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師兄 編輯:小市妹
沃森生物12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擬向淄博韻澤、永修觀由轉讓所持有的子公司上海澤潤32.60%的股權,股權轉讓價款合計為11.41億元。轉讓完成後,沃森生物所持上海澤潤股權降低至28.5%,失去對其的控股地位。
這則看似簡單的股權轉讓公告,讓沃森生物捲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投資者和監管層質疑的焦點,在於沃森生物為何賤賣旗下優質資產上海澤潤。
面對激烈的輿情,沃森無奈宣布暫停轉讓事宜。但是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受到重大衝擊,股價暴跌已難以避免。
12月7日,沃森生物開盤暴跌17%,並以跌停價收盤,目前股價距離今年高點下跌已超過60%。
【上海澤潤被賤賣了嗎?】
上海澤潤成立於2003年,主要從事新型重組疫苗的開發,包括二價和九價HPV疫苗,重組腸道病毒71型(EV71)病毒樣顆粒疫苗等,2013年後成為沃森的控股子公司。
根據沃森生物此前公告,上海澤潤二價HPV疫苗於4月完成了Ⅲ期臨床研究,申請新藥生產的藥品註冊申請於6月獲得受理,預計2021年上市。此外其九價HPV疫苗也已啟動臨床試驗。
HPV疫苗主要預防女性宮頸癌,目前在國內的滲透率極低,未來市場空間極大,近年來籤發量的超高增速也印證了行業的前景。
在產品即將獲批上市的當下,放棄一個貌似搖錢樹一樣的資產,沃森生物難免招到各方質疑。投資者更大的質疑,是沃森生物出售資產的定價過低。按照本次轉讓價格,上海澤潤的市值只有35億,這顯然不能讓絕大多數投資人滿意。
與之相比,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擁有國產二價HPV疫苗批件的公司,是在A股上市的萬泰生物,市值已經超過800億。在投資者看來,作為萬泰生物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上海澤潤的市值似乎是被極大地低估了。
平心而論,這種比較並不完全理性客觀。
萬泰生物主營業務是體外診斷,並非單純的疫苗企業,其業務中涉及體外診斷的營收佔比89%,疫苗的營收只佔總收入的11%,此塊業務對應的市值,和總市值自然相去甚遠。
此外,萬泰生物是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估值比其他醫藥上市公司高得多,而上海澤潤作為非上市公司,估值更是難以與之相比。
如果和非A股上市公司中的同行比較,上海澤潤的估值也不算低得離譜。
比如新三板掛牌的康樂衛士,HPV三價疫苗已進入III期臨床,HPV九價疫苗III期臨床即將啟動,此外公司與成大生物合作開發的十五價HPV疫苗產品正在進行中,目前市值只有28億元。
另一家公司江蘇瑞科,正在進行2價和9價hpv疫苗一期臨床,估值大約30億。
從投資回報上看,2012年底沃森獲得上海澤潤58%的股權只花了3.1億,如今出售32%的股權獲得11.41億,收益也已經極為可觀。
綜合考慮這些情況,上海澤潤算不算賤賣,其實也難有定論。
【沃森為何急於出手】
在以董事長李雲春為代表的管理層看來,出售上海澤潤是沃森的理性選擇。
管理層認為,當前上海澤潤的二價、九價HPV疫苗在國產中進度並不具備優勢,整體表現不及預期,考慮到後續研發的巨額投入和激烈的市場環境,繼續控股上海澤潤的性價比不高。股權轉讓之後,公司可以集中資源推進13價肺炎結合疫苗重磅產品的市場拓展,更加專注於已布局的mRNA和腺病毒載體等技術平臺的構建及其新產品的開發,對公司可能更加有利。此外,沃森此次股權轉讓的接盤方包括泰格醫藥,能夠為公司後續的臨床實驗提供充分的資源。
而在質疑者看來,沃森此次出售股權,除了可能的利益輸送之外,還可能是為了完成股權激勵的業績指標。
2018年7月,沃森曾披露過當年的股權激勵計劃,對於業績考核指標有較高的規定:2019年和2020年兩年累計利潤不低於12億元。
2020年11月,沃森再度披露今年的股權激勵計劃,業績指標仍然不低:2020年和2021年兩年累計淨利潤不低於22億,2021年和2022年兩年累計淨利潤不低於27億元。
事實上,沃森2019年淨利潤只有1.42億,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只有4.35億,按照當前的經營狀況,完成上述指標要求仍有較大的壓力。據公開披露資料顯示,如果出售上海澤潤,沃森生物預計將獲淨利潤約11.8至12.8億元,市場因此質疑管理層或試圖通過此舉實現股權激勵計劃。
【沃森的招黑體質】
沃森此次出售資產之所以備受質疑,與其過往黑歷史不無關係。2010年上市以來,沃森在資本市場的一頓騷操作,使其沾上了招黑體質。
2012年沃森跨界收購血製品公司河北大安,2013年收購上海潤澤和嘉和生物,同年還收購多家下遊疫苗流通、代理企業。此時的沃森生物,聚齊13價肺炎疫苗、HPV疫苗、PD-1單抗等多個熱門概念,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
但是,沃森似乎沒有足夠的耐心,沒等到豐收的果實,又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資產甩賣。2014年賣掉了河北大安的控制權;2016年旗下子公司涉及山東疫苗事件,暴雷計提巨額減值,同年公司徹底退出血製品與疫苗流通。
最讓人驚訝的,是2018年大幅出售嘉和生物的股權行為。2015年至2018年期間,嘉和生物發展勢頭大好,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PD-1單抗、抗IL-6單抗藥物、GB235單抗等多項產品相繼獲得臨床試驗批件。沃森此時大幅轉讓嘉和生物股權,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嘉和生物在聯交所掛牌上市,當日最高市值達到158億港元,目前市值仍然超過80億。相比而言,沃森向HH CT轉讓嘉和生物股權時,其估值只有34.7億元。
不知投資人們看到今日的上海澤潤,是否也會想起兩年前的嘉和生物?
此外,自然人股東不斷減持,公司實際控制人缺位,也一直是沃森管理層容易遭受質疑的黑點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沃森生物上市以來股權極度分散,一直處於無實際控制人的狀態。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目前公司第一大股東是雲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持股只有4.97%,而原始大股東劉俊輝和李雲春近年來頻繁減持,目前只持股4.89%和3.13%,分列第二、第三大單一股東。
這就好比孩子的親媽不在了,一直由養母帶著,一旦遭點委屈,養母承受的輿論壓力,自然比親媽更大。
上市公司具備極高的社會關注度,聲譽是最可貴的資產。要想行穩致遠,維持聲譽、減少汙點是最重要的事情。
否則,狼來了的故事就會上演,投資者會用腳投票,對你正確的事情也充滿質疑。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