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首開便利店,這也是日本宜家選址向市中心進軍的重要一站。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繼「宜家餐廳」、「宜家咖啡館」、「宜家烘焙工坊」後,宜家在日本開起了便利店,這也是宜家「小店」模式首次在該國的落地。
據《日經新聞》報導,宜家東京原宿店面積25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整個建築外立面是透明玻璃落地窗,清新怡人。
這家便利店沒有出售宜家肉丸,不過,它有專門的食物區域,提供價格實惠的肉桂卷,素食冰淇淋以及瑞典風格的卷餅。
01
從賣家具到開便利店
宜家品牌「玩出界」
從1998年在上海開設第一家線下實體店,到在大陸22個城市共開設28家線下商場、2家體驗店,遍布北上廣深、成都南京廣州天津等重要城市。
這個初創於瑞典,如今在全球38個國家及地區擁有311個商場的北歐家居品牌,歷經半個多世紀後仍牢牢佔據著家居行業領軍者的地位。
6月8日,家具巨頭宜家在東京原宿開設了首家「家居+便利店綜合店」。
據了解,宜家東京原宿店分為上下兩層,面積2500平方米,圍繞現代人的四大城市生活需求:「睡眠」、「整理收納」、「放鬆休閒」、「烹飪」展開,意在讓生活空間有限的人也能有更舒心的居住環境。
這家店最大的亮點是,在一樓鑲嵌了一家宜家「便利店」,從精釀啤酒到素食拉麵什麼都賣,還能夠打包購買咖啡和甜點,其中部分菜單為原宿門店專屬。
另外,2樓的Swedish Cafe 還提供輕食。宜家日本表示,在門店中配備便利店是為了讓每天忙忙碌碌的都市人,能輕鬆愉快的進行購物。便利店內的咖啡站提供的外帶商品包括:咖啡、肉桂卷、植物基軟冰淇淋和聖代等。
IKEA Harajuku 門店共計展示有1000多件商品,其中近900件是顧客可以買了就帶走的。而剩餘的大件及未展示的商品,則可以在網上下單,也可以跟店員溝通配送問題。
整體來看,一樓主打的是「方便、快速購買」,而二樓,則是一個可以讓人慢下來好好享受的餐廳。一樓賣的東西和普通便利店沒啥不同,數據線、收納包、筆記本、燈泡、零食等。
儘管「小店」模式下,空間布局更加緊湊,但是宜家在原宿的門店,仍然設有一個咖啡店,顧客可以在這裡買到肉桂卷和冰淇淋。
此外,原宿地區的門店,還將提供tunnbrods(一種瑞典風格的薄餅),這也是宜家全球唯一一家供應該類美食的門店。
宜家開創了家居+便利店的TOP商業模式,繼咖啡館、美食店後,再次成功「出圈」。
02
為何如此大動幹戈?
宜家開設「便利店」,品牌戰略拓展的內在驅動是什麼?
疫情影響,宜家營業額嚴重下滑,門店冷清,客流成最大困局。
作為世界最大的家具品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宜家連續關閉了旗下大部分門店。
早前中國疫情爆發階段,宜家關閉了其在中國的30家門店。而隨著疫情全球大流行,宜家陸續關閉了其最大市場——德國的所有門店,以及第二大市場美國的50家門店,歐洲多個國家的門店也幾乎全部關閉,甚至連宜家在印度的唯一 一家門店也不能倖免。
同樣受影響的還有宜家的供應鏈,疫情下,上下遊企業和產業鏈遭受了巨大打擊。
據宜家母公司Ingka集團CEO—Jesper Brodin的說法,疫情期間,宜家營業額下滑超60%,宜家正面臨生死存亡危機,而客流量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雖然4月21日,宜家武漢商場正式恢復營業,這也意味著國內所有宜家商場均復工完畢。但恢復營業的宜家不復往日的人潮湧動,期待的「報復性消費」並沒有成為現實。據了解,宜家多家門店區域對外展示的沙發和床幾乎「無人入睡」,稍顯冷清。
疫情之下,面對重重困境,宜家開啟了拓店計劃,以TOP商業體+便利店的創新經營模式,最大限度的為店鋪引流,解決客流困境。
宜家開設便利店,是一大創舉,與日本發達的便利店文化相呼應,可作為流量入口,有利於儘可能多的籠絡消費者,為其主體家居業態導流。
03
顛覆傳統經營模式
把店開進市中心
宜家的零售業務負責人託爾加·恩居曾表示,宜家未來有三大任務:更多樣化的銷售模式、更高效的物流體系和全新的店鋪設計理念。
如今看來,多樣化的銷售模式、全新的店鋪設計理念,正在成為現實。
引入便利店,這是日本宜家選址向市中心進軍的重要一站。
長期以來,宜家的店鋪選址多為市郊,但最近這家「便利店」直接開到了日本東京市中心,雖然此前,宜家曾在巴黎市中心開設便利店,但這是宜家品牌首次在東京這座城市中心的布局。
新店位於東京原宿區,選址TOD商業體,背靠JR山手線和複合商業設施「with原宿」,距離地鐵原宿站不過一分鐘腳程,人流量相比之前的郊區店有天然優勢。
為什麼宜家一改以往的經營模式,把店開進了市中心?
此前,宜家的店鋪之所以布局在傳統郊區,與以前西方人主要居住在郊區的生活方式契合,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居住在城市中心。
「消費者在哪,市場就在哪」,為了抓住年輕用戶群體,適應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宜家開始了「除了肉丸,改變一切」的品牌轉型之路。
如今,原宿店開業標誌著宜家日本店數首次突破10家,達到11家。
年內,宜家還計劃在札幌市、關東和關西地區各開一家店,完成14家店的計劃。這意味著,日本宜家全面提速。
04
這一次
宜家能打一場「翻身仗」嗎?
事實上,日本宜家開出首家便利店,是在試圖扭轉其幾次「折戟日本」的局面。
自1972年宜家第一次進入日本,一直發展不順,最根本的原因是宜家的本土化策略不到位。
1、選址單一,被動等待消費者
宜家遵循歐美選址原則,在日本也採用郊區開設大型店的方式,顧客通常需駕車到店。儘管消費者的行為多樣化,但大型郊區商店等待消費者的商業模式正處於十字路口,而宜家「後知後覺」大多數商店仍在郊區。
2、品類不易攜帶,難以滿足本土需求
宜家主打北歐風,售賣許多北歐獨特的時尚商品;產品多為成套出售,不易攜帶。
3、定位狹窄,忽視日本老齡化的社會情況
宜家門店很少,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並且,沒有明顯關注日本的老齡化國情,仍以年輕人群為主。二者疊加,使得宜家橫行世界的北歐家居時尚,在日本卻淪為「小眾」,遲遲打不開市場。
宜家三進日本,始終難成氣候,除了自身選址、選品等原因,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強力競爭對手——Nitori。後者被外界稱為日本家居巨頭,在日本零售業界,創造31年連續增長的神話。
此次,宜家原宿店選址市中心TOD,又在其中推出便利店業態,可見正在嘗試規避上述不利因素,作出積極改變。但Nitori已經遍布日本所有縣市,可謂「根深蒂固」,宜家想在日本打一場「翻身仗」,仍然任重而道遠!
05
結語
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無論是商業巨頭,還是新晉獨角獸,不斷革新自己,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如今的宜家,正在把困境變成契機,開始顛覆自己的傳統經營模式。
用《經濟學人》的話來說,就像所有品牌一樣,宜家也要適應時代才能生存下來。
希望宜家的便利店不會結束,而是會走進更多的城市,給我們帶來更多生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