿下,崇光殿那位已讀完捭闔篇了。」

「殿下,崇光殿那位……」

在南書房被太傅考校課業時筆走龍蛇後同時停下的筆,校場上永遠在身側的馬鞭聲,議論時事時總是糾纏不休的兩個聲音。

在玄禕九歲摔斷紙鎮後,玄禎向母后討了御賜的白玉紙鎮贈予玄禕。

他卻沒想到,五年後的十四歲生辰,他收到了玄禕的回禮。

百年一見的正宗七星硯,背面有小楷刻字,「硯本墨色,君心不染。」

——

在他們長大之後,皇帝常常喜歡傳他們至御書房,或考校,或閒談。

當年南書房初相見,笑得不可自持的兩個小人兒,如今竟已脫胎為風姿卓絕的少年郎。

玄禎只覺時光妙不可言。

他們發議論時習慣不同,卻都極少看向對方,或直視前方虛空,或與皇帝目光交鋒,只是從不看向另一邊,仿佛殿中從無那一人存在,仿佛世上從沒有那個他們必須與之競爭至死的人。

仿佛這樣就可以佔有一切。

皇帝與他們相處時總是笑的,他喜歡稱玄禎吾兒,而喚玄禕叫老三。

談笑間氣氛總是好的,除了談到西域的戰事。

玄禎是主和的。

多麼荒唐,他的父親是西域戰事的操縱者,他的嫡親舅舅是雁門軍的主帥,而他,當朝太子陳玄禎,竟是主和派。

「老三?」皇帝對玄禎不表態,轉而問玄禕。

玄禕回答得很冷淡,「臣主戰。西域一統,張國臂掖,勢在必行。」

「嗯。」此事皇帝始終沒有表態。

玄禕忽然看向玄禎,玄禎與他對視一瞬,這漫不經心的一眼,讓玄禎心中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開始翻騰。

玄禕當時看穿了什麼,玄禎還要過許多年才懂得。

4

玄禎在琢磨著,怎麼再闖一次上陽宮。

第一次容易,第二次就難得多了。

在玄禎記憶中,父皇按祖制每月來皇后寢宮三日,那三日就是玄禎最慌亂的時刻。

那三日,帝後無一日不吵。昭陽殿中懸著一把寶劍,魏後每每氣至發抖,都將寶劍緊握在手,但哪怕最後黯然落淚也沒有拔出過。

玄禎唯一一次見母后拔劍,是母后舞劍時。

母后不必換戎裝,穿著常服,拔劍出鞘。

父皇牽著小小的他立於階上。

一道道劍招連貫地被演示而出,沒有太多花哨的把式,這是真正的劍客的劍舞。

那種行雲流水般的從容,輕盈蹁躚的瀟灑,真正配當一句振袖浮蒼雲,仗劍出白雪。

忽然冷光一閃,劍嘯九天,她擲劍入雲。左手執鞘高舉,不時一聲悅耳聲響,劍已穩穩入鞘。

她握劍抬眸,望向階上人,目光交錯之時,仿佛聽得見時光流逝聲。

是這把劍,舞出絕世的劍招,也是這把劍,死死抵在皇帝的胸口,進退不得。

玄禎曾經本能有個弟弟的,父皇不要他,他就悄悄地離開了。

從那之後,帝後相見,都是大吵大吼永不停歇。

「你莫以為朕當真不能廢了你!」玄禎常常聽到父皇這樣的怒吼。

「那便來吧。」母后的聲音過於尖細而刺耳。

「你捨得下魏家,那便來吧!」

他們總是提廢后的事,門外偷聽的玄禎一年年從幼童長成了少年,母后還是好好地住在這昭陽殿中。

是以遣皇后至冷宮思過的旨意下來時,玄禎只感到一種異樣的意外。

皇后去得坦然。玄禎也不曾問過她,是否後悔往昔所為。

聽從心中所想,她從小就這樣告訴玄禎。

她在這深宮中,不爭不搶,深居簡出。

玄禎不知讓她這樣堅守半生的,究竟是什麼。

魏家家訓,男兒必從軍,女兒不入宮。

魏後當年義無反顧嫁入深宮,也許確是心之所向,當如今已過經年,她現在後悔嗎?

這又是一個玄禎不願深思的問題。

——

御書房,玄禎跪在皇帝面前,「時近年關,天氣大寒,兒臣懇請去上陽宮探視。」

話已出口,玄禎靜靜等責罵。

皇帝坐在案前批奏摺,聞言頭也不抬,「準。」

玄禎猛地抬起頭,驚喜得幾乎不可自抑。

「這張摺子你看看。」

內侍把奏摺遞給玄禎。

「今日夜宴之後再去。」皇帝聲音沉靜,聽不出情緒。

遞來的是邊境八百裡疾報,契丹國破,邊境大捷,共俘獲敵軍一萬七千餘人。主力魏家軍以一當十,幾乎全軍覆沒,大將軍魏衍英勇殉國。

玄禎只覺那奏摺重如千斤,壓得手腕生疼。

邊關剛死了數十萬計的將士百姓,而宮中今夜要辦夜宴。

大將軍魏衍,是他從未謀面的親舅舅,魏後同胞親兄。從前他還來信笑語要告老回京與他團聚,如今他化作這薄紙上幾點黑字終於與玄禎相見。

「記得與你母親說一聲。」皇帝語氣平淡。

玄禎深深彎腰,叩頭領旨。

——

盛宴之上歌舞暖,笑語聲聲,滴滴瓊漿更點燃這狂喜的氣氛。

玄禎兩手用力交疊,卻怎麼也捂不暖。

道喜之後,還有更重要的問題。

契丹破了,下一步該如何?西域十國已破一大缺口,然而守城不比攻城易,是先守,還是攻?

皇帝用說笑的語氣輕輕拋出這個問題。

皇帝在位十餘年,滿朝皆是他一手提起的官員。此刻自然是一片主攻的呼聲。

玄禎霍然站起,「兒臣以為當守。窮兵黷武從來不是長久之計,當務之急應是穩定契丹局勢,以德服眾,否則皇上不怕契丹後院起火嗎?」

「大膽!」不知是誰大喝一聲,但玄禎依舊挺直了身,把話說了下去。

「皇上只聞漢武雄濤大略踏平西域,卻不聞他一朝耗盡大漢元氣,以致王朝無以為繼,氣絕而亡耶?」

殿中靜得落針可聞。

不知誰先摔了酒杯,正要發話間,卻是寧王先開口。

「長兄不知一鼓作氣,再衰而三竭麼?若此刻不趁局勢未定士氣正高一舉拿下十國,日後就要再花費數倍兵力來達到此目的。此刻貽誤戰機,以致十年努力盡付東流,長兄可負此責任嗎?」

此言方落,附議聲頓時如浪潮此起彼伏。

玄禕負手而立,看向玄禎。

玄禎自然聽到了滿朝文武的呼聲,此刻卻看也不看玄禕一眼,只執拗地望著龍椅之上的皇帝。

滿朝文武怎麼能容得下一個主和的太子,皇帝又怎麼會喜歡一個與他政見相左的兒子?

「臣以為太子殿下所言不無道理。」

殿中又有半刻的寂靜。

溫相出列,緩緩說道。

玄禎深深望一眼溫相。

殿中立著的三人,朝堂之上鼎立的三人,這副畫面後來被後人畫下,流傳至後世千百年,成為永恆。

——

玄禎昏昏沉沉地離席,幸而還未忘要到上陽宮去。

他腦子一直浮著溫相那一副表情,溫四像足了他七八分。

最初吸引他的也正是她這副神情。

地上積了一層厚雪,天氣反而沒有雪初落時候冷了。

魏後還是那樣擁著被坐在門前與小太監說故事。

玄禎徑直走到魏後身前跪下,深深埋頭半句話也說不出。

魏後伸手拂去他發上的雪。

「母后,舅舅沒了。」

魏後的手一頓,許久才問道,「怎麼沒的?」

「攻城時……」後面的話語玄禎實在說不下去。

「戰死沙場,好男兒。」魏後一切如常,只是無聲紅了眼眶。

「玉人,為娘對不住你。」魏後伸手抱住他脖頸,「母后是個沒用的人,什麼都不能給你,空有一身沒有用處的武藝,什麼都不能給你。」

玄禎不言,耳畔滿是風雪聲。

那個時刻,有一種預感油然升起,攫住他全部心魂。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部分皇帝不喜歡太子?
    生母早逝,被親生父親打壓,父親永遠都喜歡大哥,自己只能為了家國天下選擇歸還兵權,最終背負罵名選擇自殺身亡。作為一國太子,按照邏輯,他不應該受盡寵愛嗎?為什麼其實父親會如此討厭他、其實對於這一點並不是討厭,而是君臣之間的利益衝突。因為他們身份的特殊,所以皇帝不可能從你也太寵愛兒子。而皇帝需要管理國家,這也導致他不可以擁有兒女私情,必須要忍受親人之間的冷漠相待。
  •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但這並不絕對,隨時都可能會發生變化。因為太子之位和皇位一樣,誘惑力太大,而皇帝又大多都兒子數量極多。 皇子的地位也往往跟自己的母親密切相關,歷史上有太多的君主因為喜歡某個嬪妃,愛屋及烏,進行廢長立幼,例如,漢景帝劉啟的太子劉榮就因為其母親慄姬小肚雞腸,不夠大度惹惱了漢景帝而被廢掉。
  • 為什麼朱元璋的兒子朱標,並非馬皇后親生子嗣,還是被立為太子
    就在朱元璋登基前夕,他做出了一個決定。立朱標為「太子」。登基前幾日就是登基大典了,他準備在登基當日宣布立世子「朱標」為太子,立為儲君。世子朱標跟著朱元璋南徵北戰,他能體會到朱元璋的辛苦。世子「朱標」為「嫡長子」,立世子為太子天經地義。任何人都不敢有異議。更重要的是,馬皇后更是在世子成為太子後竭盡全力的教導。朱標也爭氣一直好好的輔佐朱元璋。
  • 北宋最牛言官,叔侄攜手懟的皇帝啞口無言,罵的滿朝文武生無可戀
    唐介在旁邊聽著又不爽了,最近大臣們正在跟皇帝賭氣,因為仁宗一直無後,所以東宮太子之位虛懸至今,而仁宗也有四十多歲,眾人就急了,一個勁勸仁宗趕緊先從宗族子弟中選一個立為太子,以穩國本。宋仁宗則死活不同意,他相信自己的生殖能力,後宮那麼多妃子呢,朕還春秋鼎盛,還能戰,你們急個什麼勁,巴著我早死麼?
  • 他本是皇帝喜歡的兒子,因為爭搶皇位,而被幽禁二十七年
    在古代封建王朝社會中,皇帝一直是九五之尊,地位權利都是一國最高的。許多人都十分羨慕出生於皇家的人,因為他們一出生就在皇家,就有著享不盡的富貴,而且一出生他們的地位就比一般人尊貴。其實在古代,身處皇家也不是那麼好的,由於皇帝只有一個,所以皇宮之中會出現許多明爭暗鬥。
  • 「皇帝列表」廢太子的兒子重新當了皇帝,近親結婚的獲利者漢安帝
    廢太子的兒子——漢安帝劉祜 漢安帝劉祜,他的父親是史上有名的賢王——廢太子清河孝王劉慶。 他本來是諸侯王子弟,並沒有機會繼承王位。
  • 大明王朝1566,為何嚴嵩非得要和裕王鬥,嘉靖皇帝為何不制止?
    嚴嵩上了嘉靖皇帝的船,一條路走到黑;裕王卻是必須要選擇站隊,皇帝老子不能讓權臣和儲君一條心。嘉靖皇帝是整個大明王朝權謀之術運用得最嫻熟,帝王手腕使用得最巧妙的皇帝,沒有之一。在嘉靖一朝的政治家、陰謀家、權謀家那如過江之鯉,四十多年的嘉靖朝出現了眾多的權謀高手,但是真正的贏家只有嘉靖一人。
  • 古代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以保持局勢穩定?
    於是有人突發奇想,為什麼老皇帝不願意提前幾年退位,讓太子平穩過渡呢?其實,這有點異想天開了。讓老皇帝提前退位來幫助兒子過度,光技術層面就做不到,因為老皇帝根本算不準自己的壽命!這種方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到底要過度多久。如果老皇帝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這時候就是傳位了,似乎也沒辦法幫助新皇帝實現平穩過渡。
  • 開國皇帝劉裕埋下了怎樣的禍根致使滿朝暴戾之氣
    ,結果沒有任何理由,就直接殺了檀道濟和他的幾個有勇有謀的兒子,滅了檀家的門。他的猜忌心理發展到後期,竟然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相信,處處就想著自己的兒子會不會因為不滿意自己而造反,最後他果然如懷疑的那樣,被自己最器重的太子殺害了,當時他正在和別人討論如何廢掉太子,他的猜忌最後還是讓他自己喪了命。
  • 鶴唳華亭,太子逆襲,皇帝準太子全權處置齊王,其心思不言而喻
    ……」皇帝動容了,眼睛紅了,眼裡含著淚,但是並沒有做出什麼表示。蕭睿鑑捨不得這個承歡膝下的兒子,但是又必須要給太子一個交代。皇帝聽著太子教群臣的一番話,也被感動了。畢竟太子是國本,不能讓他在群臣面前失了威儀。所以他要忍著,靜待太子會如何處置齊王。3、蕭定權一直在觀察父皇,只要有一絲動容就好轉圜。太子看懂了皇帝的表情,顧全父子之情,讓禁軍停了下來。
  • 皇帝擔心兒子不會生孩子讓妃子去教,結果生下孩子卻不知道是誰的
    眾所周知,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存在的一個非常短的王朝,僅僅只經歷了兩任君主,第一任君主就是開國皇帝司馬炎,第二任君主就是司馬炎的白痴兒子司馬衷。為什麼說司馬衷是白痴皇帝,那是因為他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句非常搞笑的話「何不食肉糜?」
  • 讓清朝3個皇帝飽受折磨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誰?他很可能不是人
    儘管如此,明朝的殘餘勢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仍然在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其中就有一個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順治、康熙和雍正。那麼,這個「朱三太子」究竟是誰呢?他很可能不是人,此話怎講呢?
  • 《琅琊榜》大梁皇帝:王的猜忌造成赤焰奇冤,成就這個復仇故事
    《琅琊榜》中大梁皇帝蕭選是一個多疑,易猜忌,精通制衡之術又涼薄狠毒之人。劇中沒有詳細描述他在登上帝位之前和赤焰軍主帥林燮、言侯之間的兄弟情誼,我們從劇中無從得知他是登上帝位以後變成這樣一個人,還是一直如此,只是林燮、言侯被蒙蔽了雙眼。
  • 一個人毀滅了帝國:他篡改詔書逼死太子,後又逼死自己扶植的皇帝
    不過,趙高這個秦王朝的宦官,他確實一手葬送了秦王朝,這是毋庸置疑的。以趙高的博學,奸滑和精明去收穫胡亥的信任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於是很輕鬆地就博得了胡亥的喜歡。常言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改立太子,那太子扶蘇怎麼去應對?」李斯言罷!趙高從言語中判斷李斯已經心動,便趁熱打鐵,繼而奉承李斯說:「以您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威望,只要您發話太子扶蘇,他將深信不疑,其他大臣也不會異議!接著又說:如果扶蘇登上皇帝寶座,一定會立他最信任的蒙恬為丞相,屆時您就只能靠邊站了,孰輕孰重,您掂量著辦吧!」
  • 太子是古代皇位繼承人稱呼,哪吒一個總兵之子憑什麼稱「三太子」
    但凡有哪吒的劇裡,上神小妖眾凡人都會尊稱他為「三太子」,那麼問題來了,「太子」是古代皇帝確立的皇位繼承人的專有稱謂,而哪吒的父親李靖成仙之前只是小小的陳塘關總兵,成仙之後也就是託塔天王,怎麼算都不是皇帝,哪吒憑什麼稱「三太子」呢?這就要講講哪吒故事的背景時代商朝,有一些不同於後來的特有文化。
  • 李斯被腰斬的時候,滿朝文武大臣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呢?
    而李斯的謀略也是讓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成為這天下的霸主,而李斯也因此被稱為「千古一相」,但是誰能想到這個在兩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到頭來卻換的個身死家滅的下場,李斯說時候死的非常的悽慘,他曾經自己制定了刑罰,而又自己遭受了自己定下的刑罰而死,死的時候滿朝文武百官都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甚至還有人覺得李斯是該死的,那為什麼這些人對李斯都這麼的冷酷呢?
  • 《上陽賦》馬皇帝的三個傻兒子,太子是憨憨可愛,二皇子心術不正
    權力之爭太多的殘忍,只能說適者生存,可惜大成馬皇帝的兒子都不聰明,也不適合掌握權力。可以這樣說,馬皇帝的三個兒子都有點傻,郭家銘飾演的太子馬子隆,即便不做什麼,站在那裡都讓人覺得有些好笑。其實,郭家銘的演技還是很不錯的,個人形象也很符合《上陽賦》這種憨憨的太子角色,並且憨憨的還有點可愛的。
  • 張釋之:我頭很鐵,你是太子?太子犯錯我照樣懟!
    張釋之是西漢時期有名的司法家,他以剛正不阿、秉公執法得以名留史冊。關於他堅持秉公執法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他堅持對驚擾到文帝的百姓罰金四兩而非重判、拒絕皇帝對盜取高廟玉環的小偷誅九族的判決。除了這些,今天想為大家講的是:頭鐵的張釋之還懟過當時的太子。
  •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為何要黑化一代賢后劉娥?
    然而,說起宋仁宗,電視劇中皇太后劉娥是一個繞不開的角色。筆者很小很小的時間就聽父親講起這「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說的是宋仁宗母親李宸妃生了仁宗,宋真宗皇后劉氏嫉妒,欲殺李妃所生之子,由於宮女與太監保護,並以狸貓換下太子,才使人帶太子矇混出宮得以倖免於難,然而李宸妃因生下「怪胎」被打入冷宮,後流落到民間。
  • 晉武帝司馬炎有二十幾個兒子,為何要立一個白痴兒子為太子?
    司馬炎除了楊豔生的兒子,其餘姬妃也給他生了二十三個兒子,在立儲問題上,司馬炎深知司馬衷是一個傻子,據說有一次聽見蛙聲,這傻皇子驚訝地問:「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隨侍的人忍不住笑了。還有一次,他聽說天下災荒,官員告訴他:「老百姓沒糧食吃,餓死眾多」,司馬衷反問官員:「沒糧吃,何不吃肉?」可見其智商真乃天下第一白痴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