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林格」號戰列巡洋艦與她的姊妹艦「興登堡」號及「呂佐夫」號一道成為了同時代最優秀的主力艦,縱使這一點仍存在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該級艦的布局可謂奠定了日後德國戰艦的設計基礎。「德弗林格」號的艦名來自於17世紀布蘭登堡公國陸軍元帥喬治·馮·德弗林格男爵。
1912年1月,「德弗林格」號在位於漢堡的布洛姆弗斯造船廠開始敷設龍骨。該艦原計劃於1913年6月14日下水,但當天艦身下方填充的木橇出現阻塞,艦體僅僅在船臺上滑動了30~40釐米(12~16英寸)便卡住不動。在1913年7月12日進行的2次下水取得成功後,一支由船廠工人組成的艦員隊伍將該艦經由斯卡恩駛至基爾港。該艦在當年10月末即已分派給第1偵察艦隊,但由於其在試航中輪機受損,遂遲至11月16日正式入列服役。
縱使「德弗林格」號在日德蘭海戰中竭力苦鬥,然而,正是以這場海戰為標誌,德國公海艦隊開始走向沒落。這支強大的德國艦隊自此龜縮在其位於威廉港的基地中,直至戰爭結束也未敢再度冒險出戰。本頁展示的兩艘戰艦同樣參加了日德蘭海戰。
「德弗林格」號與其他德國海軍戰艦對英國沿海城鎮的炮擊令英國公眾怒不可遏。由於此類襲擊造成諸多無辜男女及兒童死於非命,英國國內要求實施報復的呼聲甚為高漲。
1914年12月16日拂曉,德國戰列巡洋艦「塞德利茲」號、「毛奇」號與「布呂歇爾」號炮轟了西哈特普爾,與此同時,斯卡伯勒與惠特比也遭到了「德弗林格」號與「馮·德·坦恩」號的襲擊,共有127名平民在上述襲擊中罹難,另有567人受傷。所有襲擊艦均在薄霧掩護下成功撤離,唯有「毛奇」號與「布呂歇爾」號被海岸炮擊傷。
此刻,皇家海軍第1戰列巡洋艦分隊(海軍上將貝蒂指揮)與第2戰列艦分隊(海軍上將沃倫德指揮)業已出海就位,隨時準備截擊德國襲擊艦,而德艦先前在接近英國海岸時即已被英國驅逐艦發現。凌晨4時45分,德國巡洋艦「漢堡」號與其他數艘輕型護航艦隻攻擊了英國驅逐艦,英國「堅強」號遭重創,「伏擊」號與「山貓」號受傷。直至午前,結束炮擊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自皇家海軍第2戰列艦分隊後方數英裡處駛過,後者在察覺德艦後隨即開始轉向逼近,但由於天氣惡劣,加之英方輕巡洋艦因貝蒂的含糊指令而中斷追擊,一次天賜良機就這樣白白浪費了。
無獨有偶,英艦錯失殲敵良機的遺憾在1915年1月24日再度上演。由於破譯了德國海軍的無線電通信密碼,英國方面業已得悉德國襲擊艦隊將前往多格爾沙洲一帶進行攻勢掃蕩,故在德艦離港後便派出己方海軍艦隊進行攔截。而當英艦在預定的時間地點發現德艦後,噸位與航速均不佔優勢的德國艦隊大為驚駭,遂緊急轉向,直欲逃遁回港。經過數小時的緊張追逐,英艦終於趕上德艦,並開始以遠程炮火展開轟擊。處於德軍戰列後方的「布呂歇爾」號首先被打癱,英軍旗艦「獅」號也受創退出戰鬥。由於通信信號舛誤,剩餘的英艦沒有繼續追擊落荒而逃的敵艦,而是回過頭來圍殲傷痕累累的「布呂歇爾」號。而當這場寡眾懸殊的戰鬥結束,德國艦隊早已遁形無蹤,但即便如此,最終返回基地的德國艦隊仍有幾條戰艦受傷不輕,「德弗林格」號便是其中之一。
由於修復及時,「德弗林格」號得以參加了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蘭大海戰,此役它與「呂佐夫」號、「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3艦共同隸屬德國戰列艦分隊。16時30分,「德弗林格」號的主炮炮彈直接命中了「獅」級戰列巡洋艦「瑪麗皇后」號,後者隨即發生大爆炸。全艦1266名艦員僅有9人生還。
隨後,「德弗林格」號又與友艦一道將英國戰列巡洋艦「無敵」號送入海底,自身也在戰鬥中遭受重創,全艦共被命中21發炮彈,艦員陣亡157人。其姊妹艦「呂佐夫」號同樣受創甚重,艦員戰死116人,已無法依靠拖曳返回威廉港,有鑑於此,德國驅逐艦遂奉命將該艦擊沉。
1918年11月西線停戰後,「德弗林格」號被押送至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後於1919年6月21日被其艦員鑿沉,1934年撈起後在羅塞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