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越南衛國軍被改編為越南人民軍。越南衛國軍本身是越盟領導下的武裝(越南獨立同盟會VitNam;cLpngMinhHi,簡稱越盟)。這時,蘇聯的工業、經濟都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對越盟的軍援力度十分有限,所軍援的武器裝備,大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老舊庫存。
出現在越南的MG34
由於越南自身工業能力十分薄弱,因此越盟武裝只好使用老舊的莫辛納幹、MP40對抗法國殖民者,這些武器在戰爭中的表現十分差勁,而且越南地處熱帶植被茂密,越南衛國軍對自動火力的需求日益明顯,此時他們北方的鄰居向他們提供了一批武器,其中越南衛國軍最為鍾愛的武器之一,就是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
中國50式衝鋒鎗
由於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火力兇猛彈道密集,在叢林環境中表現優秀,越盟軍械部門決定對它進行仿製,至于越盟軍械部門仿製出的成品,就是波波沙槍族中極為罕見的K50M。
對中國50式衝鋒鎗的仿製細節
越南工業基礎薄弱,因此在仿製的過程中對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進行了改進。為了減少生產工時節約成本,越南槍械設計者們先是將50式衝鋒鎗的槍管外罩截短了三分之一,並移除了槍口的制退器。原本50式衝鋒鎗的準星在槍管外罩之上,這樣一來越南設計者們不得不在K50M槍口上方安裝一個準星,而這個準星基本和AK的一模一樣。
外罩截短,裝上AK準星
中國的1950年式7.62毫米衝鋒鎗仿自聯PPSH-41"波波沙"式7.62MM衝鋒鎗。雖然50式衝鋒鎗可以使用波波沙的彈鼓,但是由於重量和可靠性等問題,中國的槍械設計者們將條形35發條形彈匣作為了這款衝鋒鎗的標配。很明顯,這一點也影響到了K50M,越南軍械部門同樣將35發條形彈匣定為K50M的標配彈匣。
可以伸縮的鋼絲槍託
至於K50M的上機匣,則是原封不動的照抄1950年式衝鋒鎗。其中最能夠說明這一點的細節,就是機匣上的瞄具。中國1950年式衝鋒鎗的後瞄具與蘇聯原版的缺口式瞄具不同,它採用了翻轉式的覘孔瞄具。不過K50M的下機匣,則圍繞主要圍繞槍託做出了巨大改動。原版1950年式衝鋒鎗的木質槍託,在越南這樣潮溼的環境中容易變得非常沉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越南軍械部門將與MAT49或M3「黃油槍」的鋼絲槍託移植到K50M身上,並K50M的下機匣兩側留下了兩條用於收縮鋼絲槍託的管子,這樣就可以將鋼絲槍託縮入其中。
鋼絲槍託和小握把都是點睛之筆
由於越南植被茂密,因此越盟武裝常常與法軍進行近距離交戰,為了讓士兵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以較為標準的姿勢向敵人射擊,越南軍械部門特意在K50M機匣下方安裝了一個手槍型握把。與準星相似的是,這個手槍型握把直接取自中國56式衝鋒鎗。原版1950年式衝鋒鎗並沒有這個小握把。
焊接痕跡明顯
越南K50M的鋼絲槍託這個手槍型握把都是K50M的點睛之筆,鋼絲槍託既縮短了K50M的尺寸,又減輕了K50M的重量,手槍型槍握把則將K50M的操作性提高了一個檔次。
越南士兵和K50M
不過受限於越南薄弱的工業基礎以及戰時環境,K50M的做工十分粗糙,金屬機匣上隨處可見焊接所留下的痕跡。另外K50M的產量很低,因為衝鋒鎗和突擊步槍在作戰中有極高的重疊度,因此冷戰時期的衝鋒鎗產量普遍不高,工業基礎極為薄弱的越南產能更是有限。
尾聲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K50M並不是這把槍的官方稱呼。K50本身就是美軍對50式衝鋒鎗的叫法,而M則代表Modified,也就是改型的意思。因此K50M的全稱應該為「50式衝鋒鎗的越南改進型」。
K50M
K50M是波波沙槍族中最為稀有的,該槍融入了蘇聯、中國、和越南元的槍械元素,本身就極具歷史價值,再加上極低的產量,讓這款混血槍械極具收藏價值,成為了槍械收藏者所中意的藏品之一。