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攝影 向宇
2020年突發新冠疫情,為了體現全球抗疫過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性,擴大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以「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為主題,同時展示「雙城記」「同城化」的美好願景。
12月9日上午,詩歌周的重要分活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主題對談活動,在成都新華賓館舉行。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著名詩人梁平作為活動主持人,帶領大家開門見山地「點題」成渝兩地詩歌的表達。
在梁平看來,目前無論是從國內看還是國際看,成渝雙城經濟圈的融合,已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這兩個城市本是一家,上世紀因為行政區劃,重慶劃出四川成為直轄市。但這麼多年來,兩地城市文化背景、生活習俗都是相似的。「從這意義上來講,國家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盤總棋是非常重要的,說明兩個城市經濟發展舉足輕重。」
雖然是經濟發展,但所有社會發展與文化不容分割。梁平認為,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基因,融合在兩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剛剛結束的中國詩歌節,還是郎酒莊園舉行的川渝兩地詩歌的對話等其他的詩歌文化活動,也都對兩地詩歌的話題做了探討和交流,「詩歌,是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是兩個城市特殊的符號。」這樣的詩歌表達交流,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完成。
他補充,詩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特殊標識,兩地的詩歌更是中國詩壇上重鎮。80年代以來,成都是詩歌發展的重鎮,這其中就包括了重慶。作為中國詩歌重鎮,這麼一個符號和標識,至今整個中國詩壇必須認可的。這兩個城市的詩人到80年代以來的詩歌運動,很多作品,都足以擔當起中國詩歌重鎮的擔當。
梁平希望,通過一次次的交流,尋找兩個城市的個性表達,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兩地的詩歌能夠一如既往的活躍,承擔起中國詩歌重鎮的符號,探尋現代中國漢語詩歌的現代性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