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中國做了40年漫畫雜誌,不過到底沒有日本同行的好運氣|100個有...

2021-01-13 好奇心日報

金城做了快40年的漫畫,不過這個眼下被資本瘋狂追捧的行業,卻和金城、以及他創立的漫友文化沒什麼關係。

這倒不是說金城是一個失敗者。他創立的《漫友》曾經被認為是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漫畫雜誌之一。在漫友系最輝煌的那些年裡,公司旗下一共有十餘本雜誌。2007年的時候,北京開元策略發布報刊市場調查報告,漫友系雜誌有4本位列全國排名前30,因此也有人稱他為中國漫畫史上的第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

但這兩年,漫友文化的狀況可算不上太好。漫友文化的副總經理賴春暉不願意透露相關雜誌的具體發行量,只是說:「雜誌,無論是漫畫還是其他雜誌,整體這幾年都是走下坡的。」

而根據漫友文化的母公司華聞傳媒近期發布的2016年財報,動漫產品及動漫服務業收入為1億元,比2015年下滑超過三成,漫友也因此成為了華聞旗下盈利最少的公司。相比起騰訊動漫、有妖氣這些目前最受追捧的漫畫公司和平臺,漫友的名字很少被人提及。

面對這樣的現狀,金城多少還是顯得有些不甘心:「如果按照原本那個紙質出版的時代,我想漫友文化肯定今天就早已經成為日本小學館什麼的,肯定沒有問題的。」

但他本人已經淡出漫友的運營了,去做漫畫相關的研究,「掙錢的事讓別人去做,我去做不掙錢的事。」

有意思的是,金城在過去40年的時間裡做的事情,就是試圖讓漫畫從一件不掙錢的事情變成一件掙錢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功勞都得記在金城的帳上,只可惜現在摘取果實的人並不是他和他的漫友文化。

早期的《漫友》雜誌

金城自己也是一個漫畫家,不過最初他畫的是連環畫,也就是俗稱的小人書。

文革結束以後,原本進入停滯的連環畫創作捲土重來。到了1982年,中國全年共出版連環畫作品2100餘種,單本印量10萬冊,是1960年代印量的20倍。1978年高中畢業之後,金城就開始從事連環畫的創作。1983年,他剛剛憑藉連環畫《明姑娘》在當時國內發行量最大的畫刊《連環畫報》上出道。

然而很快,連環畫這個市場就崩潰了。新興的電視媒體對於從前沒有過多娛樂生活的人們而言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其他豐富的讀物也讓連環畫這種大多根據文學原著改編的小人書不再受到歡迎。過去依賴連環畫出版盈利的出版社,在市場轉型面前,也幾乎馬上就選擇了放棄。

「這個時候我就不太甘心。」在金城看來,當時國內的連環畫距離發展到漫畫這種形態只有半步之遙——在日本,四格漫畫也是在手塚治虫的帶領下發展出了現在的新漫畫,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了一個龐大的動漫產業——於是他將連環畫轉變成目前我們所熟悉的漫畫形式,拿著自己的創作開始奔赴於不同的出版社尋求機會。

但出版社並沒有接受金城的想法。「大家覺得你們所謂的漫畫是國外的,不是中國這種能夠接受的。」儘管金城來來回回地跑出版社,但這種「舶來品」一直得不到認可。「四處碰壁,沒有辦法,我就自己來創辦漫畫公司。」

在1987年和1992年,金城曾兩次創辦了漫畫公司。說是漫畫公司,但它們實際上都更像是個人的漫畫工作室。除了自己畫漫畫,他還拉來了幫手一起創作,但由於公司自身沒有出版的能力,再加上市場環境不成熟,這兩次創業都很快夭折了。

在1997年,金城又進行了第三次嘗試。他在北京創辦了漫畫公司「金城時代連環漫畫中心」,也就是今天漫友文化的前身。金城覺得,這一次時機是真的到了。

最直接的原因還是1995年前後日本動漫在中國的繁榮。隨著衛星電視、有線電視以及教育電視臺的興起,再加上當時動畫片進口不受審查和配額限制,《灌籃高手》、《美少女戰士》、《名偵探柯南》、《新世紀福音戰士》等動畫開始風靡一時。這讓很多人意識到這個市場可能大有可為。

《灌籃高手》

政府也感受到了危機感,日本動漫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讓他們開始意識到了扶持國產原創的重要性。1995年起,國家啟動了中國動畫出版工程,扶持相關產業,於是誕生了《北京卡通》、《卡通先鋒》、《漫畫大王》等一批原創漫畫雜誌。

一開始,金城還是想做原創內容,於是推出了一本名為《時代漫畫》的全原創漫畫雜誌。問題是,《北京卡通》們看似風生水起,但卻這只是政府扶持下的表面繁榮。像《時代漫畫》這樣完全市場化的雜誌,因為沒有成熟的消費者市場,所以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在《時代漫畫》無疾而終後,2000年,金城從北京出發,把公司遷移到了當時動漫發展氛圍更好的廣州。跟著他一起前往南方的成員只有三個人:一位負責雜誌的排版製作,一位負責發行,還有另外一位是司機。

2002年6月,數次改版後的《漫友》雜誌終於重新出發。這一次金城沒有再執著於自己的「原創漫畫雜誌」,為了讓雜誌先存活下來,金城給了它一個更容易討好讀者的定位。「既然讀者喜歡日本的漫畫,我又沒有辦法出版日本的漫畫故事,我就出版日本漫畫的介紹和評價。」

在中國還沒有形成漫畫產業的階段,早期的大部分愛好者依然是日本動漫作品的消費者,而《漫友》則充當著中介的角色。《漫友》等動漫資訊類雜誌成為了不少愛好者獲取動漫情報的一手信息來源。

除了介紹日本新番、漫畫以及漫畫作者外,《漫友》的特色還在於加入了對於動畫作品以及角色的評價分析。憑藉資訊及一系列分析專欄起步的《漫友》獲得了不錯的人氣,銷量也水漲船高。2003年,《漫友》已經成為全國動漫畫雜誌中刊期最密且單期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了。

除了迎合讀者的喜好,金城覺得漫友文化存活下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終於開始涉足出版發行業務:「我自己去跟出版社合作,拿來書畫自己跑發行。」臺灣漫畫家敖幼祥的《烏龍院》系列就是最為成功的一個案例,這本創下1.2億冊銷量的漫畫系列就是由金城引進的。

敖幼祥《烏龍院》

這時候的《漫友》已然成為了漫畫雜誌市場上的佼佼者。但對於金城而言,日本動漫資訊內容只是雜誌進行過渡的一個小小技巧。即便是引進港臺漫畫家的作品,也還是為了引起讀者對國內原創漫畫的關注。

金城有一種感覺:」實際上感覺中國漫畫市場消費已經形成了,讀者喜歡看漫畫但是沒什麼可看,原創漫畫作者有一批,又得不到培養。「

金城因此就開始和編輯一起去四處搜羅原創漫畫家。然而當時在國內,漫畫家普遍被視為是一份「不務正業」的職業,能真正完全投入漫畫創作的人少之又少。「真的就像獵頭一樣,去了解誰畫得好。」

為了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金城開始琢磨:「靠我們找不是事,靠我們找才可以找到幾個呢?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個平臺,有一個機制,那樣的話別人找我們才是一個比較長久的保障。」

當時國內還沒有針對原創漫畫的評比獎項,金城覺得如果能通過比賽的方式來吸引國內的一批優秀原創作者,那麼不僅雜誌的原創連載內容有了保證,或許也能改變讀者的一種漫畫閱讀趨向。於是,最令金城感到自豪的獎項」金龍獎「在廣東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式誕生了。

2004年,第一屆金龍獎一共有100多部漫畫作品參賽。到了第二屆,參賽的漫畫作品已經達到了上千部,從第三屆開始,金龍獎的影響力開始真正擴大。金龍獎很快幫助漫畫家在行業裡打響了知名度:通過漫友的宣傳以及對漫畫單行本的營銷,Benjamin的《記得》以及寂地的《我的路》一度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漫畫作品。

就這樣,一條非常初級的漫畫產業鏈開始出現——漫畫家在雜誌上刊載作品,積累足夠的人氣後由出版社將熱門漫畫印成單行本出版,而單行本的營銷成功又可以反過來促進漫畫雜誌的銷量。在這個模式中,金城和漫友掌握的是紙質漫畫雜誌和漫畫單行本的發行渠道,自然就擁有著重要的行業話語權。

國內當時的人氣漫畫家也幾乎都匯聚在漫友文化旗下的雜誌:Benjamin、朱斌、客心、丁冰、寂地、夏達、於彥舒、Ling、愛歐、韓露……除了刊載這些漫畫作者的作品,雜誌還不時加入對他們的介紹和訪談,並開始有意識地對於這些作者進行包裝打造。相比同類期刊,《漫友》的連載不僅意味著更高的稿酬,還能幫助作者提升知名度和人氣。

夏達《子不語》

儘管看上去蒸蒸日上,但中國原創漫畫的受眾仍然相當有限。

2007年,也就是漫友文化已經成立十年之際,漫友的貼吧裡出現了這樣一則帖子:「裡面原創的實在太多了,出了單行本,但還是有部分登在書裡面,實在是太貪心了!相比之下動漫的消息顯的很少。」這條帖子下幾乎都是其他讀者贊同的回覆。

整個行業都因此受到了衝擊。受到政府扶持創刊的《卡通先鋒》已經從原創漫畫志轉型為普通的資訊雜誌;曾經在90年代創下過10萬發行量的「5155工程」雜誌《北京卡通》也於2006年正式停刊。

「很多雜誌倒掉了,大家都覺得漫畫雜誌不能做了。」漫友文化的副總經理賴春暉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漫友的,從生活雜誌編輯轉行到動漫領域的他剛好見證了一批雜誌的消亡。

《漫友》自身也能感受到來自讀者的壓力。公司內部也一度流傳著一句話:原創增一寸,發行量降一尺。「當時讀者有偏見,認為只要是中國的就不行,日本的就可以。」對於這樣的情況,金城很無奈,但也沒有其他辦法。只要雜誌一增加原創漫畫內容,漫友就選擇多贈送小文具、貼紙等免費小禮物來緩和讀者的反感情緒。

但金城最終還是頂住了這種壓力,繼續增加原創漫畫的內容。2008年出版的《漫友·動畫100》中日本動漫資訊類的內容已經不足四分之一,200頁的雜誌中有150頁的內容都是國內漫畫作者的原創連載。

除了大大增加原創內容的篇幅,漫友還效仿小學館、集英社等日本漫畫出版業巨頭,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細分受眾的雜誌:主打青春文學的《新蕾》、少年向漫畫雜誌《漫畫SHOW》,甚至是更為小眾的增刊《漫友·cosplay100》。

這都是出於金城對日本漫畫行業的觀察和借鑑。「細分實際上還是帶有一定的引領作用,當時市場也沒有細分到一個特別的程度,但是因為我們是一直都在以日本漫畫的模式來作為我們發展這個領域的一個參照。我認為未來我們這個市場一定會細分,所以我們就是等於提前有這樣一個方向。」

然而在金城所希望的細分市場到來之前,網際網路來了。

對於《漫友》而言,一個殘酷現實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掌握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果雜誌再只是單純以日本動漫的介紹人身份出現在市場,已經太過滯後了。

此外,從2009年開始,中國數字出版業已經憑藉795億元的生產總值超越了傳統書、報、刊出版物的生產總值,整個行業的年增長率接近50%。相比之下,傳統的紙質出版物則是一年不如一年。漫友也感受到了明顯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漫友開始對旗下雜誌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版,尤其是《漫畫SHOW》。這本聚集了國內當時頂尖漫畫創作陣容的雜誌,在兩年時間裡進行了四次大變動。2011年2月起,雜誌加頁至100頁;同年5月,雜誌為100頁的旬刊;到了2012年1月,雜誌改為100頁的漫畫周刊;而在2013年5月,雜誌又變成了144頁的雙周刊。

金城對此的解釋是:「當時一方面來講,就是我們覺得針對市場的產品要不斷變化。事實上做出版這個領域淘汰率很高,就是每年都會有不適應市場的東西,包括期刊被淘汰,實際上這就應該還是一個比較健康,比較主動把握自己發展的一個舉措。」

但這樣頻繁的改版對於漫畫作者的創作以及讀者來說都是極大的消耗。2013年9月,《漫畫SHOW》雜誌正式停刊。《漫友》、《漫畫世界》也都進行了連載大換血。那些離開的漫畫作者以及被迫腰斬的作品給不少漫畫讀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一些敏銳的讀者隨即察覺出了漫友內部的動蕩。

《狐妖小紅娘》的漫畫作者小新就曾在動畫的番外篇中提及當時的無奈。他在動畫中表示儘管當時自己每個月畫40頁,但《漫畫SHOW》的突然停刊讓他一下子沒了飯碗。最後,小新、白驍、於彥舒等一批《漫畫SHOW》的作者都選擇了走向網絡漫畫平臺。而這又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了漫友文化。畢竟,想看的漫畫都去網上連載了,誰還買紙質雜誌呢?

《狐妖小紅娘》

漫友並不是沒有嘗試過數位化。2011年,漫友成立了自己的原創動漫出版平臺91AC。除了將旗下的《漫友》、《漫畫世界》、《漫畫SHOW》、《漫畫BAR》、《新蕾》、《約繪》等雜誌全線數位化之外,91AC同時也呼籲更多的作者直接在平臺上投稿。

事實上,91AC才是國內最早的網絡漫畫平臺之一。2009年,有妖氣在得到盛大的支持後開始逐漸轉變為原創漫畫平臺,但初期用戶投稿漫畫的內容質量還遠遠無法與《漫友》這樣積累了多年的雜誌相比;2012年,騰訊成立騰訊動漫進入這個領域;像大角蟲漫畫、快看漫畫等現在一眾人氣漫畫App的起步也是2015年之後的事了。

根據漫友文化的數據,91AC在上線一年以後推出的漫畫單行本為180本,雜誌共263期。這一年,91AC還宣布登陸騰訊Q雲平臺,並與京東商城、亞馬遜正式籤訂協議,讓數字版的原創漫畫登陸京東及Kindle平臺。

但到了2014之後,91AC漸漸沒了聲音。91AC官方微博的最後一次更新也停留在了2016年。

金城將91AC沒能繼續下去的一部分原因歸結於自己。這位對連環畫充滿熱忱的創業者更偏好紙質漫畫作品的質感。在這種影響下,當時的漫友也並沒有完全將重心放到數字漫畫領域,還繼續增加了一些紙質新刊。他可能有些後悔:「任何一個事業的轉型,如果不是從基因上進行轉型,實際上效果應該都還是不一定能根本改變。」

對於漫友的發展,金城認為公司的規劃仍然相對保守。「其實也是存在一個燒錢的問題。像漫友這樣一個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的以實體為主的公司,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個盈利模式。如果說要把大筆的盈利去燒錢,去看不到哪裡能夠帶來多大盈利的一個新的領域嘗試,可能也不符合漫友的一個實際情況。」

另一方面是,作為一家十多年來專注紙質出版業務的公司,漫友整體不具備技術上的優勢。在金城看來,技術無疑成為當時漫友團隊的一個障礙。「做數字平臺這一塊,不是漫友擅長的事。」賴春暉說:「當時我們整體對這一塊的判斷是覺得這一塊能做,也進去做了。做的不太成功,這個沒有堅持下來,也是有一點遺憾。」

隨著雜誌銷量的下跌,沒有能夠成功轉型的漫友文化終於還是易了主。2014年5月,華聞傳媒發布公告收購漫友文化85.61%的股權,包括漫友文化在內的4家公司以資產合計28億元的價格被華聞收入旗下。

網絡終於徹底擊潰了金城將漫友文化做成中國「小學館」的夢想。

「到了這個時代以後,原有的很多模式都被打破了。」金城說:「網際網路帶給了我們很多東西。」

現實的漫畫市場已經和漫友文化鼎盛的時期相差甚遠了。漫畫的發行渠道已經從傳統的紙質雜誌逐步過渡到了網際網路平臺,漫畫消費者也在向線上轉移。漫友在這場市場轉型中失去了原有的渠道價值,面對著騰訊動漫、有妖氣、快看漫畫等數字平臺的衝擊,它漸漸被邊緣化。

現在的漫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出版公司了,畢竟出版雜誌已經不再是個賺錢的生意了。現在,他們把自己定位為一家綜合動漫內容的運營和服務商。

具體說來,漫友目前200人左右的團隊中有超過100人都集中於漫友的IP孵化中心,這個團隊主要聚焦於漫畫內容的創作和運營。此外,漫友文化也開始主辦一些大型漫展及線下活動。在失去數字渠道這一環後,漫友嘗試以其他業務來挽回。

但在有妖氣、騰訊動漫等平臺紛紛開始把旗下的漫畫IP轉換成動畫作品,以及各視頻平臺投入大量資金推出國產動畫之時,漫友還是保持著以往的「老派」作風——華聞傳媒在去年2月宣布漫友文化並沒有投資動畫的計劃。

漫友文化目前也只是充當著授權合作方的角色。2016年,漫友文化將旗下《豔勢番》、《長安幻夜》等漫畫作品授權給影視公司進行影視劇的開發。「我們自己還沒有投入,這一塊也是覺得風險比較大。」賴春暉又提到:「影視的授權,我們某些特定情況會採用跟投的形式。」

韓露《長安幻夜》

甚至是在漫友一直以來感到自傲的內容,也由於自身渠道的失效、雜誌銷量的減少而失去了以往的影響力。《漫友》上比較高人氣的《識夜描銀》、《瞬零》、《黑刀》等也不再是雜誌獨佔的連載漫畫,而即使發布在騰訊動漫、有妖氣等平臺上,這些作品也比不上平臺自身扶植起來的像是《狐妖小紅娘》、《鎮魂街》等作品。

「現在數字平臺這一塊流量大的幾家基本上佔滿了,漫友這個時候做一個數字平臺不太現實。」賴春暉說,現在他們更趨向於和這些數字平臺進行合作。

賴春暉認為目前漫友的優勢在於多年的豐富出版經驗以及線下的推廣資源,一些在網絡平臺成功的作品可以通過漫友來出版單行本。「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出版的特質,而且也沒有出版的功能,我們可以。」

當然,漫畫單行本目前依舊是這些漫畫作者的重要收入來源渠道。在微博上走紅的條漫《非人哉》於去年6月正式出版了紙質書,首印10萬冊的成績讓背後的公司獲得了百萬級別的收入,這個數字勉強彌補了公司的人力投入成本。

但在騰訊動漫等擁有強大發行能力的網絡平臺面前,漫友文化目前顯得有些無力。儘管很早洞察到了風向,但他們失去了重要的數字渠道,也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迅速地在市場上推出一名漫畫作者和漫畫作品了。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動漫市場的下滑。根據藝恩諮詢的數據,2010年中國動漫產業市場規模為208億元,目前則已經超過了1200億元。而騰訊動漫則宣稱自己擁有9000萬的月活躍用戶。

快速增長的動漫市場對於漫友文化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從整個行業的情況來看,這家公司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擁有大量優質漫畫家以及大量用戶的那個重要玩家了。

題圖來自:夏達《子不語》、寂地

相關焦點

  • 1993年中國第一本漫畫雜誌《畫王》刊登的漫畫都有哪些?
    這本畫王當時的水準到底如何?可謂是眾說紛紜,誰都有不同意見,我們今天來看看1993年的第一本《畫王》,到底刊登了什麼漫畫。《靜鬥士 翔》雖然剛開始在日本連載,但這卻是一部不完整的漫畫,作者很有名氣,很可惜卻沒能完結,換句話說其實是被集英社腰斬了。不過有意思的是,在《畫王》的《靜鬥士翔》漫畫的前後都有一篇文章,作為穿針引線,一篇是高天撰寫的《你知道車田正美嗎?》
  • 1993年中國第一本漫畫雜誌《畫書大王》第一期到底刊登了啥內容?
    畫王出世提到漫畫的話,很多人都會想到集英社的《少年JUMP》,這是一本漫畫周刊,每周發售一本,其實90年代,中國也有自己的漫畫雜誌,就是大名鼎鼎的《畫王》,現在的很多漫畫家,比如姚非拉、顏開,都是從畫王走出來的。這本畫王當時的水準到底如何?
  • 連創刊10年的日本時尚雜誌也倒下了
    當代日本的年輕人被稱作是具有「脫離」一切事物的傾向的一代,而其中「脫離活字」是最顯著的現象之一。  從90年代日本出版行業進入低迷期開始,日本閱讀紙質書籍的人越來越少,在年輕人中尤為顯著。  讀賣新聞2006年的調查顯示,學生群體讀書量顯著減少,1985年的不讀書率只有10%,而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將近40%。
  • 哆啦A夢:帶你回到童年的「藍胖子」連載50年上映40年 陪你我一直同行
    每年春天,日本的哆啦A夢迷們,總不會錯過3月份《哆啦A夢》劇場版電影上映的大事。從1980年《大雄的恐龍》開始,日本國內每年這一檔期,至今已經製作了40部。在這位漫畫泰鬥的葬禮上,每一個來賓拿著一張紙,上面寫道:小時候,我就是那個大雄。1980年時,《哆啦A夢》最多曾同時連載於89本雜誌上,其中跟電視動畫和劇場版的影響密不可分。哆啦A夢最早於1973年4月在日本電視臺播出。但真正引起熱潮、奠定哆啦A夢受歡迎地位,還是1979年朝日電視臺播出後產生的影響。
  • 中國日本最新漫畫作品將在中國雜誌同步連載
    [導讀]據介紹,集英社的當下人氣漫畫《航海王》、《家庭教師》、《遊戲王》、《黑子的籃球》、《美食獵人》等將會被刊載在《漫畫行》上,並和日本《周刊少年JUMP》同步連載。■ 中國版《周刊少年JUMP》年內發行■ 定名《漫畫行》昨天下午,中國版《周刊少年JUMP》——由翻翻動漫和日本集英社聯合推出的原創漫畫雜誌《漫畫行》在世博館的8號會議廳舉行了主創見面會。
  • 赤木漫畫:日本漫畫雜誌爭霸史
    這部作品,匯集作者多年研究日本漫畫之心得,為您講述從1946年新漫畫誕生到2019年4月30日平成時代結束,日本十餘家主流少年漫畫雜誌一詠三嘆、盪氣迴腸的爭霸史,並帶您觀覽那些看過或不曾看過的漫畫經典。同時深入探討日本漫畫產業的成功因素,以資國人借鑑。熱血勵志、激情澎湃!
  • 《與神同行》為什麼沒有「神」?電影與原著漫畫五個差很大!
    相信你也知道,電影《與神同行》是改編自韓國漫畫家周浩昊的同名作品,但如果你沒看過原著漫畫,只看了電影,你可能會浮現一個黑人大問號:誒,片名叫《與神同行》,可是男主走的明明是地府啊,「同行」的是陰間使者,「神」到底在哪裡?
  • 這本雜誌只活了1歲,卻讓一代人見過中國漫畫最好的時光
    畢竟,在日本漫畫多變的風格、有趣的情節、成熟的市場體系面前,小人書們幾乎沒有任何優勢而言。何況第一批登陸中國的日本漫畫,都是《機器貓》《七龍珠》《聖鬥士星矢》《城市獵人》《福星小子》《足球小將》這些即使在日本也是大浪淘沙後篩選出的精品。從此,無數個中國孩子童年,都開始打上了日漫的印記。
  • 這本雜誌只活了1歲,卻讓一代人見過中國漫畫最好的時光
    畢竟,在日本漫畫多變的風格、有趣的情節、成熟的市場體系面前,小人書們幾乎沒有任何優勢而言。何況第一批登陸中國的日本漫畫,都是《機器貓》《七龍珠》《聖鬥士星矢》《城市獵人》《福星小子》《足球小將》這些即使在日本也是大浪淘沙後篩選出的精品。從此,無數個中國孩子童年,都開始打上了日漫的印記。
  • 日本這麼多的漫畫雜誌,它們究竟有什麼聯繫?
    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動漫作品,諸如《海賊王》、《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等等,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們都是在那部漫畫雜誌上連載的,今天我們來聊聊這些承載無數優秀動漫作品的漫畫雜誌。一般漫畫按照受眾群體和類型可以分為少年漫畫,女性漫畫和青年漫畫。而我們比較熟悉的漫畫多是少年漫畫,少年漫畫行業有三巨頭,分別是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Magazme和周刊少年SUNDAY。這三巨頭對應的出版社分別是集英社,講談社和小學館,被稱為日本出版界的漫畫三雄。
  • 「動漫味兒」綾小路義行:我在中國第一本遊戲雜誌做漫畫
    因為用這個小編形象時間長了,有感情了,我說我能不能讓別的畫師幫我改一下,或者我用在雜誌以外的其他地方?他都很痛快的一口答應,這一點讓我非常感謝,他的網名叫華鷹雄、人如其名很仗義,家是河南鄭州的。華堯給我畫的這個漫畫小編形象,讓我第一次接觸了漫畫創作,對我以後做漫畫雜誌和漫畫大有幫助。
  • 這本雜誌只活了1歲,卻讓一代人見過中國漫畫最好的時光_鳳凰網
    畢竟,在日本漫畫多變的風格、有趣的情節、成熟的市場體系面前,小人書們幾乎沒有任何優勢而言。何況第一批登陸中國的日本漫畫,都是《機器貓》《七龍珠》《聖鬥士星矢》《城市獵人》《福星小子》《足球小將》這些即使在日本也是大浪淘沙後篩選出的精品。從此,無數個中國孩子童年,都開始打上了日漫的印記。
  • 日本漫畫雜誌喊話中國漫迷,稱應支持正版,但網友也有難處
    一直以來,每位漫迷都有自己獲取動漫信息的渠道。而中國的動漫市場也從最初的盜版橫行,到現如今慢慢走向正軌。而近日,日本知名漫畫雜誌《周刊少年Magazine》在社交媒體發布文章,呼籲中國漫迷通過正版渠道觀看相關漫畫和動畫。消息一出,也在一眾漫迷之中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 前澤友作亂入著名少女漫畫雜誌 日本「思聰」現身說法
    還記得之前的那位號稱日本思聰的大佬前澤友作麼?2019年時曾經豪撒1億日元直接送給關注自己的粉絲,而且這位大佬還是包下馬斯克宇宙環月計劃的首位平民,今年過年時又啟動了10億壓歲錢計劃,簡直堪稱有錢人閃光之典範,近日又有玩家發現大佬亂入某著名少女漫畫雜誌了。
  • 日本漫畫雜誌爭霸史(1)赤本漫畫
    這部作品,匯集作者多年研究日本漫畫之心得,為您講述從1946年新漫畫誕生到2019年4月30日平成時代結束,日本十餘家主流少年漫畫雜誌一詠三嘆、盪氣迴腸的爭霸史,並帶您觀覽那些看過或不曾看過的漫畫經典。同時深入探討日本漫畫產業的成功因素,以資國人借鑑。熱血勵志、激情澎湃!
  • 首登《少年JUMP》的中國漫畫,到底有多厲害?
    提起日本集英社的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大家一定能瞬間脫口而出一連串曾在上面連載的作品,如《灌籃高手》《龍珠》《海賊王》《火影忍者》《銀魂》……作為日本史上第一漫畫雜誌,《少年JUMP》於1968年創刊,現如今已走過半個世紀,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漫畫作品,成為幾代人共有的青春回憶。
  • 81年出生,天生長著一張蘿莉臉,是首位打入日本漫畫的中國漫畫家
    ,因為過於出色,2000年通過漫畫雜誌《北京卡通》發表短篇作品《成長》並正式出道。夏達憑藉漫畫《子不語》獲金龍獎,原創漫畫動畫藝術大賽最佳故事漫畫少女組金獎,2010年5月,夏達出版漫畫《哥斯拉不說話》,獲得第六屆動漫節「美猴獎」最佳中國漫畫作品獎2012年,長篇漫畫《子不語》排名第一位 ;第七屆作家富豪漫畫作家榜單以版稅180萬元位列該榜單第十位。
  • 首登《少年JUMP》的中國漫畫,到底有多厲害?
    提起日本集英社的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大家一定能瞬間脫口而出一連串曾在上面連載的作品,如《灌籃高手》《龍珠》《海賊王》《火影忍者》《銀魂》……作為日本史上第一漫畫雜誌,《少年JUMP》於1968年創刊,現如今已走過半個世紀,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漫畫作品,成為幾代人共有的青春回憶。
  • 日本大神級漫畫作者與編輯來滬,挖掘中國漫畫界「原石」
    全球性漫畫大賽Silent Manga Audition(以下簡稱SMA)自2012年於日本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了10屆,吸引了來自106個國家、超過3000位漫畫愛好者參與。SMA要求所有參賽作品均不得使用任何語言文字,參賽漫畫作者將只能通過漫畫來表述劇情、情感和思想。中國漫畫作者王曉東曾於2016年入圍第四屆SMA並摘得亞軍,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 在中國,美國漫畫為何拼不過日本漫畫?美漫太自我
    版權價格和發行方式導致國內出版社偏愛日本漫畫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日本漫畫和美國漫畫幾乎同時進入中國市場。,熱血、體育競技、家庭日常、戀愛等等,你能想到的題材,日本漫畫基本都有。而且日本從古至今就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日本漫畫在題材內容方面都很貼近中國人的口味,甚至有很多漫畫的題材就是取自於中國歷史文化,比如關於中國廚師努力在中華大地上追尋美味的中國料理的《中華小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